塞维尼夫人
塞维尼夫人,1626年出生于巴黎贵族家庭。童年失去父母,由外祖父母和舅父抚养成人。1644年她和塞维尼侯爵结婚。1652年侯爵在决斗中丧命,她年轻寡居,带着女儿和儿子过着孤独的生活,她尤其钟爱女儿弗朗索瓦兹。1669年女儿和格里尼昂伯爵结婚,婚后跟随担任省长职务的丈夫去法国南方普罗旺斯地方。塞维尼夫人以写信方式寄托思念之苦,二十年如一日。这些书信都收在她以后出版的《书简集》中。
塞维尼夫人曾出入于著名的昂布耶夫人的文学沙龙,结识文学界知名人士。她的唯一的作品《书简集》于1726年开始出版,1819年出齐。这些书信绝大部分是写给她女儿的,小部分是写给她儿子和其他亲友的。塞维尼夫人给女儿的书信,详细叙述巴黎人情风物,描绘宫廷与贵族之家的豪华生活以及异闻轶事、田园风光,也评述巴黎文坛动态。塞维尼夫人的文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曾受到许多作家的赞赏。
塞维尼夫人于1696年病逝于格里尼昂。
博马舍
博马舍,1732年生于巴黎一钟表匠家庭,自幼学习制造钟表的手艺,20岁时发明一种新式零件,获得法国科学院的认可,被接受为王家钟表师,进入宫廷服务。他靠自己的音乐才能,充当公主们的竖琴教师,同时和大金融家巴利士·杜威奈合伙经商致富,成为上流社会和金融界中的活跃人物。
博马舍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自称是伏尔泰、狄德罗的学生。1767年,他写出第1部剧本《欧也妮》,揭露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1770年,剧本《两个朋友》在巴黎公演,没有引起公众注意。
1773年,博马舍与杜威奈的继承人涉讼败诉,几乎破产,并被法官哥士曼控告有贿赂行为。他相继发表4部《备忘录》,揭穿法庭的黑幕。这些具有讽刺与幽默风格的《备忘录》,在巴黎以至外省引起广泛反响。巴黎法院迫于舆论的压力,撤销了哥士曼的职务,同时下令销毁《备忘录》。
1775年,博马舍的5幕喜剧《塞维勒的理发师》冲破官方阻挠,在巴黎公演,首场演出失败。后来剧本经过修改,获得空前成功。这出戏塑造了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即机智、干练的理发师费加罗,他帮助少女罗丝娜摆脱愚顽的监护人霸尔多洛,成全她与阿勒玛维华伯爵的恋爱。剧本宣扬了启蒙思想,表现了打击封建顽固势力的倾向。
1778年,博马舍又一部5幕喜剧《费加罗的婚姻》上演,获得更大的成功。在这部剧本中,《塞维勒的理发师》中的伯爵企图秘密恢复初夜权,并且破坏费加罗的婚姻。小人物费加罗对伯爵的最终胜利,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夕人民群众的乐观情绪。《费加罗的婚姻》一剧于1781年交给剧院,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家戏剧检查官对剧本的反封建倾向不满,禁止公演。博马舍再次诉诸舆论,终于冲破禁令,于1784年4月27日在法兰西喜剧院首次公演,这是法国戏剧史上的一件大事。
70年代末~80年代初,博马舍戏剧创作达到高峰,社会活动也很活跃。他曾多次把大批武器装备秘密运往美国,支援美国独立战争。为保障剧作家的合法权益,他发起成立的法国剧作家协会,一直存在至今。他无视政府禁令,出版了法国第一部《伏尔泰全集》。
1787年,博马舍的歌剧《达拉尔》上演。作者继续宣传启蒙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对开明君主的幻想。他拥护1789年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但他希望通过非暴力途径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1792年共和国成立后,他的政治立场开始向右转。这一年写出的《有罪的母亲》,完全失去了革命前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也很不成功,远不如3部曲的前2部,即《塞维勒的理发师》和《费加罗的婚姻》。
博马舍的戏剧代表了启蒙运动思想,艺术形式也达到了较高的成就。它们继承了古典主义戏剧结构严谨、情节集中的优点,还吸取了民间创作的多样化和现实主义因素,对于古典主义戏剧向近代戏剧的过渡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费加罗的婚姻》曾在20以纪60年代的中国舞台演出,博得观众的好评。
大仲马
大仲马,1802年生于巴黎附近的县城维莱科特雷。父亲是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军队的一员将领,后因对拿破仑远征埃及的侵略行径不满,遭到拿破仑的排挤和冷遇。大仲马继承了父亲的资产阶级革命传统,曾参加1830年7月革命推翻复辟王朝的战斗;第二帝国时期是拿破仑第三政府的反对派,流亡在布鲁塞尔,晚年去意大利协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的战斗。
大仲马在10岁前上过几年小学。他的学识和文学才能主要靠自学而来。1823年到巴黎后,在奥尔良公爵府供职,业余刻苦写作。在莎士比亚戏剧的影响下,他写出浪漫主义历史剧《昂利第三及其宫廷》,于1829年2月11日在法兰西喜剧院上演,获得成功。这出戏以16世纪的宗教战争为背景,以天主教联朗的领袖吉兹公爵的夫人与国王昂利第三的宠臣圣梅格兰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阴谋倾轧,借以影射复辟王朝的政治。从此,大仲马加入以雨果为首的浪漫派的行列。1830年3月成功地上演历史剧《克里斯蒂娜》。1831年5月又以《安东尼》一剧震动巴黎。这部剧本写一个叫安东尼的私生子同一位男爵夫人的爱情纠葛,反映了当时一部分青年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30年代中期,大仲马仿效英国作家瓦尔特·司各特,开始创作历史小说。他的许多作品与别人合写。最初几部小说不很出色,1844年问世的《三个火枪手》获得成功。小说写1624年红衣主教黎塞留出任首相到1628年黎塞留攻打并占领胡格诺教派的主要根据地拉罗谢尔城期间的事。黎塞留为打击国王昂利十三,一心要抓住王后与英国首相白金汉公爵发生暖昧关系的把柄;作品主人公达塔尼昂和他的好友三个火枪手,为解救王后,冲破黎塞留设下的重重罗网,去伦敦取回王后送给白金汉公爵的首饰。小说生动曲折,引人入胜。
《基度山伯爵》(1844~1845)的发表,使大仲马取得更高的声誉。作品主人公水手邓蒂斯因为替密谋推翻复辟政权的拿破仑党人传送信件,遭到3个效忠复辟政权的无赖之徒的陷害,被打入死牢。他侥幸越狱之后,凭借一位狱友赠送的大量财宝,化名基度山伯爵,报答了在他被捕后照顾他老父的好人,惩罚了已经变成7月王朝统治集团要员的3个恶人。这部小说是大仲马作品中最富于正义感、政治倾向最鲜明的佳作。
此后10余年间,大仲马以极高的速度写小说,他自己说写了400部小说,一般统计却只有200余部。比较著名的《三个火枪手》的续篇《二十年后》(1845)和《布拉日罗纳子爵》(1848~1850)、《玛尔戈王后》(1845)、《约瑟夫·巴尔萨莫》(1846)及其续篇《王后的项链》(1849)、《昂日·皮图》(1851)、《沙尔尼伯爵夫人》(1852)等。
大仲马说:“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钉子,用来挂我的小说。”他的小说真实感人,主人公富有冒险精神。他的贡献在于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描写了几百年的法国社会风貌。
大仲马的小说《三个火枪手》、《基度山伯爵》等名著早在20世纪初就译成中文,广为流传。
梅里美
梅里美,生于1803年9月28日。父为画家,但父亲要他读法学。在大学中他对文学发生了兴趣。1822年斯丹达尔对他的艺术观点有很大影响。大学毕业后他取得律师职称。1825年托名发表《克拉拉·加苏尔戏剧集》,获得成功。这部戏剧集后来共收入10部短剧,内容多半是对教会和贵族的抨击;其中以小喜剧《圣体马车》最为出色,它写西班牙驻秘鲁的总督把马车让与情妇使用而受到愚弄的故事,讽刺贵族人物的专横、愚蠢、虚伪和堕落。
1827年梅里美再次隐名发表诗歌集《居士拉》,形式模仿南斯拉夫民歌,颇受欢迎,普希金曾经把其中几首译成俄文。1828年发表历史剧《雅克团》,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了14世纪法国一次农民起义,以农民的悲惨生活和贵族的暴戾残忍,批判复辟王朝。1829年发表历史小说《查理九世朝遗事》,描写16世纪宗教战争期间发生的大规模屠杀新教徒的圣巴托罗缨事件,鞭挞了反动贵族的残暴和封建社会的黑暗。这部长篇小说文笔简洁明快,是梅里美在复辟时期的代表作。
1829~1830年,梅里美发表了几部短篇,开始显露他写作短篇小说的杰出才能。《塔曼果》(1829)叙述贩卖黑奴的船上奴隶们起来反抗,和贩奴的白人同归于尽。《马特奥·法尔哥内》(1829)描述科西嘉岛的一个猎人杀死了贪小利而出卖朋友的独生子,塑造了一个嫉恶如仇的人物形象。《攻克堡垒》(1829)描写了一个战争场面。这几部短篇结构严谨,叙事紧凑,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同时又富有地方色彩和浪漫情调。19世纪30~40年代初他到过西班牙、英国、意大利、希腊、土耳其等国。这时期的短篇小说中,《炼狱的灵魂》(1834)是根据堂磺的传说写成,《伊尔的美神》(1837)虽有神秘主义色彩,但写得富有艺术魅力。
与此同时,梅里美的中篇小说,也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双重误会》(1833)描写一个贵妇婚后的失意。《高龙巴》(1840)是梅里美的优秀作品之一,描述复辟时期科西嘉岛一个家族复仇的故事。小说塑造了一个性格倔强、不畏强暴、刚中有柔、富有心计的女性形象。
中篇小说《嘉尔曼》(1845)是梅里美脍炙人口的杰作,吉卜赛女郎嘉尔曼酷爱自由,在爱情中也独立不羁,宁死不肯受男子的约束,表现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这个形象揉合了灵敏、机巧、泼辣、大胆等特点,富有浪漫情调。梅里美的艺术风格在《嘉尔曼》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1843年梅里美进入碑文和美术科学院,次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40年代末,他曾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和屠格涅夫的作品。1853年6月他成为参议员。
梅里美于1870年9月23日去世。
乔治·桑
乔治·桑,1804年7月1日生于巴黎。父亲是第一帝国时期的军官。她4岁丧父,由祖母抚养,在诺昂的农村长大。她13岁时进入巴黎一修道院,1820年回到诺昂,发愤读书,特别喜爱卢梭的作品。18岁时她与杜德望少尉结婚,她厌恶玩乐的乡绅。1831年,她带着一子一女,离开丈夫,来到巴黎。
1832年,乔治·桑发表她的第1部小说《安蒂亚娜》。小说的女主人公安蒂亚娜渴望获得真正的爱情,不愿屈从于专制的丈夫——一个军官的淫威,最后同男友到印度隐居。小说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问题,作者因而成名。
1837年,乔治·桑发表小说《莫普拉》,它表明她对现实的观察深入了一步。小说描写一个封建家族的两个后代莫普拉和艾德梅的爱情故事。
乔治·桑的妇女问题小说都以爱情和婚姻自主作为妇女解放的前提。自从她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皮埃尔·勒鲁等认识后,受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小说创作产生了变化。
从《木工小史》(1840)开始,乔治·桑创作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小说。《木工小史》原名《周游法国的木工行会会友》,作者塑造了一个新的工人形象。《木工小史》是直接描写工人的一部较早的小说。
《康素埃洛》(1842~1843)是乔治·桑的主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一个富有才华的女歌唱家康素埃洛的坎坷经历。她先是被未婚夫欺骗,后来又和阿尔贝伯爵发生爱情,但她不愿做伯爵夫人,悄然离开,伯爵最终找到她与她结婚。小说所描写的主人公充满了民主主义思想。
《安古堡的磨工》(1845)也是乔治·桑的重要作品。小说主要描写庭工路易和暴发户的女儿萝丝相爱,不能结合,后由一个贵妇从中帮助,成全了这对有情人。
乔治·桑一向生活在农村,对农民命运十分关切。1846年她发表《魔沼》,开始了“田园小说”的创作。这部中篇小说描写贫穷的农村姑娘玛丽同农民瑞尔曼相爱和结婚的故事。《弃儿弗朗索瓦》(1848)叙述一个弃儿出身的磨工弗朗索瓦和磨房女主人的恋爱经过。《小法岱特》(1849)写一个聪慧的农村小姑娘法岱特追求同村男孩的故事,她以纯朴真诚的心赢得了他的信赖。
1848年革命的到来,一度使乔治·桑十分振奋,她写了《致人民的信》,参加巴黎的5月游行。第二帝国时期,她同宫廷来往密切。色当的惨败使她感到耻辱。她对巴黎公社很不理解,但也反对残酷镇压公社社员。
乔治·桑属于最早反映工人和农民生活的欧洲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描绘细腻,文字清丽流畅,风格委婉亲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乔治·桑于1876年6月8日逝世。
福楼拜
福楼拜,生于1821年12月17日。他的父亲是鲁昂市立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他的幼年是在医院里度过。青年时他在巴黎学法律,23岁时因病中断学习。父亲在1844年去世,留下田产,平分给他和他的哥哥。福楼拜之所以能有相当安定的写作生涯,显然是依靠他的地主收入。父亲死后,他陪他的寡母住在鲁昂远郊克鲁瓦塞,一直住到母亲去世和本人去世。福楼拜终生过着独身生活,曾教养过晚辈作家莫泊桑。
福楼拜一生经历了复辟王朝、二月革命、第二帝国、普法之战、巴黎公社、第三共和国,于1880年5月8日去世。福楼拜于1857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包法利夫人》时,已经35岁。他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推敲每一个字句。他朗诵他的文章,要求抑扬顿挫。他认为声调不谐和,“就会压抑胸口,妨碍心跳,因而落在生命的条件以外”(福楼拜为布耶的《遗诗》所写的序)。他认为每一个字都有一定的内容,“在所有的表现、形体、样式中间,只有一个表现、一个样式和一个形体表现我的意思”(莫泊桑的《福楼拜》)。他认为写作的才分只在于如何选择用词。他重视细心观察,随时收集资料。他不许自己对事物下结论:“生命是永久的,历史也是永久的,人类总是不断进步,没有一个伟大的天才下过结论,没有一本伟大的书下过结论,一切从没有一个结束。”(1857年5月18日致尚特比女士书)他反对给小说写序。
福楼拜不喜欢照相,因为照像的真实不是他所谓的艺术。艺术的性质和目的应当是“幻象”。幻象才是真正的真实。艺术家追求的典型意义应当在这里寻找。把自己看成中心,就是不虚心观察一切的表现。观察应当先从艺术家自身开始,他时刻分析自己,艺术家的性情就是他的存在的依据。真正的认识是不乱发议论。“当我是巴尔扎克和狄更斯同代人的时候,就不许可这样错误地描绘社会。”(1862年7月致皆乃特夫人书)他惋惜雨果把才气用在人道主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