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西欧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7822900000015

第15章 英国作家(10)

婚姻悲剧是曼斯菲尔德探讨的又一主题。《幸福》中的主妇发现丈夫同她的女友私订约会,幸福感完全破灭。《杂货店女人》中的女主人公本来在繁华的港埠工作,丈夫却把她迁到荒村野店,并毁了她的健康和青春。出于报复,她枪杀了他。《白丽尔小姐》、《金丝雀》等则显示了单身妇女晚景的凄凉。《已故上校的两个女儿》写两个女人已届中年,尚未许嫁,在父亲死后他们不敢私自作主,作品不乏悲哀。

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大多揭露社会的黑暗,也有少数作品表现了生的欣悦。如《幼稚可也很自然》表现少年初恋时的天真。《前奏》、《在海湾》两部中篇小说则以优美的散文描绘惠灵顿郊野的风物和家庭的情趣。

因环境所限,曼斯菲尔德生活面不广,笔墨过于纤细,他伸张正义,同情弱小,憎恶强横。

曼斯菲尔德在艺术上深受契诃夫的启发,不设奇局,不求曲折的情节,注重从看似平凡的小处发掘人物情绪的变化。作品色彩鲜明,文笔简洁而流畅,自有诗意。

理查兹

理查兹,出生于1893年,早年在剑桥大学攻读心理学。1921年他开始在剑桥大学讲授英国文学和心理学。1930年在清华大学任教。1931年后长期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1944年起任教授,1963年退休后任荣誉教授。他的学术活动涉及面很广。1923年与奥格资合著《意义的意义》一书,试图通过语义学解决哲学问题,因此他被3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普通语义学”哲学流派奉为先行者。

20年代初,理查兹曾研究文学理论,他的一些著作在英、美现代文学理论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力图使文学理论“科学化”,强调把现代科学的一些成果应用于文学研究,使它规范化。

在早期的著作《文学批评原理》(1924)和《科学与诗》(1925)中,他试图用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读者的反应。《实用批评》(1929)和《如何阅读一页书》(1942)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他的分析批评方法的运用,成为新批评派的先导。

20年代后期,理查兹的研究重点转向现代语义学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1934年的《柯尔律治论想象》和1936年的《修辞哲学》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30年代中期,他转而与奥格登一齐致力于推行“基础英语”的研究,企图以850个英语最常用的单词创造一种国际通用语。他曾把相拉图的《共和国》译成“基础英语”。

除此之外,理查兹还创作了一些诗歌,1958年和1960年他曾出版两部诗集。1962年他还发表了剧本《明晨,浮士德》。

赫胥黎

赫胥黎,1894年出生于英国南部萨里那的名门。他是著《天演论》的老赫胥黎的孙子,诗人兼批评家马修·阿诺德的堂外孙。他早年入伊顿公学,后因严重角膜炎失明休学,部分视力恢复后入牛津大学攻读文学,1915年毕业。1919~1921年在著名的文学周刊《雅典娜神殿》任编辑,后专门从事著作。30年代后期,积极参加英国反战运动,1937年主编《和平主义全书》。1940年移居加利福尼亚,后加入美国国籍。

赫胥黎是一个多产作家。自1916年发表诗集《燃烧的轮子》开始,40年间一共写了11部长篇小说、5部短篇小说集、7部诗集、4部剧本、1部游记以及大量的文艺评论和杂文。他学识渊博,思想活跃,文笔犀利,作品包罗万象,涉及现代文明的各个重要方面。

赫胥黎的小说描写人物某些概念和思想的化身以及情节各种矛盾,因此被称为“概念小说”。《旋律与对位》(1928)是他的代表作。小说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伦敦上流社会及其知识分子在哲学、科学、艺术、道德和政治等等问题上的争论,反映了他们的各种思想矛盾,深刻而细腻地描绘了“迷惘的一代”的苦闷和彷徨。作者以讽刺的手法仿赋格曲的结构,用对位法发展主题,以达到“小说的音乐化”。《美妙的新世界》(1932)是一部幻想小说,它用辛辣的讽刺对现代科学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能造成的灾难作了悲观的预言:人沦为机器,个性自由被扼杀,文化艺术濒于毁灭。

1958年,赫胥黎又发表了《重访美妙的新世界》,认为他早年的预言已逐步成为现实。悲观主义思想贯穿在30、40年代的其他长篇小说中,如《加沙的盲人》(1936)、《天鹅死在许多个夏天之后》(1939)、《时间必须停止》(1944)。另一部幻想小说《猿与本质》(1948)假设22世纪第三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社会遭受原子弹的毁灭,成为废墟,人类返回原始,退化成猿。晚年作品《岛》(1962)是一本乌托邦式小说。

赫胥黎的短篇小说集有:《地狱的边缘》(1920)、《尘世的烦恼》(1922)、《短暂的蜡烛》(1930)等。诗集有《诗选集》(1925)、《蝉及其它》(1931)等。散文集有《在边缘》(1923)、《沿途》(1925)、《新旧文选》(1926)、《论人性》(1927)、《目的与手段》(1937)、《科学、自由与和平》(1946)等。后期赫胥黎醉心于东方哲学与神秘主义,著有《永恒的哲学》(1945)等书。

格瑞厄姆·格林

格瑞厄姆·格林,1904年12月2日生于英国中部的贝尔克罕斯特一个中学校长的家庭。少年时代,他在他父亲当校长的学校里学习。青年时代,一度神经不很正常,曾被送往伦敦治疗。后来,他考入牛津伯利奥学院历史系,在大学学习时,曾加入英国共产党,几个月后旋即退出;这时,他发表过一本诗集。

1925年大学毕业后,他先是在《诺丁汉杂志》社工作,第2年到了伦敦,当了4年《太晤士报》副编辑。1929年他的第一部小说《里面的人》发表,从此他便成为一名自由撰稿者,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1935年,他进行了一次横穿利比里亚的旅行,根据旅途所见所感,写成《没带地图的旅行》(1936)。回国后,他被《观察家》杂志社聘为电影评论家。从1926年起,格林就信奉罗马天主教,因而他的作品常常带有宗教色彩。1938年,英国教会委托他去墨西哥了解当地取缔教会的情况,根据这次调查,他写成游记《不法之路》(1939)和小说《权力与荣誉》(1940)。

格林一生共写30多种作品,包括小说、戏剧、儿童读物、游记、论文集和短篇小说集等等.

30年代,格林的著述很多,除为《观察家》杂志撰写电影评论外,还发表了《行动的名义》(1930)、《夜幕降临时的谣言》(1931)、《这是个战场》(1934)、《英国造就我》(1935)等“严肃性”小说,以及3本他称之为“消遣性”的小说:《斯坦布尔列车》(1932)、《一杆出售的枪》(1936)和《密探》(1939)。作者真实描写了当时英国经济危机和战争威胁。

1940年~1943年,格林先后被派往西非、亚洲和拉丁美洲,从事外交工作。因此,格林战后的创作便转向写作以国际政治问题为题材的小说。这类作品有《沉静的美国人》(1955),写一个美国人在抗法战争时期到越南搞阴谋活动;《我们的人在哈瓦那》(1958),写古巴在巴蒂斯塔独裁统治下的社会情形;《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1961),写比利时殖民主义者撤退前的刚果;《随姨母旅行》(1969),写一个年过70的老太婆如何操纵一个拉丁美洲走私集团;《人的因素》(1978),揭露了当前国际上帝国主义间谍组织的阴谋活动。

格林最优秀的作品是《喜剧演员》(1966)。这部小说出版后轰动一时,并已拍成电影。黑人医生马奇奥特是海地共产党员,他组织一些人准备武装起义,推翻暴君——海地前总统杜瓦利埃的法西斯统治。由于条件不成熟,革命遭到失败,马奇奥特被特务组织杀害,其他人逃往邻国山区坚持斗争。一群以布朗为首的外国人自称“喜剧演员”,对海地人民的革命漠不关心。后来。海地革命者在向国外转移时,布朗和一个英国人无意中做了一点事情,在海地人民的革命中扮演了角色。

除写政治小说外,格林还写有一系列探讨宗教问题的小说,主要有以墨西哥当局追捕牧师、驱逐教会为题材的《权力与荣誉》(1940)、以英属殖民地西非为背景的《问题的核心》(1948)以及《布莱顿岩崖》(1938)、《事情的结尾》(1950)等。其中《问题的核心》曾获泰特·布莱克纪念奖,《事情的结尾》又获天主教文学奖。作者通过人性的腐败,塑造了各种天主教徒的形象,表达了对教会人员的挖苦和讥笑。

格林还写有《起居室》、《第三人》(1950)等戏剧和电影剧本,以及自传《一种生活》(1971)和小说《荣誉领事》(1973)等作品。到目前为止。他已有13部长篇小说和2部短篇小说,被拍成了电影,搬上了银幕。

格林曾于1962年和1963年获得剑桥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和英国皇家文学学会荣誉成员奖章。这时期,他还先后担任过斯波蒂斯伍德出版社和博特利·海德出版社的董事长。

格林的作品以侦探小说形式反映国际政治问题,也以宗教角度探讨人生。他常以一些细节和巧妙的环节造成悬念,令人回味无穷。

斯诺

斯诺,出生于1905年。父亲是鞋厂小职员,从小靠奖学金就学,1927年毕业于累斯特大学化学系,1930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随后他留校任研究员并担任教学和行政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及战后在政府任职,1957年封为爵士,1964年加封为勋爵。

斯诺领悟到研究人和社会较之研究科学更为重要,便放弃科学研究而从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是1940~1970年所写的11部小说,总题为《陌生人和兄弟们》,包括《陌生人和兄弟们》(1940)、《光明和黑暗》(1947)、《希望时刻》(1949)、《院长们》(1951)、《新人》(1954)、《归家》(1956)、《人的良心》(1958)、《事件》(1960)、《权利的走廊》(1964)、《理智沉眠》(1968)和《结局》(1970),其中以《院长们》为最佳,真实地反映了大学内的权力斗争,描绘了20~60年代英国社会和政治的全貌以及西方社会在经营管理和科学上所出现的错综复杂的问题。此外,还有《探索》(1934)、《政治鼓动家》(1972)、《在他们的智囊中》(1974)、《一层粉饰》等小说。

在创作上,斯诺继承了特罗洛普、萨克雷、乔治·艾略特、高尔斯华绥等作家的现实主义传统。他曾写过论文《特罗洛普传》(1977)和《现实主义作家》(1978),他认为小说不但要跟上时代,还要紧密地联系人和社会的环境。

斯诺于1958年曾发表一篇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在西方引起广泛争论。他认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革命力量是科学,科学可以使世界免除贫穷落后。另一方面,文学家对新科学的发展,甚至茫然无知,思想落后于现实,甚至趋于保守反动。因此,他主张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桥梁,以利社会的发展。

斯诺对西方社会的发展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晚年流露了悲观失望的情绪。

奥登

奥登,1907年出生于约克郡一个笃信英国国教的名医家庭。1922年他开始写诗,1925年入牛津大学攻读文学,1930年回国后当过5年中学教师。30年代思想进步,成为英国左翼青年作家领袖。1937年曾赴马德里支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曾做过担架员和驾驶员。1938年和英国小说家衣修午德一起来中国采访。1939年又和衣修午德一同前往美国定居,1940年以后皈依基督教,1946年加入美国籍。他在美国许多大学任教,后一度被选为牛津大学诗学教授(1956~1960)。晚年常在纽约和奥地利乡居。1973年9月28日患急病在维也纳逝世。

奥登把自己的创作生活分为4个时期。第1个时期(1927~1932),他是牛津大学的文艺青年,这一批年轻人之中包括戴·刘易斯、斯彭德、麦克尼斯等人,30年代成为英国“新诗”的代表,被称为“奥登派”或“奥登一代”的诗人。他的第1部《诗集》(1930)给英国诗带来了新内容、新方向、新技巧。这些新诗在政治上是左倾的,反映了英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同时,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下,他又分析了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心理和道德问题。《雄辩家》(1932)是一部交替用诗与散文写的政治讽刺作品,也是他在诗的形式和技巧方面进行长期实验的开始。

第2个时期(1933~1938)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左翼政治观点,反映当代的重大政治和社会问题。1937年,奥登发表长诗《西班牙》,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1938年,他访问中国以后,与衣修午德合写了《战地行》(1939),其中《战争时期》(1939)是他所写,对中国的抗战表示同情与支持。这一时期他还和衣修午德合作写了3出诗剧:《皮下之狗》(1935)、《攀登F6》(1936)与《在边界上》(1938),曾先后在伦敦个实验剧院上演。

第3个时期(1939~1946)标志着奥登世界观的重大转变。诗集《另一次》(1940)和长诗《新年书信》(1941)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思想的转变过程。他皈依基督教以后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态度反映在3首长诗中:《暂时》(1945)、《海与镜》(1944)与《忧虑的时代》(1948),后者曾获得1948年普利策诗歌奖。

第4个时期自1948年开始。奥登晚期的诗歌具有宗教色彩,也表达了他对西方现代文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极度悲观和失望。这个时期的主要诗作有《阿基琉斯的盾牌》(1955)、《向克莱奥女神致敬》(1960)、《在屋内》(1965)与《无墙的城市》(1969)。

奥登被认为是继叶芝和艾略特之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1953年获得博林根诗歌奖,1956年获得全国图书奖,1967年获得全国文学勋章。

奥登也是出色的文学评论家。他的主要评论集有《染匠的手》(1963)与《次要的世界》(1968)。此外,他还和麦克尼斯合写过《冰岛书简》(1937),和美国诗人切斯特·考尔曼会写过几出歌剧的歌词。

晚年,奥登修订了自己的诗作,按时间顺序分别为:《短诗结集1927~1957》(1966)与《长诗给集》(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