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西欧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7822900000018

第18章 法国作家(3)

在全书第1部《鲁贡玛卡家族的命运》(1871)中,左拉原想表明精神病患者和酒精中毒者的后代从遗传中所受的重大影响,但实际上在小说中占主导地位的却是拿破仑第三政变时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这一富有社会意义的内容,有力地揭露了这次政变不受人们欢迎以及拥护者的面目。而鲁贡玛卡家族后裔中一些人在对立的两个阵营里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二帝国时期到处蠢动的投机家和冒险家的典型,在《俎上肉》(1871)中首先登场。鲁贡家族的第三代成员阿里斯第德利用任帝国部长弟弟的势力当上路政副专员,而告终,干起房地产投机的勾当,最后破产。此人在《金钱》(1891)中重又登场,从事股票投机。资产阶级投机家、冒险家的丑恶嘴脸,在作品中得到深刻地刻画。

1877年问世的长篇小说《小酒店》,是左拉表现当代工人的第一次认真的尝试。他在写作计划中明确地指出,这是一部“关于工人的小说”,它“解释民众的风尚、罪过、堕落、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畸形”,这一切“是由于现代社会工人所处的环境和条件”而造成的。这部小说描写劳动者受压迫、受剥削的非人之生活状况,这部作品充分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嘴脸。

在1880年大赦以后工人运动复兴的形势下写成的《萌芽》(1885),表现了左拉对于社会政治问题的更强烈的兴趣。正如他在写作提纲中所说,这部作品写的是“雇佣劳动的崛起”和“资本与劳动的斗争”。小说以一个矿区为背景,描写了法国产业工人的生活和斗争,反映了少数工人的消沉和多数工人的奋进,而以一次大规模罢工和军警的血腥镇压作为高潮。这是他在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比较成功地在长篇小说中塑造了革命的无产者的形象。《萌芽》是左拉的现实主义达到最高成就的一部杰作。

长篇小说《崩溃》(1892)描述普法战争中法军在色当之役的惨败,并把这一历史事实表现为以前各卷中所描写的社会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完成了整个第二帝国的社会史。

继这部巨著之后,左拉又写了长篇小说3部曲《三城市》。其中《卢尔德》(1894)写教士皮埃尔陪女友去圣迹洞求神治病,结果发现所谓圣母显灵纯系骗局。《罗马》(1896)写皮埃尔著书以图改革基督教,遭到教皇拒绝。这两部小说是对教会的一次清算,揭穿了宗教的虚妄,并得出一个结论:只有科学知识才能拯救社会。《巴黎》(1898)则通过皮埃尔的弟弟、无政府主义者吉约姆放弃炸毁圣心教堂的故事,阐明了作者运用科学发明来改良社会的思想。

就在左拉动笔写《三城市》的1894年,发生了法国军方陷害犹太血统的军官德雷福斯的冤案。左拉很晚才得到有关材料,他立即为德雷福斯伸冤,为此发表了一系列演说、文章,特别是1898年1月发表了题为《我控诉》的致共和国总统的著名的公开信,有力地推动了这场斗争;但同时也招致反动势力的迫害,1898年7月他被无理判处一年徒刑和3,000法郎罚款。他在宣判的当天逃亡到英国,直到次年7月回国。

左拉在流亡英国期间开始写作4部曲《四福音书》,其中《繁殖》(1899)歌颂家庭和天伦之乐,《劳动》(1901)根据傅立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表达了通过劳动社会化达到人类和谐的理想;《真理》(1903)是德雷福斯事件的艺术的再现;计划中的《正义》的主题是宣扬各民族团结合作,让公平和正义主宰人类,但他在有生之年并未完成这部作品。

除长篇小说和自然主义理论著作外,左拉的重要作品还有中、短篇小说集《给妮依的新故事》(1874)、《布尔勒上尉》(1882)、《纳依斯·米库兰》(1884),其中的《磨坊之役》、《陪衬人》、《铁匠》等篇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很高的作品;他还著有剧本《拉布丹家的继承人》(1874)、《爱的一页》(1892)、《狂风》(1901)等;批评著作《我的仇恨》(1866)、《文学文献》(1881)、《真理在前进》(1901)以及《杂文、序言、讲演集》(1929)和大量书简。

左拉的成就在于通过描写各阶级、各领域的大量作品,相当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后半期法国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的社会场景,基本正确地反映了从拿破仑第三政变到色当战役乃至德雷福斯事件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他接触到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恶劣的劳动与生活条件和工人运动等许多重大社会问题,在他的小说里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气势谴责了资产阶级的罪行,并且对人民群众给予极度的同情。

左拉的小说创作和自然主义理论深深地影响了19世纪后数10年的法国文学。法朗士在左拉墓前的演说中,不但赞扬他的人格,称他在德雷福斯事件中的表现是“人类良心的一个关头”,而且高度推崇他的文学成就,认为在当时的世界文坛上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可以与之相比。恩格斯从现实主义小说这一角度出发,认为左拉远远不如巴尔扎克。而列宁却深深地喜爱左拉的为人及其作品。左拉是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法国作家之一。他的重要作品如《小酒店》、《萌芽》、《娜娜》等都早有中译本。

1902年9月29日左拉与世长辞。

都德

都德,1840年生于尼姆城一破落商人家庭,生活贫困。曾任学校监学(类似辅导员)。17岁时他带着诗作《女恋人》(1858)到巴黎,进入文学界。

1866年都德以发表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成名。这部散文集形式优美,作者以充满诗意的笔调,抒发浓厚的乡土气息。其中有几篇是美丽的童话,例如《塞甘先生的山》,叙述塞甘先生的一头温和而漂亮的小山羊,酷爱自由,不满足于后园的青草,偷逃到附近小山上漫游,勇敢地和狼搏斗,直到精疲力竭被狼吞噬。《高记叶师傅的秘密》描述塔拉斯孔城开设面粉工厂后使当地磨坊的风车都停顿下来,但高尼叶师傅磨坊的风车却照旧运转不休,原来他用生石灰冒充至于磨成粉。他的苦心却博得了居民的同情。

《磨坊书简》发表两年后,都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这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它集中表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含泪的微笑”。因此,都德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1873年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反映普法战争时期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

《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最后一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独特风格。1878年、1896年又先后发表了《故事选》与《冬天故事》。

普法战争以后,都德创作了长篇小说《塔拉斯孔城的达达兰》(1872~1890)、《小弟弗罗豪与长兄黎斯雷》(1874)、《雅克》(1876)、《富豪》(1877)、《努马·卢梅斯当》(1881)、《萨福》(1884)、《不朽者》(1888)等。都德在《塔拉斯孔城的达达兰》中塑造了一个自夸自大的俗人形象,讽刺了资产阶级某些“英雄主义”。

《雅克》叙述一个贫苦男孩的生活经历和奋斗过程,与《小东西》类似。在《富豪》中,作者写一个暴发户到巴黎后遭到破产以至身亡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勾画了第二帝国时期丑恶的社会风尚。

《努马·卢梅斯当》写的是一个善于钻营的政客如何爬到部长的高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政客的典型形象。

《不朽者》主要是讽刺最高科学机构法兰西学院,书中的主人公只是一个平庸的学究,他毕生努力奋斗,终于混进了法兰西学院,成了被称为“不朽者”的院士,但他的论著却被发现是假科学。

《萨福》写女主人公萨福低俗的爱情故事,受到拉法格的批判。

都德1888年还发表了《一个作家的回忆》和《巴黎的三十年》两部回忆录。1872年,他的剧本《阿莱城的姑娘》被法国音乐谱成歌剧,受到好评。

马拉梅

马拉梅,1842年3月18日生于巴黎。家境贫寒,曾在政府机关当临时雇员。后去英国学习英语,回国后长期任小学英语教师。

1866年,马拉梅在帕尔纳斯派的刊物《当代帕尔纳斯》上发表著名的《窗子》、《蔚蓝的天》、《海风》等10首诗。1871年他发表悲剧《埃罗提亚德》的片断。1876年他发表《牧神的午后》,写一田野的神明在夏天的一个下午从睡梦中醒来,想那些刚刚看见的美丽女神,他记不清是真正看见还是梦中的幻象,想着想着,又昏昏入睡。1877年发表十四行诗《爱伦·坡之墓》。美国诗人爱伦·坡是他最推崇的外国诗人,他曾翻译过爱伦·坡的名诗《乌鸦》。

马拉梅的作品集有《诗与散文》和诗集《徜徉集》。他最后发表的一首诗是《骰子一掷绝不会破坏偶然性》。这篇作品是他构思了一辈子而终于没有能写出的“唯一的作品”的一个片断。

马拉梅认为诗的使命在于用不平常的艺术手法,揭露隐藏在平凡的事物背后的“绝对世界”。只有绝对的境界才是最高的理想。他以终生精力写一部“唯一的作品”,来歌颂“绝对世界”。他一生追求“绝对”,而所得到的只是虚无。

马拉梅的诗结构严谨,艺术特色极浓,他的诗字里行间别出新裁,令人回味无穷。他的诗初读似乎晦涩,一经仔细吟诵便发现深遂的意境。

马拉梅多以挖掘平凡事物中不平凡的一面的写作形式,每周二下午总有人到他的住所聚会,听他别致的见解。这样“星期二茶话会”也曾坚持10年。

法朗士

法朗士,1844年生于巴黎一书商家庭。他对古希腊文学有较深的修养。1868年他加入标榜为艺术而艺术的帕尔纳斯派诗歌团体,发表诗作《金色诗篇》(1873)和以古希腊人生活为题材的3幕诗剧《科林斯人的婚礼》(1876),这些作品是法朗士的成名作,他以后一直以写小说为主。

法朗土的成名作《希尔维斯特·波纳尔的罪行》(1881),以一个文献学家为主角。这个独身的老学者为了搜求古籍,往往到远方旅行。他为救一名孤女显遭陷害。作者成功地塑了老学者的形象。小说《苔依丝》(1890)写4世纪的宗教斗争。作品以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和后期希腊文化生活为背景,叙述在沙漠里修行的圣僧巴甫努斯,立誓拯救苔依丝。他冒险进城,劝导苔依丝改行,并胜利地把她送进修道院。可是他却被苔依丝的美貌所打动,堕入情网。这一时期的小说还有《红百合》(1894)和《掌女皇烤肉店》(1893)。

19世纪下半叶,法国资本主义逐步进入垄断资本时期,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工人运动兴起,促使法朗士开始关心社会问题。1894年,法国政府捏造了德雷福斯叛国案件。法朗士支持左拉发表责问法国总统的公开信《我控诉》,伸张正义,要求为德雷福斯平反。在斗争中,法朗士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反动统洽阶级的卑鄙无耻,从此逐渐接受社会主义。

这一时期,法朗士的主要作品有小说《现代史话》4卷。包括《场边榆树》(1896)、《人体服装模型》(1897)、《红宝石戒指》(1899)和《贝日莱先生在巴黎》(1901)。小说头两卷写法国外省某城市竞选主教,两个候选人之一的基特莱,以善于逢迎贵族妇女获胜,但他一旦登台,凶相毕露。作者借以揭示教士善变的面貌。从第3卷起写德雷福斯事件。红宝石戒指象征教权。事件中居主导地位的正是教权派,他们各派之间相互利用,勾心斗角。在第4卷中,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贝日莱先生这时从外省被调到巴黎,任大学拉丁文学讲师。他是法朗士的代言人,为德雷福斯翻案而斗争。他到处发议论,常和统治阶级的论调针锋相对。

短篇小说《克兰克比尔》(1901)通过一个小菜贩被警察诬陷的不幸遭遇,批露当时社会穷人得不到法律的维护,法郎士写这篇小说意在抗议诬告和陷害德雷福的人。

1904年,法朗士在刚刚创刊的《人道报》上发表长篇连载小说《在白石上》,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向往。

法朗士晚年写了一部两厚册的历史著作《霞娜·达克传》(1908)。他用唯物主义观点和写实主义手法,对百年战争的时代和法国民族英雄、农村少女出身的霞娜·达克(旧译贞德)的生活环境,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描写,一切超自然的神奇气氛,都被作者否定。由于这些反宗教思想,法朗士的作品全部被教会列为禁书。

在文艺理论方面,法朗士曾在《时报》上长期主持论坛,与保守派批评家布吕纳介对垒。这些评论后来汇集成《文艺生活》(4卷,1888~1892)。法朗士的散文语言生动,引人入胜。

出于道义,法郎士始终站在弱势力这一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他热情参加国内外工人运动,曾担任法俄人民友好协会主席,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成为进步的社会活动家。

1921年,法郎士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同一年他加入新成立的法国共产党。

兰波

兰波,1854年生于工业小城沙勒维尔。由于父母不和,且家庭生活困难,导致他性格内向。他资质聪颖,15岁就擅长写拉丁文诗歌,掌握了法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格律。

兰波生于法国历史上动荡不宁的时期,第二帝国成立、普法战争、巴黎公社起义等事件相继发生,少年时代的兰波充满不平和反抗的情绪。从16岁(1870)起,他常常外出流浪,多次去巴黎,到过比利时、德国和英国。他和比他年长10岁的诗人魏尔兰结交。起初关系亲密,但后来发生冲突,魏尔兰甚至开枪打伤了兰波。1876年兰波参加了荷兰殖民主义武装“外籍联队”,在巴达维亚(爪哇)服役,不久回国。1881年,他去亚丁港经商。后来在阿比西尼亚参加贩运军火的贸易。1891年因病返回马赛,不久即逝世。

兰波同情巴黎公社的革命行动,1871年写了诗篇《巴黎战歌》和《巴黎市民又多起来》。

现存的兰波的诗有140首左右,主要在16~19岁期间所写。在兰波早期的诗中可以看出帕尔纳斯派的影响,追求形式的完美。中期的作品突出了对现实生活不满和反抗的情绪。后期诗作加强了象征主义色彩,用“明确与含糊相结合”(魏尔兰语)的办法,比较深刻地表现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他的著名的长诗《醉舟》和《母音字母》,就是后期的作品。后者受诗人波德莱尔的诗《应和》的影响。

兰波后期诗有1873年写的《在地狱中的一季》,表述了他和魏尔兰不愉快的交游。他的最后的作品《灵光篇》包括韵文诗24首和散文诗6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