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西欧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7822900000019

第19章 法国作家(4)

兰波的诗歌在形式上是既熟练地掌握格律,又独具风格。诗歌充满了对不满现实的反抗情绪;也是法国现代诗发展路上的重大收获。

巴雷斯

巴雷斯,1862年出生在洛林省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早年受到浪漫主义作家特别是波德莱尔的影响。他最初出版的小说是总题为《自我崇拜》的3部曲:《在野人眼前》(1888)、《自由人》(1889)、《贝丽妮丝的花园》(1891)。

巴雷斯的作品很有自我修养。他所谓“野人”,是指一切自我之外的人和物。1904年《自由人》重版时,他在序文上写道:“1890年,我感到我得天独厚,我所知道的我不是一个容易理解和轮廓分明的人。”1914年,巴黎《不妥协报》记者问他的作品中他最喜欢哪一部,他答道:“我写了唯一的一部书:《自由人》,收获的季节,我从这棵青年时代栽植的树上摘取果实。”

1889年,巴雷斯当选国会议员。他要求在个人、民族、乡土、祖先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自我崇拜,于是从自我中心思想转到民族主义。1897~1903年他发表了以《民族精力的小说》为总题的3部曲:《离开本根的人》(1897)、《向军人发出号召》(1900)和《他们的嘴脸》(1903)。《离开本根的人》写洛林省7个青年受了哲学教师布泰伊埃的影响,背井离乡,到巴黎寻找出路。布泰伊埃启迪了他们的批判能力,但没有给他们的思想以任何基础。他们离开本根,两个成为杀人犯,一个钻到书本里,一个重返家园。巴雷斯认为青年应在家乡才有发展。20世纪初,他又写了3部曲:《东面的支柱》、《在德国军队中服役》(1905)和《柯丽特·葆都许,梅斯一少女的故事》(1909)。《在德国军队中服役》写一个在德国军队里服役的阿尔萨斯省人艾尔曼,心向法国,但不肯脱离军队,他要在德国军队里面维持着巴雷斯看作莱茵河流域的特点的拉丁文化传统。《柯丽特·葆都许》写一个梅斯市的少女虽然爱慕她的德国老师,但不肯和他结婚,因为她的下意识暗示她要维持莱茵河流域的传统。1921年发表的《莱茵河的精髓》,认为莱茵河流域既不是德国,也不是法国,而有它独特的性格,可以成为德、法两国的纽带。

巴雷斯是一个旅行家,走遍意大利、西班牙、近东等地。各名城胜地使他念念不忘3件事:精神的奋扬、在危险中的美和死亡。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有《血、肉体的快感和死亡》(1894)、《神圣的爱和痛苦》(1903)等。

巴雷斯在1913年写成《灵异的山丘》。多年来,他想着死亡,感到人生的短促和“荒谬”,民族主义帮助他扩大自我,天主教使他忘却毁灭的思想。

由于巴雷斯早年受浪漫主义影响,感情狂妄不羁,后来接受社会和宗教的纪律,对感情才有所约束。他描写景物细腻动人、文字洗练。

罗兰

罗曼·罗兰,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他的父亲为银行小职员。1886年,罗兰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又通过考试取得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他曾入法国罗马考古学校当研究生。1891年他回到巴黎,1892年与巴黎名教授勃莱亚的女儿结婚。婚后携夫人去罗马,写了一篇关于意大利歌剧起源史的论文。回国后获得博士学位,这时期罗兰写了10多部剧本,其中有两部上演。

1901年,罗兰和他的夫人离婚,独自专心写作。从1904~1912年,写成10卷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巨著是他的成名之作。小说问世后,罗兰不但被认为是当代法国的重要作家,也是西方世界的重要作家之一。1916年,罗兰获得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兰坚持人道主义,反对战争。1914年他在《日内瓦日报》发表反战的政论《超乎混战之上》,在西方世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当时,有些群众被民族沙文主义的宣传冲昏了头脑,对罗兰进行猛烈的攻击。但他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坚持人道主义的反战立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罗兰深刻的教育,使他认识到战争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1919年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号召世界各国知识界联合起来,抵制帝国主义的战争阴谋,同时暗示人类的希望寄托于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年轻的苏联。

从30年代起,罗兰曾经不止一次公开声明,如果苏联遭到侵略,他将毫不犹豫地站在苏联一边。1936年他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了苏联。30年代的后半期,罗兰与法国进步作家巴比塞一道参加反对法西斯、反对侵略战争的国际性的群众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兰在沦陷的法国闭门著作,写了回忆录《贝玑》和《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在那些年月里,他所有的作品受到焚毁和禁锢。面对这一切威胁与迫害,罗兰岿然不动,他坚信黑暗势力不能持久,光明一定能回到人间。他那时写《贝玑》这部回忆录,就是表示他敢于对抗黑暗势力,因为贝玑正是1914年在抵抗德国侵略的战场上光荣牺牲。

1944年8月,法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告捷,纳粹占领者溃退,巴黎光复。同年11月初,罗兰在驻巴黎的苏联大使馆参加庆祝战争胜利活动。这是他毕生最后一次政治性的活动,12月30日即与世长辞。

罗兰的著作大致可分为音乐与文学两大类。最重要的著作是7大卷《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文学方面,除诗歌外,他发表了各种体裁的作品:戏剧、小说、传记、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政论和书信。

罗兰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戏剧是我一生中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他在少年时代已经反复阅读莎土比亚剧本的法文译本;后来又十分欣赏易卜生的作品。他一生共写过21部剧本,其中6部是早年的试作,发表过的剧本有15部,包括总题为《革命剧》的剧本8部:《群狼》(1898)、《理性的胜利》(1899)、《丹东》(1900)、《七月十四》(1902)、《爱与死的较量》(1925)、《百花盛开的复活节》(1926)、《流星》(1928)、《罗伯斯庇尔》(1939)。这些剧本全以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题材,比较著名的是《群狼》、《爱与死的较量》和《罗伯斯庇尔》。此外有总题为《信仰剧》的3部剧本,包括《革命剧》中的《理性的胜利》,都以反对战争为主题。现存罗兰的剧本有12部,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剧》。

1903年,罗兰发表《贝多芬传》,引起当时公众广泛注意。作者在序言中说,欧洲的空气令人窒息应赶快让清新的空气来代替。《贝多芬传》提供读者的“清新空气”是个人英雄主义,是与唯利是图的“物质主义”(即市侩主义)相对立的理想主义。《贝多芬传》的成功,促使罗兰开始撰写古今名人传记,宣扬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英雄主义,先后发表《米开朗琪罗传》(1906)、《弥莱传》、《托尔斯泰传》(1911)、《甘地传》(1923)。其中《弥莱传》已散佚。《托尔斯泰传》和《甘地传》着重提供资料,和罗兰早年设想的作为文学作品的名人传性质略有不同。

罗兰的小说代表作是《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1912)和《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1922~1933)。《约翰·克利斯朵夫》写一个作曲家一生的故事。克利斯朵夫生于莱茵河畔一个德国小城,祖父与父亲都是职业音乐师。克利斯朵夫是个有才能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为人爽直,富于正义感,认为艺术家为了表现生活的美好理想,应当向社会上的消极势力展开不妥协的斗争。《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小说第5卷《广场上的杂耍》(旧译《节场》)辛辣地批判了当时巴黎文艺界的虚伪与腐化。

《母与子》初版分7册,1922~1933年陆续出版。小说的主人公安乃德是大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20多岁时继承了父母的遗产,生活十分富裕。后来她的全部财产被输的精光。她曾与同学洛瑞恋爱订婚,后又取消婚约,过独身生活,并抚养她的非婚生的儿子。小说的后半部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法国为背景,反映了法西斯势力猖獗和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安乃德的20岁的儿子在反法西斯的斗争中被法西斯暴徒所暗杀。两鬓斑白的安乃德沿着儿子的血迹,走上反法西斯斗争的第一线。

罗兰的作品还有:描写农民生活的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反战中篇小说《皮埃尔和吕丝》(1920),以及长篇小说《格莱昂波》(1920),文学评论集《旅伴》(1936),政论集《战斗十五年》(1935),日记选集《战时日记》(1952)和《印度》(1960),回忆录《内心旅程》(1959)等。

罗兰的主要作品,大部分已有中文译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全译本于1946年在上海出版后,受到中国读者广泛欢迎。《母与子》的全译本从1980年起分卷出版。

罗兰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时刻关心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1932年他在荷兰召开世界反法西斯大会上指出:“中国的巨人般的身体,被帝国主义列强从外至内撕成碎片,但他们正在英勇地站起来,而且将永远耸立。”

莫拉斯

莫拉斯,1868年出生于法兰西,他曾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45年被撤销院士资格。1899年他与伏兹华创办《法兰西行动》半月刊,1908年起改为日报,与莱翁·都德共同主持。直到1944年《法兰西行动》报停刊,莫拉斯的活动和《法兰西行动》报没有分开。

莫拉斯主张极端的民族主义,认为保持社会统一、秩序和纪律的3个条件是忠于国王、罗马教会和古典主义的理性。他反对浪漫主义,认为浪漫主义是19世纪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滥觞。他承认罗马教会,拥护天主教,因为天主教维护纲纪;他反对加尔文和新教以及18世纪的自由思想,他认为它们使社会涣散,破坏君主政体的基础。

在象征主义盛行时,莫拉斯与莫雷亚斯建立了罗马教派,宣扬为浪漫主义以及后来的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所中断的希腊拉丁诗艺传统,光复古代的人文主义。他的主要著作有《三种政治思想:夏多布里昂、米什莱、圣伯夫》(1898)、《安蒂内亚:从雅典到佛罗伦萨》(1901)、《威尼斯的恋人》(1902)、《智慧的前途》(1905)、《受惩罚的帕斯卡尔》(1954)以及诗集《内心音乐》(1925)与《内心均衡》(1952)等。

莫拉斯的极端保守与复古的思想,是用纯粹古典主义的简练明净的文笔表达的。在政治上,他是保皇党和法西斯的拥护者。1944年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胜利,莫拉斯被捕并判决终身监禁。1952年因病获释。

克洛代尔

克洛代尔,1868年8月6日生于埃纳省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房地产抵押登记官,年轻时在巴黎上大学法科和政治学院。有一年圣诞节克洛代尔在巴黎圣母院听大弥撒,大风琴奏乐,圣歌合唱,深受震动,决心以歌颂天主教信仰为自己终生的神圣事业。他于1886年12月皈依天主教。经考试录取为法国外交部青年见习人员。后来他成为职业外交家,曾任驻中国福州的领事和驻日本、美国、比利时的大使。他始终不懈地以写作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

克洛代尔的文学活动是从写诗开始,后来虽然发表了许多剧本,也都是诗剧,即诗意的抒情剧本,而不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剧本。诗歌代表作有《五大颂歌》(1910)和《三重唱歌词》(1914)。戏剧代表作有:《城市》(1890)、《少女维奥兰》(1892)、《给玛丽报信》(1912)、《人质》(1911)、《正午的分界》(1906)、《缎子鞋》(1928)等。

克洛代尔和瓦莱里都是一度盛行于19世纪末叶的象征主义诗歌的后继者。瓦莱里在艺术上师宗马拉梅,而克洛代尔则师宗兰波。他和瓦莱里在文学史上都被认为是后期象征主义的最重要的诗人。克洛代尔的诗和戏剧往往取材于《圣经》,充满基督教的玄想与炽烈的宗教信仰热情。他的诗歌激情奔放,表达方式大刀阔斧,接近兰波的风格。他作品的主题以世俗的情欲和罪恶与上帝之间的矛盾为主,实际上反映的是世界残酷的现实。

克洛代尔诗歌的艺术形式富于独创性。他自始至终写自由诗,不写格律诗。他的诗句近似分行的散文,类似宗教典籍中的经文。在20世纪的法国抒情诗人中,受克洛代尔影响最明显的主要有贝玑、茹弗、埃马努埃尔等。

克洛代尔在中国任职期间(1894~1899),曾写成散文诗集《东方的认识》(1896)。他学过汉文,曾翻译和改写一些中国的诗。

克洛代尔于1955年2月23日在巴黎逝世。

纪德

纪德,1869年11月22日生于巴黎。父亲是法国南方的清教徒,法学教授,母亲出身于法国北方信奉天主教的大资产阶级家庭。他10岁丧父,生活在清教徒的家庭气氛中,受到宗教热忱的鼓舞。20岁时认识保尔·瓦莱里,两人成为终生好友。他最初在象征派文艺刊物《海神的号角》和《桑佗儿》发表文章。1909年他与友人创办《新法兰西评论》,它对现代法国文学有过很大的影响。

纪德早期的作品象征意义极浓。1897年出版的散文诗集《人间食粮》(旧译《地上食粮》),是他第1部重要的作品。1893年去阿尔及利亚旅游,身心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家庭清教徒传统决裂。他在《人间食粮》1927年重版的序言中写道:“我写这部书的时候,文学界有一股非常强烈的造作和封闭的气息;我觉得迫切需要使文学重新接触大地,赤着脚随便踩在地上。”他针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强调对自然和人生的强烈感受,作为精神养料,培育自我。

纪德自称他的作品是孪生的,几部作品是同时构思而成。一部作品往往表达两个互相矛盾的真理,而用一个完美的艺术形式使之统一。他的3部作品《蔑视道德的人》(1902)一方面歌颂人生的欢乐,一面指出以官能为基础的道德准则,最终陷入利已行列;《窄门》(1909)女主角信守清教徒,最终酿成悲剧;《田间交响乐》(1917)一个牧师收养一个瞎女子,并爱上这女子的故事。纪德作品风格明净精纯,具有古典主义作品的完美形式,心理刻画入微,揭露人物的灵魂深处,用笔细腻而不失分寸。

1914年出版的《梵蒂冈的地窖》,主角拉夫卡谛奥在罗马—那不勒斯快车上无故将一个乘客推出车厢摔死,这种“没有动机的行为”迎合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精神混乱和青年们厌弃因袭生活、摈弃资产阶级社会的道德风尚、强调个人绝对自由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