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跟小王子去旅行
7823200000020

第20章 第十二站:印度

1.爱,会使一切困难土崩瓦解——加尔各答

来加尔各答的路上,不断地碰到各种“导游”和“服务生”,不是想把我们引入旅馆,就是想把我们拐到各种小商铺之中。

每当在旅行途中碰到类似的情况时,我总是幻想,如果能和当地人长得一样就好,不会一眼被那些小商小贩们认出,纠缠不休。可现实是,我们脸上仿佛总是写着大大的几个字:冤大头!

好不容易摆脱了小商贩们的围追堵截,来到胡格利河畔的马坦公园——这是很多印度人休闲的去处。我们坐在马坦公园的草地旁,躲在绿树投下的阴凉中,享受着微微的清风和难得的片刻宁静。

早在莫卧儿王朝时,就在一些历史记载中提到过加尔各答,证明了早在两千年前,这里就有人居住。不知那时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大抵不会有现在的繁荣吧,也许还很贫瘠,饥民与病患比比皆是。

在我来印度之前,很多人听说我要去那里,都睁大眼睛不敢相信地问:“印度?为什么要去那里?”他们的语气和表情,仿佛我要去一个极其落后,又脏又破的穷地方,满地飘的不是蒲公英而是垃圾,天空里飞舞的不是蝴蝶而是苍蝇,闻到的不是菩提树的清香味,而是恒河水里飘的死猴尸体味。

我反问他们“为什么不去”,然后收拾行囊一路走来。

不可否认,印度的大街小巷不是十分干净,在一个有洁癖的人眼里看来会是脏乱差的代名词。但其实远没有那么严重,我家住的小区里也不比人家干净多少。

为什么要来印度?我自己也很难说清,也许是为了那种味道。不是满街飘散的咖哩味道,也不是各种檀香的味道,而是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气息,淡淡地萦绕在心头,再发散出去,混合了印度的空气,每一个呼吸都能嗅到不一样的感觉。

上个世纪的印度,是贫富差距极大的国家,再加之战乱的影响,更使得富人高高在上,街上到处是流浪者、麻风病人和孤儿。

如果把时光推回到那个年代,恐怕会有更多的人对这里避之唯恐不及。但有个女孩,姗姗来到这里,一住就是一生,为穷苦的人奉献着自己的爱。

德蕾莎修女,一个全世界为之敬仰的名字,我一定要到她的故居走一走。

以故居而言,这真是一间极为简陋的居室,小小的房间里简单地摆着德蕾莎修女的照片和介绍。

德蕾莎修女原本出生于富裕的家庭,有很不错的工作——一家中学的校长。但校园内外俨然两个世界——校园内平静祥和,校园外满目疮痍。

看到这种情形,德蕾莎心里非常难过,她想去帮助那些无助的穷人们。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她想要离开学校,但一直得不到许可。德蕾莎没有放弃,不断地向当地的总主教提出离开学校。总主教终于被德蕾莎的爱心所感动,答应了她的请求。

要想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穷人,必须先要找到一个场所,供那些患病的穷人休息。德蕾莎找到市公所,希望能为自己提供这样一个场所。

市公所的所长听完德蕾莎的请求后,便带她到了一座非常有名的寺院,将寺庙后面的一处地方提供给她。

然而由于当时的教派不同,德蕾莎的举动遭到了其他宗教人士的反对,不让她在寺庙后面收留病患。但是德蕾莎并没有被强烈的反对声吓倒,依然在街头救回那些患病的穷人,替他们医治。

爱再一次显示了神奇的力量,帮助德蕾莎摆平了困难——她的爱感动了其他宗教的信徒,再也没有反对她的人了。

后来南斯拉夫爆发了科索沃内战,很多人都在炮火下无助地呻吟挣扎。德蕾莎就去质问打仗的指挥官:“战区里面有那么多女人和孩子都逃不出来,他们多么可怜,难道不能停火让他们逃出来吗?”

指挥官听说过德蕾莎修女的大名,知道她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然而他很无奈地说:“没办法啊,我也想停火,可是对方不停啊。”

德蕾莎毅然决然地说:“那么只好我自己去把他们接出来了。”说完,这个好心肠的修女真的冒着炮火走进了战区。

当双方的将领听说德蕾莎进了战区时,立刻宣布停火,谁也不去伤害这位被爱的光环笼罩的善良修女,于是德蕾莎顺利地将战区中的女人和孩子带了出来。等德蕾莎一行人走出了战区以后,两边又打起来了。

这个消息传到了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的耳朵里,他又敬佩又感慨地叹了口气说:“这件事连我也做不到。”

的确,联合国曾几次对南斯拉夫的内战进行调停,但都没能使双方停火,这简直是天大的困难,可德蕾莎一进入战区内,双方都暂时放下了武器。

如果不是因为德蕾莎拥有一份无私的爱,又怎么能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谁还能说爱不能战胜任何困难呢?

在故居里,摆放着几样东西,圣经、钢笔和一双鞋子,简单得几秒就可以看完。但面对着它们,我却迟迟不愿意挪动脚步。走过了很多故居,光在北京就有很多处大大小小的王府故居,高墙大院,绿瓦红砖,屋子里的摆设透着帝王将相的气派,连院子里的一草一木都栽种得别出心裁。但那些只能让人感叹昔日的繁华光鲜,和工匠们出神入化的技艺,却并不能令人从心里升出敬意。

真是讽刺,敬意和故居里的摆设居然是成反比的,越是简单得几近简陋的摆设,越是让人深深地仰视。

对于一些只供游人参观,收取门票费的故居来说,这里有更高贵的精神——德蕾莎故居并不只用做瞻仰,还有实际意义,是仁爱会的总部。

如果德蕾莎修女在天堂看到,一定不会责怪人们占用了她的居室,因为修女和志愿者们都在这里延续着德蕾莎的言行,诠释着自己对爱的理解。这应该是德蕾莎修女更愿意看到的吧。

把德蕾莎修女的故事写出来是很容易的,不用太高的文学修养就能现于纸上。但能像修女一样做到这一切却极为困难,要用全部的时间和血汗,才能使心中的爱毫无保留地流淌出来。

人要有多少能量,才能把这一切奉行终生?也许,这就是梦想吧!

2.滴在心里的泪珠儿——阿格拉城

整个上午,我都在拖拖拉拉,故意起得很晚,吃饭的时候挑来挑去。原因只有一个:想拖延出发的时间。

对于玩,我一向都是说风就是雨,绝不拖到下一秒,恨不得穿好鞋子就出发。但今次我却变得磨叽,因为即将要去的地方,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泰姬陵!

据说月色下的泰姬陵是绝美的,所以我才一再拖延,想等晚上再动身。

虽然行动拖延,但心中却是痒痒的,终于在下午忍不住了,拉起小王子就奔向传说中最完美的建筑。

对于泰姬陵的向往,不止于一个美仑美奂的建筑那样简单,更因为在它背后,还有一个令所有女人都怦然心动的爱情故事:

那时,他还不是名噪天下的帝王,她也只是一个漂亮的女子。一个莫名美好的午后,她独自玩耍,他只无意地瞥了一眼,便惊为天人,从此念念不忘。

像无数个为爱痴狂的少年一样,他用最真诚的爱打动了她,把她娶回家。在奢华的婚礼上,他执着爱妻的手,对她许下一生一世的承诺。

婚后,他们琴瑟和谐,甜蜜美满。他总是能记住她说过的每一句话,而她则义无反顾地跟随他南征北战,哪怕是风餐露宿也甘之如饴。

不久,他战胜了所有的竞争对手,成为了莫卧儿第五代皇帝。子民们都称他为沙加汗——世界之王。而那个他深爱着的女人,也成为了后宫最高贵的泰姬。

令人叹惜的是,泰姬跟随沙加汗出征时,因为难产而去世。痛失爱妻的沙加汗伤心欲绝,发下誓愿:“她活着的时候,我要给她最华贵的宫殿。她死了以后,我也要为她建造一座最美的陵寝。”

沙加汗不但下令全国上下停止一切娱乐活动,致哀两年,还动用了几万名工人,历时20多年完成了这个绝美的陵寝,为自己这段旷世的爱情写下了一个句点。

沙加汗把能找到的最珍贵的宝石都镶嵌在了泰姬陵上,印度珍贵的大理石,中国的水晶、玉石和绿宝石,也门的玛瑙,阿拉伯的珊瑚和斯里兰卡的宝石等等。

“我要把最好的给你。可是它们再好,也比不上你的一次微笑。”痴心的沙加汗啊,用一生的感情,来祭奠那个下午不期然的偶遇。

沙加汗本来想在河对面再建造一个一模一样的黑色陵寝,用半白半黑的大理石与泰姬陵相连,可以与爱妻相对而眠。可惜的是,泰姬陵建成不久后,沙加汗便被儿子夺去了王位,囚禁在阿格拉城堡中。

在8年的时间里,他只能每天透过一个小小的窗口,望着遥远的泰姬陵。到了晚年,他视力恶化,只能凭借着一颗宝石的折射,看一眼模糊不清的泰姬陵。

在生命最后的一刻,他会不会反而释然呢?因为终于可以和爱了一生的人再次相守。

他的愿望实现了,被葬于泰姬陵内。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也会是手持着长剑,保护着泰姬的守护神。

诗人泰戈尔用“一颗爱的泪珠”来形容泰姬陵,“你的完美,是一种债,我终身偿还,以唯一的爱……你容许你君主的权力化为乌有,沙杰汗啊,可你的愿望本来是要使一滴爱情的泪珠不灭不朽……”

“一颗爱的泪珠”果然不假。除了它背后这个哀艳动人的故事外,它本身的洁白纯粹、精致华贵也是令人叫绝的。

虽然泰姬陵全部是用雪白色的大理石砌成的,但却绝不止这一种颜色——在不同的时间里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早上、正午、傍晚,不同强弱的阳光照在陵寝上,会呈现奇幻的色彩。

月色下的泰姬陵就像海市蜃楼一般,如梦似幻,亦假亦真。如果同披着华美丽纱的印度少女,睁着水汪汪的大眼睛,幽幽地看着痴恋的情人。

泰姬陵的前面是一条清泠泠的水道,陵寝的影子和银白色的月光一同洒下来,映在水中,令我想起《诗经》中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沙加汗是没有听过这首诗的,但爱情对于世人都是一样的,大抵他是希望无论在地上或是水中,都能看到心上人的倩影吧。

因为修建泰姬陵,莫卧儿王朝走向衰败,虽然它不是唯一的原因,但历史学家仍然不忘归一笔在它头上。

但对于痴情的人来说,这已经不重要了,从爱上她的那天起,就不在乎这尘世的是是非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