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曰:汉疑韩信而任之,而信几叛;唐疑李怀光而任之,而怀光遂逆。
王氏曰:上疑于下,必无重用之心;下惧于上,事不能行其政;心既疑人,勾当休委。若是委用,心不相托;上下相疑,事业难成,犹有危亡之患。
败莫败于多私。
注曰:赏不以功,罚不以罪;喜佞恶直,党亲远疏;小则结匹夫之怨,大则激天下之怒,此多私之所败也。
王氏曰:不行公正之事,贪爱不义之财;欺公枉法,私求财利。后有累己、败身之祸。
遵义章第五
注曰:遵而行之者,义也。
王氏曰:遵者,依奉也。义者,宜也。此章之内,发明施仁、行义,赏善、罚恶,立事、成功道理。
以明示下者暗。
注曰:圣贤之道,内明外晦。惟不足于明者,以明示下,乃其所以暗也。
王氏曰:才学虽高,不能修于德行;逞己聪明,恣意行于奸狡,能责人之小过,不改自己之狂为,岂不暗者哉?!
有过不知者蔽。
注曰:圣人无过可知;贤人之过,造形而悟;有过不知,其愚蔽甚矣!
王氏曰:行仁义,及为邪恶之非;身有大过,不能自知而不改。如隋炀帝不仁无道,杀坏忠良,苦害万民为是,执迷心意不省,天下荒乱,身丧国亡之患。
迷而不返者惑。
注曰:迷于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于色者,不知其伐吾命也。迷于利者,不知其伐吾志也。人本无迷,惑者自迷之矣!
王氏曰:日月虽明,云雾遮而不见;君子虽贤,物欲迷而所暗。君子之道,知而必改;小人之非,迷无所知。若不点检自己所行之善恶,鉴察平日所行之是非,必然昏乱、迷惑。
以言取怨者祸。
注曰:行而言之,则机在我,而祸在人;言而不行,则机在人,而祸在我。
王氏曰:守法奉公,理合自宜;职居官位,名正言顺。合谏不谏,合说不说,难以成功。若事不干己,别人善恶休议论;不合说,若强说,招惹怨怪,必伤其身。
令与心乖者废。
注曰:心以出令,令以心行。
王氏曰:掌兵领众,治国安民,施设威权,出一时之号令。口出之言,心不随行,人不委信,难成大事,后必废亡。
后令谬前者毁。
注曰:号令不一,心无信而事毁弃矣!
王氏曰:号令行于威权,赏罚明于功罪,号令既定,众皆信惧,赏罚从公,无不悦服。所行号令,前后不一,自相违毁,人不听信,功业难成。
怒而无威者犯。
注曰:文王不大声以色,四国畏之。故孔子曰:不怒而威于钺。
王氏曰:心若公正,其怒无私,事不轻为,其为难犯。为官之人,掌管法度、纲纪,不合喜休喜,不合怒休怒,喜怒不常,心无主宰;威权不立,人无惧怕之心,虽怒无威,终须违犯。
好直辱人者殃。
注曰:己欲沽直名,而置人于有过之地,取殃之道也!
王氏曰:言虽忠直伤人主,怨事不干己,多管有怪;不干自己勾当,他人闲事休管。逞着聪明,口能舌辩,论人善恶,说人过失,揭人短处,对众羞辱;心生怪怨,人若怪怨,恐伤人之祸殃。
戮辱所任者危。
注曰:人之云亡,危亦随之。
王氏曰:人有大过,加以重刑;后若任用,必生危亡。有罪之人,责罚之后,若再委用,心生疑惧。如韩信有十件大功,汉王封为齐王,信怀忧惧,身不自安;心有异志,高祖生疑,不免未央之患;高祖先谋,危于信矣。
慢其所敬者凶。
注曰:以长幼而言,则齿也;以朝廷而言,则爵也;以贤愚而言,则德也。三者皆可敬,而外敬则齿也、爵也,内敬则德也。
王氏曰:心生喜庆,常行敬重之礼;意若憎嫌,必有疏慢之情。常恭敬事上,怠慢之后,必有疑怪之心。聪明之人,见怠慢模样,疑怪动静,便可回避,免遭凶险之祸。
貌合心离者孤。
王氏曰:赏罚不分功罪,用人不择贤愚;相会其间,虽有恭敬模样,终无内敬之心。私意于人,必起离怨;身孤力寡,不相扶助,事难成就。
亲谗远忠者亡。
注曰:谗者,善揣摩人主之意而中之;而忠者,推逆人主之过而谏之。谗者合意多悦,而忠者逆意者多怨;此子胥杀而吴亡;屈原放,而楚灭是也。
王氏曰:亲近奸邪,其国昏乱;远离忠良,不能成事。如楚平王,听信费无忌谗言,纳子妻无祥公主为后,不听上大夫伍奢苦谏,纵意狂为。亲近奸邪,疏远忠良,必有丧国、亡家之患。
近色远贤者。
王氏曰:重色轻贤,必有伤危之患;好奢纵欲,难免败亡之乱。如纣王宠妲己,不重忠良,苦虐万民。贤臣比干、箕子、微子,数次苦谏不肯听;信怪恨谏说,比干剖腹、剜心,箕子入官为奴,微子佯狂于市。损害忠良,疏远贤相,为事昏迷不改,致使国亡。
女谒公行者乱。
注曰:如太平公主,韦庶人之祸是也。
王氏曰:后妃之亲,不可加于权势。内外相连,不行公正。如汉平帝,权势归于王莽,国事不委大臣。王莽乃平帝之皇丈,倚势挟权,谋害忠良,杀君篡位,侵夺天下,此为女谒公行者,招祸乱之患。
私人以官者浮。
注曰:浅浮者,不足以胜名器,如牛仙客为宰相之类是也。
王氏曰:心里爱喜的人,多赏则物不可任;于官位委用之时,误国废事,虚浮不重,事业难成。
凌下取胜者侵。
王氏曰:恃己之勇,妄取强胜之名;轻欺于人,必受凶危之害。心量不宽,事业难成;功利自取,人心不伏。霸王不用贤能,倚自强能之势,嬴了汉王七十二阵,后中韩信埋伏之计,败于九里山前,丧于乌江岸上。此是强势相争,凌下取胜,返受侵夺之患。
名不胜实者耗。
注曰:陆贽曰:“名近于虚,于教为重;利近于实,于义为轻。”然则,实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符实。名实相资,则不耗匮矣。
王氏曰:心实奸狡,假仁义而取虚名;内务贪饕,外恭勤而惑于众。朦胧上下,钓誉沽名;虽有名、禄,不能久远;名不胜实,后必败亡。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
王氏曰:功名自取,财利己用;疏慢贤能,不任忠良,事岂能行?如吕布受困于下邳,谋将陈宫谏曰:“外有大兵,内无粮草;黄河泛涨,倘若城陷,如之奈何?”吕布言曰:“吾马力负千斤过水如过平地,与妻貂蝉同骑渡河有何忧哉?”侧有手将侯成听言之后,盗吕布马投于关公军士,皆散吕布被曹操所擒斩于白门。此是只顾自己,不顾众人,不能成功,后有丧国,败身之患。
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注曰: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自厚者,自满也。非仲尼所谓“躬自厚”之厚也。自厚而薄人,则人才将弃废矣。
王氏曰:功归自己,罪责他人。上无公正之明,下无信惧之意。赞己不能为能,毁人之善为不善。功归自己,众不能治;罪责于人,事业难成。
以过弃功者损。
王氏曰:曾立功业,委之重权;勿以责于小过,恐有惟失;抚之以政,切莫弃于大功,以小弃大。否则,验功恕过,则可求其小过而弃大功,人心不服,必损其身。
群下外异者沦。
注曰:措置失宜,群情隔息;阿谀并进,私并行。人人异心,求不沦亡,不可得也。
王氏曰:君以名禄进其人,臣以忠正报其主。有才不加其官,能守诚者,不赐其禄;恩德爱于外权,怨结于内;群下心离,必然败乱。
既用不任者疏。
注曰:用贤不任,则失士心。此管仲所谓“害霸”也。
王氏曰:用人辅国行政,必与赏罚、威权;有职无权,不能立功、行政。用而不任,难以掌法、施行;事不能行,言不能进,自然上下相疏。
行赏吝色者沮。
注曰:色有靳吝,有功者沮,项羽之印是也。
王氏曰:嘉言美色,抚感其劳;高名重爵,劝赏其功。赏人其间,口无知感之言,面有怪恨之怒。然加以厚爵,终无喜乐之心,必起怨离之志。
多许少与者怨。
注曰:失其本望。
王氏曰:心不诚实,人无敬信之意;言语虚诈,必招怪恨之怨。欢喜其间,多许人之财物,后悔悭吝;却行少与,返招怪恨;再后言语,人不听信。
既迎而拒者乖。
注曰:刘璋迎刘备而反拒之是也。
薄施厚望者不报。
注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覆之载之,含之育之,岂责其报也。
王氏曰:恩未结于人心,财利不散于众。虽有所赐,微少、轻薄,不能厚恩、深惠,人无报效之心。
贵而忘贱者不久。
注曰:道足于已者,贵贱不足以为荣辱;贵亦固有,贱亦固有。惟小人骤而处贵则忘其贱,此所以不久也。
王氏曰:身居富贵之地,恣逞骄傲狂心;忘其贫贱之时,专享目前之贵。心生骄奢,忘于艰难,岂能长久!?
念旧怨而弃新功者凶。
注曰;切齿于睚眦之怨,眷眷于一饭之恩者,匹夫之量。有志于天下者,虽仇必用,以其才也;虽怨必录,以其功也。汉高祖侯雍齿,录功也;唐太宗相魏郑公(征),用才也。
王氏曰:赏功行政,虽仇必用;罚罪施刑,虽亲不赦。如齐桓公用管仲,弃旧仇,而重其才;唐太宗相魏征,舍前恨,而用其能;旧有小过,新立大功。因恨不录者凶。
用人不得正者殆。
王氏曰:官选贤能之士,竭力治国安民;重委奸邪,不能奉公行政。中正者,无官其邦;昏乱、谗佞者当权,其国危亡。
强用人者不畜(xù)。
注曰:曹操强用关羽,而终归刘备,此不畜也。
王氏曰:贤能不遇其时,岂就虚名?虽领其职位,不谋其政。如曹操爱关公之能,官封寿亭侯,赏以重禄;终心不服,后归先主。
为人择官者乱。
王氏曰:能清廉立纪纲者,不在官之大小,处事必行公道。如光武之任董宣为洛县令,湖阳公主家奴,杀人不顾性命,苦谏君主,好名至今传说。若是不问贤愚,专择官大小,何以治乱、民安!
失其所强者弱。
注曰:有以德强者,有以人强者,有以势强者,有以兵强者。尧舜有德而强,桀纣无德而弱;汤武得人而强,幽厉失人而弱。周得诸侯之势而强,失诸侯之势而弱;唐得府兵而强,失府兵而弱。其于人也,善为强,恶为弱;其于身也,性为强,情为弱。
王氏曰:轻欺贤人,必无重用之心;傲慢忠良,人岂尽其才智?汉王得张良陈平者强,霸王失良平者弱。
决策于不仁者险。
注曰:不仁之人,幸灾乐祸。
王氏曰:不仁之人,智无远见;高明若与共谋,必有危亡之险。如唐明皇不用张九龄为相,命杨国忠、李林甫当国。有贤良好人,不肯举荐,恐搀了他权位;用奸谗歹人为心腹耳目,内外成党,闭塞上下,以致禄山作乱,明皇失国,奔于西蜀,国忠死于马嵬坡下。此是决策不仁者,必有凶险之祸。
阴计外泄者败。
王氏曰:机若不密,其祸先发;谋事不成,后生凶患。机密之事,不可教一切人知;恐走透消息,返受灾殃,必有败亡之患。
厚敛薄施者凋。
注曰:凋,削也。文中子曰:“多敛之国,其财必削。”
王氏曰:秋租、夏税,自有定例;废用浩大,常是不足。多敛民财,重征赋税;必损于民。民为国之根本,本若坚固,其国安宁;百姓失其种养,必有凋残之祸。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
注曰:游士鼓其颊舌,惟幸烟尘之会;战士奋其死力,专捍疆场之虞。富彼贫此,兵势衰矣!
王氏曰:游说之士,以喉舌而进其身,官高禄重,必富于家;征战之人,舍性命而立其功,名微俸薄,禄难赡其亲。若不存恤战士,重赏三军,军势必衰,后无死战勇敢之士。
货赂公行者昧。
注曰:私昧公,曲昧直也。
王氏曰:恩惠无施,仗威权侵吞民利;善政不行,倚势力私事公为。欺诈百姓,变是为非;强取民财,返恶为善。若用贪饕掌国事,必然昏昧法度,废乱纪纲。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
注曰:暴则生怨。
王氏曰:闻有贤善好人,略时间欢喜;若见忠正才能,暂时敬爱;其有受贤之虚名,而无用人之诚实。施谋善策,不肯依随;忠直良言,不肯听从。然有才能,如无一般;不用善人,必不能为善。齐之以德,广施恩惠;能安其人,行之以政。心量宽大,必容于众;少有过失,常记于心;逞一时之怒性,重责于人,必生怨恨之心。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注曰:浊,溷也。
王氏曰:疑而见用怀其惧,而失其善;用而不信竭其力,而尽其诚。既疑休用,既用休疑;疑而重用,必怀忧惧,事不能行。用而不疑,秉公从政,立事成功。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注曰:刑者,原于道德之意而恕在其中;是以先王以刑辅德,而非专用刑者也。故曰:“牧之以德则集,绳之以刑则散也。”
王氏曰:教以德义,能安于众;齐以刑罚,必散其民。若将礼、义、廉、耻,化以孝、悌、忠、信,使民自然归集。官无公正之心,吏行贪饕;侥幸户役,频繁聚敛百姓;不行仁道,专以严刑,必然逃散。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王氏曰:功量大小,赏分轻重;事明理顺,人无不伏。盖功德乃人臣之善恶;赏罚,是国家之纪纲。若小功不赐赏,无人肯立大功。志高量广,以礼宽恕于人;德尊仁厚,仗义施恩于众人。有小怨不能忍,舍专欲报恨,返招其祸。如张飞心急性燥,人有小过,必以重罚,后被帐下所刺,便是小怨不舍,则大怨必生之患。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
注曰:人心不服则叛也。
王氏曰:赏轻生恨,罚重不共。有功之人,升官不高,赏则轻微,人必生怨。罪轻之人,加以重刑,人必不服。赏罚不明,国之大病;人离必叛,后必灭亡。
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注曰:非所宜加者,酷也。
王氏曰:施恩以劝善人,设刑以禁恶党。私赏无功,多人不忿;刑罚无罪,众士离心。此乃不共之怨也。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王氏曰:君子忠而不佞,小人佞而不忠。听谗言如美味,怒忠正如仇仇,不亡国者,鲜矣!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注曰:有吾之有,则心逸而身安。
王氏曰:若能谨守,必无疏失之患;巧计狂徒,后有败坏之殃。如智伯不仁,内起贪饕、夺地之志生,奸绞侮韩魏之君,却被韩魏与赵襄子暗合,返攻杀智伯,各分其地。此是贪人之有,返招败亡之祸。
安礼章第六
注曰:安而履之为礼。
王氏曰:安者,定也。礼者,人之大体也。此章之内,所明承上接下,以显尊卑之道理。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注曰:善积则致于福,恶积则致于祸;无善无恶,则亦无祸无福矣。
王氏曰:君不念旧恶。人有小怨,不能忘舍,常怀恨心;人生疑惧,岂有报效之心?事不从宽,必招怪怨之过。人无远见之明,必有近忧之事。凡事必先计较、谋算必胜,然后可行。若不料量,临时无备,仓卒难成。不见利害,事不先谋,返招祸患。人行善政,增长福德;若为恶事,必招祸患。
饥在贱农,寒在惰织;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注曰:唐尧之节俭,李悝(克)之尽地利,越王勾践之十年生聚,汉之平准,皆所以迎来之术也。
王氏曰:懒惰耕种之家,必受其饥;不勤养织之人,必有其寒。种田、养蚕,皆在于春;春不种养,秋无所收,必有饥寒之患。国有善人,则安;朝失贤士,则危。韩信、英布、彭越三人,皆有智谋,霸王不用,皆归汉王;拜韩信为将,英布、彭越为王;运智施谋,灭强秦,而诛暴楚;讨逆招降,以安天下。汉得人,成大功;楚失贤,而丧国。富起于勤俭,时未至,而可预办。谨身节用,营运生财之道,其家必富,不失其所。贫生于怠惰,好奢纵欲,不务其本,家道必贫,失其时也。
上无常操,下多疑心。
注曰:躁静无常,喜怒不节;群情猜疑,莫能自安。
王氏曰:喜怒不常,言无诚信;心不忠正,赏罚不明。所行无定准之法,语言无忠信之诚。人生疑怨,事业难成。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注曰:轻上无礼,侮下无恩。
王氏曰:承应君王,当志诚恭敬;若生轻慢,必受其责。安抚士民,可施深恩、厚惠;侵慢于人,必招其怨。轻蔑于上,自得其罪;欺罔于人,必不相亲。
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注曰:淮南王言:去平津侯,如发蒙耳。
王氏曰:君不圣明,礼衰、法乱;臣不匡政,其国危亡。君王不能修德行政,大臣无谨惧之心;公卿失尊敬之礼,边起轻慢之心。近不奉王命,远不尊朝廷;君上者,须要知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注曰:暗也。明也。
王氏曰:自起疑心,不信忠直良言,是为昏暗;己若诚信,必不疑于贤人,是为聪明。
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
注曰:李逢吉之友,则“八关”、“十六子”之徒是也。元帝之臣,则弘恭、石显是也。
王氏曰:谄曲、奸邪之人,必无志诚之友。不仁无道之君,下无直谏之士。士无良友,不能立身;君无贤相,必遭危亡。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注曰:非无贤人善人,不能用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