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外地理故事
7824800000017

第17章 千奇百怪的地理奇观(3)

比如南京附近浦镇点将台上的”脚印“,相传是汉朝大将军韩信在此点将留下的,所以叫”韩信脚印“。江宁县小丹阳北面,据说七仙女曾光顾此处,留下了”七仙女脚印“。最有名的是南京北挹江门外绣球公园内绣球山的一块岩石上的”娘娘脚印“。这可是个大得惊人的”脚印“,长84厘米,宽30厘米。传说这个大脚印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娘娘留下的。马娘娘本是一个农家少女,因为要干农活,所以一直没有缠足,长成了一双大脚,在当时受到很多人的嫌弃。可是朱元璋却喜欢上了马娘娘的淳朴、善良,他们成婚后,一直非常恩爱。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定都南京后,有一次出巡外地数月未归,马娘娘心中惦挂,便经常到绣球山上望、候驾。一天,马娘娘忽然看见江中龙舟驶近,不禁大喜,高兴得一跺脚,便跺出了这个”大脚印“。

脚印当然不是什么神仙鬼怪所为,更不可能由马娘娘一脚跺出来。经科学分析,有”脚印“的岩石叫”砾岩“。岩石中一个个砾石都被含钙质成分的胶结物胶结在一起。当水渗入岩石裂隙后,溶解了岩石中的钙质成分。天长日久,局部砾石脱落,便形成了这一个个像”脚印“似的凹坑。坑边缘的砾石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脱落,凹坑随之扩大,脚印也就不断”长“大了。

磅礴奔腾的石浪

大江河掀起滚滚巨浪,汪洋大海掀起滔滔波澜,但是你听说过磅礴奔腾的石浪吗?在我国海南省化江中游就有一处以石头作”浪“的石流湾。

石流湾江面宽阔,河床极浅。裸露于江底的岩石,如同大海的层层波涛,翻卷叠进,绵延数里。沿江远眺,犹如万虎啸天,千龙浮海,大有浊浪排空之势,这气势宏大的磅礴石浪,构成一处壮丽无比的自然景观,引得无数游客惊叹不已。

关于这石流湾,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海南崖州一带忽遭大旱,这里的黎族百姓无水灌田,眼睁睁看着一片片稻田干涸,禾苗枯萎,百姓们忧心如焚。后来,黎族先主决定请山神赶石拦江,引昌化江之水倒流崖州,以解旱情。山神虽然允诺了,但却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在黎明鸡叫之前将水堵住。接着,山神便施展法术,将一块块石头赶往此地。谁知堵江时误了时间,江水还未截住,鸡就啼叫起来。山神无奈,只得离开人间,赶来的石头便化成滚滚石流留在了石流湾。

昌化江的石浪当然不是山神所为,其实它是些”生根“的花岗岩石。岩体暴露地表后,昌化江水在石间穿流,不断冲刷河床。而岩石的叶理(即岩石的纹理和裂隙)方向最容易被水淘蚀,年复一年,就”雕刻“成了波澜壮阔的石头海浪。

类似的自然景观在美国犹他州和亚利桑那州交界的狼丘也有一处。在狼丘分布着很多血红色的砂岩,看上去非常醒目。这些砂岩层层叠叠,远看如海浪翻腾,也被当地人称为”石浪“。而这种石浪是1。9亿年前侏罗纪形成的,同样也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怪坡“其实也不怪

全世界范围内,有很多怪坡,其中以沈阳清水台镇阎家村东北1000米处的怪坡为最。它的表面没有任何异常之处,山坡东低西高。可是在怪坡上,无论是汽车、自行车还是步行,都会明显地感到上坡省劲,下坡很费力。汽车经过此坡时,想要由西向东驶,必须加大油门才能下坡,而由东向西驶,则不用加大油门甚至熄火也能由坡底滑行到坡顶。但奇怪的是水流方向却很正常,在高处放水会很容易地顺势而下。这个怪坡是在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当时,有两名交警驾驶一辆北京牌吉普车,顺着进山路驶近坡下,当摘挡熄火停车后,突然感到车自动向坡上滑行,他们感到非常惊恐,壮着胆子试了几次,仍然如此,于是”怪坡“这个名字便不胫而走。

1994年,为了验证”怪坡“的真实性,一家电视台派出了摄制组,来到了怪坡现场。记者们站在怪坡的起点向前望去,的确感到是一段下坡路。驱车前行,在20多米之后,确实有所谓下坡费力之感。转过头来再往回走,车也果真开始滑行,前几十米颇有自动上坡的感觉。也许这便是许多人大呼眼见为实的原因。

接下来,记者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简单测试工具,开始悄悄做一点最基本的考察。他们先将一只塑料球和一只铁球并排吊起,看到两根引线完全平行,这个对比实验表明,铁球并没有受到坡上磁力的吸引。他们带来的指北针也反复显示,当地磁场没有任何异常。

后来他们又做了几个简单的实验,在所谓车往坡上滑的行程中,他们将随身带的矿泉水倒在地上,一个重要的事实出现了:水同样往所谓的坡上流去,和汽车自由滑动的方向完全一致,根本不存在人们所说的水流和车辆滑行方向相反的情况。

摄制组架起了随身带来的经纬仪,开始进行最基本的实地测量。这本是常识范围内的简单操作。记者们从一端依次测量到另一端,用水平法、三角高程法经过反复测绘,真相终于大白:这个感觉是下坡路的怪坡,其主体部分实际上仍是一段上坡。不过比它前后两段上坡路坡度平缓得多罢了。

故事中记者们所做的实验已经证明了一点:所谓的怪坡效应其实是人们的一种错觉。原来,人们进行一切定向定位活动,总是离不开相应的参照系的。怪坡处在两段陡坡之间,从一端往前看,迎面是山。从另一端往后看,是路面和天空的交界线。加上四周全是倾斜的山坡,找不到一个可以作为基准的水平面。在这种地形地貌的烘托下,很容易引起视觉上的误差。

为了加强这种误差,一些人为制造的”怪坡“附近还修建了不少特殊的护栏、石柱,这种石柱看似普通,其实却并不是垂直的,而是一律平行倾斜了大约5度。可在生活习惯中,人们总是把柱子视为垂直的。一务水平的路如果柱子一律向左倾斜,人们便会感到这是一条左高右低的下坡路;反之,柱子往右倾斜,人们便会感到是一条右高左低的上坡路。现在,在坡度不大的情况下,没人想到去怀疑歪的是柱子,自然就觉得斜的是道路了。

此外,怪坡的制造者对于石柱的放置方法也做了一番精心的安排。怪坡开头确有一小段下坡,此后才慢慢变成上坡。如果路边的柱子都是同一高度,各个柱子顶端的连线自然就能如实描绘出道路起伏的状况。怪坡之谜也会被人一眼看穿。而这里,各处石柱的高度是不同的,制造者确定每根柱子长短的唯一标准是,必须使它们各自的端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道路先下坡后上坡的事实便被齐刷刷的柱子顶点所掩盖了。人们误以为柱子顶点的走势就是道路的走势。于是,后面一大段上坡被误认为开头一小段下坡的继续延伸。由此可见,怪坡并不是自然之谜,而是一个人造之谜。

神秘莫测的迷魂阵村

在山东阳谷县,有一个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被誉为中国军事的”活化石“,它就是迷魂阵村。

提起迷魂阵村的来历,还得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有两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孙膑和庞涓师从智者鬼谷子研习兵法。后来庞涓出任魏国大将,因为妒忌孙膑的才能,怕孙膑将来地位在自己之上,就把孙膑骗至魏国施以膑刑(剜去膝盖骨)。孙膑拖着伤残的身体,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逃到齐国,担任了军师。此后齐魏相争时,孙膑就在阳谷无魂山的地面上摆出了迷魂阵,把庞涓大军围困于此。后来孙膑在西南角开了个口,放庞涓逃了出去。谁想,到了马陵道口,孙膑又摆了个迷魂阵,庞涓再次被围,最终兵败自杀。后来,村民在这个地方按孙膑布兵的格局建房,形成了迷魂阵村。

迷魂阵村全村路径斜曲,东西并列的两大块分为前后两街,房屋随街道走向而建,斜度不一,定向各异,一条街的两旁都称堂屋,却正好差90度,犹如一座设计精巧的迷宫。外来人进了村,沿着村内狭窄的街道行进不久,就会觉得方向随时都在改变,完全不辨东西南北,甚至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会发生错觉,要想走出村子,更是比登天还难。为此,当地还有一则民谣唱道:

”进了迷魂阵,状元也难认;东西南北中,到处是胡同;好像把磨推,老路转到黑。“另外,迷魂阵的东半部分又被称作”前迷魂阵“,西半部分则是”后迷魂阵“。当外人进入”前迷魂阵“时,多会感到”后迷魂阵“在北方;奇怪的是,当人们进入”后迷魂阵“时,又会感到”前迷魂阵“在北方。进入村子,沿街巷前行,总难以把握前进的方向,走了大半天,却又回到了老地方。在这里,若按习惯以太阳推算时间,竟会产生几个小时的误差。在”前迷魂阵“还不到上午10点钟,就会感到是正午12点;而在”后迷魂阵“,正午12点,又会有下午4点钟的感觉。

迷魂阵村能够出现”迷魂“的效果,是由于房屋的传统布局造成的。原来,村庄的整体布局不是平面展开的,而是呈新月形的独特布局。村庄的两条主要街道,按弧形由东北而向西南,斜斜曲曲,没有固定的方向,又没有一条端直的胡同。街巷交叉多呈”丁“字形,而房屋则按街道走向建筑,样式也基本一样。由于变化不明显,也没有标志物作为参考,所以不熟悉村子情况的人就很容易分辨不清方向,最终迷失在”迷魂阵“里。

悬在半空的”人间寺庙“

”悬在半空的寺庙“貌似很神奇,其实,在我国山西省的恒山上,就有这样一座独特的悬空寺庙。细致一看,它不过是一座普通的佛寺,规模不大,装饰不奢华,可是它却以奇特的身姿、巧妙的结构,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将人们带入一个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年间,当时有位德高望重的大师即将仙逝,在他临终前,留下了一个遗训:要传人们想尽办法建一座空中寺院。这样,寺院既可以接引上天的灵气,也可以避免受到下界尘嚣的喧扰。人们一走进寺院,就会忘记生活中的所有烦恼,能平心静气,净化心灵。

大师的传人们听到这个遗训后,不免面面相觑。大师的想法虽好,但如何才能实现呢?传人们为此愁得寝食不安。后来,有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小弟子献上了一张图纸,人们一看大喜过望。原来那图纸上画的正是一座悬空寺的图样,那精巧的构思令人叹为观止。

有了图纸,悬空寺不再是空中楼阁。于是传人们马上开始筹集资金,精心选址设计,足足经过了43年才动工修建。最终,悬空寺被建在西侧崖壁的一个凹陷处,它不是坐落在厚实的砖石台基上,像人们常见到的那样,而是由纤细的木柱和木梁支撑着,这些木梁深插入岩壁中。远远看去,整座寺庙仿佛悬挂在半空中,非常巧妙。

在悬空寺刚刚建成之后,很多好奇的百姓都前来参观,可是他们看见悬空寺似乎没有任何支撑,害怕走上去会掉下来,都不敢向里面迈进一步。为了让人们放心,工匠们不得不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但这些木柱有的根本不受力,高高低低的木柱落在大大小小的石块上,有的石块小得令人难以置信,有的石块看上去好像马上就要松动滑落了。人们战战兢兢地走进寺庙,过了很久,也不觉得寺庙有丝毫的晃动,这才放下心来,都对这奇妙的悬空寺交口称赞起来。

悬空寺之所以能悬挂在峭壁之上,是因为古代聪明的匠师巧妙地使用了杠杆原理。整间寺庙的重量实际分别由每层岩壁中的木梁承担,木梁底部由木柱支撑,这样岩石作用力与木柱的支撑力就形成了一对杠杆力,使岩石与建筑巧妙地联结为一个整体,非常稳固。另外,悬空寺飞梁所用的木料是用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加工成的,据说用桐油浸过,不怕白蚁咬,也有防腐的作用,所以悬空寺得以千年不倒。

此外,建造者在建寺设计与选址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当地的地形条件,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凸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咸淡各半的神湖

世界上的湖泊,多姿多彩,有神秘莫测的死海,被称为”湖泊之最“的里海,石油丰富的马拉开波湖等,但其中有一个奇怪的湖泊,因湖水咸淡各半而闻名于世,这就是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巴尔喀什湖。

巴尔喀什湖面积约7000平方千米,长约605千米,湖面犹如一条银色的长带,自西向东撒落在哈萨克斯坦广袤的土地上。

相传曾经有一位美丽的哈萨克少女与英俊的哈萨克少年深深相爱,并订下了婚约。可是在他们举行婚礼之前,一支外族军队入侵了他们的家乡。少年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爱人,和父亲、兄弟一起投入到战争中去。后来,少年在一次战斗中不幸阵亡。少女思念故去的情人,便终日驻留在巴尔喀什湖东岸,滴下的眼泪落入湖中,让巴尔喀什湖东半部的湖水变得又咸又涩。哈萨克人民品尝着苦涩的河水,也会感受到少女的悲伤,为她和那早逝的少年流下同情的泪水。

时光过去很久,现在,在哈萨克人的心中,巴尔喀什湖不但是个东咸西淡的奇湖,还是个难得的”聚宝盆“。湖中盛产肉质鲜美的鲤鱼、鲈鱼、弓鱼,湖畔还是一处绝佳的天然猎场,哈萨克猎手在这里经常可以捕获到黄鸭、野兔、山羊。而湖沿岸还有蕴藏量极为丰富的铜矿和铁矿,为当地人民带来了丰富的物产资源。

巴尔喀什湖所具有的东咸西淡的特点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巴尔喀什湖地处中亚腹地,那里的气候非常干燥,蒸发量大。东半部只有几条小河将河水注入,淡水补充远远弥补不了蒸发的湖水,导致东半部湖水的盐分逐渐提高;而西半部却有伊犁河、卡拉塔尔河、阿克苏河、阿亚克兹河等河流由高山融冰源源不断地注入淡水,使得这片湖水的盐度不至于太高。

另外,巴尔喀什湖本身是一个东西狭长的湖泊,最窄的地方宽度只有十几千米,这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水闸,限制了东西两半边湖水的交换,长此以往,就出现了巴尔喀什湖两半咸淡水分明的现象。

值得我们重视的是,随着人们对巴尔喀什湖的过度开发,湖水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物产资源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如不及时进行治理,巴尔喀什湖有可能面临”灭湖“的危险。

香味扑鼻、令人神清气爽的土地

在我国湖南省有一块神奇的香地,它确实能发出香味,而且一年四季香味扑鼻,人们只要在香地上坐一会儿,就会觉得疲惫顿消,神清气爽。

这块香地处在一个群山环抱、人迹罕至的偏僻地方,它的发现实属偶然。在很多年前,有一个采药人经常到这片山中去采药。一天,他无意中路经此地,忽然觉得有一种奇妙的香味扑鼻而来。他感到非常好奇,便立刻放下药篓,想看看是什么花草树木发出的香味。他以为自己也许会发现一味珍贵的药材,可是,他花费了很多时间,也没能找到什么药材。最后,他失望地坐在地上,却意外地感到香味变得更加浓烈了。于是他干脆趴在地上,用鼻子仔细去闻,这才明白,原来香味是从脚下的土地中发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