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外地理故事
7824800000018

第18章 千奇百怪的地理奇观(4)

采药人回到自己的村庄后,就把山上有块香地的消息传播开来。人们都觉得不可思议,纷纷来到这里,也不由得对这奇怪的香地赞不绝口。好奇的人们发现,只有站在香地范围内,才能闻到香味;只要越出香地一步,香味顷刻间就闻不到了。最令人叫绝的是,香地的香味还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在阴天、气温较低的时候,香味会变得非常浓郁,而在晴朗的天气、温度升高时,香味会有所减弱,但却有一种别样的芬芳。

香地发出香味的原因至今未能揭晓,一些科学家经过分析后,认为香味可能是由地下所存在的一种微量元素引起的,当这一微量元素放射出来后,同空气接触就会形成一种带有香味的特殊气体。但这种微量元素究竟是什么,科学家也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

这种香地的情况也并非绝无仅有,在我国某些地方还曾发现过带有香味的石头,这种石头也是因为内含一些有机物的成分,并且常年与有芬芳香味的植物共生在一起,才会发出香味。

夜间发光的土地

据说在河南周口市,有一块土地会在夜晚发出亮光,引来无数好奇的人们观看。

这块奇怪的土地本来不为人所知,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当地的一个修路工人发现了。2006年11月的一个夜晚,天色漆黑一片。这位修路工人结束了一天辛苦的工作,准备收工回家。当他经过一片麦田中间的一条小路时,发现路边一道窄窄的壕沟正隐隐现出蓝色的光芒。

一开始,修路工还以为是自己太疲劳,看花了眼。可当他揉了揉眼,定睛细瞧,那亮光依然存在,几分钟后,亮光才渐渐隐没了。修路工好奇地拿起手中的铁锹,轻轻地铲动壕沟里的土壤,只见那亮光又悄悄地浮现出来。这亮光时隐时现,每次能维持几分钟之久。

修路工觉得这件事很有意思,于是接下来的两天,他每天都来这里观察,发现那片土地在白天没有任何异常的地方,但是到了夜里,草丛、壕沟里就会出现星星点点的光芒,有的较亮,有的较暗,面积大概有二三十平方米之多。用铁锹翻开表面的土壤,向下深挖,下面的土层也会发光。要是把那泥土捧在手中细看,又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

修路工把这件事告诉了其他人,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不知道土地发光的原因。修路工一开始怀疑土地下面可能埋藏着珍贵的文物,于是他把情况反映到了当地的一个博物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带着专门的工具做了一番实地勘察,却得到了一个让修路工失望的答案:土地之下埋藏文物的可能性很小。这片土壤可能是因为含有某种矿物质,才会在夜间发光,这种现象很平常。不过,这个答案很难让修路工感到满意,他认为这片土地肯定不一般。后来,一些地质学家化验了土壤成分后,发现这块土地中并不含有云母粉、磷等发光矿物质。这更坚定了修路工的想法,至今他仍在寻找着土地发光的答案。

生物学家通过检测样土发现,让土地发光的是一种很特别的蚯蚓。这种蚯蚓只有米粒大小,平时缩成一团,加上颜色与土壤接近,所以不易被人们发现。这种蚯蚓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或是受到某种刺激时,就会分泌出一种带荧光的物质,让土壤看上去好像在发光一样。由于这种分泌物在空气中会氧化消失,所以就会出现光亮一会儿便逐渐暗下去的情况。

我们生存的地球上有很多会发光的生物。除了我们熟知的萤火虫外,一些蚯蚓、蜗牛、海洋生物等都会发光。故事中发光的土地就是蚯蚓发光的一个例子,在美国也有一种长达45厘米的发光蚯蚓,这种蚯蚓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就会分泌出闪烁着蓝光的黏液。

冬暖夏凉的神奇土地

世界上有一块冬热夏寒的土地,它就在我国辽宁省境内,总面积1。6万平方米。

这块奇地的奇妙之处在于:立春过后,当周围的气温和地温逐渐上升时,这里的地温却一反常态,开始慢慢下降。到了夏天,地下滴水成冰,人畜只要在远离地缝6~7米处站上一两分钟,就会顿感阵阵寒气刺骨,待上10分钟就会感到受不了。有人做过试验,将一小碗水放在裂缝处,一夜之间竟冻成冰块。盛夏三伏,人们正汗流浃背,暑热难熬,而此地裂缝内最低温度可达-15℃,缝中冒出的寒气使人如临隆冬,瑟瑟发抖。很多村民发现了这一秘密后,夏天就到山坡上刨冰,搬到家里冷藏食物。

然而,立秋之后,四周寒霜普降、草木皆枯的时候,这块奇地的地温却奇迹般地节节上升。到了寒冬腊月时节,处处冰天雪地,这里却如同仙境,春意浓浓,绿草茵茵,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当地村民在这热气腾腾的地面上搭棚种菜,棚内温度一般能保持在17℃,地温也在15℃左右。

科学家们通过反复试验发现,这块奇地冬热夏寒的原因是它的地下储气结构与众不同。它能储存巨量的空气,而且空气的冷热变化比地面缓慢。夏天涌入的热空气,待到冬天才缓缓放出;而冬天进入的冷气又一直保存到夏天才渐渐释放,结果地温就出现了这种奇怪的变化。

类似气候反常的地方还很多,比如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有个叫苏加武眉的地方,气候就十分奇特,甚至一天当中表现出四种季节特征:早晨春风和煦,中午骄阳似火,到了傍晚又凉风习习,可是夜间却寒气逼人,科学家至今也没有找到其中的奥秘所在。

冰火相融的大山

冰岛位于欧洲西部,它靠近北极圈,大约八分之一的面积都被冰雪覆盖。在这样的冰雪世界中,又分布着300多座活火山,一年四季热气腾腾、烟雾弥漫。在冰岛火山喷发较为频繁,时间最长的一次历时13个月,人们称为”地狱之门“。

1984年10月的一天,这些活火山中的一座---格里斯维特火山喷发了。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从火山口冒出了大量白烟。人们怀着畏惧的心情,从很远的地方观看火山喷发的情景,有人却意外地发现火山喷出的不是炽热的熔岩、火山灰,而是巨大的冰块。只见那晶莹剔透的冰块好像离弦之箭一般,被巨大的压力抛上了高空。这种场面比起寻常的火山喷发虽少了几分壮观,却显得格外的美丽。

火山喷冰的奇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很多好奇的人纷纷赶来观看这一奇特的现象。而格里斯维特火山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一直在喷射着冰块,每秒钟喷出的冰块超过400立方米。在喷射最剧烈的时候,每秒钟竟可喷射出2000立方米的冰块,它们来不及融化就降落到地面,结果火山爆发还没有结束,火山口周围就已经覆盖了厚厚的一层冰。

看了以上的小故事,大家一定会问:”冰岛的火山为什么会喷冰呢?“原来,由于冰岛特殊的地理条件,冰川、雪峰簇拥在火山口附近。一些火山喷发时,就会先将积聚在火山口的冰块喷出,而岩浆则在半途中冷却凝结,不喷出地面。如果火山口堆积的冰雪较少,就会被高热的岩浆融化,形成火山”喷水“的现象,甚至还会引起山洪暴发;如果堆积的冰层较厚,来不及融化,就会被喷向高空,形成火山”喷冰“的奇观。

在哈萨克斯坦的缅布拉克山谷,有一座会喷水的火山。原来,这主要是由于这个山谷北部的高山分布着冰川,冰川融化产生的冰水,流到这一带松散的砾石里积聚,在黏土层的挤压下,就会随泥沙一起喷出地面。

神出鬼没的岛屿

很久以前在茫茫大海上,大小岛屿星罗棋布,这其中有一些奇特的、令人不可思议的岛屿,神出鬼没的幽灵岛就是其中之一。

1707年,一位名叫朱利叶斯的英国船长在航海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在海图上没有任何标记的小岛,他以为自己发现了新大陆,就满怀喜悦地把小岛的坐标标注在海图上。可是,之后航行到此处的人们,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小岛。有人不免嘲笑朱利叶斯看不懂海图,将船只驶错了方位。朱利叶斯很不服气,又几度亲自驾船前去寻找,最终也没有结果。几十年后,朱利叶斯带着这个遗憾,怅然离开了人世。

又过了100多年,一艘准备去北极考察的破冰船竟意外地发现了朱利叶斯提到的这个小岛。人们这才相信了朱利叶斯的发现。可几年后,这个小岛再次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后来,人们就给这个来去无踪的小岛起了个名字,叫”幽灵岛“。

无独有偶,在地中海海域也曾出现过一个神出鬼没的小岛。

1831年,一艘英国渔船在去往西西里岛的途中,突然发现海上掀起了巨浪,还听见海水中传来轰鸣般的巨响。船长出于安全的考虑,告诉大家放慢速度行驶。可就在这时,海水中突然冒出一股白色的烟柱,直冲云霄,搅得海水像沸腾一般翻滚个不停。船长尽管富有航海经验,此时也不禁心慌意乱,他赶紧喝令船员加速前进,避开这个恐怖的地方。

过了一周,这艘渔船从西西里岛返回,恰好再次路过这片海域。这时无论是船长还是船员都惊讶地看着前方:那天出现神秘现象的地方竟奇迹般地多了一个小岛。

这可真是一件怪事,船长回国后,马上把这件事向英国国王汇报。国王非常高兴,觉得应该马上把这个小岛占为己有,便忙不迭地让船长返回举行登岛仪式。

船长遵循国王的指令,又一次来到海岛附近,惊喜地发现这个小岛已经长大了许多,从最初的几米高变成了高出海面60多米。”看来这确实是一片难得的宝地啊!“船长一边想着,一边指挥船员们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还升起了国旗,埋上了标碑。

让船长万万想不到的是,没过几个月,这个小岛就突然消失不见了。

类似的怪事还有很多,这种行踪诡秘、忽隐忽现的岛屿是怎样形成的呢?这种时隐时现的小岛究竟是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的呢?这成为科学家们的热门话题。

一些科学家对这类来去匆匆的”幽灵岛“的成因作了如下解释:幽灵岛可能是一种结构疏松的沙岛,泥沙随着沙漠之下的巨大暗河流入大洋,并在海底迅速堆积增高,直至升出海面,就会形成这样的小岛。可是这种小岛很容易被冲垮,那些泥沙也会被水流带回到大洋的深处。这就是小岛神秘消失的原因。但是,还有一些科学家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幽灵岛“的基础并非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它们之所以会消失可能是海底强烈的地震和海啸的结果。这些科学家甚至警告说,日本本岛、九州岛也同样会遭到和”幽灵岛“同样的命运。

此外,有地质学家提出”幽灵岛“是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当火山喷发的时候,喷出来的熔岩和碎屑物质在海底冷却、堆积、凝固起来,并最终构成了一个新的岛屿。不过这种岛屿的”地基“却不甚坚固,在海流的不断冲刷下,很容易齐根”折断“,并最终消失。

以上这些观点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尚不足以说明幽灵小岛为什么会在同一地点反复出现、反复消失,也不能够解释为什么幽灵小岛会在短时间内”长大“很多。幽灵岛神出鬼没的原因,仍是一个需要我们去探索的谜团。

令人称奇的海底风暴

因为气候的异常变化,在陆地上常常会发生风暴、沙暴等现象。然而,我们根本没有想到,在看似平静的大海深处,也常常会有风暴席卷。

2000年,一批科学家在大西洋沿岸的某处海域考察时,发现从5000米深的海底采集上来的海水十分混浊,混浊程度甚至比一般大洋高出100倍。后来他们又惊讶地从海底拍摄的照片上看到,本应平坦如镜的海底沉积物表面居然出现了一道道有规则的波纹,看上去犹如一阵大风刚刚刮过留下的痕迹。海底本应是平静无波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异的现象呢?这引起了科学家们浓厚的兴趣。

科学家们经过一番讨论之后,猜测在深海下可能出现了类似”风暴“的现象。为了证实这一点,美国的海洋学家和地质学家携带了更先进的设备,又来到了这片海域,进行了一次名为”赫伯尔实验“的科学考察。

在这次考察中,科学家们多次乘坐深海潜水器潜入海底,采集了很多水样,并拍摄了大量海底照片。他们发现强大的暗流已经在海底冲刷出许多沟壑,表明这一地区的海底海水扰动异常剧烈,而且海水的浑浊程度也在随时间、地点发生变化,这一切都证实了海底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宁静。有一天,科学家们还观察到有一个地点的海水非常浑浊,甚至达到伸手不见五指的程度,可大约一个星期后,海水又变得清澈起来。科学家们估计这一切都是由于猛烈的海底”风暴“造成的,是它将海底沉积物刮起,才使海水变得异常混浊。

海底风暴的形成与海水和大气运动有关。当海面上空发生持续数日的大气风暴时,风暴会搅动大面积的海水连续不断地作旋涡状运动,产生强大的能量,这股能量被传递到海底,就会引起深海水流流速猛增,可从002米/秒增加到3米/秒,于是海底风暴就产生了。这种海底风暴在某些海域一年要发生5~10次。

当海底风暴袭来时,海底下就会发生类似陆上沙漠风暴的景观。海底风暴呼啸而过,将海底各种动物、植物、礁石掩埋在沉积层下,而人类在海底铺设的电缆、放置的测量仪器等也会遭到严重破坏。最猛烈的海底风暴,破坏力相当于每小时160公里的风暴,这使得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注意研究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以预防海底风暴造成的破坏。

瞬息万变的巨石

经科学家统计,世界上最大的岩石是澳大利亚的艾尔斯巨石,这块岩石长约9千米,高度超过300米,矗立在漫漫黄沙之中,显得特别壮观。不但如此,这块巨石还充满着神秘色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往参观。

1873年,一位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的测量员发现了这块巨石。当时威廉为了完成测绘任务,打算横跨这片荒漠。但由于不熟悉地形,他迷失了方向。他在荒漠上努力寻找出路的时候,突然发现远处矗立着一块仿佛与天等高的石山。起初他还以为是自己太累了,以至于产生了幻觉,但很快他就发现这块岩石是真实存在的。当他看清这块岩石的全貌后,不由得万分惊叹。由于威廉来自南澳洲,所以他就用当时南澳州总理亨利·艾尔斯的名字为这座石山命名,把它叫做艾尔斯巨石。

威廉通过观察发现,这座石山的奇妙之处不仅在于它的硕大无比,还在于它那瞬息万变的美妙景观。每天,当阳光从不同的角度照射到巨石上时,它都会呈现出许多不同的颜色。当初升的太阳将阳光斜斜洒在巨石上时,巨石的外表就会变成迷人的浅红色,好像一个娇羞可人的姑娘露出了腼腆的笑颜;到了中午,当阳光直射巨石的时候,巨石又会变成一片橙红色,显得无比艳丽;夕阳西下时,巨石的颜色会更加夺目,在蔚蓝的天空下犹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至夜幕降临时,巨石便会恢复黄褐色的本来面目,悄悄隐匿于沙漠之中。

艾尔斯巨石的外观还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下雨时,艾尔斯巨石气象万千,飞沙走石、暴雨狂飙的景象甚为壮观;待到风过雨停,巨石又被迷蒙的水汽包围,好似一位披着银色面纱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