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在当下最美:把握当下,过幸福人生
7825700000020

第20章 当下是突破自我的力量(1)

1.能忍百辱者,方能承担更多的重担

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人生在世,最希望的是受人尊敬,最不希望的就是被人看不起、遭人白眼和羞辱。然而,有些时候,世事并不向你希望的方向发展,你常常会遭到父母的批评、老板的责骂、同事的误解,或者和陌生人发生口角。

当面对侮辱和责难时,你会怎么面对?

用同样的言语回敬他?冷静、客气地与他讲道理?还是干脆大打出手,先出一口恶气再说?

无论是哪种方法,都不是最好的。

证严法师说:“要志气用事,不要意气用事。”

什么是意气?就是脑袋一热,热血上涌,不管不顾,胡乱发泄。这样做的结果多半会把事情搞砸,不仅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什么是志气?就是冷静思考、当下反省、提高自己、理智做事,最终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意气用事是情绪化的,愤怒、厌烦会蒙住你的心智,让你无法安于当下,所以看似将一口恶气发泄出去了,实际上心情还是难以平复。而志气用事却不同,它能使你的心冷静下来,认真地审视这一刻,在每一个当下作出努力,取得理想的结果。

孔子的祖上原本是贵族,但是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中落。

有一次,鲁国贵族季孙氏举办了一次专门招待士一级贵族的宴会。根据当时宗法制度的规定,孔子是有资格参加这个宴会的。于是孔子也和别人一样去赴宴。谁知在大门口,就被季孙氏的家臣拦住了。

那个人十分轻蔑地看着孔子,对他呵斥道:“我们家宴请的是士,谁宴请你了呀?”

这番话,对于年轻的孔子来说,无异于挨了响亮的一耳光。孔子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悻悻地往回走。这是多么羞辱又无奈的事情啊!

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有什么反应?反唇相讥,给他些教训,还是郁郁寡欢,独自生闷气?

孔子当然没有一蹶不振,虽然他也感到耻辱和难堪,但这次打击使他从中看到了更多的内涵,那就是:在别人眼中,你连吃一顿贵族饭的资格都没有!

只有自强不息、提升自己,才能改变这一切!所以,孔子在忍辱后,勇敢地选择了面对现实,并且勤奋学习,孜孜不倦。

在那个时代,接受教育是贵族子弟们的特权。对于已经家道中落的孔子来说,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掌握贵族子弟们在学校里所学的那些知识,而且要比他们学得更好。

就这样,孔子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流传了几千年,为后世所尊崇。

别人越看你不行,你越要做出个样子给别人看。这就是所谓的“不蒸馒头争口气”!

遗憾的是,现在的很多人不懂得忍辱,认为这是一种懦夫行为。

当然,光忍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只知道忍,任凭别人欺负也不敢出声,那真是一个没出息、不思进取的懦弱之人。忍辱只是第一步,目的是让你冷静下来,把当下的挫折转化成前进的动力,让下一个当下越来越好,这才是忍辱的意义!

人的一生如果都在别人的尊敬中活着,那只能算是幸运,并不能证明他的能力与修养。如果他能在受辱时隐忍,在受辱后奋起,那才能算得上强者,才能承担更多的重担!

苏东坡在《留侯论》中写到了张良的一则故事。年轻时候的张良虽然很有才华,但是行事鲁莽,做事只凭一时之气,完全不顾后果。他甚至求一时之快意,在博浪沙用大铁椎击杀秦始皇,使自己的生命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经过了我们所熟知的桥下拾鞋的经历后,张良改变了性情,开始隐忍处世,以他坚毅的忍耐力、冷静的思考能力,辅助刘邦建立伟大的功业。

当韩信打败齐国想自立为齐王时,高祖很生气,面现不悦之色,说了一些过激的言语,当时全靠张良的劝解,才避免了一场内讧,拉拢了韩信,成就了刘邦的大业。

与此相比,楚霸王项羽只因为不能忍耐,所以虽百战百胜却轻露锋芒;高祖能忍耐,保养他的全部实力以等待项羽的衰败,这正是张良的计谋!

有一句成语叫“忍辱负重”。一个人只有忍得羞辱,将怒气化作动力,才能承担更多的重担。虽然你不一定要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但就算只做一个普通的小人物,也应该多一些忍耐,不要把心思放在别人嘲讽的眼光中,而应该将它回归当下,汲取当下的力量,让自己不断地进步、不断地迈步向前!

2.越成功的人越容易失去当下

在你的周围,其实不乏成功人士。但是,你却很容易将他们忽略,因为他们只是曾经成功。

看看你的同学,在那个寒窗苦读的年代,那些最优秀的、最拔尖的同学,现在又在何处?不一定有大成就,多数是平庸无奇;看看曾经比你出色的同事,他们现在可好?可曾晋升为公司的高层领导?也许现在还不如你的职位高;再看看那些优秀的老板、企业家,他们的公司规模扩张了几倍?资产增加了多少?也许过了这么多年,你已经听不到关于他们的消息了……

在所有成功人士中,只有少数人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领军人物。而更多的人不是停滞不前,就是急速后退,成为名不见经传的小卒。

一时的成功不代表永远的成功,更不代表能创造下一个成功。当他们不能将成功维系下去时,自然就会被别人取代。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越是成功的人越容易失去当下。

有一个很成功的推销员,他口才很好,工作努力,业绩在同事中一直名列前茅。很多难搞定的客户,只要他一出马,便能手到擒来。

同事们很崇拜他,都希望能成为向他一样优秀的人才。领导也很重视他,经常当众表扬他。

生活在成功的光环中,他简直都觉得自己是个奇迹,可以把任何东西卖给任何人。

有一天,他路过一间寺庙时突发奇想:“我能不能把保险卖给和尚呢?”

一定没问题,凭自己的口才这并不是难事。等保险卖出去以后,自己又可以在同事面前骄傲一把了。想到这里,他很兴奋,迈步进了寺庙。

正巧,有一个老和尚在扫地。他热情地迎了上去,打招呼说:“嗨!你好。”

那个老和尚也说了句:“嗨!你好。”

然后,他便拉住老和尚,施展他浑身解数,滔滔不绝地向老和尚推销起保险来。

老和尚笑眯眯地听着他讲话,一点儿也没有走开的意思。

看着和尚非常耐心地听自己的推销,他心中一阵窃喜,心想这次肯定能成功了。

可谁知,正当他高兴的时候,老和尚却说了这样一句话:“人啊,最好是第一次见面就有一种让人记得住的东西,否则,一生不会有什么成就。”

老和尚的这句话,对于终日生活在成功光环中的他可谓奇耻大辱,这也太打击人了!

他沮丧地走出了寺庙,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与羞辱。不过,这种羞辱感也使他那颗骄傲自大的心冷却了下来。他开始回想老和尚所说的话:“人啊,最好是第一次见面就有一种让人记得住的东西,否则,一生不会有什么成就。”

回去后,他开始认真反省自己。他给自己的客户发了请帖,邀请他们前来参加一个小型集会。

在集会上,他自掏腰包,准备了牛排、啤酒,让客户在集会上享用,还买了一些小礼物送给大家。

当客户们接到邀请时,以为只是一个拉近感情的集会。可当集会开始时,年轻的推销员却对大家说:“今天,我邀请大家前来,是为了举办一个‘批评会’。”

正当大家惊讶的时候,他继续说:“我才疏学浅,又没上过大学,因此连如何反省都不会。所以决定召开‘批评会’。恳请大家对我的缺点加以指正,谢谢!”

听到他诚恳的话语,大家都很感动,纷纷向他提出了宝贵意见,指出他需要改进的地方。

此后,这位推销员定期举行批评会,邀请大家来参加,给自己提意见。他将这些意见一一记录下来,再仔细琢磨,进行改正、提高。

这样的举动一直坚持了很多年。最终,他成为日本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就是被誉为“推销之神”的原一平。

越是成功的人越看不清当下的自己,总认为自己还是原来的样子,殊不知,人是在不断变化的,此时此刻的自己已经面目全非了。好比一个曾经很谦虚的人,总是向人学习,不断取经,所以他成功了。可成功以后,骄傲与自大让他变得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但他很难意识到这一点,还以为自己没有变。这样一来,眼界和思路自然窄了,亲和力也差了,便会以失败收场。

就算你不曾变过,周围的环境也会不断变化。当环境变化了时,你就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

如果你不能认清当下的自己,就会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当别人超过了你时,你就远远落于人后了。

假使你曾经成功,现在却碌碌无为,那么便应该重新认识当下的自己,突破这个被囚于瓶颈中的自己;

假使你正在享受成功,就应该有所警惕,时时提醒自己归于当下,这样才能超越原有的成功,迈向下一个成功!

3.蛰伏于当下,会让你走得更远

很多人都能够做到急流勇进,但很少人愿意急流勇退。尤其是当你已经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取得了成就时,就更不愿意放弃已经拥有的一切,同时,你也放不下心里的架子,不能从头再来。

比如有些人,已经做到了大公司的高层,很想出国学习,但又舍不得高薪高职,一直在犹豫着,不知道如何选择。

其实,人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蛰伏,像冬眠的昆虫一样,积蓄能量,这样才能在来年振翅高飞,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提起邓亚萍你一定不会陌生。她曾获得了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乒乓球冠军。一般来说,运动员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后,不是进入娱乐圈,就是退役后当教练。

然而邓亚萍退役时却并没有选择这两条路,她说:“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

不久后,她被奥委会看中,成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

这条路并没有她想象中轻松,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语言。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由于运动员的特殊性,邓亚萍的文化课不是很过关,尤其是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更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邓亚萍十分着急。

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

老师想看看她的英语水平,就让她把英文的26个字母大小写都写出来。这样容易的考题,邓亚萍却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勉强写出来。

假使换了旁人,也许会就此退缩,但邓亚萍却很踏实,把曾经在赛场上的成功完全抛开,像个小学生一样,很认真地投入学习。她回忆自己那段学习经历时曾说:“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

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

为了学好外语,邓亚萍申请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每天起早贪黑,只睡几小时。

刚开始时,她的导师对她还有些不放心,担心一个运动员完不成学业。但是邓亚萍对导师说:“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学生基础要差,请您多费心了,别人一次能听懂的课程,我可能要两次甚至多次,别人需要一年,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但不管费多少力,用多长时间,我都要把学业拿下来!我是那种很要强,性子也很犟的人,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