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考古发现博览(开启学生智慧的科技博览)
7839000000005

第5章 动物的情感

所有养过宠物的人至少都能讲出一段经历,借以表明动物具有像人类一样的丰富情感。以鲁思·奥斯门特为例,她说她养了两只猫——彭妮和乔。每当她哭泣的时候,猫都会替她感到难过。它们总是跑过来,用身上的软毛擦去她的眼泪。还有约翰·范赞特,最近他看到一只名叫马克斯的拉布拉多猎犬温柔地蹲在一位坐轮椅的妇女身边,这位妇女则轻轻拍着它的头顶。直到轮椅走远,范赞特才意识到,她的轮椅一直压在马克斯的尾巴上。马克斯却没有任何反应。范赞特说:“它肯定觉得很疼,但它似乎知道这位妇女是残疾人,所以默默忍受了疼痛。”范赞特不明白,为什么有些科学家会认为动物没有情感。

有人认为,宠物能向人类回报爱。数十年来,心理学家始终不太重视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动物看似在表露情感,其实只是对“外界刺激”引发的荷尔蒙激增作出反应。不过,在神经生物学和行为观察领域的研究人员的努力下,这种看法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在对狗、黑猩猩和其他各种动物的研究中搜集到了新的证据,表明宠物主人的猜测是有道理的:动物确实能感受到强烈的恐惧、妒忌、悲伤和爱。与此前的研究者不同,领导这一新运动的科学家掌握了确凿证据。

越来越多的宠物主人在这些不说话的朋友身上寻求情感慰藉。从事驯狗工作的塔马·盖勒说:“人们迟迟不愿要孩子,但他们仍然需要亲情,需要爱。”她说,对其中许多人而言,宠物替代了子女的位置。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才一心想知道宠物和其他动物在想什么。无论如何,如果你打算把多年的情感倾注在一只动物身上,知道它能对你有所回应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吗?

除了达尔文之外,过去大多数研究动物行为的人士认为,动物没有情感——或者即使它们有情感,我们也无从知道。多年来,这种观点已经变成了教条。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简·古德尔出现了。她几乎没有接受过科学培训,所以从来没有被灌输过行为主义理论。她说:“不过,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个了不起的老师。”她说的是一条名叫拉斯蒂的小型黑色杂种狗。古德尔童年的时候,这条狗就生活在她家附近的旅馆里。她说:“它随处跟着我。我根本不是它的主人。在旅馆里,它一点也不听话,可它和我在一起的时候乖极了,而且显得非常聪明。当然,我觉得动物是有情感、有性格、有思想的。”

在非洲的丛林里,古德尔在不经意间违背了标准的科学做法,给黑猩猩取了名字,而不是使用不带感情色彩的编号。她还把它们的行为描述为“欢乐”、“忧郁”和“悲伤”。剑桥大学的权威们对此颇不以为然,但她的研究成果是无可辩驳的。

如今,追随古德尔足迹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理论不仅可以应用在黑猩猩身上,而且对狗、猫、鸟甚至章鱼等动物也同样适用。所有这些动物都能感受到恐惧(这是所有情感当中最古老的一种)。许多动物可能还能产生近乎爱的感情。黑猩猩有时会收养与它们没有血缘关系的幼崽;马匹之间能产生强烈的感情,以至会拒绝在不同的马厩里过夜;有人看到过鲸在跳某种古怪的舞蹈——这也许相当于人类交媾后的拥抱。

迄今为止,狗表露出来的情感最为复杂。数千年来,狗一直是人的伙伴,所以成了交流大师。它们甚至比黑猩猩还善于辨识人的情感暗示。在史前时期,这种特点无疑有助于它们获得食物和栖身之地。它们也许还同样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个性。得克萨斯大学的生物学家塞缪尔·戈斯林说,人可以准确地“测定”狗具有四方面的个性:交际性、友爱、情感稳定性和“能力(结合了顺从和智力)”。这四项内容与标准心理测试中发现的人类个性分类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热心人(尤其是外行人)往往会产生过头的想法。把人类情感与动物情感加以对比,就好像用彩色画与黑白画对比一样——它们是同样的概念,但前者要复杂得多。生物学家马克·贝科夫认为,狗的欢乐与人的欢乐不是一回事。盖勒也持相同观点。她说:“我很高兴,科学终于开始意识到动物也具有实实在在的情感——这样一来,我开展工作就容易多了。不过,我不能把它们当人看待。”

动物心理学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滑稽的想法终将凝练成为比较实际的理论。神经生物学尤其需要作出更多的调整。从大脑结构方面看,动物也许与人类具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在某些情况下当动物模仿人类的行为时,潜在的神经过程是不同的。贝科夫说,科学家也许可以利用大脑扫描的方式对二者加以区分,但目前对动物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主要是“检视它们大脑的各个部分”。

不过,技术将会发挥一定作用——再过几年,固定在动物头部的大脑扫描头盔将会问世。当然,与人类不同,动物是可以克隆的。戈斯林说:“我们可以让它们置身于各种环境中。”

他说,我们很快将找到动物爱好者多年来提出的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