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历史考证博览(开启学生智慧的科技博览)
7839600000007

第7章 武王伐纣史事的冕证——利簋

1976年,陕西临潼的零口镇附近发现了一批青铜器,包括一件青铜簋和其它四件青铜礼器,还有一套十三件编钟,不少兵器、工具和车马器,可能是座遭到破坏的墓葬。其中的青铜簋上铸有武王伐纣的重要史事,成为发生在三千年前商周交替事件的历史见证。这件被称为“利簋”的铜器,成了一件具有重大价值的文物,列为国宝。

粗看这件青铜器,似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它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深腹,圈足下有一方座。双耳垂珥,作兽首衔鸟头之形,装饰兽面纹、龙纹,圈足也是龙纹,均以云纹为地纹。方座平面四角有蝉纹。但是打开器盖,一篇32字的铭文就展现在你的面前,使你觉得眼睛一亮。铭文写道:“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内容讲到武王伐纣的战事,发生在甲子日早晨,时岁(木)星正在中天,很快推翻了商王朝。七日后的辛未这一天,周王到了驻师的阑地,给担任右史这个官职的利赏赐铜金属。利为此作了纪念檀公的宝器。铭文中所记的伐纣日辰,与《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等书所记是一致的。此器作于武王伐纣后不久,因而也被称为西周第一器。

原来,商周时期人们记事的材料很多。有的书写在布帛、简牍之上,这部分资料难以保存,今天已见不到实物;有的书写在玉石片上,考古发掘中已见到一些;另外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因与占卜有关,又称甲骨卜辞。当时还将生活中发生的重要事件,铸在铜器上,以便永久保存。目的之一是为了光宗耀祖,让后世子孙知道他生活中事业的成功与荣耀。如利簋铭文中所说的周王赏赐的事和为檀公作宝器,就是这层意思。以后有些铜器铭文中加上“子子孙孙永宝用”等文字,也是这种含义。由于铜器铭文中记的内容相当重要,是当时的工匠铸器前在陶范上所刻,其价值极高。古文字学家将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据文献记载,商代末年,商的国内矛盾十分尖锐,民众生活十分困苦。各地诸侯也不满商王室的欺榨,纷纷反叛。其中东夷族的力量较强,与商抗争尤烈。商王帝辛(纣)面对这种情况,仍不思改进:他横征暴敛,欺压百姓,广建离宫别馆,搜藏奇珍异宝;他纵情享乐、酒池肉林,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他听信谗言,暴虐无道,残害忠良,将忠臣比干剖腹取心,致使众叛亲离。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一个小国——周,在武王的领导下发动了灭纣代商的战争,很快抵达商都郊外。据说,当时商朝的军队主力正在东夷前线打仗,来不及调动救援,商纣王仓促将奴隶们装备一下,就派往战场。牧野一战,双方军队作对厮杀,战斗十分残酷。商军缺乏斗志,在前线倒戈,把戈调过头来对着商王。纣王见大势已去,逃至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覆灭。当时双方作战时主要用戈与对方砍伐,砍杀敌人。商王的军队不愿为纣卖命,调转戈头,朝向商王,为周人开路,致使商朝灭亡。“前徒倒戈”的典故的出处就在于此。

牧野之战是古代一次着名的战役,双方动员了不少军队。周是西方小国,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但力量毕竟有限。所以联合了庸、蜀、羌、胡髳、微、卢、彭、濮等众多小国,东渡黄河,会师孟津,然后驱师进发,直至牧野。纣王急忙抽调七十万大军对阵。关于七十万的说法,人多怀疑,但商是大国,发兵总数应当在十万左右。但战争的结果是周武王以少胜多,赢得了这一战役,使勇力过人的纣王自焚而死,宣告历五百余年的强大的商王朝的灭亡,从此建立了周王朝。

利簋的铭文虽然只有32字,但它记录的武王伐纣的史事,包括发兵对阵的日辰和七天后受赏的内容,透露出牧野之战中克商的过程确实是相当快捷的。表明后世文献所记的内容很多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