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历史考证博览(开启学生智慧的科技博览)
7839600000009

第9章 周原与丰镐(2)

以上两组大型建筑基址均由单组建筑组成群体,而且从构造上看已非雏形,而是相当成熟。这就纠正了以前认为我国群体建筑始于秦汉的论点。建筑中大量用瓦的事实,也把我国建筑用瓦的年代提早到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西周时代。两处大型建筑基址的发掘,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西周的宫室布局提供了证据。

除凤雏和召陈两组大型建筑基址外,在礼村和齐家村也发现了建筑基址,但规模要小的多,且礼村的属土窖式房屋遗址。

在周原的另一重要发现是出土了大量的西周甲骨。1977年和1979年在发掘凤雏甲组建筑基址西厢房第二号房基时,发掘了两个窖穴。两窖共出卜甲和卜骨17275片,其中卜甲16371片,卜骨678片,有字甲骨292片。甲骨都经过修整,钻凿有方孔和圆孔等,卜甲几乎全是方孔,圆孔者极少;卜骨皆钻圆孔。在292片有字甲骨中,共计字903个,合文12个。每片字不等,有一片一字的,也有一片数字的,最多的达三十余字。

1979年又在扶风县黄堆云塘大队齐家村北发现西周甲骨,其中一件刻有卜辞。不久又在齐家村东土壕畔发现刻有卜辞的龟甲版一件。同年,周原考古队又在甲骨出土地点清理出甲骨十多件,再加上附近采集的共22件,其中5件有卜辞,计94字。1980年在齐家村北灰坑又发现有字卜甲一件。

以上周原凤雏、齐家两处共发现有字甲骨300片,计字约1009个。这批甲骨的年代上限到周文王,下限到周穆王。它的内容广泛,有卜祭、卜告、卜年、卜出入、卜田猎、地名、人名、官名、月象、杂卜等,反映了西周时期多方面的情况。如反映周与当时殷朝关系、周与其它诸方国关系等。此外,甲骨中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卦象甲骨,均由奇数和偶数排列组成卦画,是我国后来盛行的阴阳八卦的渊源所在。

关于这批西周甲骨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雕刻艺术上,它细如发丝,刚劲有力、刀法娴熟,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是我国微雕艺术的最高成就,从而使我国的微雕艺术可以上溯到商末周初,即距今约三千一百年。

另外,在发掘凤雏甲组建筑基址和召陈建筑基址时,出土了不少有刻划符号和文字的陶片和瓦片,共计约84片,它上承殷墟陶文传统,下接春秋战国陶文,对我国的古文字学来说是难得的珍贵资料。

还有,在周原扶风县召陈建筑基址西北的云塘村发现了制骨作坊遗址,共清理出骨料1000多公斤;在凤雏建筑基址西2.5公里的岐山县流龙嘴还发现了制陶作坊遗址。

周原除发现以上遗址外,还发现密集的墓葬区,目前已发掘300多座早周和西周墓。墓的规模都不大,中小型居多,一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也有带竖井式墓道的偏洞室墓,有的带腰坑。葬具皆为木棺和芦苇,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个别的有侧肢或屈肢葬。随葬品一般为陶器,只有少数墓葬中有青铜礼器。这些墓葬的年代从早周到西周晚期均有。另在周原贺家村还发现西周车马坑10多座。但近年在扶风黄堆也发掘到了较大的贵族墓,并发现埋葬百匹马的大型车马坑。

丰镐是继周王朝在周原的都城岐邑以后所建的都城。《诗·文王有声》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丰京位于沣水西岸,以后周朝为进一步灭商,武王又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武王都镐后,丰京并未废弃不用,仍保留着周王宗庙。据文献记载,西周诸王常居于丰或在丰处理国政等,如《史记·周本纪》载:“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正因为如此,所以史学界通常把丰镐二京并称。

史书记载丰京位于沣水西、靠近沣水,在汉长安城西南,户县城东或唐长安城西。据考古资料得知,在东至沣河,西至灵沼河,北至客省庄、张家坡,南至冯村、席王村,总面积约六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是内涵丰富的周代遗址所在地,推测丰京位置在此。关于镐京的地理位置也多有争议,文献中对其位置的记载就有五种:①位于汉长安南或西南;②位于唐长安西或西北;③位于雍州西南;④位于沣水之东;⑤位于汉昆明池北。而现代的考古学家也就其位置多有考证,石璋如先生认为在今北丰镐村(即镐京观)西北一带;黄盛璋先生认为在南丰镐村一带;徐锡台先生认为应在斗门镇一带。

关于丰镐的衰落和废弃,史书未见详细记载。但推断其大部分建筑毁于周幽王被杀的战火中,而随着平王的东迁,丰镐也就失去了它作为都城的作用。

丰镐遗址位于陕西省长安县内,它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武王灭殷开始,直到平王东迁洛邑,其间三百多年,它一直是西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丰镐遗址的考古工作是从1933年徐旭生先生率领的调查开始的,解放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的考古部门对沣河两岸进行了多次的调查和发掘,基本上弄清了丰镐遗址的面貌,同时地方行政部门也加强了对此遗址的保护和管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丰镐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沣水两岸对于丰镐遗址所做的工作很多,也有很多重大的发现,本文只能择其要点,概述如下:

1977年到198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队在陕西省长安县客省庄发掘的四处夯土建筑基址,此外还在其周围探出了十处夯土基址,编号5~10,未发掘。其中四号夯土基址最大,它比在周原发掘的凤雏甲组基址和召陈三号建筑基址面积还要大,即总面积达1826.98平方米。此外,在四号基址附近还发现排水设施。四号基址的规模如此之大,与过去在沣西发现的深土窑式或半地穴式基址形成鲜明对比,至少是属于高级贵族的建筑。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出土陶器判断,其年代始建于西周早期的后段或西周早中期之交,毁于西周晚期的前段。

另外,经钻探又在五号建筑基址往南,有一条折向西南的大路,路面宽约10~13米,最宽处达15米,现已探明的长度约200余米。在13号夯土基址的东西两面还发现了两段较窄的路土,东侧的一段长约40米,宽约0.7米;西侧的一段长约35米,宽约0.7米。

目前这组建筑群的关系还不清楚,但结合文献记载自然会使我们想到丰京的地理位置,究竟它是不是丰京所在。还有待于今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1983~1984年对镐京遗址进行钻探和调查,在官庄村、斗门镇、下泉村砖厂及花楼子发现西周建筑基址10余处,其中位于花楼子的五号宫室建筑基址规模宏大,错落有致。其总长59米,宽23米,面积1357平方米。主体宫室建筑面积为851平方米,平面呈“工”字形,由主体建筑和南北对称的附属建筑、夯土墙及墙基组成。它建筑在一高约1.5-1.8米的大型夯土台基上,台基的主体部位高达5米左右。五号建筑被认为属天子的宫殿,建筑年代在西周中期偏晚,可能毁于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或西周末年的犬戎之乱。它与西距53米并且同处于东西平行线上的四号建筑似乎组成建筑群组,因为四号建筑探出了象征大型宫室建筑的大型石柱础,两者似乎存在一定的联系。或许五号基址是王的寝宫,四号基址是王办公或朝臣的殿堂也未可知。

沣东五号宫室基址的发掘及其它十余座夯土基址的发现,为我们探索镐京的具体位置提供了证据。

丰镐遗址的墓葬发现很多,较重要的有1955年在沣东普渡村清理的三座西周墓,其中一座属周穆王时期,随葬品丰富,所出“长囟盉”上的铭文很重要,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再就是1984~1985年陕西省长安县沣西张家坡井叔家族墓地的发掘。井叔当为王室重臣,可惜的是此墓地较大的墓均被盗,其年代为西周中晚期。M157为一代井叔墓,是一座带南北斜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通长35.4米,墓室长5.5米,宽4米,深8.24米,一椁重棺,外棺表面髹黑漆,内棺表面髹红漆,上有棕褐色图案。此墓南北墓道都有随葬车辆的痕迹,南墓道有车轮26个,车舆6个,还有辕、轴等;北墓道内也放置车轮、车舆等车子的各构件,附近还有马坑。M157是迄今丰镐地区所见最大的西周墓。N157东侧有M163,西侧有M161,均为女性,从其左右对称排列来看,三座墓葬应为夫妇异穴埋葬墓。此外,另有三座规模较大的带有南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均为一代井叔,其中M170最大。M170墓口长7.68米,宽4.5米,墓底长8.76米,宽5.6米,墓深7.8米;葬具由椁室、头厢、外棺、内棺组成。椁室长3.76米,宽2.6米,高2.1米,椁底积炭。双棺均髹漆,墓室及墓道内发现车轮30个,估计墓内随葬车辆至少15辆。

1955年在沣西张家坡发现了西周刻字卜骨,这是继普渡村发掘长囟盉以来的又一重大发现。

1961年在沣西马王村清理了一座青铜器窖藏,共出了53件青铜器。

此外,在沣西张家坡和新旺村发现了西周制骨作坊遗址。1992年又在沣西马王村发现了西周陶窑。手工业作坊是城市遗址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对了解沣西遗址的全貌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