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佛道大师的成事智慧课
7840000000018

第18章 换种思维,你会有新发现(1)

退步是向前

常人有一种倾向: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以昂首阔步、勇往直前为人生唯一的姿态,而佛家则讲究以低为高,以退为进。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以退为进的例子:当遇到一条不太容易越过的水沟,我们往往不能马上跨越,必然先立定,接着退一两步,然后快步向前一跃而过;跳远比赛之前,必须后退到较远的地方,助跑,起跳,才能完成动作,实现跳跃;照相的时候,你只有后退,才能够拍得更全面;拳击运动员比赛时,后退往往是准备进攻,缩回拳头,则是为了积蓄能量去击倒对手……

安徽桐城有一个着名的景点叫“六尺巷”。“六尺巷”的来历还得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某日,文华殿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接到了母亲自安徽桐城老家写来的家信。信中诉说:家里准备扩建院宅,毗邻而居的叶家也准备扩建院宅。两家因为矮墙发生了纷争,产生了矛盾,故此两家相持不下。信中暗示张英用名位官威压服叶家,让叶家让步。

张英看完信之后,沉吟片刻,急忙写了一首诗来劝导母亲:“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他的意思是说没想到家里会为了一堵墙而和邻居起争执,让人家几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你看看万里长城至今还在,可是当年赫赫一世的秦始皇都不见了。有什么可争的,百年之后什么墙都得不到,何况是堵矮墙?

张英的母亲及家人看到诗后,深明义理,主动把将要砌建的院墙让后三尺。叶家的家人目睹此情此景,愧疚之余,也把欲建的院墙退后三尺。因此,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街巷。“六尺巷”被世人传为佳话美谈,至今仍保留着。

所以说,退步不仅是一种内敛的态度,一种豁达的品性,一种通透的人生观,更是智者的风范。在竞争复杂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如此。

上世纪90年代,在东南亚电影市场,“李连杰”三个字早已是金字招牌。但功夫皇帝也有“退步”的时候。

李连杰初到好莱坞时,几乎没人看好他。好不容易,有一家电影公司愿意请他出演,但片酬极低,只有区区100万美元,而且是反派角色。李连杰犹豫不决,说要慎重考虑,再作答复。等他考虑清楚答应出演时,对方却改口了:“要演可以,片酬降为75万。”始料未及,他再次犹豫起来。

其实,对他来说,钱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关键是何曾受过这般侮辱。考虑再三,他还是决定出演,没想到,对方又落井下石说:“50万,不演拉倒!”“行,没问题,我演。”这次,他答应得异常痛快。

50万美元,还包括律师、经纪人、宣传公司等各项费用,再扣完税,已所剩无几。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基本上只剩点零花钱了。”但他心里明白,这是他进军好莱坞的一次机会,只有如此,才能尽快展示实力。

就这样,李连杰用50万元的片酬,接拍了他的第一部好莱坞影片:《致命武器4》。影片上映时,市场调查同步进行。首映当晚,各项统计数据就出来了,虽然片中巨星云集,但李连杰获得7.5分,是第二高分!

第二天,电影公司老板就亲自上门找到李连杰,毕恭毕敬地说:“下部片子请您演主角,您看怎么样?”实力摆在眼前,李连杰就发话:“片酬得加。”“行。”老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李连杰的要求。就这样,李连杰主演了他的第四部好莱坞影片《宇宙追杀令》,片酬750万美元!

李连杰以退为进,成功敲开了好莱坞的大门。

一位禅师曾经譬喻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而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只有低下头来!”

大家知道,插秧必须低头和退步。正因为低头,便能看清楚水田中倒映的天光;倒退着插秧、虽然是退步,实则是向前。有些时候,退让并不是完全的消极,反而是一种积极的进取。若与人相处,斤斤计较争执,互相排挤诋毁,最终能成就什么?倒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恰当的时机,回顾过去的足迹,看看什么需要修正的,规划一下未来。

退后是一种转化,往往将危机化成转机。退后更能表现谦让与包容的伟大胸襟,心中将能经常保持宁静与平和,思想也将更为明睿与清灵。“退步原来是向前”,暗指为人处世,处处谦让忍受,行“退一步”之法,就能在人生的路途上,向前迈进多了。

传授教训

有一个渔民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渔民们尊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却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捕鱼技术都很平庸。

于是,他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但均没有得到答案。一日,渔村来了一个得道的和尚。“渔王”找到了他,请他帮忙解答心中的疑惑。

“渔王”说:“大师,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网。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和尚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渔王”回答:“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也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和尚接着问。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渔王”不明白和尚为什么这么问,但依然回答了和尚的问题。

和尚点了点头说:“这样说来,很明显就是你的不对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成大器。”

和尚接着说:“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尝试、历经磨炼,最终变得聪明起来的过程。只有经历了失败的痛苦,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只有经历了失败的考验,才有做人的成熟;只有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才能变得成熟。而你,只教会了孩子经验,却没有让你的孩子得到失败的磨炼。所以,他们不如得到磨炼的孩子。”

没有人喜欢失败。因为,失败大多是一些令人痛苦的经验,甚至是让你的人生受到重创的体验。然而,无论是什么人,只要你是一步一步地走着你的人生之路,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失败,只不过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只有经历过失败的人,才更容易获得成功。因为,成功并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在行动中尝试、改变、再尝试、再改变……直到成功。有的人成功了,只因为他比我们犯的错误、遭受的失败更多。

正确对待钉子

人生难免要碰钉子,碰一回钉子,长一分见识,增一分阅历。做的事越多,碰的钉子越多。没有碰过钉子的人,必是没有做过事的人。不过,聪明人能因别人碰钉子而增见识长阅历。糊涂人虽碰钉子,还不知是钉子,必将左碰右碰,碰得体无完肤,才知道钉子的厉害。

倘若什么都不做,那就绝对不会有失误,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对待错误。理想的规则是:承认——请求原谅——重新整理——进行分析。当然,至关重要的是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找出其中失误的原因,就能在以后避免犯相同的错误。英国有个名叫杰米的“电视厨师”,1997年,杰米主持了一部关于“里弗咖啡”的纪录片。节目在电视上播出的第二天,即有五家顶级的制作公司联系他,与他讨论合作新的电视节目事宜。考虑之后,杰米选择了曾制作过厨艺节目《两位胖女士》的Optomen电视台,签下合同,而这就是《原味主厨》的诞生经过。在主持《原味主厨》时,杰米告诉观众无需眼花缭乱的调味品和盆盆罐罐,就可以做出真正好味道的食物。杰米靠手动示范,他随和的风度,如同一股清新的空气,即使最含蓄冷淡的人在街上遇到他,也会上前打个招呼,并感谢他使大家都爱上了烹饪。一次,杰米正走在大街上,一个大个子男人跑过来说:“谢谢你,我妻子老是说我应该在厨房多待一会儿,如果六个月前我看了你的节目,我可能会嗤之以鼻。但是现在,我爱上了做饭。这种感觉真的很好!”杰米大受欢迎,由于他把烧菜变成了一种生活艺术,而且在烧菜的时候又表现得很“酷”,以至于有媒体说“整个英国都为他疯狂了”。

他不仅成了能让年轻人放弃垃圾食品的楷模,而且他出的书,还成了人们过生日和圣诞节的最好礼物。1999年,首相布莱尔宴请意大利总理时,还特地请他到唐宁街去烧正宗的意大利菜。

然而,就如他当年一夜之间成名一样,他的名气也在一夜之间变臭——他竟然成了2001年度全英最让人嫌弃的名人。

原本热爱他的媒体,全都厌恶起他来。报纸再提到他时,已是嘘声一片。

杰米从天上掉到深沟里的主要原因,是他成了一家超市集团的广告明星——他居然斗胆把从媒体那里赚来的名声当成了自己的赚钱机器,居然胆敢把他的妻子和朋友们都拉扯到电视广告中,以致让媒体和公众极其反感、厌恶。

人们以为杰米将从此从大家的视线里退出。可是,谁也没想到,杰米竟然在一年之后卷土重来,再度成为媒体和大众的宠儿……

当时,杰米对自己的失宠虽然颇感冤枉,但他并没有在人们的批评指责声中灰心丧气,破罐子破摔。相反,他冷静下来之后,开始从批评中寻找重新受到人们欢迎的“法宝”。他自掏135万英镑(有些钱是用自己的房产作抵押找银行贷来的),建立了一个餐馆烹饪学校。他专门从吃救济金的人中挑选了15名年轻人来培养,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一流的厨师,给他们一个光明的前途,并决心每届15人地接连培训下去。

杰米又成功了。15位“捣蛋”的学徒中有12位坚持到底,成了地地道道的顶尖厨师。于是,从批评者到一般公众,大家都为杰米的成功重新给予最热情的赞美和最热烈的掌声。

从杰米身上,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个关于成功的人生哲学:谁能允许犯错,谁就能获取更多;没有勇气犯错,就不会有创造性。尝试和错误是进步的前提条件。我们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正是这个道理。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母,先导。指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成功。据考证,它源于鲧禹治水的神话: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海内经》中说鲧偷了天帝的息壤(可以生长的土)来挡洪水,没有成功。天帝命祝融杀死了鲧,但他虽死犹生。《归藏·启筮》云:“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是以出禹。”也就是说禹是从鲧的肚子里生出来的。他的父亲死后三年尸体不腐烂,最终生出了儿子禹。这正说明了鲧的壮志未酬,精神不灭,他把不屈的奋斗精神传给了下一代——禹。而禹就是在总结上一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努力,用疏导的方法治服了洪水,获得了成功。后世根据鲧禹治水神话创造了“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春秋时期的韩非子曾说过:“不会被一座山压倒的人,却可能被一块石头绊倒。”如果你的性格中有自大、自满等不良因素,那么你就应该努力改变它。

失败有很多种,对待失败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一般人几乎都讳言失败。其实,失败并不可耻,真正可耻的,是不承认自己有过失败经历的人。面对失败,重要的是你的态度,是否能从失败里查找原因,找到反败为胜的理由。如果你真的没有经历过失败,那么,你的人生毫无意义,你所谓的成功也是一种虚幻。

还有一种因为一时的失败便一蹶不振的人。这种人,不是失败打垮了他,而是他那颗失败的心把自己打倒了。无论碰上什么样的失败,只要跌倒后又能马上爬起来,跌倒的教训就会成为有益的经验,帮助你取得未来的成功。不愿意面对失败与不愿意承认失败同样不可取,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永不失败和永不敢败。其实,如果你能够把失败当成人生必修的功课之一,你就会发现,几乎所有失败的经历,都会给你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益处。把失败当做你人生成功的基础,这是你最好的选择。

和尚种瓜

两个和尚同时开辟了两块菜地。这两块菜地紧挨着,土壤结构、土质都相同。两人相约在春天来临时,同时在菜地里种上甜瓜种子,比一比看谁的菜地结的瓜多。

春天来了,两个和尚依言,同时在菜地里种下了甜瓜。他们两个精心侍弄,每天来菜地查看,发现有草,马上拔掉,发现有虫,及时摘下……

一地的甜瓜种子没有辜负他们两个的期望,从勇敢地从土壤里钻出来那天起,一天比一天精神,叶子一天比一天大,瓜秧一天比一天茂盛。

有一天,两个和尚又来到了菜地里。其中一个和尚开心地坐在地头前,看着充满生机的瓜秧,不禁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另外一个和尚则不然,他来到菜地后,挽起裤管便到菜地中间,做出了令人不解的举动:他将一棵一棵的瓜秧头打掉,让一棵棵瓜秧饱受无头的痛苦。在地头打坐的和尚心想,这样一来,你的瓜秧长得肯定没有我的旺盛,结的瓜也肯定没我的多。

此后,真的如那个和尚想的那样,被打了头的瓜秧只能横向发展,不再长瓜秧;而没有被“打头”的瓜秧很快将整片菜地铺成了绿色的地毯,看起来希望十足。

开花结瓜的时候来了,两个和尚都满心欢喜地来看他们的宝贝瓜秧,谁知,被打了头的短短的瓜秧上开满了小花,枝蔓很长的瓜秧上则稀稀落落地开了几朵花。

那个和尚很不解,忙问另一个和尚道理,得到的回答是:“只有被打了头的瓜秧才会聚集更足的生长力,结出更多的果实。”

生命是一种循环的过程,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的情况经常发生。有时候,厄运好比生活乐曲中不可缺少的音符。有了它,生活的乐曲才会抑扬顿挫,华美无比。在这个时候,厄运甚至是一种幸运,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它将把你推到不得不走的胜利之路上。所以,生活中遇到痛苦的坏事并不可怕,只要你有正视现实、改变现实的勇气和毅力,令你遗憾的失去很可能成为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逆境成就人生

一个小女孩因为考试考差了,回到家里伤心地哭啼。

“我现在要对你说,人生就是要有成功、有失败,才有意思。你今天失败了,痛定思痛,检讨改进,明天反败为胜,多棒!而且如果你能由今天的小考中得到教训,使你明天的大考不再犯错,这小考不就像注射疫苗,小小疼一下,却能避免得大病吗?”父亲走过来,对她语重心长地说,“亲爱的小丫头,别再为人家考得好,你考糟了而伤心了!有赢有输,才是多彩的人生啊!”

以上是着名美籍华人作家、艺术家刘墉在写给女儿的书——《靠自己去成功》中的精彩对话。人生有时像个大赌局,谁也不可能总是赢家,谁也不可能老是输家。在人生的道路上,输赢均在所难免。我们只有经得起大失败,才能在大失败中翻个筋斗,取得大成功。

有一个人,在46岁的时候,被一次很惨的机车意外事故烧得不成人形,四年后又在一次坠机事件后,腰部以下全部瘫痪。

试问,假如换作你,你会怎么办?你或许以为,这辈子就这么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