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佛道大师的成事智慧课
7840000000027

第27章 红尘之中静心灵,岁月流转也快乐(1)

自性三宝

达摩祖师本名叫菩提多罗,南印度人,出身婆罗门贵族,是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后来遇到般若多罗,为祖师所器重而度化出家,改名菩提达摩。

达摩未出家以前,就具有超人的才智,脱俗的善根。有一次,般若多罗指着一堆珠宝对达摩三兄弟问道:“世上还有比这些珠宝更好的东西吗?”

老大月净多罗回答道:“没有!这些珠宝乃我们王者之家最为珍贵的,世上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超过这些宝物了。”

老二功德多罗也回答道:“我没有见过世上还有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东西。”

唯有老三菩提多罗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说:“我不认为两位哥哥的话说得对,这些珠宝其实没有什么价值!”

两位兄长齐声责问道:“为什么这些珠宝没有价值,有价值的宝物是什么?”

菩提多罗说道:“因为这些珠宝自身不能认知自己的价值,必须假以人们的智能去分辨,否则只不过是一些没有知觉的东西而已。而佛陀说的佛法真理才是法宝,法宝是由人们的般若所发挥出来的智能,不仅能自照,而且还能区分各种形形色色的珠宝,更能分辨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善恶诸法,所以在各种宝物中,最尊贵的应该是无上真理的法宝。”

什么才是真正的宝物?是佛、法、僧三宝。佛、法、僧又称自性三宝,此即人人本有、个个不无的真心本性,金银珠宝有毁坏的时候,真心本性没有毁坏的时候。菩提达摩终能继承祖位,而且东来传授佛法,一花五叶,分灯无尽,便是真理法宝胜于金银财宝的生动注解。

那些能够在青史留名的人,为万世所敬仰的人,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拥有多少珍宝,做过多大的官,而是因为他们手中握有真理,并运用这些真理造福于民。而正因为大多数人都在追逐外在的财物,却不去发掘自身的真理,所以他们中被人记住的名字少得可怜。

一坐四十年

佛窟禅师,宋朝长安人,少年出家后,在浙江天台山翠屏岩的佛窟庵修行。

他用落叶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水滋润咽喉,每天只在中午采摘山中野果以充饥腹。

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边,见到修行的老僧,好奇地上前问道:“你在此居住多久了?”

佛窟禅师回答道:“大概已易40寒暑。”

樵夫又问道:“你一个人在此修行吗?”

佛窟禅师点头道:“丛林深山,一个人在此都已嫌多,还要多人何为?”

樵夫再问道:“你没有朋友吗?”

佛窟禅师以拍掌作声,好多虎豹由庵后而出,樵夫大惊,佛窟禅师速说“莫怕”,示意虎豹仍退庵后。禅师道:“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鸟兽,都是法侣。”

樵夫非常感动,自愿皈依作为弟子。佛窟对樵夫说道:“汝今虽是凡夫,但非凡夫;虽非凡夫,但不坏凡夫法。”

樵夫于言下契入,从此慕道者纷纷而来。翠屏岩上白云飘空,草木迎人,虎往鹿行,鸟飞虫鸣,成为佛窟学的禅派。

一坐40年,用普通的常识看,40年是漫长的岁月,但正悟无限时间,对已融入大化之中的佛窟禅师来说,40年不过一瞬之间而已。在禅者的心中,一瞬间和40年,并没有什么差别。

禅者在悟道中,他所悟的是没有时空的差距,没有人我的分别,没有动静的不同。做人也该如此,不分你我,不分亲疏,以一颗博爱的心面对世间万物,以一颗容人之心立足繁杂社会。那么,你收获的不只是尊敬,还有自己内心的宁静。

用平等心去衡量自己和他人

雪窦禅师是宋代人,他和当时一位叫曾会的着名学士相交甚笃。

有一天,两人在淮水边偶然相遇。曾会关心地问道:“禅师,你要到哪里去呀?”

雪窦回答说:“云水僧四海为家,没有固定的去处,到钱塘去可以,到天台去也可以。”

曾会说:“禅师若是想去灵隐寺的话,我可以把你介绍给该寺方丈珊禅禅师,他是我的方外之交,一定会很好地接待你。”

于是,雪窦禅师就揣着曾会的信函前往灵隐寺去了。到了寺内,他便挂单住进了云水堂,并未把曾会的信函交给当时的方丈珊禅禅师。雪窦禅师同普通僧人一样,过着清苦的生活,每天上殿、过堂、参禅、早起早睡,就这样转眼之间三年过去了。

第四年春天,曾会因公事来到浙江,顺路到灵隐寺去探访雪窦禅师,他问遍寺院里的僧众,几乎没有一个僧人知道,就连方丈珊禅禅师也不清楚雪窦是何许人也。

曾会索性自己到各个僧房去看看。寺内僧人约有1000多位,曾会一一辨认,终于找到了雪窦禅师,便问他道:“你在这里住这么多日子,怎么不去拜见一下珊禅禅师呢?是不是把我的信函丢失了呢?”

雪窦说:“我是个云水僧,一无所求,岂可打扰别人?”说着,就从怀里摸出曾会的信来。两人相视哈哈大笑。

无独有偶,善慧禅师同样能够以平常心来藐视名利、权势。

有一天,善慧禅师讲经的时候,梁武帝驾到。众人都站起来迎接,只有善慧禅师端坐不动。梁武帝的一位近侍赶紧跑过来对善慧说:“圣驾在此,为什么不起立?”善慧坦然回答:“法地如果动摇,一切都会不安的。”

依帝王的威严,圣驾一到,信众就得起立迎驾,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尊严,但这却不是佛场中事。从梁武帝来看,他本身并不懂佛法,或者说不信佛法人人平等的理念,他之所以标榜信佛,是因为他想以信佛礼佛为手段,从佛那里捞到好处,以达到巩固帝位或长生不老之类的私欲,因而仅仅是一种交易。

佛家说,众生皆平等,人人能成佛。如果让佛法屈从于帝王或其他什么人的威势,就是法地动摇。善慧禅师看出了梁武帝的私心,故而藐视他,以佛法大于帝法予以回敬。在善慧心中,佛法更大,众生平等的信念也更崇高。

人人生而平等。生命原本无贵贱,只是在出现贫富差距、等级制、君主制时,生命才被强迫地加上了价码。在佛家看来,人人平等就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如果你想让世界上人人平等,事事公正,那么你就应该首先从自身上认为他们是平等的。

除去闲名之累

洞山禅师感觉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了。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连朝廷也派人急忙赶来。

洞山禅师走了出来,脸上洋溢着净莲般的微笑。他看着满院的僧众,大声说:“我在世间沾了一点儿闲名,如今躯壳即将散坏,闲名也该除去。你们之中有谁能够替我除去闲名?”

殿前一片寂静,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院子里沉静一片。

忽然,一个前几日才上山的小和尚走到禅师面前,恭敬地顶礼之后,高声说道:“请问禅师法号是什么?”

话刚一出口,所有的入都投来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声斥责小沙弥目无尊长,对禅师不敬,有的人埋怨小沙弥无知,院子里闹哄哄的。

不料,洞山禅师听了小和尚的问话,却大声笑着说:“好啊!现在我没有闲名了,还是小和尚聪明呀!”于是坐下来闭目合十,就此离去。

小和尚眼中的泪水再也止不住流了下来,他看着师父的身体,庆幸在师父圆寂之前,自己还能替师父除去闲名。

过了一会儿,小和尚立刻就被周围的人围了起来,他们责问道:“真是岂有此理!连洞山禅师的法号都不知道,你到这里来干什么?”

小和尚看着周围的人,无可奈何地说:“他是我的师父,他的法号我怎么能不知道?”

“那你为什么要那样问呢?”

小和尚答道:“我那样做就是为了除去师父的闲名!”

是啊,所谓“闲名”者,就是没有用的名望。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加之于人心反而是一种沉重,不得自由。不过,大多数人不仅不懂得除去闲名的道理,反而极其功利地去追求,最终弄巧成拙。

从事神圣工作的拉比好像在熟睡。他的旁边坐着信徒,他们正在热烈地讨论这位神圣的人无与伦比的美德。

“他是多么虔诚!”一个信徒带着陶醉叫了出来,“在整个波兰也找不到第二个像他的人!”

“谁能和他比仁慈?”另一个狂热地呐喊,“他给人宽广无私的施舍。”

“还有多么温和的脾气!难道有谁见过他激动吗?”另一个信徒眼睛发光地低语。

“啊,他是多么的博学!”一个信徒用圣歌般的调子说,“他是第二个拉什!”

信徒们渐渐地陷入了沉默,这时这位拉比慢慢地睁开了眼睛,用一种受伤害的表情看着他们。

“怎么没有人说说我的谦虚?”他责备说。

这则故事的名字就叫《谦虚的拉比》,它嘲讽了一个毫不谦虚的拉比的愚蠢。

想要人们永远记住自己的方法很多,要么流芳千古,要么遗臭万年。但往往是那些一心向上爬,为了追求而追求的人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那些不求“闲名”之累,做好事不留名,只求对得起自己本心之人却真正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吃亏就是占便宜

有一位信徒到寺院礼完佛后,便到客堂休息。才坐下来,就听到一位年轻的知客师对已非常年老的无德禅师道:“老师!有信徒来了,请上茶!”

不到两分钟,又听到那位年轻的知客师叫道:

“老师!佛桌上的香灰太多了,请把它擦拭干净!”

“拜台上的盆花,别忘了浇水呀!”

“中午别忘了留信徒用饭。”

这位信徒只见年老的无德禅师在知客师的指挥下,一会儿跑东,一会儿往西,实在看不过去,就问无德禅师道:“老禅师!知客师和您是什么关系呀?”

老禅师非常得意地答道:“他是我的徒弟呀!”

信徒大惑不解地问道:“这位年轻的知客师,既然是您的徒弟,为什么对您如此不礼貌?一会儿叫您做这,一会儿要您做那呢?”

老禅师非常欣慰道:“我有这样能干的徒弟,是我的福气。信徒来时,只要我倒茶,并不要我讲话;平时佛前上香换水都是他做,我只要擦一擦灰尘;他只叫我留信徒吃饭,并不叫我去煮饭烧茶,寺内上下一切都是他在计划、安排。这给我很大安慰,否则,我就要很辛苦了!”

信徒听后,仍不甚了解,满脸疑惑地问道:“不知你们是老的大,还是小的大?”

无德禅师道:“当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有用呀!”

有句俗语说:“和尚要能老,老了就是宝!”信徒供养僧众,大都也是供老不供小,护持僧众也是护老不护小。其实,这种现象在社会当中更普遍。很多人也往往因此端着架子倚老卖老,也许他并没有什么本事,只是资历老,便对比自己年轻的领导颐指气使,顶着来。现在,这种端着架子过活的人也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人。他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文凭高,本事大,往往对才能不及自己的领导横挑竖挑,这也不干,那也不摸。最终吃亏的还是他们自己。相反,放下架子的人往往会收获很多。

有一个年轻人,大学刚毕业就进入出版社做编辑。他的文笔很好,几乎在编辑部首屈一指,然而更可贵的是他的工作态度。

那时出版社正在进行一套丛书的编辑,每个人都很忙,但老板并没有增加人手的打算。于是编辑部的人也被派到打印部、业务部帮忙,但整个编辑部只有那个年轻人接受老板的指派,其他的都是去一两次就提抗议了。他们说:“我是编辑,不是打杂的!”

但是这个年轻人却说:“吃亏就是占便宜嘛!”每次都乐呵呵地去帮忙。

事实上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便宜可占,因为他要帮忙包书、送书,像个苦力工一样。他真是个可随意指挥的员工,后来他又去业务部,参与营销的工作。此外,取稿、跑印刷厂、邮寄……只要有人开口要求,他都乐意帮忙!

“反正吃亏就是占便宜嘛!”他还是这句话。

两年过后,他自己成立了一家出版公司,做得还不错。

原来他是在帮忙的时候,把一个出版社应有的编辑、印制、营销等工作都摸熟了。他真的是占了“大便宜”呀!

“吃亏是福”这样的道理又有几个人懂得。“放下架子做人”也许只有那些真正的“大”人物才能做到。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便是这个道理。用一颗能“吃亏”的心去面对人生百态,这样不仅能拥有一个快乐人生,而且能够广交朋友,办事顺利,从而换得事业有成。

琴与剑

一日,一位禅师听到了一阵悦耳的琴声。走近一看,是一个年轻人正在弹奏。

“你的弦拉满了吗?”禅师问。

年轻人回答:“没有。”

“那么,你是把它放松了吗?”禅师又问。

他回答:“没有。”

“那么你是怎么调它的?”禅师故作不解。

他答道:“不松不紧,这样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禅师庆幸道:“生命,就是一场游戏,正如同此琴一般。若众生对待每一件事,皆轻松而不轻浮去面对,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只有在琴弦不松不紧的时候,才能弹奏出美妙的生命之歌来。”

年轻人听后,谢过禅师点化,便投入生活中去感悟此意,渐渐地找到了人生的真正乐趣。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拜宫本学艺时,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师徒间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傅,我努力学习的话,需要多少年才能成为一名剑师?”又寿郎问道。

“你的一生。”武藏答道。

“我不能等那么久。”又寿郎解释说,“只要你肯教我,我愿意下任何苦功去达到目的。如果我当你的忠诚仆人,需时多久?”

“哦,那样也许要10年。”武藏缓慢地答道。

“家父年事渐高,我不久就得服侍他了。”又寿郎不甘心地继续说道,“如果我更加刻苦地学习,需时多久?”

“嗯,也许30年。”武藏答道。

“这怎么说啊?”又寿郎问道,“你先说10年而现在又说30年。我不怕吃任何苦,只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精通此艺!”

“嗯,”武藏说道,“那样的话,你得跟我70年才行,像你这样急功近利的人多半是欲速不达。”

“好吧。”又寿郎说道,他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留下来跟武藏学剑。

武藏给又寿郎的训练是:不但不许谈论剑术,连剑也不准他碰一下。只要他做饭、洗碗、铺床、打扫庭院和照顾花园,对于剑术只字不提。

3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又寿郎仍是做着这些苦役,每当他想起自己的前途,内心不免有些凄惶、茫然。

有一天,武藏悄悄从又寿郎背后蹑进,以木剑给了他重重的一击。第二天,正当又寿郎忙着煮饭的时候,武藏再度出其不意地向他袭击。

自此以后,无论日夜,又寿郎都得随时随地预防突如其来的袭击。一天24小时,他时时刻刻都品尝着遭受剑击的滋味。

他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渐入佳境,武藏也绽出了满意的笑容。

后来,又寿郎成了全日本最精湛的剑手。

急功近利则“欲速不达”,不松不紧则“事半功倍”。说白了,急功近利也是一种欲望的驱使,只有放下它,才会获得快乐人生。其实,学习、生活和做事都一样,不能急功近利,要保持一种不松不紧的状态,方能入得佳境,取得可喜成就。

富有爱心

从前,有个叫伊利沙的人,非常富有,但他生性吝啬,从来舍不得给别人任何东西,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也十分刻薄,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衣烂衫。偶尔一两个朋友来吃上一顿,他便要饿上自己几天,否则心里便会一直难受。

伊利沙有一个邻居,钱财不多,可每天都吃鱼嚼肉,还经常宴请朋友,出手阔绰。伊利沙看到后,心想:我比他富多了,他天天过着王侯一般的生活,而我守着满屋金银财宝,却节衣缩食,也太可怜了。

伊利沙心有不甘,有一天他狠狠心,杀了只鸡,取出一升白米,偷偷驱车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把鸡烤熟,把饭煮好,准备好好地吃一顿,解解馋。

佛祖早就知道伊利沙是个吝啬鬼,觉得他这样生活真是太愚昧了。看到伊利沙今天一反常态,又杀鸡,又煮饭,便有心要和他开个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