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人一生的学习好习惯
7840100000011

第11章 养成高效学习的习惯(2)

“快速学习法”正是根据上述原理展开学习的。在用这种方法学习时,先不求完全的理解,也不去听别人的讲述,而是拿到教材后,直接根据书前的目录,动员自己所有的潜在知识(即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概念等),进行一次“自我讲授”。讲完后才打开书本,进行第一次通读。通读时不记笔记,更不问人,只是在不甚理解的地方画上记号。经过这次通读,第一次“自我讲授”的不足之处、谬误所在都会“跃然纸上”,使你体会颇深,受益匪浅。然后你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编制出一张精练适用的“目录一览表”,对照着它进行第二次自我讲授。这次的讲授就比第一次更完善、更丰富,许多模糊之处也会渐渐清晰起来,印象也大大加深。再者,还可以第二次通读教材,这次的通读所获得的感受、心得和体会便会像闪光的亮点一样永远记在心里。当你再进行第三次自我讲授时,就会更加顺利,发挥得更加自如……这样,经过四到五个回合的自我讲授和通读、精读后,你就能得心应手地掌握这门新学问了。

学习,不是漫无目的地胡乱浏览。学习是一项计划性、目的性很强的工作。因此,你必须要养成科学高效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地达成学习的目标。如果你不考虑学习技巧和方法,那么就会浪费大把的时间,也没有什么效果。

只须提高1%

假如你不提高自己,可能就被别人超越,更可能被公司所淘汰。“每天提高1%”,好员工应该时刻这样告诫自己。只有每天不断地进步与突破,你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马克三年前在一家企业担任网络通信设备销售总监,因为三年来一直忙于日常事务,在“干杯”声中一晃三年就过去了。三年后,他的一名下属——三年前学历比他低、能力比他弱,经验几乎为零,现在则刚好相反,学历比他高,能力比他强,经验也在三年的商海中获得了积累,销售业绩惊人,在公司最近的绩效考评中名列第一,将马克取而代之。留给马克的除了美好回忆和一个“将军肚”外,唯有一声叹息。

有人为此特地采访了这位以前是下属,现在为销售总监的年轻人。

采访者开门见山问道:“请问你如何在三年的时间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年轻人很自然地回答:“每天提高1%,仅此而已。”

“每天提高1%”,这是这位年轻人时刻告诫自己的一句话。其实,一个人要有伟大的成就,必须天天都有一些小成就,因为大成就是由小成就不断累积的结果。假如你每天都没有进步,没有成就,那么在心理上你可能永远都不会认同自己,没法获得必胜的信心。

音乐大师们每天都必须拿出时间进行练习,为了保持现有水平,他们便不得不付出大量的时间,一位古典音乐家坦言:“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妻子知道;三天不练,听众知道。”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每天提高1%并非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比如制作某种小型器具,你一小时能生产100个,把效率提高1%后,每小时就能生产101个。开动机器,说干就干!你不需要对生产方法进行根本性变革,也无须有超人般的生产速度,只需稍微加把劲。当你实现这一目标后,你会发现几乎任何事情要提高1%的效率都不难做到,而这少许的努力将产生不菲的回报。

把效率提高1%需要你更有效地利用时间,那么怎样安排更科学合理呢?

将起床时间提前1%。你想寻求一种能提高个人办事能力的简便有效方法吗?那么就请你每天提前一个小时起床上班。提前的这一个小时不会使你感到困倦,相反只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少浪费1%的时间。尽力避开浪费时间的活动,比如参加那些专业协会、社区联防队、志愿者团体等,你一定要肯定其确有价值而且自己感兴趣才行。不要去参加那种自始至终你都是一个盲目的跟从者的会议,即使你在该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那样只会浪费你和别人的时间。

让思考速度提高1%。像其他任何事情一样,思考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它可以被传授,被学会,可以被实践和发展。

多获取1%的能量。在实施全套提升体能计划之前,工作中注意以下两点:午饭不要过饱,否则会使你昏昏欲睡,应试着“少食多餐”。

较高的工作效率只能保持一两个小时,这是集中精力工作的最佳时间长度。研究表明,全神贯注于某种活动90~120分钟后,精力便难以继续集中。这时你需要休息一会儿,以便于体内进行生化反应,恢复体能。

在工作时不要饮酒。酒精会使你睡眼惺忪,影响思维能力。在工作午餐时,可以要一杯柠檬汽水或冰茶,而非葡萄酒或鸡尾酒。

每天提高1%的威力是无穷的,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力,坚持到“第28天”以后,你进步的程度会让自己都感到惊讶。

一个人,如果每天都能提高1%,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抵达成功,成功与失败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很多时候,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否每天都在提高你自己,假如今天的你与昨天的你相比没有进步的话,那么你就会被竞争无情地淘汰。

善用人体生物钟规律

人们早就发现,一个人有时体力充沛,精神焕发、情绪高涨、才思敏捷、记忆力强;而有时却浑身困乏、情绪消沉、思维迟钝,记忆力差。这是什么原因呢?人们百思不得其解,长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直到20世纪初,德国柏林的医生威廉弗里斯和奥地利维也纳的心理学家赫乐曼斯沃博达,这两位素不相识的科学家,各自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最早提出了人体生物钟理论。他们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观察到的大量事实进行分析后惊奇地发现:人的体力存在着一个从出生之日算起以23天为一周期的“体力盛衰周期”;人的感情和精神状况则存在着一个从出生之日算起以28天为一周期的“情绪波动周期”;经过20年后,奥地利的阿尔弗雷德特尔切尔教授发现了人的智力存在着一个从出生之日算起以33天为一个周期的“智力强弱周期”。——他们的发现揭开了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存在着周期性变化的秘密。

后来,人们把这三位科学家发现的三个生物节奏总结为“人体生物三节律”,因为这三个节律像钟表一样循环往复,又被人们称作“人体生物钟”,外国人叫作“PSI周期”。[注:PSI是英文Physical(体力)、Sensitive(情绪)、Intellectual(智力)的缩写。]

人体生物钟在运行中,呈正弦曲线变化,体力生物钟一周期是23天,情绪钟一周期是28天,智力钟一周期是33天。人体生物钟从0开始,进入高潮期,经过1/4周期时为高峰日,高峰日前后2~3天为“最高峰区”。高峰日后开始向低潮期过渡,到达1/2周期时,正是高潮期向低潮期过渡交替的日子,称为“下降临界日”。此后便进入低潮期,到达3/4周期时为低谷日,低谷日前后2~3天为“最低潮区”。低谷日过后开始上升,向高潮期过渡,到达整周期(0周期)时,称为“上升临界日”,生物钟完成一个周期的运行,进入另一个周期运行。临界日前后1~2天称为临界期(“危险期”)。

人体生物节律原理又称生物钟原理,其中:智力钟为33天,它影响着人们的记忆力、敏捷性以及对事物的接受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等;体力钟周期为23天,它影响着人们的体力状况,包括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肌肉收缩能力,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工作能力、动作速度、生理变化适应能力,以及其他一些基本的身体功能和健康状况等。

情绪钟周期为28天,它影响着人们的创造力,对事物的敏感性和理解力,情感与精神及心理方面的一些机能等。

一个人的智力、体力、情绪状态在每个周期中都分别有高潮、低潮和临界期。在智力高潮期,大脑思维比较开阔,记忆力较强,归纳、推理、综合的能力也较强;在体力节律的高潮期,竞赛场上的运动员最有可能取得出人意料的好成绩;在情绪节律的高潮期人们往往表现出精神焕发,谈笑风生。一个人的三个周期正好都处在高潮期的时候,就有可能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能力来。

生物钟原理在人们的生活及工作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除了在竞技和应考的应用外,还可以指导人们外出、交友、购物、商谈生意、文学创作甚至福利博采等。

为何成绩一般的学生考上了名牌大学,而名列前茅的学生却名落孙山?为何一贯行为文明的青年人突然与人吵架?原来人体存在智力、情绪、体力周期分别为33天、28天和23天的生物钟,这三种“钟”存在明显的盛衰起伏,在各自的运转中都有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如人体三节律运行在高潮时,则表现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绪乐观,记忆力、理解力强,这样的时机是学习、工作、锻炼的大好时机。在此期间,增加学习、运动量,往往事半功倍。学生节律高潮时考试易取得好成绩,作家易显“灵感”,运动员在此期易破纪录。

相反,三节律运行在临界或低潮期,会表现耐力下降,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健忘走神,这时易出车祸和医疗事故,也难在考试中出成绩。老年人发病常在情绪钟低潮期,而许多疾病死亡时间恰在智力、体力、情绪三节律的双重临界日和三重临界日。了解自己三节律的临界日和低潮期,可以在心理上早做准备,以顽强的意志和高度的责任感去克服困难,安然度过临界日和低潮期。

保持充沛的精力,精神振奋,遇到问题就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无往而不胜。为此,作为学生,首先要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但必须按时保持规律饮食;不应该挑食,以保证营养全面均衡;高三体能消耗很大,严禁为减肥而节食;不应该吃零食,以免影响正常的饮食。对于开夜车的同学要适当加顿简单而适宜补充能量的夜间餐,如牛奶、鸡蛋、水果等,切不可喝浓茶、咖啡等。

其次,保持有规律的睡眠、有规律的生活节奏。考前每天少睡一两小时并不会给考试带来严重的影响,不必为此惴惴不安。但开夜车,要以效率为标准,而且不影响白天的正常学习。每天吃过中午饭后可以在教室或家里小睡半小时,这样既达到休息目的,而且能使大脑很快休养。熬得晕头转向,反应迟钝;睡得昏昏沉沉、萎靡不振都是学习的大忌。

同时要适量进行锻炼。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体质是承受繁重脑力、体力劳动的保证。因此复习迎考期间适量锻炼必须坚持,如每周的体育课,必须坚持,既可起到锻炼效果,也是学习间的最好休息,且对学习不会有不利影响,磨刀不误砍柴工。当然除体育专业同学外,其他同学这阶段锻炼不宜做太激烈、大强度的运动,以免身体过分疲劳很难恢复。星期六晚饭后和父母散步一小时,边走路锻炼,边和父母沟通交流。既能适量锻炼,又能倾吐内心积压的东西。严禁进网吧、进喧闹的游戏厅、歌舞厅等场所。

除了上面说到的身体三节律之外,其实我们每个人在一天当中,精力也有高峰和低谷,每个人是截然不同的。例如美国前总统林肯,他习惯于早上5点起来工作,因为早上5~10点,是他精神最好的时候;而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则是典型的夜猫子,习惯夜里工作,在夜深人静时他觉得自己的效率出奇的高。所以,你可以审视一下自己,每天哪个时间段自己的精力最好,把学习放在精力最好的时候进行,你会发现效果最佳。

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应该充分了解自身的生物节律,遵循自己的身体时刻表,同时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让自己在该学习时候能够保持精力最充沛,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和精力,这种情况下往往都是事半功倍的。

多“劳心”少“劳力”

传说锯子是鲁班发明的。鲁班经常到山上去寻找木材。路上,他看到工人们一斧头一斧头大汗淋漓地砍着树,觉得他们实在太辛苦了,于是他就想,能不能发明个什么东西代替斧头,让砍树时更省劲儿点呢?这个念头在他的脑中一直盘旋着。

一天,鲁班又出门上山去。在爬一段比较陡峭的山路时,他滑了一下,急忙伸手抓住路旁的一丛茅草,忽然觉得手指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鲜血渗了出来。他又扯起一把茅草细细端详,发现小草叶子的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小齿,他用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割开了一道口子。突然间,鲁班脑中灵光一闪。是什么想法打动了鲁班呢?

原来,他想到了这些天来自己一直费神思索找个什么东西代替斧头砍伐树木一事。这么细小的茅草都能将皮肉划破,那么应该也有东西能将树木轻易砍倒。

鲁班兴致一来,便忘了疼痛,俯身凑到茅草跟前观察起来。只见茅草的边上有一排细细的利齿,正是这些玩意儿把他的手指划破了。鲁班若有所思地站了起来,他想,我何不让铁匠打制一些边上有细齿的铁条,放在树上来回拉动,不就像这个茅草割破手指的道理一样吗?如果能行的话,就比斧头省时省力多了。

根据这一想法,鲁班制成了第一批锯条。经过试用,果然比斧头省事多了。到现在,木工们仍在用着鲁班发明的锯子。

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这个世界不缺能干活的人,缺的是会思考的人。一个会思考的人,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力,让许多干活的人解放出来,这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岂不是更有意义?或许这也正是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思想的另一种阐释吧。肯花心思思考的人,能创造更多价值,可以让自己、让他人都少花许多力气。

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吧,相信会给你一些启发:

很久以前,在一个偏远的山村,缺少水喝,两个年轻的小伙子担当起了挑水的任务。当然,村民会给予他们一定的报酬。刚开始,两个年轻的小伙子非常卖力,整天挑起几十担的水,这样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报酬。

时间久了,其中一位小伙子开始琢磨着改变这种辛苦的现状。能不能不用整天卖力也可以拿到报酬呢?当他觉得自己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时,一个计划也就形成了。

于是,有一天,他与另一位小伙子商量说,这样每天挑水不行,希望这个小伙子能帮他挖管道。可是,那位小伙子没有答应他,甚至取笑他,原因是现在每天挑水可以得到很多钱,够养活自己,也可以养活了家人。如果去挖管道就没有时间去挑水,赚不到钱!

这个小伙子没办法,只好自己每天上午挖管道,下午挑水以维持生计。终于有一天,管道挖成了,这位小伙子再也不用辛辛苦苦挑水了,每天从管道流出来的水带给他滚滚财富。他每天在家休息,财富却源源不断地进入他的口袋。而那位不肯动脑筋思考的小伙子,年龄越来越大,收入越来越少,最后,失业了。

相信这个故事会让你更明白“劳心与劳力此消彼长”的关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你肯多花些心思寻找技巧或是规律,相信可以让你省去不少时间,少做许多不必要的体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