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人一生的学习好习惯
7840100000018

第18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

不断反省,自我完善

很久以前,有一个面包商,经常到一个农夫那里购买制造面包所需的黄油。一天,面包商突然兴起,决定称称农夫卖给他的黄油够不够分量。这一称不要紧,不仅不够,还差得相当多。面包商气坏了,心想,农夫怎么能这样对待一个熟人和老主顾呢?他决定撕开脸面,把农夫告上法庭。

在法庭上,法官问农夫,你用的是什么量具?农夫回答道:“尊敬的法官大人,坦白地说,我使用的计算方法非常原始,但我确确实实有一台量具。”面包商脸上依旧充满着气愤和不以为然。

法官又问道:“那么,你是如何称量黄油的呢?”

“尊敬的法官大人,”农夫回答道,“每天在面包商前来购买黄油之前,我都会先到他的面包店里购买一磅面包。当他购买黄油时,我就将面包放到我的量具上,称给他相同重量的黄油。”听到这里,面包商满脸羞愧,匆匆离开了法庭。

别人是自己最好的镜子,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通常他们都是对自己言行的一种反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都有自己不知道的一面。所以,别人的提醒,来自他处的视角就显得非常重要。

史书记载: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正是“以人为镜”典故的由来。

翻开历史,你会发现不仅仅唐太宗是这样,所有明君都是如此。他们会接受诤臣的批评建议,使自己避免犯错,因此能够赢得民心。

秦朝末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刘邦进入秦宫后,见宫殿高大宏伟,美女、珠宝不计其数,心中产生了羡慕之情,想全部据为己有。大将樊哙劝刘邦最好不要这样做,刘邦很不高兴。谋士张良对刘邦说:“秦王之所以不得人心,失去天下,原因就在于他穷奢极欲。现在您刚入秦宫就想象秦王那样享乐,岂不坏了大事?樊哙的话可是忠言啊!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您还是听樊哙的劝告吧!”

刘邦听了深有感触,立即采纳了樊哙的意见。接着,刘邦又传令废除秦朝苛法,还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不仅分毫未动秦宫的财宝,而且撤守霸上,深得秦人的拥护,这与后来的项羽火烧阿房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邦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战胜项羽并取得天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虚怀若谷,能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正是一种让一个人得以健康成长的重要品德。这种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必改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他人是我的镜子,我亦是他人的镜子。孔子云:“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在人际交往,特别是团体活动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所谓特长、缺点,都是比较而来的。在团体中,我们的特点经由比较,往往会被放大,这样更容易引起我们的警醒。

一棵树长了多余的枝杈,只有及时修剪,才能长成栋梁之材。一个人有了缺点毛病,只有敢于正视现实,诚恳接受批评,才能清除身上的“细菌”和污垢。有句话叫“脊背上的灰自己看不见”,有了缺点毛病,就好比脊背上有灰尘一样,往往自己看不见,而旁观者就看得比较清楚。如果不让别人批评指正,帮助“拍打脊背上的灰尘”,怎能保持肌体的健康呢?从这个意义上认识“他人之眼”,抱着“闻过则喜”的态度,欢迎别人经常给自己“拍打拍打”,即使“拍打”得重一点也应愉快接受下来。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遭人批评、被人非议是非常倒霉的事。其实,正是因为你值得众人关注,人们才会批评你,非议你。

有一天,墨子痛骂他的弟子耕柱子。耕柱子很难过,觉得自己很委屈,抱怨说:“为什么我犯的错误最少,却总是受到你这么严厉的批评呢?”

墨子听后问道:“驾驶一匹马和一只羊上山,如果是你,你会用鞭子抽打马还是羊?”

耕柱子马上回答:“我当然是要打马了。”

墨子接着问:“你为什么是去打马而不是打羊?”

耕柱子回答:“马儿力大跑得快啊,打羊也是白打。”

墨子最后郑重说道:“我之所以这么严格要求你,正是因为你像马而不是羊值得我批评啊!”

受到严厉的批评,你不应该抱怨,觉得委屈,更不应该破罐子破摔。我们应该感激愿意指责我们的人,他们看到了你的不足。批评源于关心,你想想陌生人会批评你吗?因为你是“马”,所以才“打”你。我们对待他人的批评都应该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总之,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和优秀,接受批评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反省、自我完善的过程。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往往难以认清自己。就像你需要镜子来检查脸上是否干净一样,你也需要镜子来检查身上是否有缺点。这时候,别人的看法就很重要。当然,正如镜子质量不同、种类不同一样,别人的看法也不一定都正确,这就需要你多找几面镜子,这样才能发现最真实的自己。而且,仔细思考及衡量别人的意见之后,要赶紧着手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也是感激别人的最佳方法,会让对方更加尊重你、欣赏你。

学习成功者的经验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假如你要把菜做好,一定要先学做菜;想把网球打好,一定要先学打网球;假如你想把乒乓球打好,一定要先学打乒乓球。那么我们应该知道,假如我们想非常成功的话,就应该要先学习成功学。

现在关于成功的课程,有的只有3天之短,但那是讲授者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来研究以及实践的结晶。他们把成功的秘诀,整理在3天的课程里面,虽然课程学费高达好几百块,事实上,可以说一点都不贵。你思考一下:20年的生命经验难道不值六七百吗,如果花费六七百甚至八九百,来得到一些人一辈子成功的秘诀,这样不是可以节约你半辈子的时间吗?不是可以加速自己成功的脚步吗?

所以,要成功不妨研究一下成功学,要成为顶尖人物一定要先学顶尖人物的经验。成功学的专家们每天都在研究:为什么有人会成功?他们到底如何成功?到底如何能够成为顶尖人物,让自己出类拔萃?他们如何运用时间?他们的想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他们如何计划,用什么策略来成功?他们每天看什么书。与谁交朋友?如何发挥他们的人际关系?等等。

因此,要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实际上并不难,就是永远掌握第一手的信息,然后不断学习别人的经验,不断地自我反省,纠正自己的方向,让自己在竞争中拥有百分之百的绝对优势。不管谁来和你竞争,你都可以稳如泰山,拥有绝对的自信。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成功者的经验。成功者和一般人的重大区别是:成功者学习别人的经验,一般人学习自己的经验。

善于利用杠杆作用

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样样精通,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能完成之事。但是,天下什么样的人都有,你不能完成的事,总有人能够完成。所以,如果你善于寻找杠杆,借他人之力,那么你就是超人,没有什么是你不可能完成的,自可无敌于天下。

利用杠杆作用可以减轻我们的大部分负担,使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在杠杆作用的驱动下,在成长中获得比自己原先想象得还要多的成就。

学会利用其他人的知识。

如果你能够在某一时刻运用到某一关键知识,那么所产生的结果将非同一般。它能够为你节约大笔的资金,节省大量时间,甚至能够节省数周、数月的艰苦劳动。你要像雷达屏幕一样,不断地扫描,搜索书本、杂志、音带、文章和各种会议,利用各种机会以获得能够用来帮助自己更快地实现目标的想法和洞察力。

借用其他人的想法也很重要。

一个好的想法是成功的开始。你读书越多、学习越多、讨论越多、实验越多,就越可能碰到一个好的想法。把这个想法与你自己的能力和资源相结合,你一定会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巨大的成功。

多与有专长者来往

无论想把哪一件事情做好,都要先学习与其相关的技能与经验,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大凡有智慧的人,都善于掌握第一手的信息,然后不断地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不断地自我反省,纠正自己的方向,让自己在竞争中占有绝对有利的优势。

有一个贫穷的犹太人,见一个富人生活得很舒适,很惬意。于是他告诉自己说:“走着瞧!总有一天,我会比他更富有,会比他过得更好!”

于是,他对富人说:“我愿意在您家里为您工作3年,我不要一分钱,但是您要让我吃饱饭,给我地方住。”

富人觉得这真是少有的好事,立即答应了这个穷人的请求。3年后,穷人离开了富人的家,不知去向。

10年过去了,那个昔日的穷人已经变得非常富有,相比之下,以前那个富人,就显得很寒酸。于是,富人向昔日的穷人提出请求,愿意出钱买他富有的经验。

那个昔日的穷人听了,哈哈大笑:“我正是用从你那儿学到的经验,才赚得了大量的财富,而今你怎么又要用金钱来买我的经验呢?”

根据犹太人的经验,智慧源于学习、观察和思考,变成富人的第一条途径是向富人学习。上述那位穷人就是靠同富人共同生活,在富人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富人的经验和智慧,才使自己有了智慧,于是也就有了金钱。

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种知识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增值的,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人类长时间共同积累起来的智慧结晶。在科学探索和发明创造中,聪明的人们总是善于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为自己所用。

英国科学巨匠牛顿研究物质的运动规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当牛顿在谈到这一重大科学发现时曾留下一句名言:“我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的这句话并不只是谦虚,牛顿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并不是从“零”开始,也不是“苹果落地”的瞬间辉煌产生,而是在“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伟大超越,像哥白尼的“日心说”,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胡克的“太阳吸力”等理论,都被牛顿在万有引力定律中加以继承了。

爱迪生发明电,是在法国的一本《百科全书》上看到了法拉第的“电磁学理论”;而法拉第的电磁学理论则是受益于英国化学家戴维的“电与磁”理论;瓦特发明蒸汽机,实际上并不仅仅是茶壶盖的功劳,而是两个关键性技术环节起了作用,而这两个关键性技术资料正是从学习中得来的。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人生和事业的启发作用,是我们靠自己苦苦摸索多少年都难以达到的。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就要了解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

1.人都会追求成就感,都有被别人肯定的心理需要;

2.人要学习哪位榜样,必定是自己在心里上佩服他,然后才有学习的行动。

在把握了以上心理特点之后,就要时刻寻找接触榜样的机会,努力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不管是同学中的,还是亲友、邻居中的榜样,只有自己创造与对方交往的机会,才能与他们一起娱乐,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问题。在接触中,可以融洽感情,互相影响。

常言说:最聪明的人是乐于和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人。

细心观察一下,不难发现,周围的人,凡是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人,一般进步比较快,而不注意这一点的人,一般进步较慢,以至很吃亏。

与有专长的人交往,简言之,就是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俗话说,旁观者清,人总是对别人的优点看得比较清楚。古人说,“见贤而思齐”,在与有专长的人交往中,他们的优点长处,自己就会清楚地了解,并有意的借鉴学习,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与有专长的人交往,也包括从他们的失误中吸取教训。人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里说的失败,当然主要是自己的失败,其实,不应该仅仅是指自己的失败,还应该包括别人的失败。如果不善于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事事都非要经过自己的失败才认识,那代价就会是过高过大了,时间和时机的损失也太大了,甚至要成功也来不及了。善于从别人的失败或失误中吸取教训的人,自己未交学费,又上了学,才是最聪明的人。

总之,要想成为一个有本事的人,就不要局限于自己的狭隘天地,而是多与有专长的人交往,能够及时地把他们花费代价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财富。

善于向竞争对手学习

向竞争对手学习,其实就是让竞争对手分担你的压力。因为你学到了竞争对手的长处,就缩短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甚至会超越竞争对手,这样你的职场竞争就会处于优势地位,你的工作就会更出色,就会得到更多加薪晋升的机会,就把你的竞争对手抛在了身后,也就是把压力抛给了竞争对手。

当然,动力并不是别人给予的,是要我们在实践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动力源”,我们要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发现可以令我们一触即发的动力,并以此令它成为我们努力学习竞争对手的动力。

“朝九晚五”的工作持续了大半年,渐渐地张洋从初为白领的骄傲、新鲜中“清醒”过来,开始感受到工作的压力。来到公司这么久,工作上的事情越来越像石头那样压着她——她害怕自己哪一天真的就“枯竭”了:在会议上再也提不出新的想法,工作中再也没有新的点子。她在思考:压力来自什么地方?她逐渐明白,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实力不够。为了摆脱这样的感觉,她总是随时随地向同事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她向英语好的同事学习英语、主动用英语同他们说话,练习口语;她不断地向业务骨干请教业务上的问题,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购买和业务相关的书籍学习;请教网络水平高的同事,指导她上网去浏览国外的专业网站,在那里一些业界的新动向、同行业公司的新做法让她受益匪浅。这就是“从源头上切断职业枯竭感”——没有了职业上的“枯竭感”,她自然就没有了工作上的压力,并悄悄地把压力分解给了她的同事。

向竞争对手学习技能是我们重要的“减压利器”。

我们常常无法面对压力,常常指责压力危害了我们的事业、健康乃至生命,却很少问自己:“我努力了吗?我学习了吗?我有没有想办法解决压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