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人一生的修身好习惯
7840200000010

第10章 谦逊厚道,严于律己(2)

有一次,富兰克林到一位前辈家拜访,当他从小门进入时,因为小门低了些,他的头被狠狠地撞了一下。出来迎接的前辈对富兰克林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要想平安无事地生活在世上,就必须时时记得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不要忘了谦虚!”

伟大,是道德的意蕴,而不是世俗的称谓,每一个小人物只要有心、有德,都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

满招损,谦受益。只有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人,才会时时标榜自己做了什么,有时为了标榜自己,甚至在大众面前掩饰自己的过失。最终,人们所乐意接受和尊敬的是谦逊的人,成功人生所拒绝和排斥的是自满的人。

骄傲使人落后

成功人生看重的是长远利益,任何危害长远利益的行为都是成功人生的大敌,骄横就是其中一种。骄横,是指一个人骄傲专横,傲慢无礼,自尊自大,好自夸,自以为是。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具有骄横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看不起他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骄横对人对事的危害性是很大的。

骄傲使人变得无知,让真正有识之士看了发笑。《王阳明全集》卷八中这样写道:“今人病痛,大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悌,为臣而傲必不能忠。”因此狷狂必忍,否则害人害己。如何忍傲忍狂?王阳明认为:猖狂、傲慢的反面是谦逊,谦逊是对症之药。人真正的谦虚不是表面的恭敬,外貌的卑逊,而是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狷狂之害,发自内心的谦和。自我克制,明进退,常常能发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虚以处己,礼以待人,不自是,不居功,择善而从,自反自省,忍狂制傲,方可成大事。

如果一个人骄傲自满,狂妄自大,道德不修,即便是亲近的人,也会厌恶你而离你远去。古代像禹、汤这样道德高尚的人,尚且还心怀自满招损的恐惧,那么普通人,德量与之相比差得更远,怎么能够不去克制自己的狂妄、自满之心呢?

但是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呢?

关羽是智勇双全的人物,但也有自满之时,他出师北进,俘虏了魏国左将军于禁,并将征南将军曹仁围困在樊城。镇守陆口的吴国大将吕蒙回到建业,称病要休养,陆逊去看望他。两个人谈论起国事兵事。陆逊说:“关羽节节胜利,经常侵凌别人,现在他又立下了大功,就更加自负自满,又听说你生了病,对我们防犯就有可能松懈下来。他一心只想讨伐魏国,如果此时我们出其不意地进攻,肯定能打他个措手不及。”后来吕蒙向孙权推荐陆逊代替自己前去陆口镇守。

年轻的陆逊一到陆口,马上给关羽写信:“前不久,您巧袭魏军,只用了极小的代价,便获得了很大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啊!敌军大败,对我们盟国也是十分有利的。我刚来此地任职,没有什么经验,学识也浅薄,一直很敬仰您,所以恳请您指教。”又吹捧关羽说:“以前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所立的战功,韩信在灭赵之战中所用的计策,也无法与将军所使用的战略相比。”陆逊信中谦卑的词语,以及请求他照顾的语气,使关羽产生了一种自满之情,更使关羽对吴国放松了警惕。而陆逊则暗中调查,秘密调遣部队,具备了击败和擒获关羽的条件后,大军到达,立刻攻下了蜀中要地南郡。

自满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之一。防止自满情绪产生,就要不断完善自我,不为表面的胜利所陶醉,头脑保持清醒。

凡是能够做出一番伟大事业的人,没有一个具有骄矜之气。骄傲专横,是自满的表现,是空虚的表现。

《尚书·革命》中这样阐述道:骄傲、荒淫、矜持、自夸,必将以坏结果而结束。同样的看法在《说苑·丛谈篇》中也有:“富贵不与骄傲相约,但骄傲自然而然地随富贵出现了,骄傲和死亡并没有联系,但死亡也会随骄傲而来临。”

一代名君唐太宗对侍臣说:“天下太平了,自然骄傲奢侈之风容易出现。骄傲奢侈则会招致危难灭亡。”

宋朝名将狄青任枢密使的时候,自恃有功,十分骄横傲慢,得罪了一些人。当时文彦博执掌国事,建议宋仁宗调狄青出京做两镇节度使。狄青不服,向宋仁宗陈述自己的想法说:“我没有功劳,怎么能接受节度使的任命?我没有犯罪,为什么要把我调离京城呢?”宋仁宗觉得他说的有些道理,就取消了建议,而且称赞狄青是个忠臣。文彦博对仁宗说:“太祖不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吗?太祖得了军心,就有了陈桥兵变。”仁宗听了这番话,嘴上什么也没说,但同意了文彦博的意见。狄青对此毫无所知,就又到中书省去为自己辩解,仗着自己的军功还是不想去当节度使。文彦博则对他说:“让你出去当节度使没有别的原因,是朝廷怀疑你了。”狄青一听此话后退数步,惊恐不安,只好出京。朝廷每月两次派使者去慰问他,只要一听说朝廷派人来了,狄青就恐惧不已,不到半年,就发病身亡了。

可见,骄横不忍易招致灾祸。狄青自恃有功,于是骄傲起来,结果是什么呢?是自损其身。人要忍骄,不自以为是,要谦恭待人,礼贤下士,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和拥护。

唐代的杜审言,字必简,是杜甫的祖父。唐中宗时做修文馆学士,为人恃才自傲,曾对人说:“我的文章那么好,应该让屈原、宋玉来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让王羲之北面朝拜。”杜审言有些太自不量力了,所以被后世的人们所嘲笑。这样骄傲自夸只能是显出了他的见识短浅,只能是贻笑大方。

《劝忍百箴》中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诸侯骄人则失其国,大夫骄人则失其家。”意为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够把守住;富贵而骄奢,便会自食其果。国君对人傲慢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会失去领地。

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骄矜之气盛行。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他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则不可能很好地指挥下属;做下属的过于骄傲则会不服从领导。做儿子的过于骄矜,眼里就没有父母,自然不会孝顺。

人生期望成功,应当首先从谦恭做起,一旦骄横染身,便是人生失败的开始。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经商有道,忠厚为本

在长期尔虞我诈、不正常不健康的商业环境中,不少人看到一个商人若是讲义气,就会暗笑其“呆头呆脑”,不知变通。一个人若老实厚道,常被人称作是傻子或是疯子。事实上,多少活生生的事例告诫我们,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个厚道的商人其实也会有他的好处,只要你对别人真心真意,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帮别人一把,别人自然是会记在心上的。这样你真正的朋友也就会越来越多,当你有困难时,别人也会帮你;当你事业蒸蒸日上时,别人也不会妒忌你,而可能是希望你过得更好。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晋商李明性即是一位以忠厚为本的商人。

李明性为人笃厚,对父母十分孝敬,与兄长相处很是和睦,与友人乡邻相处诚恳仗义。有亲友在经济上发生困难时,他常常主动给予帮助,唯恐照应不周。向他借债的人很多,当借债人因贫困不能归还时,他经常把债券交还对方,债务一笔勾销。他做人厚道,别人也都非常喜欢跟他做生意,再加上李明性善于判断价格差,从而最终成为了一个出色的商人。

有的人卖给他田宅时故意抬价,当别人把这一情况告诉他后,他也不去与卖者计较。他听说族中某人放高利贷,就召来当面责备,并撕毁其券。所以,族中子弟都有几分怕他。李明性这样做不仅赢得了百姓的赞扬,也使得自己的生意越来越好。

到了一定境界的大商人,赚钱已经不是主要的了,刺激他斗智斗勇去赚钱的过程,也是一种艺术。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商人唯利是图,欺骗顾客,以至于自古就有这样的民谚:“无商不奸”、“十个商人九个奸,一个不奸赚不到钱”。

商人欺骗的例子似乎随处可见,眼下各大商场都时兴大减价就是一例。买一赠一,你买了一件价值2500元的皮衣,商家再赠给你一件价值1500元的皮衣,看起来你是得了大便宜,其实商家进货的时候两件皮衣加起来总共才花了800元,卖你2500元,他还能赚1700元。别听他把嗓子都喊哑了,什么大出血、大跳楼……真正出血的还是买主。

不可否认,这些现象也确实是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但是,这样做的商人是赚不到什么大钱的。即使赚了钱,也维持不了多久,只是变化无常的商场上的匆匆过客罢了。有可能会偶尔得点小利,但是还是会留给消费者不好的印象,到头来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商人要以忠厚为本。只有厚道才能给人以信任感,建立起长久的买卖关系,方能赚到大钱。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一个成功的商人必定是君子,而不是小人。那些表面上看来猴精鬼灵的人,有了点成果,也不过是一些骗子罢了,终究还是得不到别人和社会的信任。

当然,厚道并不意味着对每个人都深信不疑,做事情不分析,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你还是会遇到麻烦的。俗话说,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你把好人当作坏人对待,不讲厚道,不相信别人,这样肯定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但是如果你把坏人当作好人对待,老实厚道,深信不疑,那么就很容易受骗。厚道不厚道,关键在于你是跟谁做生意,跟谁打交道。做了好事不声张,行了善举不留名,这是品质高尚、有遭德修养的表现,这一点毋庸置疑,也可以被人理解。但看到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却要替他掩藏几分,胸怀宽阔、心地浑厚地待人,在很多人看来就不容易被理解,要做到就更难了。

古代有一个叫沈道虔的人,家有菜园,种有萝卜。这天,沈道虔从外面回家,发现有一个人正在偷他家的萝卜,他赶紧避开,等那人偷够了走后他才出来。又有一次,有人拔他屋后的竹笋,沈道虔便让人去对拔竹笋的人说:“这笋留着,可以长成竹林。你不用拔它,我会送你更好的。”他让人买了大笋去送给那人,那人羞惭地没有接受,沈道虔就让人把大笋直接送到了那人家里。沈道虔家贫,常带着家中小孩去田里拾麦穗。偶尔遇上其他拾麦穗的人相互争抢,他就把自己拾到的麦穗全部分给他们,争抢的人非常惭愧。

沈道虔“纵容”小偷偷他家萝卜,为“别人不好处”掩藏,表面看来,显得窝囊懦弱,但实际上,却显出了他宽大厚道的为人。偷萝卜拔笋争麦穗,是不好的行为,但也是人穷家贫的无奈,何必深究?替他掩藏几分,反倒能使他自惭改过。如此宽厚之德,足以让今人汗颜。

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掩藏“别人不好处”,是掩藏我们的邻居、同事、朋友的一般过错,特别是针对我们所犯的过错,是“人民内部矛盾”,而绝不是对那些违法乱纪、伤天害理的丑恶之事姑息放纵。

生活在日本明治时代的日本禅师白隐一向受到人们的称颂,人们都说他是位生活纯洁的圣者。有一对夫妇是他的邻居,开着一家食品店。这天,夫妇俩突然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大了起来。夫妇俩大为震怒,追问女儿那人是谁。女儿在一再苦逼之下,说出了“白隐”二字。夫妇俩怒冲冲地去找白隐算账,但白隐只有一句答话:“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就被送给了白隐。白隐虽已名誉扫地,但他并不介意,只是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非常细心地照料孩子。一年之后,那位没结婚的年轻妈妈终于吐露真情,孩子的亲生父亲并不是白隐。人们才意识到误解了他。

我们看到,有高深修养的禅师,心地坦荡,不在乎别人的误解,为了孩子他可以忍受诽谤。他不点破年轻妈妈的秘密,为其“掩藏几分”,是为了保护这姑娘免受不必要的伤害。我们在与同事相处、与街邻相处、与同学相处、与亲朋相处时,应该有这种宽厚之心。

这里还有一个生活小品,幽默而亲切,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品味做人的美好:

在一家餐馆里,一位老太太买了一碗汤,在餐桌前坐下,突然想起忘了取面包。她取了面包,又返回餐桌,却发现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一个黑人,正在喝自己那碗汤。“他无权喝我的汤。”老太太寻思,“可是,他或许太穷了。算了。不过,不能让他一个人把汤全喝了。”于是,老太太拿了汤匙,与黑人面对面坐下,不声不响开始喝汤。

就这样,两个人共喝着一碗汤,两个人都默默无语。

黑人突然站起身,端来一盘面条,放在老太太面前,面条里插着两把叉子。

两个人继续吃着。吃完了,各自起身,准备离去。

“再见!”老太太说。

“再见!”黑人说。他显得很愉快,因为他做了件好事。

黑人走后,老太太才发现旁边一张餐桌上摆着一碗汤,一碗显然被人忘了喝的汤……

宽容与善待有错之人,并非人人能够做到,它需要人拥有高尚的情操,而这种情操只有通过不断地修养才能达到。持久自觉地修养是提高人情操的根本途径。

做真诚的人

“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一个人如果虚伪奸诈,往往会在政治上成为两面派,在社会上成为图利弃友的市侩小人,这样的人是没有朋友的。即使有“朋友”,也只存利用之心,把朋友当作工具。交友如果不交心,一切都不会长久。敦厚的人才是可以信任的人。

三国时,孙策任用吕范主管东吴财经大权。孙策的弟弟孙权此时年少,总是偷偷地向吕范要钱,吕范则一定要请示孙策,从来没有独自答应孙权,因这事孙权对吕范很有意见。后来孙权任阳羡县令,建立了自己的小金库以备私用。孙策有时来查账,周谷总是为孙权涂改账目,造假单据,使孙策没有理由责怪孙权,孙权这时很感谢周谷。

后来,孙权接替孙策统管东吴大事,他认识到吕范忠厚品德的可贵,不仅没有对吕范打击报复,反而对他特别重用,而对善于欺骗和更改账目的周谷却放心不下,始终没有对他予以重用。

只有敦厚做人,才会使你获得真正的朋友,才能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敦厚能动人,至诚可以感天,虽说是老话,但其效力的宏大,古今中外,颇少例外。诸葛亮曾高卧陇中,自比管乐,无意于当世,与刘备素昧平生。刘备深知其才华,三顾茅庐,才得相见,此举表现了他的诚挚。于是诸葛亮便出山相辅,使刘备如虎添翼,虽几经挫折,绝不灰心,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此可见真诚之伟力。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一个敦厚的人呢?生活中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一切都得从平时的小事上做起。

首先,要做真诚的人。不能只在外表上下工夫,说话表情虽好而内心不诚,至多称为“巧言令色”罢了。对方如不是糊涂之辈,定会看出你的虚伪,因为内心不诚,凭你巧舌如簧,终有若干破绽给对方看出,岂不心劳术拙呢?相反,内心能诚,即使拙于辞令、拙于表情,却能体现出你的朴。诚且朴,效力更大,只要对方对你素无误会,你的真诚必能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