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人一生的修身好习惯
7840200000009

第9章 谦逊厚道,严于律己(1)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莎士比亚

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爱因斯坦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虚怀若谷,常被用来称赞谦恭之人。因为山谷胸怀空阔而罗纳万物,万物生长其间,不受排斥,不受拘禁,自由生长,得到了长久的来自于山谷的给养和尊重;同时万物也装饰和点缀了山谷,使山谷变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发。所谓谦虚礼让,敬人敬己就是这个道理。

虚怀若谷就是要不自负、不自满、不武断、不固执。看到他人的长处,虚心学习;反省自己的不足,自觉地加以克服;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这是一个人能够成才、成功的重要条件。

每个人都应努力培养自己虚怀若谷的品德。它会给自己带来智慧,给人际关系带来和谐,给事业带来新的活力!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曾说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其意思是,江海所以能成为一切小河流的最后归宿,就是因为它善于将自己放在一切小河流之下。这就是江海容纳百川的奥妙。人亦应如此,有山谷那样的胸怀,有大海那样的气度,就会“有容乃大”,成为一个思想境界高尚、文化知识广博、善缘之友众多的人。

我国近代着名大学者顾炎武认为,天下的学问是无穷无尽的;昔日之所得,不足以自矜,后日之所成,又不容以自限。他虽然从小就在家庭的熏陶教育下打下了扎实的知识根基,后来又成为一位名满天下的学者,但他不自满自傲,而是虚怀若谷,向师友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顾炎武所作的《广师》一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虚怀若谷的品德:

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

读书为己,深颐洞微,吾不如杨雪臣;

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

坚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中孚;

险阻备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

博闻强记,君书之府,吾不如吴任臣;

文章尔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锡鬯;

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山史;

精心六书,信而好古,吾不如张力臣。

一个人如能感到自己的“吾不如”,就必然会感到自己尚有“吾不知”和“吾不足”。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具有虚怀若谷的品德。

吾不知,就是敢于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宇宙之大、社会之广、知识之博的客观环境里,谁都会有许多自己未掌握的学问。即使你是一位大学问家,你掌握的知识恐怕也只能是沧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不知道这一点便是双倍的无知。庄子讲过这样的故事:秋天下了大雨,河水涨满了,于是河神沾沾自喜,以为天下的水都满汇集到自己的河里,再也没有谁可胜过自己了,然而当它顺流而下时,不觉来到北海,见到一望无际的大海不知比它宽阔多少倍时,它这才知道了自己的渺小。

吾不足,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自己做得再好,也还会有很多不足。越是有自知之明的人,越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明代方孝孺说:“人之不幸,莫过于自足。”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找到前讲的目标和动力。

戒骄戒躁,欲速不达

一个人如果轻浮急躁,是什么事情也干不好的。

《孟子·公孙丑上》有则寓言,说宋国有个种田人,为了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一些,就下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拔完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田里的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听后,忙跑到田里去看,只见田里的禾苗全都枯萎了。

唐朝人皇甫嵩,是一个出了名的脾气急躁的人。有一天,他命儿子抄诗,儿子抄错了一个字,他就边骂边喊边叫拿棍子来要打儿子。棍子还没送来,他就急不可待地狠咬儿子的胳膊,以致咬出了血。

不少人办事都想一蹴而就,应该知道,做什么事都是有一定规律、有一定步骤的,欲速则不达。

战国时期魏国人西门豹,性情非常急躁,所以,他常常扎一条柔软的皮告诫自己。魏文侯时,他做了邺县令。他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要忍躁求稳求安求静,才在邺县做出了成绩。

忍躁不乱行事,于人于事才有从容的风度。

东汉时刘宽,字文饶,华阴人。汉桓帝时,他由一个小小的内史迁升为东海太守,后来又升为太尉。他性情柔和,能宽容他人。夫人想试试他的忍耐性。有一次正赶着要上朝,时间很紧,刘宽衣服已经穿好,夫人让丫环端着肉汤给他,故意把肉汤打翻,弄脏了刘宽的衣服。丫环赶紧收拾盘子,刘宽表情一点不变,还慢慢地问:“汤伤了你的手没有?”

他的性格气度就是这样。其实汤已经洒在身上,时间也确实很紧,即便是把失手洒汤的人骂一顿,打一顿,时间也不会夺回来,急又有什么用处呢?倒不如像刘宽那样,以自己的容人雅量,从容对事,再换件朝服,更为现实和有用。

正反两面的例子,我们都看到了,从中我们也能总结一些经验。中国文化的精要就在于以静制动,处安勿躁。浮躁会带来很多危害。想有所作为,而又不能马上成功,会产生急躁情绪;本以为把事情办得很好,谁知忽然节外生枝,一时又无法处理,必然生出急躁之心;因为他人的过错,给自己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心气不顺,也会产生急躁;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天下父母之心皆然,但偏偏儿女不争气,心中也同样急;受到别人的责难、批评,又无法解释清楚,心中也会产生急躁的情绪。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产生的急躁,其实对己对人都没有好处。浮躁之气生于心,行动起来就会态度简单、粗暴,徒具匹夫之勇,这样不是太糊涂了吗?

轻浮急躁和稳重冷静是相对的,要力戒浮躁,必须培养稳重冷静的气质和精神。

稳重冷静是一个人思想修养高、精神状态好的标志。一个人只有保持宁静的心态才能思考问题,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前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

稳重冷静,是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鲁庄公十年(前684),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两军对阵时,齐军战鼓刚响,鲁庄公就要迎战,被曹刿阻止,直到齐军擂第三通战鼓,曹刿才同意出击。齐军败退后,鲁庄公急忙要率军追击,又被曹刿阻止,曹刿对战场作了一番观察,才说:“可矣。”事后,曹刿对鲁庄公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由于曹刿稳重冷静,善于思考观察,鲁军才能在齐军士气丧失而自己士气正旺的情况下发起攻击,才能在齐军确是溃逃而没有埋伏的情况下乘胜追歼,从而创造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典型战例。

《荀子·劝学》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自身条件比蚯蚓强得多,但由于浮躁,从来没有为自己挖成过一个洞穴,如果没有蛇和鳝的洞穴就无处寄身。可见,只要心恒志专,即便自身条件差,也能有所成就;反之,自身条件再好,性情浮躁,也将一事无成。

轻浮、急躁,对什么事都深入不下去,只知其一,不究其二,往往会给工作、事业带来损失。忍浮是讲人要踏实、谦虚,戒躁是要求我们遇事沉着、冷静,多分析多思考,然后再行动,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干什么都干不稳,最后毫无所获。

《郁离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郑国有个人住在很边远的地区,三年中学习做雨具,好不容易学成了,天大旱,无雨,雨伞没有用,自然没人买。于是他就放弃了做雨具,改学做汲水的工具,用了三年手艺又学成了。逢天雨不断,汲水工具没什么用,只好又回去干做雨具的老本行。可是此时盗贼四起,人们都急需军服兵器,他又想改行去做兵器,手艺学成,又失去时机。

相反粤地有个农人,他开垦田地种稻子,连着几年都受涝灾,收获不是很好,人们都劝他把地里的水排净改种黍,他不以为然,仍然种稻,时值天旱三年,他连获丰收,算一算除了抵偿以往歉收的损失以外还有盈余。

天下成大事业者,无不是专一而为,专一而攻。博大自然不错,精深才能成事。要精深,要在某一个领域中成为专门人才,必须克服浮躁的毛病。无论办什么事都不可能毫不费力地成功,急于求成,只能是害了自己。忍浮躁确实不容易,要有顽强的毅力,才能做到这一点,但只要有决心有信心,胸中有个远大的目标,小小的浮躁又有什么不能忍的!

虚心向他人请教

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骄矜之态,必须是不居功自傲,自我约束,克制骄傲的产生。要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

在克服骄傲自大,培养谦恭礼让的品质方面,古人为我们做出了不少榜样。

据《战国策》记载:魏文侯太子击在路上碰到了文侯的老师田子方,击下车跪拜,子方不还礼。击大怒说:“真不知道是富贵者可以对人傲慢无礼,还是贫贱者可以对人骄傲?”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对人可以傲慢,富贵者怎敢对人骄傲无礼?国君对人傲慢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会失去领地。只有贫贱者计谋不被别人使用,行为又不合于当权者的意思,不就是穿起鞋子就走吗?到哪里不是贫贱?难道他还会怕贫贱?会怕失去什么吗?”太子见了魏文侯,就把遇到田子方的事说了,魏文侯感叹道:“没有用田子方,我怎能听到贤人的言论?”

富贵者、当权者自身本来就容易有骄傲之势,看不起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但是作为统治者,如果不能礼贤下士,虚心受教,他就可能因为自己的骄矜之气而失去政权,富贵者则可能因此失去自己的财势。

相同的例子还有《左传》中记载的一件事。鲁国和卫国忧虑齐国会来攻打他们,都到晋国去搬兵要讨伐齐国。晋国派郤克率领中军,士燮为上军之将的辅佐,乐书带领下军,去救鲁国和卫国,在华泉打败了齐军。齐国用甑和玉贿赂晋国,并答应把侵占鲁国和卫国的土地还给他们,以此作为求和的条件,于是晋国的部队班师回朝。晋景公慰劳将士们说:“都是你们的功劳。”郤克回答说:“这是你教导有方,更全凭将士们的努力,我又有什么功劳呢?”士燮回答说:“是荀庚指挥的好,是郤克控制全军,我又有什么功劳?”后人听了,都称赞他们贤明。三位将军能够获胜而归,最重要的是他们谦恭相让,精诚团结的结果。

还有西汉人龚遂,字少卿,因为明经及第做了官。龚遂为人忠厚刚烈,有节操。昭帝时他做渤海太守,在任多年。皇上派使者召他回去,龚遂手下的议曹王生愿意跟他一起去。王生向来爱喝酒,而且喝起来没有节制。龚遂不忍心拒绝王生,就让他跟着到京城去。到了京师王生每天只喝酒,不理会龚遂。有一天碰上龚遂被召进宫,王生在后面追着喊道:“太守先停一下,我有话对你说。”龚遂返回来,问他有什么话说。王生说:“皇上如果问你是怎样治理渤海的,你不能摆自己的功,回答时应该说是圣上的功德,并不是小臣的功劳。”龚遂接受了他的意见。到宫中之后,皇上果然问他治郡的情况,龚遂照王生说的那样回答了皇上的提问。皇上十分赏识龚遂的谦和作风,并笑着说:“你从哪儿听到的长者之言?”龚遂于是回答说:“这些话是我的议曹王生教给我说的。”皇上认为龚遂年老了,拜他为水衡都尉。

如果一个人喜欢自大自夸,就算是有了一些美德,有了一些功劳,也会丧失掉。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看不起他人的工作,就会失去功劳。

固执己见的人,会不明白事理;自以为是的人,不会通达情理者,不会获得成功;自夸的人,他所得到的一切都不会保持长久。

谦逊做人,真诚待人

如何做人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更是一项人品大修炼,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谦逊做人。因为谦逊既是做人的一种基本美德,又是人生的价值和资本。曾任美国总统的柯立芝,在他一生中有一则脍炙人口的轶事,颇让人从中得到启发。

柯立芝在阿姆斯特大学读书的最后一年,获得了一枚金质奖章,这是由美国历史学会颁发的荣誉奖章,这在全美国来讲,也是人人钦羡的。可他没有向任何人炫耀,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没告知。毕业后,聘用他的裁判官伏尔特,无意中从6周以前一份杂志中看到了关于这件事的记载,这使他对柯立芝备加赞赏与青睐,不久便安排给了他一个很重要的职位。

在柯立芝的职业生涯中,从一名小小的职员到成为着名的总统,常以这种真诚谦逊的风貌出现在众人面前,人们对他的好评也由此倍增。

可见,平素以真诚谦逊待人,博得大众的好感,为自己事业的腾飞奠定基础,最终会为自己赢得极大的成功。

有人说“天赋的谦逊”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联盟的战将杰克逊的特性和优秀的品质。

还是在西点军官学校时,他便以谦逊着称。他指挥的石城战役大获全胜,但他却一再坚持说,功劳应属于全体官兵,而不只属于他自己。在墨西哥战斗中,总司令斯哥托对他的指挥能力予以了极高的评价,而杰克逊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这事。

不过,杰克逊并不是完全无视功名,从墨西哥战争开始时他写给姐姐的一封信中便可以看出,他有着对树立声誉、博得大众注目的计划。在他后来的事业进程中,这位勇敢、谦逊而聪明过人的人,巧妙地依照他向上进取的每一计划,使斯哥托将军对其大有好感并不断得到提拔。

对此,我们不难看出,杰克逊谦逊的两重性与克里斯何等相似!这些人所不愿声张的,只是那些一定会为人所知道的事情。而当他们至关重要的功绩被人们忽略时,他们也会立即采取必要的行动来标识自己的——只是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标识罢了。

一个人最谦逊的时候,也就是他最接近伟大的时候。相对的,当一个人最狂妄自大的时候,也就是他最远离伟大的时候。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是很渺小的。如果能走遍全球,已属难能可贵,但再想想,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里面的一个小小成员而已,走遍全世界又算得了什么?而太阳系也只不过是银河系的一粒沙而已,银河系之外又有无量无边的宇宙,所以,相比而言,人类真的是渺小得可怜。当人们面对着一望无垠的大海时,已能体会出自己的渺小,更何况仰望着无穷无尽的苍穹,那里有多大的时空有待人们去探索?有多少真理与智慧有待人们去发掘?人们所能做的,真的只是“谦逊”二字而已;人们所能知的,真的只是“惭愧”二字而已。

西方哲人说:“成熟的麦穗才下垂。”

一个真正成熟、有智慧的人,深知自己能力的局限,所以丝毫不敢狂妄自大,为人处世永远保持着谦逊与低调。

富兰克林是美国的政治家、科学家,《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他在美利坚合众国创建时,曾做出了许多功绩,故有“美国之父”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