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人一生的修身好习惯
7840200000023

第23章 大智若愚,难得糊涂(6)

一次,田成子邀他谈话,两人一起登临高台浏览景色,东西北三面平野广阔,风光尽收眼底,唯南面是一片隰斯弥家的树林,蓊蓊郁郁,挡住了他们的视线。隰斯弥在谈话结束后,立即叫家仆带上斧锯去砍树林。可是,刚砍了几棵,他又叫仆人停手。家人莫名其妙地望着他,问他为什么颠三倒四的。隰斯弥说:“田之野唯我家一片树林突兀而列,从田成子的表情看,他是不会高兴的,所以我回家来急急忙忙地想要砍掉。可是后来一转念,当时田成子并没有说过任何表示不满的话,相反倒十分笼络我。田成子是一个非常有心计的人,他正野心勃勃要谋取国位,很怕有比他高明的人看穿他的心思。在这种情况,我如果把树砍了,就表明了我有知微察着的能力,那就会使他对我产生戒心。所以不砍树,表明不知道他的心思,就算有小罪而可避害;而若砍了树,表明我能知人所不言,这个祸闯得可就太大啦!”

古人以为做一个真正明智的人,“察”又有“好察之明,能察能不察之明”。就是在一群人中,唯有自己洞察了这件事的本质,而又偏偏不把自己所洞察到的事实真相说出来,而是装作不知,以免自己的智慧太过而遭不测。

实际上,你越是有满腹才华,能力越是比别人强,就越是也要学会藏拙,因为往往你自鸣得意的事,也许正好是别人的痛处,这时别人对你的炫耀会有一种怀恨心理。这种怀恨进入到内心时,别人就会因为对我们不满而进行反击!相反,我们越少刻意炫耀自己,越会获得更多的赞同和欣赏。

隐藏锋芒的态度是一种做人之道,也是一种成功之道。如果一切皆棱角分明,恐怕会很难处世。只有做到“风临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的境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步走向通往成功的阳光大道。

夹起尾巴做个糊涂人

“夹着尾巴”本来应该是猴子王国的生存法则:在猴子的世界里,猴王可以高高扬起尾巴,别的猴子却只能夹着尾巴“做猴”。在人类社会,我们虽然不受制于猴王,我们虽然没有尾巴,但却依然要“夹着尾巴做人”。

能夹着尾巴低调做人的人,最懂得“满招损,歉受益”和装痴、装傻、装糊涂的道理,从而能保持凡事不张扬、不放肆,从而有效地抵御了外来侵害,保护了自己。

唐人王叔文经常和皇太子下棋。有一次,下棋之间谈论时政,曾谈到宫市的弊病,太子说:“寡人正想劝谏皇上废止宫市呢。”在场的人都交口称赞太子,唯有王叔文不说话。众人走后,太子单独留下王叔文,问他不说话的原因。王叔文说道:“太子的职责是侍奉皇上的饮食起居,早晚问安,不应议论其他的事情。陛下在位多年,如果怀疑太子劝谏废止宫市是为了收买人心,太子如何自我解释呢?”太子大吃一惊,流着泪说:“若不是先生指点,本宫哪能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对王叔文格外宠信。

王叔文教给太子的韬晦之术,并不是简单的免除灾祸,而是为实行其改革朝政的伟大事业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王叔文是后来“二王八司马”革新运动的首领,而这个皇太子即后来的顺宗,是这场革新运动的坚定支持者。他们的韬晦之为,是这整个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见,夹着尾巴做人,不是懦弱,不是颓废,更不是悲观,而是一种做人的境界,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胸襟、一种智慧、一种谋略,是强者最好的外衣。

夹着尾巴的“糊涂人”,虽然会默默无闻,但绝不是一事无成,绝不是置身事外,抛却世事纷争,自得其乐。他们中的许多人同样在人生的竞技场中奋力拼搏,在事业上孜孜以求、兢兢业业、奋斗不懈,在自己的领域有所作为。他们时刻想到用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更是一个人立命安身的永久鞭策;只不过他们参透人性,为保全自己,言行收敛,谦逊礼让,故而能在复杂的社会中立足。

能夹着尾巴做糊涂人,就是要淡泊名利。他们有一种优雅的人生态度,其理想是高昂的,生存却是低调的。他们深深懂得“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道理,时时遵循“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的准则做人做事。做对了,总认为是本分,是题中应有之义,从不去想得什么奖赏和荣誉;即使获得了很大的荣誉,也从不欣喜若狂、大喜大悲,而是把它当作继续前进的平台。他们视金钱如粪土,往往仗义疏财,两袖清风。由此看来,高昂的理想是一股气质,夹着尾巴做人同样是一股气质,而且是一股难能可贵的气质。

人生在世的确不易,夹起尾巴做个“糊涂人”至少可以或多或少地减小人生的阻力,使一个人更能专注于更伟大、崇高的事业,在风云变幻当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隐而不露,待机而动

夸耀刀剑之锐利,别人必惧其锐利而远避,或尽可能使刀剑变成锯条。显示自己的聪明,别人必恐你的聪明来害人,并希望你变成傻子。

高明的人待人处世,特别注意藏锋露拙,匿锐示弱。

这里所说要藏锋露拙,匿锐示弱,并非是要人埋没自己的才能,而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导致祸端,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长。追求卓越和超凡出众,本身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一味孤芳自赏,无视周围环境,就会与人格格不入,招人厌恶,千方百计让你过不去。

战国末期韩国贵族韩非与吴起、商鞅的政治思想一致,着书立说,鼓吹社会变革。他的着作流传到秦国,被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看到,极为赞赏,设法邀请他到秦国。但才高招忌,入秦后,还未受到重用,就被李斯等人诬陷,屈死狱中。宏图未展身先死,这样纵使有满腹经纶又有何用?如果韩非不是招摇才华,而是谦卑抱朴,等待时机,或另待明主,或婉转上奏,使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以施展,相信他并非仅仅就是一个思想家,同时又会成为一代名臣巨相,而不会是一个悲剧人物。

有成语曰“锋芒毕露”,锋芒本是刀剑的尖端,它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干。古人认为,一个人若无锋芒,那就是提不起来,所以有锋芒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适当的场合显露一下既有必要,也是应当。

然而,锋芒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应小心翼翼,平时应插在剑鞘中。所谓物极必反,过分外露自己的才华只会导致自己的失败。尤其是做大事业的人,锋芒毕露既不能达到事业成功的目的,又失去了身家性命。

杜祁公有一个学生做县官,祁公告诫他说:“你的才华和学问,当一个县官是不够你施展作为的。但你一定要积存隐蔽,不能露出锋芒,要以中庸之道治理县政,求得和谐安定,不这样的话,对做事没有好处,只会招惹祸端。他的学生说:“你一生因为正直忠信被天下尊重,现在却教我这些是什么原因呢?”杜祁公说:“我为官多年,做了许多职位,对上被皇帝知道,对下又被朝廷的官员相信,所以能抒发志向,现在你当县令,什么事情都会发生,牵涉到上下官吏,那县令可不是好当的,如果你不被别人了解,你怎么能施展你的抱负呢?只会惹来灾祸罢了。这就是我要告诉你不方不圆、在中庸之道中求得和谐的这些话的原因啊!”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喜欢夸耀自己名声的人,倒不如避讳自己的名声显得更高明;一个潜心研究事物的人,倒不如什么也不做来得更安闲。这正是“隐者高明,省事平安”之谓。

自古就有“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就是人的才华不可外露,必深明韬光养晦之道,才不会招致世俗小人的嫉恨,而使你的事业一帆风顺地发展下去。

所以,有才华的人应该隐而不露,该装糊涂时一定要装糊涂,待机而动。

认真做事,顺其自然

人有聪明和糊涂之分,然而聪明与糊涂却包含着人生的辩证法,包含着人生成功的智慧。同是聪明人,又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同是糊涂人,则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说聪明人有时也会办蠢事;“大智若愚”,“难得糊涂”,说确实聪明的人往往表面上愚拙,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则揭示了耍小聪明者的报应。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处可见,在不少旅游点他的这幅字到处悬挂,但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并不容易。对于郑板桥来说正因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却又对于个中缘由无法解释,倘若解释了,便生烦恼,于是便装起糊涂,或说寻求逃遁之术。

“难得糊涂”好像是对世道对命运的“牢骚”,其实这原本就是缘由“不公平”而发的。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铲除种种不公,又不可能,或自己无能为力,那就只好以平常心泰然处之,以糊涂的旗帜,为自己遮盖起心中的不平。假如能像济公那样任人说他疯,笑他癫,而他本人则毫不介意,照样酒肉穿肠过,“哪里不平哪有我”,专拣达官显贵“开涮”,专替穷苦人、弱者寻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乐,半醒半醉,亦醉亦醒,也不失为一种“糊涂”。这种糊涂真正是“参”透、“悟”透了。所以当你直面现实,要学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那就会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难得糊涂”,在对待个人功名利禄的问题上不失为一剂良药。一个人一生的道路是很宽阔的,当官为民,有钱没钱,其实都一样可以活得有滋有味,各有各的活法儿。一切都随时空的转移、个人的条件为依据。功名利禄不必下力量去追求,官大五品,腹中空空,也是虚有官禄。“芝麻绿豆”一个,身怀绝技,照样誉满全球,悠哉快哉!但是,“人是贱坯子”,没有追求就活得乏味,没奔头,还得要追求。功名利禄到手了,“七品”的还想闹个“六品”,有了“六品”想“五品”,有了“五品”又眼馋“三品”。于是就得巴结,拼命地巴结,只在“品”级上巴结,结果人品是巴结一级少一品,到头来累得精疲力竭。仔细品味品味,竟不知道人生是个啥滋味,一辈子不曾享受过真人生,压根儿也不懂得真人生,“活得真累”!假如在功名利禄之上,持“难得糊涂”的“糊涂主义”,一切顺其自然,认认真真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人,得则得,不能得不争,当得没得,不急不恼,不该得,得了,也不要,这才叫聪明人,活得轻松,悟得透彻。

糊涂对事,自我保护

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这对破局者来说是很忌讳的。

所以,对局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技巧就是适时“装傻”,装傻可以让你变得可爱,变得大受欢迎;装傻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达成幽默,反唇相讥;可以假痴装癫迷惑对手。你必须有好演技,才能演得可爱。自污自毁,还要恰到好处。谁不识破其中真相,谁就会被愚弄;谁不能领会大智若愚之神韵,谁就是真正的傻瓜、笨蛋。

战国末年,随着秦国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所谓“战国七雄”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秦国即将成为天下霸主。眼下,唯一尚可与秦抗衡一下的,也只有楚国了。为了消灭这最后一个强敌,秦始皇经过周密的战略部署,命令大将军王翦率领60万大军,对楚国宣战。

这一仗至关重要,所以秦始皇亲自将王翦送到灞上,对他千叮咛万嘱咐,希望王翦能旗开得胜,一举成功。王翦对这一仗十分有把握,他并不关心能不能打胜仗,而是十分在乎另一类问题,他对秦始皇说:“现在仗也打得差不多了,我请求大王能给我封赐良田美宅。”

秦始皇一听,感到王翦怎么在这节骨眼上提这个问题,忙安慰说:“将军去吧,你为什么要担心受贫穷呢?”

王翦说:“我做大王的将军,虽然有功最后也不知道能不能封侯,所以,现在趁大王赏我酒饭为我壮行时,我请求大王能赏赐我良田美宅,以作为我子孙后代的家业。”

秦始皇听了后,不禁大笑起来,说:“我将很快满足将军的请求。眼下,你还是抓紧时间,带领队伍出发吧!”

听秦始皇这么一讲,王翦第二天就率着大军出发了。但他命令部队减速前进,途中,不断派使者回来向秦始皇打听有关封赏一事。待部队到了潼关,王翦已经是第五次派人到咸阳,请求秦始皇给他封赏良田美宅。秦始皇无奈,亲自写一信给王翦,答应等仗打完后,将某处封赏给王翦。王翦这才带着队伍继续向楚国挺进。

有人见王翦如此三番五次地向秦始皇邀功请赏,十分纳闷,王翦身边的一个部下对王翦说:“将军要求良田美宅,也未免太性急了吧!”

王翦说:“你等有所不知,秦王为人狡诈,且不信任别人。现在,他把全国的军队委任给我一个人,我不向他多多地要求封赏,他会以为我另有所图呢!到时候,说不定就会怀疑我,使我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众将领都觉得王大将军讲得有道理。

这就是王翦的自保之道。他这么做,是为了避免自己锋芒太露而带来的危险,使得自己可以平平稳稳地度过。无独有偶,汉代的萧何,也是一位为了避免功高震主而自我消减锋芒的聪明人。

楚汉战争末期,刘邦任用萧何主持关中大事,自己带兵与项羽决战。汉三年,刘邦与项羽的军队相持在荥阳一带,战事十分紧张激烈。就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还几次派使者到关中去慰问萧何。

萧何身边一个名叫鲍生的人对他说:“现在皇上在外风餐露宿,十分辛苦,却多次派使者慰问您,这并不是为了关心您,而是对您有所怀疑呀!所以常派人来探听情况。为您考虑,不如让您的弟弟和子孙中能当兵的,全都到军队中去,好让皇上放心。”

萧何开始还很感激刘邦对自己真是关怀备至,时时都想着他。经鲍生这么一提醒,他才恍然大悟。于是,就采纳了鲍生的计策,把自己的兄弟及儿孙中能扛武器的,都送上了前线。刘邦见此情景,心中大喜,遂放松了对萧何的警戒,一直到彻底消灭了项羽,再也没有派使者前去“慰问”萧何。

汉朝建立后,吕后用萧何之计,杀害了韩信。刘邦甚为高兴,就派使者传去命令,任萧何为相国,同时,又加封五千户,派500名士兵及一名都尉作为萧相国的侍卫。

这时,诸位官员都来祝贺,唯有将军召平表示哀叹不安。萧何有一天见到他,有意扯上这个话题,召平说:“相国的祸害也要开始了,我有什么可去庆贺呢?”萧何问他这话怎么讲,召平说:“皇上终日奔波于外,而你守于京城之内,并无被弓箭射伤的危险,却又是加官晋级,又是设置卫队。这其实并不是为了维护你,而是有意在提防你。淮阴侯韩信起来造反,虽已平息,现在皇上已开始怀疑你了。希望你能把皇上的封赏辞让掉,不要接受,把全部家产用以资助军队,这样可免祸灾。”

萧何听从了召平的建议,向刘邦辞去封赏,并尽其所有资助军队。刘邦见了,赞不绝口,认为萧何真不愧是不计名利的功臣。最后,还是让萧何担任相国要职。

公元前196年秋,黥布起兵反叛朝廷,刘邦带病亲自披挂上阵,前去讨伐黥布。就是在这种戎马倥偬的情况下,刘邦仍然数次派使者去慰问萧何,同时问萧相国最近在做什么。萧何对使者说:“皇上亲征,我在内安抚百姓,尽其所有帮助军队,盼皇上早日平息叛贼凯旋。”使者将见到的以及听到的,一一向刘邦作了汇报,刘邦才稍微放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