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评“三好学生”的时候了,王根已经被提名,可是母亲却主动要求学校把儿子从名单上拿下来;学校要进行学生会干部竞选,母亲说服儿子放弃竞选;王根有多项技艺和特长,按照规定可以加分,母亲也要求学校不要给儿子加分……面对眼看到手的荣誉和应当得到的待遇失去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然能够以平静心态对待,这是其逐渐成熟的表现,而在这“成熟”的背后,却是母亲深入儿子内心世界的思想交流。
培养孩子的耐挫力,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父母可以给孩子讲名人成功前的挫折经历,或自己小时候的受挫折的故事,让孩子懂得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挫折,只有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适当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体验挫折。要适当地让孩子在莽撞中吃点“苦头”,切身体验一下,但更重要的是适时地帮助他总结失败的原因,鼓励他再去尝试。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有意识设置一些困难,如让孩子自己穿衣、系带、铺床、收玩具等,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
教会孩子对待挫折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分析挫折原因。父母应该教给孩子一些对待挫折的方法,如:自我鼓励。“这次虽然没得到第一名,但比在中班有进步了。”补偿法:“我跳舞不行,可画画不错,要努力画,争取参加书画比赛。”对娇生惯养的孩子,父母不妨让他受点冷落。父母要注意用一些机会赞扬别的孩子的优点,慢慢让孩子习惯“有人比他更行”的事实。对孩子的缺点,不管他如何吵闹不听,也要坚决制止,帮助他克服。
应为孩子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作为父母,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孩子通过成功的自我激励,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信心。另外,不管什么原因,当孩子不能面对挫折时,父母应以乐观的情绪感染孩子,如“这点小事,怕什么,让我们一起克服”。
让孩子了解挫折和成功的关系。遇到挫折并不意味着失败,没有挫折也不一定就是成功,教会孩子权衡利弊得失。
要做到天天快乐,不钻烦恼的牛角尖,不进沮丧的死胡同;对人宽容,对己宽容,让心胸更宽广,让周围的人更快乐。
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拥有的只是“现在”。心灵的平静、学习的成效,都取决于我们要如何利用这一刻。这样看来,快乐与满足的秘诀,就是全心全意集中于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告诉孩子,生活并不完美,并且充满了挫折。所以我们预设过高的目标,就会堕入生活的矛盾、挣扎中,因为快乐就是快乐,如果你加上附带条件,快乐就会消失。换句话说,快乐是一个决定,在于你的想法。别人无法将快乐的想法灌于你心,要快乐就得靠自己。
不要让悲伤占据你的心灵。让那担忧和焦虑都随风去吧,要抛弃愤怒、焦躁和恐惧;要远离焦虑、沉重和自私;更要避免与愚蠢、虚假、错误、虚荣和肤浅为伍;还要勇敢地抵制使你失败的恶习和使你堕落的念头,你会惊奇地发现,你人生旅途中是多么的轻松、自由,你是多么自信!如果你有悲伤的经历,请你忘记它!如果你的书本和你的文章没有引起轰动;如果你曾经尴尬;如果你曾经失足;如果你被诽谤和谩骂,请不要耿耿于怀。对这些事念念不忘,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占据你的快乐时光。抛弃它吧:把它们彻底赶出你的心灵。如果你曾经因为鲁莽而犯过错误;如果你被人咒骂!如果你的声誉遭到了毁坏,不要以为你会永远得不到清白,勇敢地走出失败的阴影吧。重新开始,创造一个光明的未来。
拿得起,放得下,你才不会沉浸在过去的阴影中。走出阴影,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不管过去的一切多么痛苦,多么顽固,把它们抛到九霄云外。不要让担忧、恐惧、焦虑和遗憾消耗你的精力。把你的精力投入到未来的创造中去吧!
沮丧的表情、恐惧的思想和焦虑的态度是你缺乏自制力的表现,是你弱点的表现,是你不能控制环境的表现。它们是你的敌人,把它们抛到九霄云外。要主宰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一个沮丧的年轻作家说,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看到牧场的牛也觉得嫉妒。“我常常长叹一声,希望我也是一头牛。”他说。一天他问一个农夫:“是什么让这些牛这么自得其乐呢?”农夫回答说:“噢,它们从咀嚼中得到快乐。”
我们许多人的问题就在于不能够像牛那样从咀嚼中自得其乐,抛弃一切的痛苦和焦虑,享受生活。我们像一个愚蠢的家庭主妇那样,舍不得扔掉那些破旧的衣服和杂物,而是把这些废物堆积如山。
快乐的产生不是由于事物,而是由于不受环境拘束的个人举动所产生的观念、思想与态度。除了圣人之外,没有人能随时感到快乐。作家萧伯纳曾说道:“如果我们感到可怜,很可能会一直感到可怜。”
对于烦恼、挫折,我们很可能习惯性地反应出暴躁、不满、懊悔与不安,这样的反应我们已经做了很久,所以成了一种习惯。这种不快反应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我们把它解释为“对自尊的打击”等这类原因。司机没有必要冲着我们按喇叭,我们讲话时某位人士没注意听甚至插嘴,甚至个人对于事情的解释,结果也会伤了我们的自尊;我们要搭的公共汽车竟然迟开,我们计划要郊游,结果下起雨来,我们急着赶搭飞机,结果交通阻塞,这样我们的反应是生气、懊悔、自怜或闷闷不乐。
面对挫折我们常常走进一些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绝对化。不是从客观事物出发,而是从主观愿望出发,缺乏对变故的思想准备,遇到挫折容易导致心理失调。
第二个误区是概括化。以一时一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甚至否定自己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以点概面,以偏概全,遇到挫折就容易导致因全面否定自己或他人而心理失调。
第三个误区是夸大化。对事情的后果想得过分严重、可怕。有这种思维方式的青少年遇到挫折容易因自畏、自悲而导致心理失调,甚至自寻绝路。
人是寻求目标的动物,所以只要他朝向着某个积极目标,奋力走向那个需要的目标,他发挥的功能一定是自然正常的。
面对挫折我们要学会应对
首先要学会自我调节;想方设法自己反驳自己,用正确的观念来反驳不正确的观念,进行逻辑推理,最终产生积极的调节效果。比如可以这样调整对考试挫折的认知评价:做了努力就一定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吗?不一定。考不上大学就一片漆黑了吗?不,很多成功的人也没有读过大学啊。失败了,难道就不能再成功吗?也不是,经过多次考试才取得成功的人也不少啊……想通了这些,目标明确了,就会用更积极的态度争取。
其次学会外部的诱引劝说;通过诱导、劝说改变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有个高考失利的例子:浙江的一个年轻人,连续4年高考失利。这时有位老师说:“你真的不是读书的料啊!”因为这一句话,他彻底否定了自己,放弃学业回家了。而他的班主任得知此事后,立刻去家访,循循善诱,令他重新树立了信心,最后终于在高考中胜出。
一个人保有进取的态度,不幸的事也改变不了他已定的目标,因为他持着争取目标的进取态度,所以我们可以断言:这个人从不会因困难而闷闷不乐。
快乐需要困难的陪衬,同时需要有解决困难的行动。我们所谓的灾难,大部分是出自人们对现象所采取的态度。受害者只要改变他内在的态度,由恐惧改向奋斗,这种灾难时常会转变为令人兴奋鼓舞的益处。无法避免灭难时,如果我们以愉悦的心情来面对它,它的刺会脱落,而变为一株美丽的花树。不要承认它们有多恶劣,不要管它们的力量有多强大,不要顾虑它们的出现,将你的注意力移转到他处;这样做了以后,它们恶劣的特性就不复存在了。既然它们的益处或坏处是由你的思想所决定,所以这个思想就是你最重要的思想。
养成勇往直前、面对难关的习惯,养成把稳目标、不顾发生什么事情的习惯。在每天碰到的实际情况以及在想象中,练习积极进取的习惯。在想象中想着:你正在采取解决困难、达到目标的积极行动;在想象中想着:你对难关所采取的行动,不是逃避而是面对,用进取明智的态度与它们奋斗。不管在想象中还是在练习中,大部分的人只对它们习以为常的危险,显得特别勇敢。
培养孩子在挫折中锤炼自立
如何培养孩子在挫折中锤炼自立呢?“自立者,天助之。”这是一条屡试不爽的格言。自立的精神是个人一切真正的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和根源,是孩子走向成功的真正源泉。
从效果上看,来自外在的帮助只会使受助者走向衰弱,而来自内在的帮助则必定使自救者兴旺发达。如果家长一味地帮助孩子、替代孩子,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到头来这反而会扼杀他们自己的进取心和动力;在孩子需要极度呵护、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管的地方,其不可避免的趋势是:这样的孩子逐渐走向不能自立的结局。
自立的精神,正如它在充满活力的个人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它在任何时代都是人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构成了我们民族力量的真正源泉。在那些少数人超凡脱俗、出人头地、鹤立鸡群的社会里,人们所看到的是人群中一部分优秀的个人远远超越其他人,这少数杰出人物志得意满地统领多数人对他们的臣服和敬意。
日常生活的经验表明,正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自主性对孩子的生活和行为产生了最强有力的影响,并真正成为对孩子最好的实效教育。同这种实效教育相比,学校、学院和大学所给予人们的教育仅能算作最简单的文化启蒙而已。更加具有影响力的是来自日常生活的自主性教育,这种生活的自主性教育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在我们的家庭里,在街道上,在商店的柜台背后,在生产车间,在织布机上,在耕地上,在财务室和手工作坊里,在拥挤嘈杂的人群中。它是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最后的指导,被席勒称之为“人生历程的教育”。它表现在人的行为、品行、自我教养、自我驾驭之中。所有这一切都倾向于正确地引导人们,使他适合于正确地履行人生的职责和干好自己的事业。这是一种无法从书本,也无法从任何大量的训练中获得的教育。大思想家培根以他那常常颇具分量、掷地有声的语言评论道:“学习并没有教会人们知识的用途,那是一个属于学习之外并超越于学习的智慧,它只能通过亲自观察体验才能获得。”这句话既适用于实际生活,也适用于才智本身的培养。因为所有的经验都表明了这个道理,并增强了这个道理的说服力,即人们更多的是依靠工作而不是靠读书来完善自身的处境。也就是说,是生活而不是文学、是行动而不是研究、是性格而不是传记,在永久不断地改造完善我们人类的状态。
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更强的竞争力。因为逆境中奋斗的人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更趋成熟。他们能把挫折看成一种财富,深谙只有失败才有可能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的,因此更具有笑对挫折、迎难而上的风范。
要想让孩子具备能够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必须从小磨炼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挫折,简言之就是遇到困难或者失败。挫折感就是这种困难或失败在心理上的感受。当然这种感觉是不好受的,因为它使你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难以得到满足。然而对不同的人而言,确切地说是对意志品质不同的人来说,挫折的意义极为不同。
要时常告诫下一代:人的一生要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必须成为一个坚强的人。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很容易被困难打垮,而一个坚强的人往往能在挫折中找到成功的途径。要教育孩子必须能够接受失败,否则无法养成持之以恒的性格。教他从一开始就学会忍受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勇敢地面对它。避免失败而逃避工作,是那些劣等性格中最顽固不化的东西。有的孩子通过拒绝参加学习来逃避考试,越是这样,自卑心就越来越膨胀。为了给自己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找出正当的理由,他们往往会自我美言,贬低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或攻击勤奋的人“虚伪”“愚蠢无知”等。其实不必为自己找借口,犯错误甚至遭到失败都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关键是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我们的孩子要想适应未来,要想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得更好,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能够经受住外界环境巨大变化的考验,在压力面前坚持自己的追求和信念。
父母必须让孩子清楚: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事。成长往往是与艰难困苦、挫折逆境相伴而来的。即便没有逆境,父母也应为孩子创造逆境,因为如果你的孩子无法在逆境中生存,也就意味着无法适应未来的社会。
学会在逆境中生存,还要求孩子有顽强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
可以说,在任何人的成长道路上,都或多或少会有一段暗淡的岁月,面对严酷的现实,只有不屈不挠,才能迎来光明的时刻。
所以,顽强的精神是学会在逆境中生存的第一要求。
考验一个孩子是否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他是否能保持一种积极主动和乐观的精神。乐观精神与家庭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你的家里是整天欢歌笑语还是硝烟弥漫,关系到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长。
有一句极富哲理的话是这样说的:“你怎样看待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就如何回报你。”如果在挫折面前,孩子总是怨天尤人,长叹短息,或者什么事都不能自主解决,等着他人的帮助,那么他的明天永远是灰暗的。
如果你不事事帮助孩子做,孩子的事让他自己做,从小就学会自立和自强,就能根治孩子不良的依赖心理。那么你的孩子所培养起来的就不仅仅是“逆境中生存”的优良品质了。
会自省的人才会走向成功
自省就是反省自己,这是只有人类才能办到的事。
一般地说,自省心强的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优劣,因为他时时都在仔细检视自己。这种检视也叫作“自我观照”,其实质就是跳出自己的身体之外,从外面重新观看审察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为最佳的选择。这样做就可以真切地了解自己了,但审视自己时必须是坦率无私的。
能够时时审视自己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错,因为他们会时时考虑: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干多少事?我该干什么?我的缺点在哪里?为什么失败了或成功了?这样做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以后的行动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