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人一生的做事好习惯
7840400000016

第16章 养成善于自我调节的好习惯(1)

做自己的“医生”

随着社会不断变革,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人际关系在发生变化、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为增多,加之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失败的几率较高,因而内心失去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解除心理障碍。面对“心病”,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虽然大多数中国人并未把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纳入日常的生活日程,但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人们开始重视并寻求咨询和医疗,这是社会文明进步和人们文化素质提高的一种表现。就目前而言,人们找心理医生看病还不能像看感冒发烧那样方便,然而,只要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就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首先,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其次,能够冷静清醒地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主观原因和缺陷,安排好对己对人都负责任的相应措施;此外,要恰当地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如无法自我调节,就要选择适当的就医方式和时机。需要说明的是,心理医生并不能为你做出决策,他只能是帮你疏导情绪,或是提出不同的方法供你选择。当你运用本书打开心结、自疗心伤时,你将发现,最伟大的心理治疗师是你自己。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不仅要拥有良好的智商,还要有良好的情商。生活条件越好,文化层次越高,人们对心理卫生的需求也就越迫切。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卫生服务的完善,解决“心病”会有更多更好的渠道和办法。

心理自我调节法

移情易性法通过情志调节,振奋精神,移易和分散精神意念等办法来改变心智,调节情绪。

自嘲法遇到生活中一些尴尬或难堪的场合时,若一味埋怨和逃避往往会使自己的心态越来越坏。不妨自我调侃一下,通过自我贬抑而收到出奇制胜之效果,从而使心理达到一种高层次的平衡。

情志相胜法中医认为情志具有五行和阴阳属性,七情之间相互制约,可以通过一种情志来克制另一种情志。如喜胜忧,当你情绪忧郁时,刻意地制造欢乐气氛可减轻忧愁。

聊天法闲聊对心理调适能起到很大功效。它可缓解紧张、消除隔膜、表达温情、躲避碰撞、化解怨气、发泄怒火。

激励法要走出每日“消沉-后悔”的心理不平衡怪圈,给自己确立一个值得去追求的目标。出去找个朋友小聚一下,踏踏实实干点赚钱的工作,参加一个使自己的精力集中起来的培训班等等。有了成功的经验和自信,我们就能再选择更高的目标激励自己。

遗忘法不少人终日生活在对往事的痛苦回忆中,反复品尝旧时受到的挫折,陷入恶性循环中,使心理越加不平衡。因此必须学会遗忘,这是对痛苦的解脱,能使身心获得宽慰,从而激发出新的力量,使人性得到升华。

孩子和大人一样,也有悲和喜。身心健康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孩子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积极的情绪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消极的情绪往往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指孩子在认识、交往过程中,当受到外界刺激影响而产生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时,能够利用自己的内因去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当前环境的能力。

孩子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而且也是社会性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小红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平时成绩十分优异,也不偏科,学习也很认真,但自从一次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后,他就感到压力特别大,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和信心。以后的几次考试也是一次不如一次,老师和父母都说他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让他不要紧张,不要有太大的压力,可他就是做不到,越是离考试近,就越紧张。

孩子与成人一样都有情绪变化,如愤怒、哀伤、失望、害怕等。这些不良情绪都是正常的,都是可以通过外界或内在因素调节过来的。

但是,有的孩子在产生消极情绪时,老是郁积于心,耿耿于怀,放不开,丢不下。结果,只能使这种消极情感不断蔓延且日益加重。过度焦虑使孩子过于敏感、多虑、急躁、缺乏自信心,遇到压力时常常表现出过分的紧张,处理陌生棘手事情时,也容易出现焦虑和惶恐;他们虽然学习认真,但总担心成绩不好。

孩子的消极情绪如不能及时地调节,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还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两只猴子关在同一个笼子里,但其中一只被捆着,不能自由的活动,另一只可以在笼子里活动。研究人员每隔20秒钟对猴子进行一次电击,在放电前5秒钟笼子里的红灯就会亮起来。笼子里还有一个开关可以打开笼门。可以自由活动的猴子发现了这个开关,每当红灯亮时,它就会按动开关逃出笼子,只剩下被捆着不能动的猴子。实验一直不间断地进行着,有一只猴子会先死去……

看了这个实验,大家一定会认为是笼子里不能动的猴子会死去,但结果却恰恰相反,实验的结果是能够活动的猴子先死去了。原因很简单,能活动的猴子为了逃避电击,需要时刻注意红灯的闪动,红灯一亮,就赶快打开开关,向外逃窜。它时刻处于紧张、焦虑、恐惧中,而猴子是不懂得调节情绪的,最后只能在不良情绪的影响下死去。

据相关资料记载:每年仅在我国因为各种原因而自杀的学生人数高达十几万人,自杀的原因多是精神痛苦所致。有的孩子怕升不了学,精神压力大;有的是怕考不好,别人笑话;有的是和同学、老师、父母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走向轻生。孩子长期处在不良情绪下,导致抑郁孤独、嫉妒猜疑、喜怒无常、过度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不良的情绪会使人自卑,该取得的好成绩,却未能取得;会使孩子产生嫉妒,与好朋友翻脸;过度的紧张会使孩子在比赛或考试中发挥失常。因此,心理压力,已逐渐成为危害孩子健康成长的“头号杀手”!

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长期、甚至终身的。儿童专家指出:决定一个人以后生活中能否成功、是否快乐的因素不是智力,而是他的情绪调节能力。21世纪,是一个风云变幻的世纪,是一个需要用实力去竞争的世纪,只有拥有足够的实力,才能站稳脚跟,才能成为命运的主宰者。自我调节情绪让孩子学会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是走向成功的基础。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给孩子自信心

父母要摆正自己的态度,让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当孩子对自己有了较为客观、正确的认识并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接受自己的地位与现状,这样,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影响时,孩子能根据对自己的认知,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并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保持心理状态的稳定性。

无论孩子的表现如何,家长都不能对孩子失去信心,因为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孩子的自我概念积极与否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父母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如果家长首先选择放弃了孩子、看扁了孩子,认为孩子这辈子没戏了,无可救药了,那么孩子极有可能受此影响形成自我消极,他也会在心里看扁自己,觉得自己这辈子的确没戏了,不可救药了,不但自信心丧失殆尽,而且还容易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念头。

父母对孩子的信心,是孩子建立自信心的重要支柱。当家长对孩子抱有更多的信心时,孩子也会信心倍增,因此,他们有可能会有更大的进步。特别是孩子在表现最差的时候,最缺少的就是信心,父母如果没有了信心,孩子就更没有信心了。所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健康成长,就需要家长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时刻对孩子充满信心,并相信他们是优秀的!

给孩子发泄的空间

有的情绪,如悲伤、愤怒,对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当这些情绪产生时,找一个合适的场合,利用适当的途径将它彻底地宣泄出去。面对孩子的情绪,父母不要压抑和克制,因为并非只有喜、怒、哀、乐才是正常的反应,要让孩子有机会流露出他们的各种感情。

发脾气是孩子表达并进而感觉消极情绪的方式。最终,他们将学会感受消极情绪,而无须把消极情绪表达出来或将其付诸行动。长期压抑的情感发泄,会使孩子思维活动受到限制,从而无法使孩子有效地学会调整自己的情感。

在给孩子尽情释放消极情绪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消极心理,无疑是最佳的宣泄、调整情绪的方法。特别是对性格内向的孩子,更要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而倾听者还是深爱自己的父母。再有,让孩子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消极情感。你可以告诉孩子哭不是唯一的方法,还可采用合理的、非破坏性的方式,如去游乐园痛快地玩一场,往被子上打几下,或在没人的地方大叫等。无论用何种方法,家长都是为了帮助孩子释放消极的情感,让他们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并学会换位思考。

多给孩子暗示和激励

孩子的不良情绪往往是因为在学习、生活中遭遇失败和挫折,因为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而引起的。当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不顺利时,不难听到一些孩子会说:“反正我是不行,我肯定做不好”“总之,我是无能为力了”“我毕竟比不上他”等诸如此类的话。在这种情况下,要改造一个性格畏缩且消极的孩子,父母首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然后,和孩子一起嬉戏,进而,彼此之间的自卑感就会烟消云散,这样能使他们主动开口。

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去锻炼。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行动起来,清晨带着孩子去户外做操、长跑;利用点滴的空余时间与孩子一起做健身游戏,这样既能增加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又能锻炼孩子的体魄。更让孩子笑口常开,随时保持快乐的心情。

帮孩子找一片属于自己的晴空,为孩子树一份属于自己的信心,不管以后的生活有多么的恶劣,只要孩子拥有了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那他必会拥有一份勇于生存的生活态度。

什么是挫折

一个人的失败,往往并非是因为他缺乏智慧、能力,机会或才智,而在于他没有全力以赴,不能充分排除障碍,战胜挫折。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客观事物不仅纷繁复杂,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人们对它的认识需要有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同时,要达到目标也要有一个积聚力量、创造条件的过程。所以在这些过程中碰到困难是很难避免的,总会遇到一些障碍和干扰。

当我们的事业遭受挫折时,自己应当分析产生挫折的主客观因素,通过倾诉或其他宣泄方式疏导自己的消极情绪,从理智上感谢这些困难,因为困难能更加促使我们走向成功。

挫折既是坏事,又是好事。挫折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使某些人消极、颓废,从此一蹶不振,或引起粗暴的消极对抗行为,导致矛盾激化,还可能使某些意志薄弱者因此失去对生活的希望,造成严重的人身事故。另一方面,挫折又给人以教训,使犯错误者猛醒,认识错误,接受教训,改弦更张;它能砥砺人的意志,使之更加成熟、坚强;它还能激励人发奋努力,从逆境中奋起。

排除挫折时,援助常常来自外界,不要羞于开口,而错失可以寻求的帮助。“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拒绝或忽视可能的协助,只会导致失败。

你应积极地思考,诚实地提出你的问题,倾听别人的回答,广求建议。这样,你将会发现,别人是多么乐意帮助你,你的问题也就可以顺利解决了。

培养孩子忍耐挫折的能力

面对挫折的态度,往往是成败的关键。是坚持,还是退缩,便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许多天资聪颖、颇具才能者之所以失败,就在于关键时刻他们放弃了,以致功亏一篑。坚强而有毅力的人决不轻言放弃。有人说得好,成功者不过是爬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而已。

王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中学生,在省、市小有名气,喜绘画、善作文、能演讲,会做节目主持人。

然而,在这个出众的少年身上,反映的却是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他的考试成绩并不拔尖,每每排名全班第十位以后。于是,着眼于考试名次的人,问他母亲李晓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李晓凡的回答令人感到意外。她说,这没有什么。我重视的是儿子能够健康成长,即心理和身体同样健康。王根5岁就喜欢小弄丹青,有人说他是神童,李晓凡的回答同样令人感到意外,她说,我的儿子不是神童,我也不相信有什么神童。我只相信孩子的成长规律是:犯错误-改正错误-再犯错误-再改正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做父母的要适时地给予科学的点拨,做一个与孩子同行的知心朋友。

李晓凡时常对人讲,她的儿子性格开朗,心地善良,能力强。她直言不讳地说,我希望我的儿子学得扎实,玩得痛快,而不希望一个花环又一个花环地套在他头上。

王根读初中三年级时,有一天,有人动手打了他们班的同学,其中的一个同学眼镜片被打碎,扎破了眼睛,伤势很重。王根毫不犹豫地冲过去,双手紧紧地抱住打人的人,止住事态,同时招呼本班的几个同学,分头报告老师和找车送伤者去医院。他果断提出去眼科医院,理由是专科医院治愈的把握大。无奈,眼科医院因内部修缮无法接治,他又指挥去就近医院,同时急呼在本市卫生局工作的妈妈立即赶来,邀请医院院长到场……待到伤者的亲属和老师赶来时,一切已经安排妥当,令人叹服。谈起这件事,李晓凡说她满意的是儿子的爱心、能力和处事果断。

这样的心理素质,无疑是每个成功者所必需的,然而这是需要不断地磨炼和积累的。王根读小学时当了少先队大队干部。由于孩子的天性,他淘气,上课和同学说话。这些缺点被少数同学抓住,便不服从他的管理,而且讥讽他。他气哭了,撕下缀在胳膊上的大队干部符号。

母亲知道了,故意试探地问:“要不要妈妈去找那些同学算账?”儿子摇头。母亲又问:“妈妈去找老师反映?”儿子仍然摇头。妈妈窃喜,让儿子自己去思考,同时加以点拨,指出当干部应该起模范表率作用,还要心胸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