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人一生的做事好习惯
7840400000028

第28章 修养身心良好的品德习惯(7)

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伤悲。孩子的个性各不相同,因而悲伤时表达情感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父母应该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他的伤悲。孩子在哭泣时,父母千万不能要求孩子憋住,甚至可以不要去劝阻,因为一个人尽情哭过之后,感情可重新恢复平衡。

自律是基于自控的一种自觉行为

张肇牧上幼儿园之后,妈妈十分注意教育他与别的孩子友好相处,因此,他虽然很淘气,但从来不跟别的孩子打架。

平时在家里,只要有和他同龄的小朋友进院来,妈妈都鼓励他主动去跟别的孩子玩,并要他把自己的玩具和书拿给别的孩子看或交换玩。

到后来小肇牧待人十分热情,只要有小朋友到家门口,他都主动邀请人家到家里来,把自己的玩具拿给人家玩。

平时有好吃的东西,妈妈都让他分成三份,他很自觉只吃自己的那一份,只要爸爸妈妈都在,他就要求爸爸妈妈和他一起吃,如果不在就留下来。

在他家的对门,住着一位孤寡老人,有什么好吃的,一般情况下妈妈都让孩子送一点去给老太太,她特别注意让孩子从自己的那一份中拿出一部分送去。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对他特别喜欢吃的东西,像糖块之类的东西,不让他一次吃完,而是要求他吃一半留一半,比如拿出八个,让他吃四个留四个。

开始他不干,后来在吃东西之前,妈妈坚持要他答应了再给,吃完后无论他怎么再要都不给他。几天后他不再要了。又过了一个星期,他不但主动提出来留一半,还要求爸爸妈妈也要把自己的那一份留一半。

他在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说:“她的鞋子跑丢了,没有鞋子穿怎么办?爸爸,把妈妈的鞋子给她穿吧。”妈妈听了感动得几乎要掉泪。

肇牧上幼儿园时,妈妈从不带零食给他吃,免得他盼妈妈带好吃的,吃惯了就会为此哭闹。肇牧的爸爸妈妈坚持不允许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

有一次肇牧因为没念好字,红着脸自己拿了一块糖块。爸爸妈妈定的是念好了给两块,妈妈忍不住一下子破了规矩,又给他一块。他立即大声说:“不,妈妈!我没念好,只吃一块。”

妈妈很高兴,他那么喜欢糖块,却能控制住自己,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也会视自己的成绩来决定所获得的奖品,这种克制力甚至超过大人。

培养孩子自律的性格,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遵守生活规则。为了让孩子能够较快适应幼儿园和学校生活,让他们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家庭生活中也应当立出一些规矩,让孩子一开始就有所约束。例如用完东西要放回原处,玩完玩具要收拾好,做完作业要把书籍放整齐等等,这是使家庭环境整洁舒适、生活有条理而立下的规矩。全家人都要尽力遵守。还有如要进别人的房间先敲门,借用别人的东西要打招呼,别人为你做了事要道谢;不经允许不拆阅他人的信件,不乱翻他人的抽屉;无意中打搅了别人要说声“对不起”等等。这些既是家庭里人人应当遵守的规矩,也是文明人的行为规范。

从小培养。习惯成自然,你就不会觉得有什么麻烦与累赘。当然这里的关键是大人要以身作则。若从小不加管束,养成懒散无羁的习性,长大要改则会十分困难。但看满口国骂,随地吐痰成为国人之痼疾,可见从小养成的习性有多么顽固。所以说提高民族素质必须从幼儿开始,从自律着眼,从小处着手,以培养文明礼貌,尊重别人为基点。

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一种良好平静的自我心态。这是主宰自我的一个基础。

生活上和事业上的成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控制情绪和严格的自我约束。

自我约束,就是人们自觉地克制自己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种种欲望,努力使自己的行为获得社会道德的认可。对于成功人士来说,这是决不能缺少的素质。因为没有这种素质的人,必定受到社会公众的谴责和抵制,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谈得上所谓的成功吗?

自我约束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事实上,不能进行自我控制,人就不会成为真正的人。

自我约束是一切美德的根本。如果一个人任由冲动和激情支配,那么,从那一刻起,他就会随波逐流,成为追赶强烈欲望的奴隶。

人类之所以能抵制本能的冲动,就是因为人类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正是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才真正区分了物质生活和道德生活,也正是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构成了品格的主要基础。

意志坚强的人,能自觉地对其思想、言论和行为施加有效的控制。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时刻注意净化自己的心灵,就会日渐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懂得自我节制的人。

认真严格的训练能够培养良好的自我约束习惯。很多自律都能通过系统的训练形成,这真是令人惊奇的事。例如,即使那些看起来最没有希望的人,只要给予他们严格的训练,他们也可以成为勇敢、坚强和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又如,在战场上,或者甚至在航海时非常危急的关头,那些训练有素的人,往往能临危不乱,往往能在此危急关头向世人展示其真正勇敢和英雄的品质。

谁都想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能够做得比较周全,有一个相对轻松和谐的环境,与别人很好地相处,那么宽以待人是不可缺的。我国古来就有“君子宽以待人,严于责己”的处世方法。

所谓宽以待人,就是指对他人的要求不可过分,不强求于人,而是以宽容为怀,能让人时且让人,能容人处且容人。

人际交往贵在与人为善,尽可能地向他人提供方便,尽量给予他人帮助,可以说,宽以待人是一个道德水平较高的表现。古谚说:“有容,德乃大。”你希望别人善待自己,就要善待别人,要将心比心,多给人一些关怀,尊重和理解;对别人的缺点要善意指出,不能幸灾乐祸;对别人的危难应尽力相助,不应袖手旁观,落井下石。即使是自己人生得意马蹄疾时,也不能得意忘形,居功自傲,而是应多想想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和恩惠,让三分功给别人。人总是喜欢和宽容厚道的人交朋友的,正所谓“宽则得众”。

宽以待人还要求我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论语·颜渊》又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在一定意义上,成人之美也是成己之美,即使对有错误的人也不要嫌弃,应给人提供改过的宽松条件,原谅别人的过失,帮助别人改正错误。正所谓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当然,我们讲宽以待人,也不是说一味地迁就姑息,否则就会失去宽厚的本意,正所谓“过宽杀人”。没有度的宽只是麻木怯懦,明哲保身,更是纵容丑恶。“有一种人,以姑息匪人市宽厚名,有一种人,以至举细数市精明名,皆偏也。圣人之宽厚,使人有所恃,圣人之精明,不使人无所容。”也就是说,用无原则宽容恶人去换取自己的宽厚名声,或列举别人琐碎小事换取自己精明的名声,都是有失偏颇。圣人的宽容程度是不使小人有所依靠,也不使小人容身。这也是我们时应把握的度。对恶人无原则的宽容无异于助纣为虐,是对善良人们的残忍,孔夫子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朱熹也讲:“血气之怒不可有,义理之怒不可无。”我们在懂得宽以待人的同时,也应懂得嫉恶如仇,扞卫正义。只有做到当宽则宽,当严则严,抑恶扬善,才是真正的宽以待人。

宽以待人,正是以宽广的胸怀,宽容的气度,创造宽松的人际环境,大度豁达难容之事,使别人敬重和倾慕你的人品,并使你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宽以待人会使人人都喜欢与你交往,所以,宽以待人是为人处世的一个重要原则。

修养自律和克己,以远大的目标来抵御诱惑,以坚定而又强烈的道德感和理念规范行为。

(1)从社会的角度而言,真正矫正人的行为的是社会机制的完善,是良好公共道德观念的形成,因此,要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从机制建设抓起,并努力使大众形成优良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2)机制是人确立起来的,制度是由人来执行的,要保证不被扭曲,一方面需要动态的完善机制,另一方面是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使之在面对诱惑时,能够有一个道德底线作保证,面对不良现象,能够尽到一个公民的责任。

(3)讲自律和克己不是要求安贫乐道和不争,要求以降低欲求来获得满足,而是强调走向更广阔的空间,确立更远大的目标,这也是抵御诱惑的最佳方法。

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其中的“自”和“律”都很重要。

过去,中国家长们很重视“律”,就是给孩子定规矩、严要求。现在的一些家长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自”,一味地给孩子自主权和自由,放养,认为只要顺其自然,孩子就会长好。

这两个极端都很片面。如果只强调“律”,就很容易让孩子不快乐、有逆反心理。同时,由于大人主动、孩子被动,孩子是在大人的监控和管制下去行动,实际上恰恰失去了锻炼自我约束能力的机会。一旦离开了大人的监管,有的孩子由于惯性、由于听话,能继续表现好:有的孩子由于被压制太久或有逆反心理,就需要更多的放松来平衡一下。因此很多时候,这样的管教可能只培养了孩子的忍耐力、专注力和韧性,并没有培养真正的自律能力。

而过于强调给孩子自由,对孩子大撒把,那结果似乎更糟。美国等西方国家已有类似的教训。

曾经,美国的妈妈们给孩子上早教课、让幼儿学语文数学知识的风气不比我们逊色。在很多地方,5岁的孩子要参加智商甚至情商测试,为的是能进入优质的私立小学,或进入天才班。我听说过有30个月的幼儿为了进好的幼儿园而参加智商测试。为了通过这些考试,妈妈们以各种早教课程和学习软件来武装自己的宝宝,搞得孩子很忙。周末带幼儿上早教课,这是我们都很熟悉的景象。

后来,大家发现孩子们压力太大,不快乐,于是提出要让孩子自由,让孩子不去学什么,单纯地玩,尽情去havefun。

而其他一些研究也表明,自制力比智商更能预测未来的学业表现。其中一项研究有这样的结果:智力和自制力都处于平均水平以上的孩子,数学成绩优秀的概率是那些单有高智商孩子的三倍!

英文教材中有这样的一个着名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者给一些4岁的孩子每人发一个苹果,然后告诉他们,如果你们能忍着不吃这个苹果,那么过一会,你们还会得到另一个作为奖励。在研究者离开的时间里,有的孩子忍着不吃,有的孩子忍不住吃了。若干年后,实验者对这些已经长大的孩子进行追踪调查,发现能忍着不吃的孩子,无论是工作还是其他方面,都更有成绩,情商也更高,而那些不能忍耐不能克制自己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命运就不那么乐观。

自律能力、自制力,而不是智商,将决定孩子的学业、乃至他们的一生是否成功与幸福。

对于我们来说,这似乎不是什么新闻,但对于崇尚自由的美国人来说,这却是重大发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很推崇忍耐、克制这些品质的,比如,“克己复礼”、“存天理,灭人欲”……这个“灭”字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就是强调要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古代君子的一大特征。过去曾有一首歌,叫《跟着感觉走》,之所以那么流行,就是因为它对传统的观念有点小小的颠覆,人们很享受这种观念上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