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人一生的做事好习惯
7840400000029

第29章 修养身心良好的品德习惯(8)

而美国文化则很不同。他们几乎是鼓励冲动、鼓励张扬,鼓励一个人听从自己的直觉、冲动和欲望。美国年轻人如果说另一个人很“spontaneous”,指这个人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就做到哪、常有难以预测的举动,那么这通常是褒义的描述,这是个招人喜欢的性格。

很多人现在想法比较西化,对于孩子也常有类似的看法。有时人们认为,一个能克制冲动的孩子太老成、不像孩子,而那些无所顾忌、行为放肆的孩子反倒被认为是有孩子气,是活泼的、有潜力的。

而现在的这些研究提醒了我们,不要矫枉过正,要向传统回归一些,要对自制力和自律重新重视起来。

孩子的自律能力该怎样培养呢?

狭义的说律是指自制力,就是克制自己想做什么事情的冲动、或是让自己去做不喜欢做的事情的能力。而广义的自律则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自我评价能力、做计划并监督执行的能力等等,相当于自我管理能力。这里面不只需要单纯的自控力,还需要其他复杂的认知能力。

培养孩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国有国法,校有校纪,家也应有家规。针对孩子和家庭实际,制定一些家规,并让孩子自觉遵守,这对孩子养成遵纪守法习惯是很重要的。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发芽滋长,以致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拔不掉它们了。”

我国南方有个近600万人口的城市,1991年分4批判处了172名罪犯死刑,其中18-25岁的年轻罪犯115名,占被处死人数的66.9%。为什么这么多的年轻人走上了断头台?调查研究表明,他们违法犯罪均起于少年时期,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时犯有前科,基本都有劣迹,从小就有不好表现。这些孩子走上犯罪道路,有多方面原因,其中家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分析,这些孩子的不良家庭影响是:一、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管教无方,法制教育更谈不上;二、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在这115名孩子中,独生子和老小占77.4%,家长溺爱至极,使孩子从小为所欲为;三、父母思想意识不健康,自身就缺乏法制意识,甚至家人中就有违法乱纪现象;四、家庭感情不和,父母离异,孩子缺少家庭温暖。

另一方面,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法盲现象严重,在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的情况下触犯刑律的事也屡有发生;而因缺乏法律意识,在自身受到侵害可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时却不会保护,吃哑巴亏的人也有不少。

遵纪守法必须从小培养。陈军的父母都是工程师,他是家里的独苗,简直成了“小皇帝”,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父母处处唯命是从,真是“顶在头上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掉”。娇生惯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眼看“小皇帝”一天天长大,上三年级了,还让父母背着去上学。这时候,父母才感到这样下去会把他宠坏,将来难以成才,急需改变一下爱的方式。

可以说,父母的感觉并不为迟。可是,他们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两人在一起商量教子良方,反复酝酿,几经权衡,决定从经济上严加限制抓起。

这天下午,“小皇帝”要买一支气枪,父母没答应。又一天,他捂着肚子,要钱去买哈密瓜吃,得到的是两只白眼。再一天,他要玩遥控飞机,伸手去爸爸口袋里掏钱,被打了一巴掌……

一连几件事,他们严格地“控制”着儿子,连一些正当的要求也不肯满足他。“小皇帝”一下成了“阶下囚”,心里的委屈层层叠加,终于爆发了:趁父母不在,撬开大立橱,摸出5张“大团结”,到街上吃喝玩乐去了。

父母并没有觉察这一切,只见儿子不再像从前那样伸手了,心里暗自得意:倒是严点好,这孩子还懂父母心。

有了“成功”的前科,“小皇帝”再无顾忌,一个月不到,大立橱里一张200元的活期存折被他送到市场上去了。父母终于发现了儿子的“秘密”,顿时火冒三丈——父亲抡起了巴掌,沉稳的母亲也动了手脚,直打得儿子哭天叫地,好不悲凉。

饱尝了皮肉之苦的“小皇帝”开始对父母疏远了,常常饿着肚子也不回家吃饭,全靠一帮小哥们的资助糊口,并开始把手伸向了别人的腰包……

他被人当场抓住手腕三次,只是被偷者见他年纪小,没忍心对他大动干戈罢了。他却想:马有失蹄,人有失算,挨两巴掌,听几句骂,痛苦是暂时的,算不了什么!他终因“一发而不可收”而先后四次进收容所。

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本能。渴望孩子成器,也无可厚非。但是,良好的愿望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来实现,鲁莽和粗野,只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最后走向歧途。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犯罪的年龄越来越小。据报道:浙江省1983年抓获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995名,而2004年已达12663名,21年上升了4倍多。青少年犯罪成了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我们虽然年龄小,有些人因为不知法、不懂法犯下了罪行。但是,法律不会因为我们不懂法而不追究责任,不懂法并不能减轻我们的罪过。当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时才后悔当初不该不学法、不守法,触犯了法律,受到了处罚,已经无法挽回了。

然而还有一些人却在知法犯法。由于贪欲的膨胀和缺乏严格的管理,他们一步步走向深渊。

南京曾经发生过一起学生长期结伙盗窃案件。6名团伙成员在案发时平均年龄不到18岁,他们同校同班同宿舍,最令人吃惊的是他们所学专业竟然是与法律相关的保安专业。

他们把学习的法律知识都抛到脑后,什么值钱就“拿”什么,几个人平均分配获得的财物,作案时互相提醒,每次都很顺利,时间长了,对在学校“拿”点东西已经不感兴趣了。最后一次大家商量,快毕业了,今后要分配到不同单位,6个人没机会一起“拿”了,决定干点大的。就去了一家手机店。

因为他们几个是“铁哥们儿”心齐,有事经常能互相“打掩护”,他们先后盗窃的财物数额巨大,但学校和家长都没发现。案发后,6名学法不守法的少年,最终得到的不是毕业证书而是法院的判决书。

沉痛的事实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学习法律知识,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学会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分析、辨别各种社会现象,从而决定自己赞同什么,反对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并且,当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受到侵害时,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培养孩子遵守社会公德

豆豆的父母受过一定的教育,想着不约束豆豆可以培养他的创造力。但豆豆经常引起其他人的不满,老师和别的家长总是来告状,豆豆的父母虽然喜欢豆豆,但看到他老是捣乱惹得周围人不高兴也很是焦急,心想如果因此影响了周围的人际关系岂不是因小失大。豆豆的父母束手无策,不断地询问,不断地打听,陷入了苦恼之中。

其实,孩子爱捣乱是常有的事,尤其是男孩子,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引导他。那么,孩子爱在公共场合捣乱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呢?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1.人类的天性决定了孩子总是希望探究新奇的事物

许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群人出于好奇心围在街边看蚂蚁。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心理学上的实验表明,婴幼儿总是对新奇的事物更感兴趣。当孩子到了三四岁的时候,自主意识、独立性逐渐增强,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自己独立去了解这个世界。捣乱其实是一种天性的体现,是孩子模仿成人生活的一种方式,家长们不必大惊小怪。

2.渴望引起别人的注意也是许多孩子爱捣乱的原因

人类都有一种希望别人更多注意、更多关注的渴望,只不过成人表现得更加含蓄、间接,孩子们表现得更加明显、直接罢了。有一些孩子,在家里以自己为中心,被宠爱、关注多了,到了学校或其他人多的公共场合,会发现自己不再是众人关注的焦点、瞩目的明星。为了取得一种心理平衡,引起别人的注意,捣乱是一种最具有直接效果的方式。

3.家长的强化和环境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

许多孩子在家里总希望帮助大人做事。比如说豆豆,有一次看见他妈妈在拖地,就拿了一把拖把,学着妈妈的样子来回拖,完了还把拖把扔进拖桶里上下乱捣,结果好事变成了坏事,弄得满屋子都是污水。妈妈看见后很生气,告诉豆豆到一边去,不要捣乱。豆豆想做好事的愿望换来了一顿训斥,从此他就被贴上了捣乱的标签。豆豆的例子告诉我们,有的时候,孩子的行为只是一种自我意识的体现,家长的负强化加剧了这种行为。另外,周围的环境、传播媒介也总是以武打、暴力、破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社会上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调皮、捣乱的孩子是将来能做大事的孩子,无形中孩子就模仿了这些行为。

4.个别孩子患有多动症

调查显示,我国儿童大约有1.3%~13.4%的孩子患有多动症,其中男孩与女孩的比例为4∶1,这些孩子,大多数注意力不够集中,活动过度,行为冲动,需要进行心理治疗。与此同时,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多动症有被扩大化的危险。去年,他们调查了天津市100名据说是多动症的孩子,经过测试发现只有4个是多动症,其他的都被误诊了。他们认为,多动是儿童的天性,除个别情况之外,大多数孩子的多动其实都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那么,怎样纠正孩子爱在公共场所捣乱的坏习惯呢?给家长的建议如下:

1.与学校教师沟通。不要过多关注。针对爱捣乱的行为,家长要多与学校的教师沟通,尽量使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一致。有的孩子希望引起更多关注,作为家长,要反其道而行之,故意置之不理,时间一长,孩子会发现通过捣乱无法引起注意,自然会改变行为的方式。

2.以鼓励为主,寓教于乐。有的时候孩子捣乱的动机是好的,可能是想帮助家长做事,只不过结果适得其反。作为家长,我们建议首先要分析一下孩子捣乱的原因,如果是好的动机就要加以鼓励,千万不能不分青红皂白训斥一番,孩子的自信心没了,也许他从此就不会主动帮助大人做事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会他做事的方法,陪着他一起做,如果一边唱儿歌,一边劳动,寓劳动于游戏之中,效果会更好。

3.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注意力。孩子的兴趣就如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来讲,儿童的注意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儿童时期的注意力大多是一种无意注意。可能这一会儿他拖地,过一会儿又捣鼓玩具去了。刚开始很认真,注意力集中,积极性也高,可是做着做着做不好,因为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以发脾气、大哭、大闹、破坏物件来发泄失败的痛苦。作为家长,要有针对性地加以鼓励和引导,帮助孩子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孩子坚持做完整件事情,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平时也可以采用拍球数数、物品变位、复述图画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注意力。

4.创造挫折情境,使孩子学会控制自己。有的孩子爱捣乱已形成习惯,仅仅采用上述几种方法不能见成效,可能还会助长这种不良习惯。家长在对待这些孩子时,平时一定要加强对孩子的指导,使孩子懂得在公共场合捣乱是不对的,尤其是当孩子有了侵犯别人的行为时,一定要批评教育,绝不能姑息。如果孩子一直是在过分溺爱、百依百顺的环境中成长,在必要时候,就要创造一些挫折情境,让孩子学会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