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人一生的做事好习惯
7840400000009

第9章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1)

培养孩子的健康积极心理

国家要强盛,“强人”是前提;要“强人”必先要“强心”,要有一种健康的心灵。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是孩子迈向未来成功的基石。

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少有挫折感,偶遇挫折也能比较妥善地处理,并能在挫折中学习,把挫折变为动力而取得补偿或升华的效果。相反,心理不健康者,没病找病、自寻烦恼,在心理健康者心目中并不认为是障碍的,他可能认为是不可逾越的深渊。这种人在重大挫折面前没有不出乱子的。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应该让孩子平时注意个性修养,陶冶性情,培养健康心理。

所谓“强心”,是指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那么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1.树立正确人生观

只有认清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理想,才不会沉湎于身边琐事和儿女情长,从而减少许多无谓的烦恼;只有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才能豁达大度,忍人之所不忍,处人之所不处,经受得住各种挫折。张海迪之所以身残志坚,顽强乐观,就在于她懂得人生的真谛。

2.接受现实的自我

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仅要充分了解,而且需要坦然地承认及欣然接受。因为在个人所具有的条件中,有很多是不能改变的,如容貌、生理缺陷、家庭环境等。如果只了解自己而不能接受自己,势必增加个人的不安与痛苦。有些人狂妄自大,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另有一些人过分自卑,觉得自己在社会中毫无价值,是因为憎恨、拒绝自己。一个人只有欣然接受自己,才能避免心理冲突,耐受现实挫折;唯有接受现实的自我,才能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创造出理想的自我。

3.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

人应该有超越现实的理想,但不能总在梦幻之中度过,更不能不顾现实可能去蛮干,否则就要碰得头破血流。一个人只有眼睛望着理想,而双脚踏着现实,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为此,就要了解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是什么,哪些是环境所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其发展变化趋势如何等等。要善于将个人的优、缺点与环境的利、弊四个因素综合起来分析,以扬长避短,挖掘有利因素,发挥个人的优势,一方面与命运搏斗,改革客观,另一方面调整主观,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准,以避免做出招致挫折的事情。

4.在事业中获得心理的乐趣

每当我们完成一项工作,一种轻松喜悦之感便油然而生。克服挫折越多,工作成绩越好,这种自慰感觉便越强烈。工作可以使人发现自己的价值,产生成就感,并获得社会和团体的承认,因而对维护个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益处。一个在事业上入了迷的人很少有这样那样的苦恼。一些西方国家,有所谓“工作疗法”与“职业疗法”,就是通过有组织的工作或职业活动,使心理失常者获得成就上的满足而达到正常适应的目的。

5.多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与人交往

我们常见的心理不健康多在情绪上有很大困扰,而情绪的困扰又多半表现在人际关系上,轻则自己有孤独、恐惧、焦虑之感,重则对人有怀疑、敌对、攻击之举。这是因为人有交际的需要,与亲属、朋友、同学、同事交往能使人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个人的苦闷有地方倾诉,不易积存郁结。性格孤僻者,与他人老死不相往来,遇到挫折便会感到有苦无处诉。如果经常参加一些职业性或学术团体的活动,不但能密切与他人的关系,还可以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当然挫折感就会少了。

6.多参加文体活动,注意用脑卫生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工作学习之余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使紧张刻板的生活得到调剂,不但能消除疲劳,还能松弛情绪,焕发精神,解除苦闷,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生活的乐趣。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规律而有节奏的生活,正常而活泼的娱乐,将使人身心更加健康。

7.家长身体力行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家长应身体力行,因为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1)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其一,父母与孩子进行经常的、有效的沟通,有利于父母改进教育方式,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有利于消除、缓解青少年的焦虑、紧张、苦恼及孤独压抑的心理。

其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有助于孩子避免形成胆怯、缺乏自信、情绪暴躁等不良心理特征。

(2)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与适度期望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其一,略高于孩子现有水平,但又是孩子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期望,可以使孩子的心理处于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

其二,对孩子要求和期望过高,使他们总不能达到目标,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怯懦、退缩、焦虑、压抑等消极心理。

其三,对孩子要求、期望过低,会使孩子缺乏上进心和自信,阻碍他们正确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3)和谐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其一,家庭气氛愉快轻松,有利于松弛青少年的紧张和不安。

其二,父母之间的良好婚姻关系为青少年提供了平稳的生活环境。

其三,父母之间一致的管教方式,使青少年有确定的行为规则。

其四,家庭成员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关心和支持,有利于青少年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保持愉快、乐观、积极的心境。

(4)对孩子专制、溺爱、放任的家庭均不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其一,在专制型家庭里,家长是绝对权威,子女要绝对服从。在这样的环境中,青少年很容易形成被动、胆怯或反抗等不良心理行为。

其二,在溺爱型家庭里,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一切以孩子为重,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中,青少年很难真正长大成熟,往往依赖性较强而独立性较差,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

其三,在自由型家庭里,父母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力顾及孩子,许多事情要靠子女自己面对和处理。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青少年,一般说来独立性和适应性较强,但由于缺乏家长的关心、帮助与监控,也容易出现意志涣散、人际交往过于随便、自由散漫、难以抵御不良影响等问题。

让孤独远离孩子

调查表明,很大一部分孩子存在孤僻离群、不爱与人交往的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更容易形成这种习惯。特别是有些独生子女,由于家长长期娇生惯养,放纵不管,使孩子非常任性,喜欢独来独往。生活中只有自己,很少想到别人。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很难与人合作,很难适应社会。

研究显示,合群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性格孤僻、不爱交往的孩子。这些孩子比较热情、活泼、大胆、勇敢,很容易融入周围的环境。

儿童生来应该是爱说好动、天真活泼的。但如果他们长期不与人交流,缺少父母的情感关爱,就会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冷漠、害怕交往。

贞贞的童年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又要每天上班,就请了个小保姆来照顾她。这时本是一个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但是贞贞却成天只能默默地跟玩具做伴。

日复一日,孩子在这样无声的环境里度过了漫长的两年,到该上幼儿园的年龄了,妈妈把小贞贞送去幼儿园。在上学的第一天,当贞贞看到那么多陌生的面孔时,却吓得直往妈妈怀里钻,还一直喊着:“妈妈,我不上学,我要回家。”

在幼儿园的日子里,贞贞也从不与同伴一起玩,上课时从不敢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她嗫嗫嚅嚅,同伴在一起开心地玩时,她总缩在旁边不出声,郁郁寡欢……

从孩子的天性来说,都是乐群好交往的,那些孤僻离群的孩子大多数不是缘于天生,而是由于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致。

家长可以参考以下几点来改正孩子孤僻离群的坏习惯:

第一,家长要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孩子生活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才能更好地感受家庭的温暖,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父母要积极改善与孩子的关系,不要用伤害的语言或消极语言批评孩子。多给孩子一些温暖,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健康,每天抽时间与孩子游戏、散步、交谈,使孩子感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心中得到爱的满足,建立安全感。

第二,家长应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最好让孩子从小生活在同龄孩子的群体中。托儿所、幼儿园是孩子们的世界,在与同龄人一起生活过程中,孩子会相互教会怎么生活、怎么相处、怎么玩耍。孩子在家里,父母往往处处都依着他,可在群体之中,就得平等相处,这实际上克服了独生子女本身的不足。参加集体活动是提高交往活动的重要途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不仅可以结识许多的小伙伴,还可以在了解他人的基础上了解自己,学会用集体交往的规则调节自己的言行,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谅解他人,乐于助人,学会调节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第三,家长要教育孩子在平等的原则上结交朋友。凡是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比较要好的朋友,孩子和朋友交往过程中,家长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信赖,彼此尊重。对于爱捣乱、爱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在家里,家长要教育他:“你这样下去,没有一个小朋友会和你一起玩了,老师也不会喜欢你的。”在幼儿园,老师应利用孩子的“从众心理”,使他看到整个班级是团结的、守纪律的,一个人捣乱、逞能是不受欢迎的,使他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慢慢孩子就会同化于集体之中。

第四,为孩子创造与外界交往的机会。父母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同伴多交往。比如,家长可利用节假日多带孩子到公共场合玩或常带孩子走亲戚、访朋友;也可以请孩子的小伙伴到家中来和孩子一起玩。在这些活动中,有意识地增加孩子与人交谈的机会,让他感受到与人交往的快乐。

第五,改正不良品质。帮助孩子改正那些不利于团结的个性品质,如骄傲、吝啬、自私等,培养孩子无私、诚实、向上、勇敢的品格,只有这样的孩子,在小伙伴中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第六,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可让孩子多和同伴交往,教育孩子吃的东西要分给别人吃,玩的东西要和别人一起玩。孩子在交往、玩耍时,爸爸妈妈最好让他和较大的孩子在一起,这样,不仅较大的孩子可以适当带领、照顾他,而且可以制止孩子的“独占”“掠夺”行为,因为大一点的孩子有一定的自卫能力,而小一点的孩子则往往能服从较大的孩子。

克服孤独心态

孤独,并非指单独生活或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也许并不感到孤独,而置身于大庭广众之间,未必就没有孤独感产生。真正的孤独是那种貌合神离,没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当然,每一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消除孤独感。那么,如何才能消除孤独感呢?

调适

克服自卑。由于自卑而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所以不敢与别人接触,是造成孤独心态的重要原因。不冲破自卑这层束缚,就难以走出孤独。其实,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是特别的个体。只要自信一点,就会摆脱自我束缚,从而克服孤独。

多与外界交流。如果你经常感到孤独,不妨通过某些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如可翻翻旧日的通讯录,看看以往的影集,也可给某位久未联系的朋友写信、挂个电话或请几个朋友吃顿饭、聚一聚。当然与朋友的交往和联系不应该只是在感到孤独时,要知道,别人也和你一样,需要并能体会到友谊的温暖。

“忘我”地与人交往。与人们相处时产生孤独感,是因为你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这种孤独感产生的伤害是巨大的,它使你无所适从。例如,你到了国外,由于语言不通,你无法与周围的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也无法进入那种热烈的情境中,所以,当他人进行亲密的交流时你会倍感孤独。还有时是自身性格的原因造成与群体的隔阂,使你无法融入一个团体之中,就只能让孤独伴随自己。因此,在与他人相处时,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并设法为他人做点什么,在温暖别人的同时,也会温暖你自己,你就会得到他人的认可。

享受大自然。生活中有许多活动是充满了乐趣的。只要你能够充分领略它们的美妙之处,就会消除孤独,如有些人遇到挫折,心情不好,但又不愿向别人倾诉时,常常会跑到大海边或空旷的田野上,让大自然的清风尽情地吹拂,心情就会逐渐开朗起来。

确立人生目标。现代人越来越害怕自己跟他人不一样,害怕在不幸时孤立无援,害怕自己不被人尊重或理解,这种由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的内心恐慌,无疑使一些人越来越孤独,心灵也越来越脆弱。要克服这种恐慌与脆弱,就必须为自己确立一些人生目标,选择和培养一些兴趣与爱好,一个人活着有所爱,有所求,就不怕寂寞,也不会感到孤独。

如何帮助孩子改掉自负

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同真理冲突,都愿意放弃。

——斯宾塞

秋雨绵绵,山洪暴涨,千流万溪的水都注入黄河。河面洪波浩浩,两岸之间分辨不清牛马。黄河之神河伯欣欣然暗自高兴,以为天下的壮观完全为自己拥有。顺流东下,进入渤海,抬头东望,只见海涛浩翰,无边无垠。河伯这才感到惶恐,不觉望洋兴叹。他对大海之神海若说:“俗话说,点着眼前一点星星火,便以为天上太阳不如我,说的就是我啊!今天我才知道世界是多么的广阔。如果不来到你的门前,我会永远地被人贻笑大方。”

海神说:“井里的鱼不能同它谈海的广阔,因为它受到空间的局限;生长期只有一个夏天的虫子不能同它谈冰的温度,因为它受到时间的制约。现在你走出你的崖岸,看到了大海,知道你自身的渺小,总算可以和你谈谈大道理了吧!”

海神接着说:“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洋容纳得更多的了。千万条江河灌注,然而海并不盈溢。春秋不变,水旱无妨。这同江河比较简直不可以用数量来计算。然而我从来不以为多。因为我知道,我在宇宙之间,就像小石之在大山一样。我只感到自己太小,又怎么会自大呢?你想一想,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像一个小蚂蚁堆摆在大泽之中吗?世界之物数以万计,人不过是其中的一分子。人住满了九州,凡五谷所生之地,舟车所通之处,无不住满了人,每个人又只是其中的一分子。这和世间万物相比,不像一根毫毛在于马体吗?一个人的分量就那么一点,五帝炫耀他的权势,三皇显示他的力量,伯夷矜持他的声名,他们都自以为了不起,不就像河伯你那样,自以为水很多吗?”

海神告诉河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这个基本道理,在生活中,家长教子女不仅要把这个道理经常讲给孩子,也应时刻警示自己不经常过分炫耀孩子。

那么,怎样教孩子既自信又不自满呢?给家长的建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