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哲学大师的人生智慧课
7841300000027

第27章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1)

你的命运藏在你的胸膛里。

--(德)席勒

人们在遭遇到不幸和挫折时,往往会把这一切认为是命运的捉弄,既然命中注定自己要承受这样的痛苦,与其挣扎着改变不如顺应天命,默默承受。但墨子告诉我们,没有冥冥之中的“命”,即使有,命运也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只要你有勇气,你永远是自己人生的主人。

墨子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总会碰到暗无天日的境遇,我们不能控制逆境的出现与否,但是我们却能够和它抗争。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一天,上帝降临到尘世。他看到一位聪明的老人正在思考人生。上帝便走上前说:“我也为人生感到困惑,我们能一起探讨探讨吗?”

老人并未认出上帝,点点头说:“我越是研究,就越是觉得人类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他们有时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时候却非常的不明智,而且往往在大的方面失去了理智。”

上帝叹了一口气说:“是啊。他们厌倦童年的美好时光,急着成熟,但长大了,又渴望返老还童;他们健康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健康,往往牺牲健康来换取财富,然后又牺牲财富来换取健康;他们对未来充满焦虑,却往往忽略现在,结果既没有生活在现在,又没有生活在未来之中;他们活着的时候好像永远不会死去,但死去以后又好像从没活过,还说人生如梦……”

老人感到对方的话十分中肯,就说:“研究人生的问题,很是耗费时间的。

您怎么利用时间呢?”

“是吗?我的时间是永恒的。对了,我觉得人一旦对时间有了真正透彻的理解,也就真正弄懂人生了。因为时间包含着机遇,包含着规律,包含着人间的一切,比如新生的生命、没落的尘埃、经验和智慧等等人生至关重要的东西。”

老人聆听上帝的回答后,请上帝对人生提出自己的忠告。

上帝拿出一本厚厚的书,里面却只有这么几行字:

人啊!你应该知道,你不可能取悦于所有的人;最重要的不是去拥有什么东西,而是去做什么样的人和拥有什么样的朋友;富有并不在于拥有最多,而在于贪欲最少;在所爱的人身上造成深度创伤只要几秒钟,但是治疗它却要很长很长的时光;有人会深深地爱着你,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金钱唯一不能买到的,却是最宝贵的,那便是幸福;宽恕别人和得到别人的宽恕还是不够的,你也应当宽恕自己;你所爱的,往往是一朵玫瑰,并不是非要极力地把它的刺根除掉,你能做得最好的,就是不要被它的刺刺伤,自己也不要伤害到心爱的人;尤其重要的是很多事情错过了就没有了,错过了就是会变的。

老人读完,激动万分:“只有上帝,才能……”抬头时,上帝已经不见了。

其实,懂得了人生、幸福的真谛,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一切的悲喜哭笑皆掌握在自己的双手中。对每个生命而言,最最重要的是: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

让自己成为命运的真正主人

由于人心的不明确性,每逢它落到无知里,人就把他自己变成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

--(美)维柯

要改善命运,就必须让自己成为命运真正的主人,因为生活的主体是自己。

让我们重温一下“乐圣”的故事:

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青年贝多芬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创作了数以百计的音乐作品。但从1816年起,贝多芬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后来耳病复发,不久就失聪了。作为一个音乐家,失去了听觉,就意味着将要离开自己喜爱的音乐艺术,这个打击简直比被判了死刑还要痛苦。

他又开始了与命运的抗争。除了作曲外,他还想担任乐队指挥。

结果在第一次预演时弄得大乱,他指挥的演奏比台上歌手的演唱慢了许多,使得乐队无所适从,混乱不堪。当别人写给他“不要再指挥下去了”的纸条时,贝多芬顿时脸色发白,慌忙跑回家,痛苦得一言不发。

在困厄中,贝多芬没有自暴自弃,他以极大的毅力克服耳聋带给他的困难。耳朵听不到,他就拿一根木棍,一头咬在嘴里,一头插在钢琴的共鸣箱里,用这种办法来感受声音。这样,他不仅创作出了比过去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还能登台担任指挥了。

1824年的一天,贝多芬又去指挥他的《第九交响乐》,博得了全场的一致喝彩,一共响起了5次热烈的掌声。然而,他却丝毫没有听到,直到一个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台时,他才看见全场纷纷起立,有的挥舞着帽子,有的热烈鼓掌,这种狂热的场面,让贝多芬激动不已。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维也纳病逝。他一生创作了九部交响乐,其中尤以《英雄交响乐》、《命运交响乐》、《田园交响乐》、《合唱交响乐》最为着名,此外还有3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大量的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他一生为音乐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贝多芬以一生的波澜壮阔,传达着这样一句撼天动地的宣言:“我将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屈服!”

当你不去掌控命运的时候,就会被命运所掌控。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你就只能成为一个玩偶,受命运摆布的玩偶。换句话说,在你把自己交给命运的那一刻起,你已经没有了灵魂,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只是你的肉体,一具行尸走肉而已。

在无望中寻找希望

为什么在我们年轻时我们面前的生命之路总是显得无比漫长?因为我们不得不找寻空间塞满我们无限的希望。

--(德)叔本华

希望带来美好,美好的希望更是让人激动,让人无限向往。希望是人们生活的动力和依靠,它让会思考的生命去奋斗、拼搏,让人生变得有意义。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在无望中寻找希望。

剧中主人公是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他们出现在一条空荡荡的村路上。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做背景。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是他们却不清楚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他俩在等待中闲聊,始终不见戈多出现。却来了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幸运儿拿着行李,被主人用绳子牵着,唯命是从。流浪汉终于等来了一个戈多的使者,他告诉两个可怜的流浪汉:“戈多今晚不来了,但明天晚上准来。”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狄狄和戈戈仍然在等待戈多。为了打发烦躁与寂寞,他们继续说些无聊的话,作些荒唐可笑的动作。这时候,波卓和幸运儿又出现了,只是波卓的眼睛瞎了,幸运儿成了哑巴。最后又等来了那个使者,他告诉狄狄和戈戈,今天戈多不会来了,但他明天准来……

他们既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戈多什么时候来,只是一味地苦苦等待。狄狄说:“咱们不再孤独啦,等待着夜,等待戈多,等待着,等待着。”天黑了,戈多不来,说明天准来,第二天又没来。第二幕中,一夜之间,枯树长出来了四五片叶子,戈戈和狄狄的穿着更破烂,生存状况更糟糕,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剧中的两天等待情景,是漫长人生岁月的象征。真是“戈多迟迟不来,苦死了等他的人”。

“戈多”迟迟不肯露面,两个流浪汉却宁愿坚定地等待着。戈多似乎会来,又老是不来。戈戈和狄狄的生活环境是恶劣的,没有什么生存条件。他们想活连骨头也吃不到,想死连绳子也没有。但他们依然执着地希望着、憧憬着。无论戈多会不会来,也不管希望会不会成真,戈多是他们生存下去的唯一的精神寄托。他们的等待,既有希望,又充满了未知的恐惧。

有人说流浪汉等待的是上帝,有人说戈多根本不存在,甚至有人说戈多象征着人类的“死亡”。当有人问作者贝克特的时候,他苦笑着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然而,这一回答正好启示我们,人对一切都是无知的,不论是生活在这个世界还是自己的命运。戈多是希望,戈多是不幸的人对于未来生活的呼唤和向往,戈多是人们对于明天的希望。

希望是存在的,但是要实现希望又是未知的。无论“戈多”是否会来,生活中的人们依然相信,总有一天他会出现。毕竟他是人类生存下去的勇气。没有了“戈多”,等待就意味着幻灭。尽管如此,人类还是应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无尽的等待之中,人类生生不息。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守护神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周国平认为:“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名言也常被翻译成‘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守护神。’的确,一个人一旦认清了自己的天性,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人,他也就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了,如同有神守护一样,不会在喧闹的人世间迷失方向。”“可知赫拉克利特的名言的真正含义是:一个人应该认清自己的天性,过最适合于他天性的生活,而对他而言这就是最好的生活。”明朝的罗祯的《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有位俞都,字良臣。他少年时就博学多才,18岁中了秀才。但是到了壮年时,灾祸接踵而至,前后考试7次,都名落孙山。5个儿子,4个因病夭折,还有一个在8岁时走丢了,4个女儿也只剩下一个。

妻子因伤心难过而哭瞎了双眼。俞公几十年来一直不得志,家境越来越困难,前途渺茫,却很凄惨,经过这么多挫折,俞公青年时对人生美好的憧憬完全破灭了。他自己反省:我是个读书人,有聪明才智,又一直行善积德,并没有多大的过失,为何老天如此不公平,对我这样严厉地惩罚,天理何在?

有一年腊月三十的晚上,一位姓张的修道者来到他家,俞公就向来客倾诉了满腹的牢骚。张道士一一指出俞公的不良心性或行为。俞公作为老师,在教学及与人交谈中,有轻视、鄙视别人的念头,冒犯了天地鬼神;虽然定期放生,却经常烹饪鲜活的动物;不恭敬圣贤书,经常把书纸糊在窗户上;面对漂亮的女子,虽举止未出轨,却心生邪念……听到这些,俞公一惊,赶紧请张道士帮忙。张道士告诉他,要改造命运,先从内心开始,从内心去除邪念,戒除坏毛病、不良习气,唯有如此,才能完全改造命运。

此后,俞公改名为“净意”,净心而保一颗清纯之心。最终,改变了命运,不仅考上了进士,而且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儿子,妻子的双眼也复明。

如果不从自己的内心开始改变,让性格从根本上得以改变,那么无论做出何等努力,都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切外在的改变都是徒劳。所谓“贵贱祸福”,都是由自己的心性及行为所播种的因而结出的果。

借助挫折的力量提高自己

命运的变化犹如月之圆缺,对强者毫无妨害。

--(美)富兰克林

“无论什么,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二只手挡开点儿笼罩着你的生活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1921年10月19日,德国小说家卡夫卡在他的《日记》中写下了这段话。这位长期生活在痛苦和孤独之中的伟大文学家用左手挥去一战前后弥漫的硝烟,用右手写下了传世的文字。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毕竟是少数,一生顺利的人更是少数中的少数。没有人会给苦难的生活打上漂亮的蝴蝶结,但毋庸置疑,它仍然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挫折、坎坷、苦难是大多数人必经的旅程,它们是人生最好的大学。我们需要的是借助挫折的力量提高自己。

一位学者应邀到一个美国军事基地演讲,美方派了一名士兵到机场迎接他。

这位士兵非常有礼貌,一见到学者就立刻上前敬礼致意,并陪他一起去取行李。刚走了几步,士兵突然加快了脚步,学者看着他紧赶几步替前面一位老人拎起了箱子;士兵把老人送上出租车才回到学者身边,但不一会他又离开了--他从一位被人群挤得站不稳的母亲怀里接过了她的孩子;后来,士兵又为了帮一位外国人指路走开了。

这一小段路上,士兵离开了学者三次,每次归来时,他都笑得非常开心。学者问他:“你是从哪里学到要这样去做呢?”

“战场。”士兵回答,“我亲眼看着自己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我不知道下一个死去的会不会是我。每次抬脚和落脚之间,我都可能会失去生命,所以那时候我开始懂了,每一步都是整个人生。”

学者问:“当时你的任务是?”

“排雷。”

能够在血腥的战场上获得生命的启示,在朝不保夕的境遇里思索存在的意义,这是多么难得!充分利用抬脚与落脚间的间隙,把迈出的每一步都当成整个人生,这是士兵从残酷的战争中获得的经验,也是使他的人生增值的砝码。面对苦难,这位士兵的内心之强大,真是令人不由得心生敬意。

所谓“时势造英雄”,苦难的环境的确成就了很多伟人,比如发于畎亩之中的舜,举于版筑之中的傅说,出身鱼盐之中的胶鬲,各自举于士、海、市的管夷、孙叔敖、百里奚。但是,挫折同样会毁灭弱者。初涉社会的年轻人往往带着些年少的轻狂,认为自己所向披靡、无所不能,但心高气傲与心灰意冷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一个小小的挫折就可能像兜头的冰水一样浇息他们的热情。

从沙粒化身珍珠的过程不难得出结论,苦涩是有价值的,它像一个三棱镜,把单调的人生折射出缤纷的色彩。法国有位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我洗过无数车子/我擦过无数鞋子/它们愈是闪光/我愈是满手污垢。”若将后两句话的次序颠倒一下,就更容易发现磨难的价值所在了:那无数肮脏的车子、沾染尘埃的鞋子,在我们的擦洗下变得异常洁净,尽管双手沾染了污垢,我们眼前却是跃动的光亮。

人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命运上

我连做人都感到吃力。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双命运之手在操控,如果你陷入困境之时,向命运求救,命运将如何回答你呢?加缪在《误会》中,似乎给出了无奈的答案。

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在一个山区开了家小旅馆,但是生意并不如意。儿子十五六岁时,就离家出走,到外面闯荡。经过几年的奋斗,他赚了不少钱,也结了婚,但是他常觉得不快乐。因为在他心里“幸福不是一切,人还有责任。我的家人在山中受苦,我希望他们也能够享福”。于是,他带上妻子回去探望母亲和妹妹。

在回家的路上,他忽然想到《圣经》中有关浪子回头的故事,心里想:“我比浪子好多了,浪子是挥霍家产,我可是赚钱回来给妈妈!那么我应该会受到更好的待遇才对。”想到这里,他希望给母亲一个惊喜。他让妻子住在另一家旅馆,而自己一个人回家。虽然他不断给母亲和妹妹暗示,但是母亲和妹妹并没有认出他,对他很冷漠。

当妹妹问哥哥:“听说外面的世界很美丽,是吗?”哥哥兴高采烈地为妹妹描述外面的世界。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出去闯荡的时候,妹妹与母亲为了谋生,开始通过迷药谋杀单身有钱的客人,抢夺他们的钱财。他描写得越生动,越注定了他非死不可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