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泽被万世的中国教育
7854000000005

第5章 不容忽视的家教(4)

两个孩子由于学前家教环境不同,智力上各有长短,应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但我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当时的社会风气出发,也强制性地要他们去练过书法学过画,背过唐诗写过诗。这些训练,虽不能说对培养孩子的素质没有一点好处,但因为不符合孩子的特点和爱好,不会有什么成就却是早就注定了的。假如我把这些时间和精力,花在引导他们做有特长、有兴趣的事情上去,对孩子的成长一定会更有作用。比如老大从小心灵手巧,喜欢动手制作小东西,我却从未重视和引导过。老二作文很有思想个性,我也没有坚持不懈地加以培养指导。当我看到眼下不少家长仍在盲目地走我当年没有走通的老路时,不免为之扼腕叹息!

我的上述体会,未必适合您的情况,可能会让您失望。作为长期在教育战线工作、并且是教育理论界的一名专业人员,我自信自己的文化思想素养和家庭教育水平不至于很差,但我深深感觉到家庭教育是一门十分重要又十分深奥的学问。对于这门学问,学得越早、越深、越好,孩子所受的益处便越大。我深悔自己没有早些涉足这门学科,给孩子留下了难以弥补的遗憾,要不然孩子的素质会更好,将来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会更大。因为有感于此,我近年来以很多精力研究家庭教育学,并且为普及家教科学知识而忙碌着。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天下父母在望子成“龙”成“凤”之前,先走进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家长学校,学一学家教的ABC。

您的孩子进了初中,必然会面临许多不同于小学的问题,这就要求家庭教育进一步提高水平。我欢迎您随时来信提出问题,咱们共同讨论。我想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祝您

孩子成才家庭幸福

越人

1995.12.17于南昌

自以为是尝苦果

家长对孩子缺点过错的批评教育,如果不作调查研究,自以为是地主观臆断,是会尝到苦果的。

以下是我所经历的一次教子失败史:

那还是在我的小儿子高三毕业的那一个学期,我为让孩子学习和考试方便,给了他一块当时还有些值钱的手表戴。不知过了多少日子,有一天我在无意间发现孩子手腕上的表不见了,便问他是怎么一回事。孩子见我发问显得有些不安,半晌不回话。我问他是否丢了?连问几声才听到他一个“嗯”字,并且被迫“招供”已丢失一个多星期了。我一听一下子气从中来,一连串的厉声斥责、质问,真是“乱箭齐发”:“丢了东西为什么不告诉大人?”“小小年纪敢自行其是长大还了得?”“怎能如此不珍惜物品?”“你丢表以后为何不采取一点补救措施?”“你自以为成绩不错,太骄纵了!”旁边爱人还插了一句:“人家现在有钱了,是大款,丢块把手表算什么?”孩子终于忍耐不住,“哇”的一声哭开了,而且是从未有过的伤心的痛哭,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在哭声中,孩子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学校对高三班学生进行了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考场设在别班教室,单人单桌,孩子考前把手表取下放在课桌左上角,以便掌握时间。不料两个小时的考试一结束,上台交卷后就忘了回座位上取表。待到下午记起来再去找,表已无影无踪。

孩子在承认丢表和未及时将此事告诉父母“是错误的”之后,一反常态,对我和妻的“批判”进行了声泪俱下的申辩和反驳:

“你怎么知道我丢表不心痛呢!我一连几天都心神不定!”

“你怎能断定我无所谓?我一发现就去找那个教室的班主任询问,整个教室都找遍了。还贴了《寻物启事》,问了好多同学。”

“为什么一丢东西你们就把我说得一无是处?把什么事情都联系到一起来就对吗?”

“你们可以去问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没有一个会说我是一个骄纵的人。批评怎么能这样武断?”

“我对你们的教育方法早就有很多看法,只是不愿意说罢了。”

“我在外面做过许多不为人知的好事。我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连珠炮似的争辩竞使我和爱人目瞪口呆,一时不知所措。特别令我们难堪的是,孩子竟指责讥讽我们“主观专断,还算是教育工作者!”

我自知理有所亏,便试图缓和气氛,挽回大人的“面子”、“尊严”,换用另一种口吻批评道:“不管怎么说,你是犯有错误。再说,这样对待大人的批评,用这种口吻与大人争辩,也是不对的。”不料孩子反唇相讥道:“反正大人永远是对的,错了也不会承认。我早知道你们会采取这种态度!”一时双方陷入僵局。

这次“交火”后,孩子接连几天不和我们说话,而且特别“勤快”地做起了家务,照样上学,做作业,但脸上不见了往常的笑容。

我和妻商量了几回,觉得这样不行,孩子说的话不无道理,我们的批评确有不当之处,意欲作点自我批评,化解这场冲突。孩子倒也懂事,待我说出“爸妈的批评确实有些过火,请你谅解”这一句话后,孩子就掉下了眼泪,并且动情地说道:“我也说了过头的话,对爸爸妈妈不够礼貌。我是爱爸爸妈妈的。”听了这番发自他肺腑的充满血肉情感的话语,我的眼中满含了泪水,心想:“多懂事的孩子啊!”

从此以后,父子、母子之间不但恢复了原有的亲情,而且因为增加了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情愫,使家庭氛围平添了许多的温馨和幸福。

这一次“手表”事件,给我们家庭每一个成员都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每当忆起和谈起此事,我便生出作为一个父亲、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深深的感慨:要教育孩子,先得了解孩子!

孩子长到18岁

18岁,可以看作为“未成年”时代的结束。生活拮据的父母眼巴巴地望着孩子终于长到这个岁数,本指望多少可以松下一口气来,殊料得到的是沉重一击:据报载,南京一位18岁的学生因父母无法供养他继续升学,一纸诉状把生身父母告上法庭。

18岁孩子状告父母事件所包含的新闻价值,其实远不如其具有的教育价值。它带给千百万不惜为儿女牺牲一切的家长们的思索,是十分沉重、深刻,而又万分必要和有益的。

在西方,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法律和道德都要求他必须自立,即依靠自身的劳动和努力求得生存发展。家长的继续支持和帮助当然也非完全没有,但主要靠子女自己独立生活。子女成人后以继续依赖家庭、父母为无能和耻辱。而中国的情况似乎正好相反,父母对孩子必须包揽一切并且始终如一。两种文化背景的价值取向如此截然不同,自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我们不宜也不能简单断定此是彼非。但从孩子成长的要求来看,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在观念和实践上都需要认真反思,与时俱进。

从家长方面说,生养和教育孩子的全部目的,应当是促使其尽快成为“社会人”,使其在享受家庭、社会的权利的同时,能够逐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父母在教养态度上,把孩子视为一个人,一个正在发展成长中的人。从蹒跚学步、呀呀学语直到待人接物、为人处世,要坚持不懈地用教育、引导的方式帮助其逐步走向自立自强。如果把孩子视为“宠物”,一味溺爱,使其产生永难摆脱的依赖习惯和心理,则不但难以指望得到其什么亲情回报,而且可能产生对立以至于反目成仇。道理非常简单,任何家长都不可能永远做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你纵有万贯家产,也是欲壑难填。况且当下我国的大多数工薪家庭收入菲薄,孩子上学早已成为一大负担。因此,孩子长到18岁,也就是到了成人的年龄,他能否体会父母的艰辛,能否体谅家庭的苦衷,能否意识到自己对家庭已然存在的一份责任,其实是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以断言,那位被18岁孩子告上法庭的家长,18年来始终未曾注意、至少是未曾有效地进行过责任感方面的教育培养,面对诉状,应当在震惊中猛醒,在痛苦中反思。为人父母者都应该思考:对孩子一味迁就、施予,会导致何等始料不及的后果!

从孩子方面说,状告父母的背后,是责任的缺失,道德的堕落,人格的扭曲。18年关爱呵护、风雨沧桑,竟然没有在他身上孕育出一丝半点报效之念和道德良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批评他丧失了基本的人格尊严。渴望升学而交不起学费的学子成千成万,国家政府的关怀无微不至,已经身强力壮的自己完全可以通过勤工俭学或申请贷款、亲友借贷等多种方式实现升学愿望。向父母伸手未遂而起诉,人情、天理、国法都不会容忍。

从社会方面说,重要的还不在于批评、教育类似的以怨报德者,而在于充分重视此类社会现象,并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防范。对独生子女的过度保护、过度关爱、过度给予,正在造就大量不依赖父母家庭便无法生活的儿童少年,有些人上了大学还要父母辞职陪读,去学校所在地租房为之料理生活。如此学子纵然将来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难以在社会自立,遑论报效国家社会。而家庭教育失当造成儿童的此种依赖心理如不加以矫正调适,随着其年岁增长会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为社会问题。试想:这一代独生子女如果普遍缺乏独立的意识、能力和精神,将来我们的社会靠什么去发展?能指望他们去开创现代化宏伟大业、去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