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泽被万世的中国教育
7854000000006

第6章 当代中国的素质教育(1)

知识经济与素质教育

江泽民同志不久前高瞻远瞩地指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作为基础和主要资源的经济。它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又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到来,标志着人类历史将进入新的纪元。不论知识经济时代离现实生活还有多远,它正以超过人们预料的速度快步向我们走来则已是不争的事实。许多知识经济的规律已经在我们生活中发生作用,如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无形资产已经受到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传统产业的技术组合、分化日益增强,等等。这些规律,不但将使经济领域发生革命性的飞跃,而且将导致人们诸多社会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这种历史性的变化,一方面必将给当代青少年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使命,那就是必须在认识知识经济的基础上,面向知识经济的特点和要求,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迎接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挑战,与贯彻教育的“三个面向”,与我们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从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要求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建立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而知识经济的到来,则进一步展示了教育发展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素质教育的宗旨在于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而知识经济则对未来社会公民的素质内涵注入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关注知识经济,认识知识经济,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明确深化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从而加快教育改革的力度,加大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贡献力度。

根据知识经济的特点和要求,基础教育应当在以下几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

要高度重视和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知识创新,它要求教育工作必须肩负起培养一代创造型人才的历史使命。然而,“万丈高楼平地起”,人才的创新素质必须从中小学就开始抓起。应试教育搞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标准答案,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极为不利。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作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培养创造精神主要是充分发展其个性品质,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品质,使他们从小思想解放,敢想敢做,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和潜力。这就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倡导质疑问难、研讨争鸣的学习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宽学习和实践的生活空间。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创新素质,是一个应该而且可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命题,只不过在要求上要因人而异。这已为许多教改实践所证明。

要夯实学生宽厚的知识基础。知识经济需要人才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的教养、广泛的活动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要求学生具有较为广博丰厚的知识基础。我们必须从对国家和民族未来负责,对学生一生成长发展负责的高度来看待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要切实改变过早的文理分科和偏科现象,纠正忽视德育和“副课”、忽视劳动和社会实践等倾向,全面打好学生的知识基础。要加速推进“素质+特长”的教育评价机制,引导学校把一切教育活动全面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要注重自学能力的教育和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信息化、学习化社会,学习将不仅成为生存所必需,而且成为发展所必需,人人都必须学会学习。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不但要在学生时代“会学”,而且终生“会学”。教会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使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方法,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处理、反馈的方法,这些应被视为教师教学工作第一位的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积极推广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普及学习科学的基本知识,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

要努力造就学生健全的人格。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指创新知识)就是力量,而人格也是一种力量,而且,唯有人格的力量,才能使知识的力量获得创新的动力和充分发挥的空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健全人格的灵魂和核心,必须从娃娃抓起。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逐步培养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备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如树立民主与法制观念、竞争意识与效率观念;培养责任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前途和未来;学会宽容待人、合作共事、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等。

面对伟大的时代、光荣的使命,教育工作者在科教兴国的伟业中一定可以大展宏图,再立新功。

实施素质教育要真抓实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对于中小学来说,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实施素质教育。

近几年来,广大中小学在各级党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已迈出了步子,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至今对实施素质教育心存疑虑,消极等待,被动应付;有的单纯图形式、造声势,热衷于搞花架子;有的一味做“加法”,频繁地搞活动;也有的假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甚至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对着干。这些倾向,对推进素质教育甚为不利,也引起学校和社会的不满。

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向基础教育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不但具有行政的指令性,而且具有法律的规定性,这在教育界已形成广泛的共识。任何怀疑、动摇和观望的态度都是错误和不可取的,它要求我们敢于开拓创新,动真格,办实事,求实效,摒弃任何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和短视行为。另一方面,素质教育不但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对人才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规律自身的内在要求。只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当前摆在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真抓实干,就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弄清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怎样才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要联系教育工作的实际,使广大教师理解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与考试、与个性特长教育、与因材施教、与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关系,划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和界限所在。这样,就不至于把素质教育简单理解为就是开选修课,就是多搞课外活动,就是发展特长。要防止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一律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既不能把过去教育工作的正确经验视同应试教育一概加以否定,也不能把今天所搞的一些新东西都当作素质教育来宣扬。缺乏必要的理论武装和理论指导,违背教育规律办事,势必受到历史惩罚。

真抓实干,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确定主攻方向。必须指出,应试教育不是对基础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基础教育中现实存在的弊端的概括。改革绝不是简单地否定过去。一个地区、一所学校,都应该充分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应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问题。应当从自己的具体情况出发,选准改革的突破口、切入点,以便集中力量,攻克难点,抓出成效。这是认识论和辩证法的要求,也是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

真抓实干,就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求真务实之风。素质教育决不能停留在会议、文件、标语、口号上,必须落实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领导者的教育思想和行动上。要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和一些老大难问题,制定一些硬措施,如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家长择校问题,学校德育地位不高问题,轻视和放弃“副科”问题等等,动真格,排阻力,办实事。领导部门要保证在时间、精力、经费、条件等方面给实施素质教育以足够的投入。改造薄弱学校,培养提高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都需要经费投入和条件保障,应当分别情况一件一件地办好,决不能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一定要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讲求科学态度和实际效果。

真抓实干,就要强化政府行为,动员社会参与,实行区域推进。政府的认识和行为不到位,素质教育既难以启动,也难以坚持,不会取得实效。学校和教育部门要多请示汇报,主动当好参谋,争取政府和部门的重视、支持。要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的社会宣传舆论工作,像宣传《义务教育法》那样,利用各种渠道和方法强化社会舆论氛围,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区域推进的原则和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强化科学评价和政策导向,一年一个台阶,不断把素质教育推向新水平。

德育首位莫动摇

近几年来,我省各级各类学校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学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新形势面前,有一些同志对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首位产生了怀疑。我们认为,当前学校的德育,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德育的首位丝毫不能动摇,不但不应当削弱,而且必须进一步加强。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必须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素质,使之成为“四有”人才。而德育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或者说在德、智、体、美、劳诸育中,相对而言处于首位。因为在人才的全面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主导地位,它决定人才的成长和服务的方向。这是教育内部的客观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从当前以至将来,它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改革开放,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矛盾,同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也不矛盾。我们应当明确,德育首位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一部分。坚持德育首位,也就是坚持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因此,德育首位丝毫不能动摇。

当然,学校的德育必须主动适应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需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担当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光荣使命。我们应当研究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把培养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各种思想观念、精神品质放到应有的位置上。同时,要以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善于识别和抵制市场经济难免带来的某些资本主义腐朽、消极影响,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适应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并不意味着可以否定德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和行之有效的德育经验,而是要求我们顺应时代的要求,更新某些陈旧的德育观念,充实新的德育内容,拓宽德育的多种渠道,进一步改进德育的方式和方法,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以便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比如:过去传统的教育思想都把“听话”作为“好学生”的重要标准,由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则必须把竞争意识、开拓精神、创造能力等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人才观、教育观,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求异质疑、勇于探索创造的精神,引导和鼓励学生不迷信盲从、不墨守陈规,善于独立思考、创造进取,并且充分重视和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爱好和特长,使他们逐步具备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进行拼搏的本领。

现有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从总体而言,无论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还是道德伦理教育等方面,大抵是与计划经济模式相配套的观念形态。为此,必须进行具体分析,对于正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对下一代的基本要求的部分,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比如:30年前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这种德育活动就要继续坚持。因为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又比如:爱国主义教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革命传统教育,以至社会公德教育等内容,都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的要求。当然,我们又必须看到,原来与计划经济相配套的观念形态,存在着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需要的缺陷,应当切实改进。比如,市场经济所必须具备的竞争观念、开拓精神、风险意识、自主能力等内容,我们过去是比较忽视的。在极“左”的思想影响下,德育内容曾经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滑入“空头政治”的死胡同。在当前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新观念、新事物、新思潮层出不穷,具有强烈求知欲望和创新要求的青少年学生,思想空前活跃,这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我们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充实和更新富于时代气息的德育内容,努力构建学校德育内容的新体系。

作为德育的主渠道,中小学政治和思品课必须根据当前新形势的要求深化改革,进一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致力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学科教学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向学生传授一些商品经济的知识,进行培养商品经济意识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商品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学校要通过一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方式(如知识竞赛、专题讲座、报告会、出墙报等等),积极组织学生学习党的十四大精神和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要花力气组织好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中,知道商品是怎样生产、怎样流通、怎样交换的,知道一些市场经济的运行特点和一般规律,知道社会经济发展对个人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