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世界上最神奇的心理健康课
7854800000022

第22章 网络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课(2)

在网络上,不良信息泛滥,其种类与数量触目惊心,且愈演愈烈。那些色情、暴力以及种族主义宣传、宗教仇恨、民族歧视和侮辱性言论,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由于欠缺个体道德能力,往往会显得不知所措。而要提高个体道德能力,必须使学生掌握道德知识,学会道德判断,进行道德选择,付诸道德行为。

3.虚拟性德育向现实性德育的转变。

中国长期以来的德育是以那种被无限拔高的“虚拟人”为榜样的,脱离了学生的客观实际,却又要求所有的学生力求达到这样的模式。而实际上,这种太空、太远、不切实际的教育又使许多人困惑于德育的实效。因此,要提高网络的实效,必须从虚、空、远中解放出来,追求现实性的教育。

4.从他律性的要求向自律性的要求转变。

网络世界是建立在高速的信息电子网络上的“虚似社会”,是一种不断远离传统、探索未来的新型的社会生存形态。这正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会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往往可能导致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另外大量的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会与学生头脑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形成冲突,容易导致价值观的倾斜。

总之,网吧的出现和发展,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是巨大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挑战是严峻的。我们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才能使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调查表明,现在学生上网吧大多是玩游戏,还有聊天,迷恋男女情爱,而上网学习、查资料的微乎其微。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关注这一现状。中学生也应该慎对网吧,把握自己,做到适时、有变、健康、文明上网。

网络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自1992年美国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起,网络时代迅速向我们走来。据一项调查表明,截至2004年12月,我国上网计算机约4160万台,上网用户约9400万,处于受教育阶段的网民超过上网人数的50%。

“据教育部制定的今后几年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的总体发展目标,用5~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与网络联通,使每一名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

2005年前,争取东部地区县以上和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小学都能上网,西部地区及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普遍建立远程教育接收站。2010年前,争取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条件较差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网络将更广泛、更深刻地影响青少年学生。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里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网络时代的到来,必然引发人类思维方式、精神文化生活及价值理念的变化,由此必然导致社会心理的深刻变化。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在网络时代,“数字化生存”成为社会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化作为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大量体现知识经济的特征,因而形成带有自身鲜明特征的网络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化的发生发展是具有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人类现象,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体现。

网络文化的特点

一般而言,网络文化反映着当前各种社会现象,体现着人们的信念、价值观和传统等文化内涵,自然也反映着现实社会的道德状况,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样的道德素质,在网络空间也会有相应的道德品质体现。但是网络文化毕竟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样态,它为我们提供理解事物、创造感觉现实的新视角和新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对传统的社会规则、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造成强烈的冲击,从而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道德课题。

隐匿性与自主性。与现实社会的交往不同,网络社会中人的身份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假的,每个人对此有着绝对的自主权。网络环境超越了现实世界的限制,而不受干预和控制,因此网络交往比现实中人与人的交往少了某些强制和他律因素,但对人的自主性和道德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开放性与动态性。网络技术使得网络空间中的交往超越了现实社会的时空局限,网络交往范围扩大,交往层次增多,交往内容也更丰富,具有不同目标的群体在网络上组成不同的社区,社区成员可随时加入或退出,彼此之间没有严格的约束,是开放的、动态的。

多元性与复杂性。与隐匿性、开放性相对应,人类的交往关系、道德观念必然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呈现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

网络文化对道德的影响所呈现出的新特点,体现了道德关系的时代变化特征,网络文化条件下新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必然对人的社会行为提出新的道德规范和新的伦理准则。我们固然不能以现有的社会道德去代替网络文化环境中的道德,但也不能抛弃现有的社会道德。如何从网络文化空间中吸收现实社会伦理道德的优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运行机制,构建并满足网络文化对道德规范的新需求,形成网络文化空间中新的道德观念体系,正是发展网络文化,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课题。

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1.网上“文化侵略”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

由于电脑和因特网的发明者是西方人,故迄今为止,任何一种电脑网络基础语言都是英语,其主导国家是美国。据悉,当前从国际互联网上可接收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8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占0.01%。这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权,形成了网上信息的垄断和倾销,其实质就是一种信息侵略。由于信息是文化的一种形式的代言人,因此,信息的侵略便直接导致“文化侵略”。那些附着西方价值形态的信息大量地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流向中国,加之中国中学生对传统文化及其精粹知之甚少,民族文化远未在其思想上扎根,因而在外来网络信息流的淹没中难以产生免疫力和识别力。

1998年5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宣称:“当新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美国的敌人已将战场由物理空间扩展到虚似空间。”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提出:“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极权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公民,通过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有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准则,从而使世界有更大意义上的共同性。”这些充分暴露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充分利用其信息控制权和影响力,极力向世界特别是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进行“文化扩张、文化侵咯”,实现其“不战而胜”之梦想的政治图谋。崇尚新知识,思想活跃,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将面临严峻的文化考验,少数中学生可能因网上“饥不择食”而遭致“文化中毒”。

2.网上黄色流毒对中学生身心的摧残。

在因特网汹涌奔腾的信息浪潮下面,潜伏着一股黄色流毒。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互联网上大约有100万个黄色电脑文件,其中大部分是短篇小说、录像剪辑和图片。1995年,美国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在过去的18个月中,因特网上出现了91.7万幅(件)色情图片、小说和影片,向美国50个州的2000多个城市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扩散。淫秽色情制品通过网络对中学生造成“精神污染”,这些网络“色情文化”严重摧残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将他们引入歧途。我国中学生因有意无意访问色情网点,遭受“黄毒”侵害,甚至走上堕落和犯罪道路的案例时有披露。

3.网上黑色信息对中学生精神的毒害。

黑色信息,指制造社会政治、经济、组织混乱的信息。由于计算机网络传递信息受传统控制影响很小,使社会对个人思想行为的制约发生变化,不再能够有选择地控制人们接触信息的范围、种类,不再能够有效地施行言论监督。网上交流的匿名化,给各种竭力逃避现实社会打击和控制的非法组织或个人以可乘之机。在德国,出现了煽动种族主义的“电子纳粹”。在国际社会,少数别有用心者在网上散布政治谣言和恐怖言论,旨在扰乱人心,制造世界动乱。在中国,一些非法组织也通过因特网发布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蛊惑人心。一些非法分子在互联网上进行诽谤、侮辱、赌博、侵害著作权和隐私权,等等。

4.网上暴力文化对中学生行为的误导。

暴力文化,是指坚持有助于暴力行为发生的行为规范的亚文化。在暴力文化中,人们的行为规范受武力或者暴力手段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价值观念的指导,认为暴力并不必然是非法行为,它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暴力已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渗透到群体成员的品质之中,把使用暴力看成理所当然的事,甚至崇尚暴力而对不使用暴力者歧视或排斥。这种暴力文化对正处于早期社会化过程中的中学生,影响尤为深刻。

家长、学校和社会在鼓励中学生学用电脑上网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它会对下一代构成什么威胁。但是暴力文化会随着计算机网络这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扩散,以至影响整个社会犯罪率。互联网在把境外大量先进科学技术、优秀的思想文化信息传输进来的同时,也夹带了许多西方暴力文化信息。尤其是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种负载境内外暴力文化特质的影碟、游戏软件,通过电脑和网络有声色地传输给中学生。更有甚者,居然在网上教授如何制造炸弹、如何实施各种暴力犯罪。有人做过统计,在因特网上流动的非教育信息,70%涉及到暴力。境内外暴力文化在网络上的表现特质主要是枪战、暗杀、绑架、武装走私贩毒、武功打斗、帮派行会、有组织犯罪等。由于中学生人生经历太浅,是非观念不清,加之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因而极容易通过网络传媒接受西方暴力文化和我国传统暴力文化的误导,常常会因生活环境中微不足道的失意、生活挫折或哥们义气大打出手,做出各种暴力行为,导致暴力犯罪。

5.网上黑客对中学生智能犯罪的示范。

计算机黑客是指对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相当精通的人,其中也有一些中学生,未经授权进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对系统进行攻击,对系统中的信息窃取、篡改、删除,甚至利用计算机病毒破坏部分系统或全部网络。由于信息系统涉及有关国家安全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以及一些工商企业单位与私人的机密及敏感信息,因此它已成为国家和某些部门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成为敌对国家和组织以及一些非法用户、别有用心者攻击的对象。当前,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网络全球化的普及,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黑客成为网络信息安全的最大威胁。据美国FBI统计,美国每年因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75亿美元。我国近年也屡屡发生黑客入侵事件,更改网络主页者有之,破坏系统者有之,窃取经济利益者有之。危害难以遏止。当然,我们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网络犯罪进行钳制。

二、网络对中学生心理的双重影响

随着电脑网络的迅速扩张和强力渗透,上网就像看电视一样成为普通人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内容之一。电脑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工具,正在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并且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电脑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涉及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网络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群体环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交往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为中学生提供了更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使中学生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并且给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在传统交往方式下,个体的人际交往常常囿于实际生活中狭小的生活圈子,但在网络社会中,网络的开放性、大众化、虚拟性、直接性等多种特点容易使网上交往打破身份、地位、财产等社会等级的限制,为人际交往提供便利。通过网络,人们可以直接地交往,而免去了彼此的客套、试探、戒备和情感道义责任。同时,由于网络交往所具有的间接性和虚拟性特点,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年龄、性别、地位、身份、外貌等传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的限制,为性格内向、羞于言谈、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的中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打开了方便之门。

网络提供了角色实践的场所环境,有助于胜任现实的社会角色。人际交往中交往者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交往环境和交往关系不同,交往角色也会发生变化,于是,交往者所扮演的往往是复合角色——角色丛。网络为中学生提供了角色实践的“练兵场”,网络创造的“虚拟环境”使中学生能够在其中不断进行角色学习,理解角色的行为规范,体会角色的需求和情感,了解角色间的冲突,并借助网络群体成员间的互动检验自己的角色扮演情况,进而把握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尺度。

网络提供了打破传统线性思维束缚的环境,有助于激发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网络中,由于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的,它是一种跳跃式的、非线性的思维方式。从非线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在处理复杂的事物时就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并透过这种网状的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线性思维所固有的狭隘、死板的弊端,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宽中学生的思路,帮助中学生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