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
787400000013

第13章

第二章第1节苏秦与张仪:合纵连横的同门博弈

战国时代,纷纷扰扰,异彩纷呈,国与国的关系微妙,时紧时松,七个国家在一个大棋盘上占据着位置,各有所图。棋局扑朔迷离,你来我往,此消彼长,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时代风云变幻莫测,西边的秦国狼子野心要吞食东边六国,只不过火候未到,有所顾忌,欲联合小国逐个击破;东边六国,数齐最强,它们都害怕强秦的攻占,彼此之间又因为一堆鸡毛蒜皮的事始终不肯站在同一阵线,谁都对捆绑在一起心存芥蒂。战国时代和一战前欧洲几个大国的关系一样,错综复杂,利益纠结。

这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光鬼谷子一门就显赫得很。庞涓、孙膑、张仪、苏秦四大门生堪称当时谋坛的“四大天王”,在鬼谷子的精心调教下,先后出道,干出了一番了不起的事业。在众多星级人物中,数苏秦最耀眼,他几乎成了战国的代名词。像他这样掌控七国十几年的人物,恐怕只能出在战国;一人身兼六相的奇事也只能出在战国;为了保证自己策略的实施而去壮大敌人的思路更是只能出在战国。他执掌六国相印,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政府最高首脑,过问各国事务,整合多国力量,六国领导人对他的意见想法洗耳恭听,比起当今的联合国秘书长更有实权。后世人给了他纵约长、纵横家、外交家、说客、谋士等一大堆称呼,对他的口舌功夫佩服得五体投地。

苏秦握住了六个国家的大印,一呼百应,强秦虽蠢蠢欲动,却不敢随意出手,不得不投鼠忌器地忍了20年。如今,翻开战国史书,当年苏秦周游六国,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风采,威风凛凛、叱咤风云的气度跃然纸上。

第一次出山的苏秦带着他的“连横”论调在秦惠王面前碰壁而归,回家后在家人的挖苦与白眼中,一盏油灯、一本《阴符》伴着苏秦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连横不成的他重新审视时局,构建另一套方案——合纵。当他再次出山时,选中的突破口是广纳贤士,力求摆脱国家困境的燕昭王。

苏秦的新理论和莲花舌使燕王折服,燕王资助他一切费用带着他的合纵理论前去游说赵,一起联合起来抗击秦国。苏秦总算扬眉吐气了,他威风凛凛地周游列国,说得韩、魏、楚、齐各路诸侯频频点头,言听计从。从此,苏秦先后说服赵、韩、魏、齐、楚五国国君,赵国国君很高兴,赏给苏秦很多宝物。苏秦得到赵国的帮助,又到韩,游说韩宣王;到魏,游说魏襄王;至齐,游说齐宣王;又往楚,游说楚威王。诸侯都赞同苏秦的计划,于是六国达成联合的盟约,相会于洹水之上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为共同的理想签约,苏秦被推举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秦知道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此后15年,秦兵不敢图谋向函谷关内进攻。苏秦在中原地图上玩起排列组合,如鱼得水,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在不经意间拆分世界,重整力量,演绎着一场场智能的盛宴。

虽然苏秦周旋于六国之间,不过因为最初的知遇者是燕昭王,所以燕国的利益便成为苏秦策略的利益核心,而对燕国一直虎视眈眈的齐国,也是强秦最大的竞争对手,便成为苏秦的利用工具。

苏秦仿佛燕国投放在齐国的慢性毒药药效持久,慢慢地消食齐国的国力。他劝齐王大兴土木,纵情享乐,对外则大肆发动战争,广树仇敌。加上齐攻宋国,秦王震怒,苏秦劝齐王先采取军事行动,以打击、遏制秦势力的发展,使齐的力量进一步被消耗。

除了燕,齐、韩、赵、魏、楚都被苏秦玩转了一圈。苏秦的活动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合纵抗秦和削弱齐国。合纵把六国命运绑到一起,秦国不敢大动干戈,最大的威胁暂时没有太大的举动,六国的生存环境就少了几分紧张感。这样,苏秦就可以放开手脚穿梭在六国,制造各种陷阱,让齐国一步步掉进去。

谈合纵就少不得谈连横,说苏秦便不能不说张仪。张仪,苏秦的师弟,同样也有着出色的口才和经世治国的韬略,只不过和苏秦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苏秦与张仪一同师从鬼谷子,按入师门的先后顺序,张仪要称苏秦为师兄。苏秦在六国联盟呼风唤雨的时候,张仪还处于迷茫之中。有一天,他跑到楚相国家去做客,刚好相国家丢了贵重的白璧,相国的手下见张仪贼头贼脑地四处张望,怀疑是他干的,他们把他捆起来打了个半死。他迷迷糊糊听见自己的老婆在旁边放声大哭,便忍痛问老婆自己的舌头打坏没有,当他老婆告诉他舌头尚完好无缺时,他高兴地安慰老婆说:“好,只要舌头还在,那就不怕了,日后,我定会有出头之日的。”

师兄苏秦发迹了,张仪前来投奔,苏秦听说张仪来了非常高兴,他的计划里正缺少一个人,而这个理想的人选正是张仪。苏秦认为由自己牵头联合起来的联盟不够稳固,各国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没有真心合力办事。强秦是他们联合的动力,要是秦国不那么嚣张了,六国之间肯定要发生内讧。只有保持危机常在,合纵术才有用武之地,否则自己一手导演的好戏只会半路拆台,他的六国相印就成了中看不中用的小饰品。

苏秦计上心头。他摆了一张苦瓜脸,冷淡地接待了张仪,毫无诚意与同门之情。到了吃饭的时候,苏秦在殿堂上大宴宾客,却安排张仪单独在一个角落吃。苏秦的宴席上美味佳肴,还有歌舞助兴,而张仪的桌上冷冷清清,几道小菜唱着独角戏。张仪没有放弃,吃完饭,他向苏秦说明来意,苏秦不耐烦地一口回绝了他,只告诉他一个希望与失望兼备的词——等待。

张仪见苏秦不顾过去的交情,如此对待自己,心里难受极了,恨透了苏秦,决心和苏秦对着干。他发誓要为秦国出谋划策,破掉苏秦的合纵战略。事实上,张仪也只有跑到秦国去另谋发展,因为其他六国都在苏秦的掌握之中。苏秦此举更重要的是激起张仪的愤恨,张仪才有动力。然而此时的张仪囊中羞涩,去秦国连路费都没有。这时,刚好就有个富人想资助张仪。他先是安慰张仪,百般鼓励,再抨击苏秦,最后拿出银两并亲自陪同他前往秦国。其实,这还是苏秦的安排。

张仪见到秦王后,引经据典,一语点出当时列国之间利害冲突的要害所在,批评了秦国的内政外交,最后掏出了破除六国合纵战略的连横策略。张仪的出现给秦王带来了希望,其实秦王也有连横的意思,但苦于无能干的知音。如今张仪的一席话把他解救出来,不久秦王拜张仪为相。

实际上,苏秦正需要像张仪这样的人到秦国去,但是他为什么不告诉张仪合作唱对台戏?因为他知道张仪如果不受这样大的刺激,就发不起狠来,如果说明了,反而搞不好,必须要激起他的怨恨的之气,硬是要立志做破坏的计划,两人才有戏唱。所以后来张仪连横的计划成功了,苏秦派去挑拨张仪到秦国去当“卧底”的人,这时才把真相说出来,实际上张仪到秦国的路费还是苏秦奉送的。张仪不由感慨万分:师兄毕竟是师兄啊,任我腾挪变化,也没能跳出师兄的手掌心。于是,他发下誓愿:只要苏秦还在一天,秦国就一天不出兵,为了师兄,也为了自己。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是定格在特殊的时代和空间交错的点上,观念、制度和价值取向多少都浸染了他们。当后人再去思考的时候,还原那个时代的背景,他的原貌将会更加丰满、真实。战国,一个阴谋阳谋满天飞的时期,终归是谋略的天堂;苏秦,一个对形势轻车熟路的说客,驾驭得了时局,却摆脱不了纷乱无章的时代特征。由平头百姓到六国丞相,为燕国机关算尽,最后在齐国遇刺身亡,为他报仇雪恨的是自己一心迫害的齐国君主,而在燕国人心中却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苏秦与张仪的默契在于,他们知道这个时代各国需要的是什么,他们也清楚,有时候,对手的存在不会使你灭亡,反而是你生存的必需。如果细看两人的历史面孔,你会发现剑拔弩张的怒颜相向不过是出色的演技,一黑一白,一正一反,唱的就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