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名士:世不我知未足忧,是真名士自风流
中国历来多名士。打个比方说,风景需要一些小点缀增加情趣,一个国家也需要名士做点缀。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名士总是活跃在舞台之上。
名士自古就有,东汉时候形成雏形,名士们等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当时的名士们,互相标榜,你说我是孔子,我说你是颜回。不过东汉的人崇尚名节,可以用生命来捍卫它,所以那时多名士就不足为怪了。
魏晋承东汉遗风,名士也不少。不过这时候的名士和东汉时的有大的差别,他们沐浴在微风里,徜徉在溪水边,芊芊玉手之中,握着好看的拂尘,披着松散的袍子,掩盖着因服用五石散而裂口的皮肤,喝着酒,恣意谈话。可以看到,国家太平,名士就是无所事事的注解。
有人总结中国有六种名士:
1.拒绝合作型:夏、商、周三代都是家天下,汤、武革命都算是暴力革命。武王革命时候,伯夷、叔齐就叩马而谏,说他以暴易暴,不合法制。两个人拒绝参加新政府,逃往山中挖野菜为食。但天下是人家的天下,怎么容身?最后只得饿死在首阳山下。
2.佯狂避世型: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自己写个桃花源来幻想,但哪有桃源可避,只能去乡下种地,忍受饥饿。这类名士如果养尊处优惯了,肯定不肯到乡下种地,只好待在权贵的眼皮儿底下,佯狂卖傻。陪伴他们的是酒是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最为有名。
3.隐市隐朝型:本来意义上的隐,一定不能当官。但已经当了官,乡下又住不惯,怎么办?只能降低标准,隐于市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4.琴棋书画型:名士除了诗酒雅集、一掷千金、精通美食和美女外,还有很多高雅的玩法,无法一一说到,不妨用这琴棋书画来概括。
5.附庸风雅型:假名士的一种。他们拿钱买园林、家具、文物、善本书、名人字画、国色天香的女人、炒一手好菜的厨师,但最不容易买到的,还是才情二字。没有才情却附庸风雅为名士大有人在。
6.太公钓鱼型:古代隐者,常以渔父为象征。这种渔父谁最早?姜太公。“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他钓的不是鱼,而是统治者的青睐。刘备三顾茅庐,也是上诸葛亮的“钩”。中国名士,很多待价而沽的。他们藏于深山,捷径在身边,“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专等明主发现。
无论哪种名士,他们都有自己的风度,风流无比。王羲之的《兰亭序》,被人视为书法里最好的,因为那种从容淡然、风姿绰约、无心自然,是对名士风度的最好说明。而同样无心自然的《祭侄文稿》,却不被名士们看重,因为那里面的悲愤沉痛,和名士追求的自然和谐相差太远了。
其实名士的内心大多是挣扎的痛苦,像东汉的党人、竹林七贤、明末的东林党等。在历史上,他们都被视为忠贞的代表、正义的化身,他们体现了中国文人政治品德最高尚的一面。然而,他们内心大多痛苦,他们的结局也大多很悲惨。《晋书?阮籍传》说:“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其实,不止是魏晋之际,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