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2节后来者循着前辈的影子看人生
能够在史书上留下蛛丝马迹的宦官在某种程度上为后来者起了模范带头作用,好的找到了尽忠的榜样,坏的找到了学习的标杆。春秋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宦官,以寺人费、竖刁、寺人披和夙沙卫最为著名。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权阉代表,他们也是历史最初大笔勾勒的宦官面孔,后世许多或有功于国家或有罪于百姓,或青史流芳或臭名昭著的宦官们均能在这些人身上找到最初的苗头。
鞭责之下的赤胆忠诚
齐襄公年间,寺人费是襄公身边一位侍从,在一次田猎中因费的无心之过致使襄公坠车受伤,恼怒的襄公狠狠鞭责了费,费心中也颇有些愤懑。这一切被当时企图阴谋篡权的贵族公孙无知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如果能够将君王身边的内侍拉入反叛阵营,胜算将会大大增加。面对公孙无知的威逼利诱,寺人费表面上站在反叛的阵营以试图麻痹公孙无知,兵变之际,却冒着危险偷偷跑回齐宫,将齐襄公暗藏起来,想使其免遭灾祸。不过,势孤人单,齐襄公最终还是被叛军杀害,寺人费也在抵抗叛军中英勇战死。
“三子专权”的贼首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管仲病,齐桓公问:“你百年之后群臣之中谁可为相?”管仲说:“对群臣的了解谁能比得上主公您呢!”齐桓公说:“易牙这个人如何?”管仲说:“易牙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让主公您品尝人肉汤的滋味,这种做法缺乏人性。常言道:‘虎毒不食子’!这种人不可接近。”齐桓公又问:“竖刁如何?”管仲说:“竖刁阉割自己伺候君主,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从人性和人情上都讲不通。这种人不可亲近。”齐桓公再问:“开方如何?”管仲说:“开方背弃自己的父母侍奉君主,不近人情。况且他本来是千乘之封的卫国太子,能弃千乘之封,其欲望必然超过千乘。应当远离这种人,若重用必定乱国。”
管仲病中的这番话在齐桓公暮年成为现实,这场“三子专权”的祸首便是竖刁,竖也是宦官的意思,古代有时亦将宦、竖齐称。竖刁深得齐桓公喜爱,把持王宫总管大权,在名相管仲等大臣的强烈反对下,齐桓公曾一度将其废去。然而,君王侧的小人永远有着自己的市场,离了竖刁的齐桓公十分不适,不久之后便又重新启用。上文中泯灭人性的易牙也是竖刁引荐给齐桓公的“人才”。当竖刁将权柄由后宫伸入朝堂时,年迈的齐桓公便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竖刁、易牙和开方在王宫中筑起高墙,一代霸主齐桓公被活活饿死在宫中。
舌绽莲花的权阉
无独有偶,春秋五霸的另一位有为君主晋文公身边也有一个宦官即寺人披。《左传》中曾记录了一则“寺人披见文公”的故事,讲的便是曾奉骊姬之命刺杀尚未成为国君的晋文公失败未果的寺人披在一次献忠中借助三寸不烂之舌赢得了文公的宽恕与宠信。
晋大夫吕甥和郤芮害怕被晋文公迫害,打算火烧晋文公的宫室,杀死晋文公。披请求晋见,晋文公派人谴责驱逐他,说:“你当时奉晋献公的命令到蒲城杀我,晋献公命你过一夜再去,你却立即到了那里。其后我随狄君去渭水河畔打猎,你替晋惠公寻求机会杀我,命你第三宿到,你过第二夜就到了。即使是有君王的命令,也不应该这么快呀!你当年在蒲城砍断我的那只袖管还在,你还是走吧!”寺人披回答说:“臣以为您进入晋国为君,应该是正常的道理;如果您不这样做,恐怕又要遭到灾难。执行君王的命令,没有二心,这是自古传下的规矩。铲除君王的祸患,我将尽最大的努力。我当时是站在晋献公和晋惠公的立场上,才把您看成与国君对立的蒲人和狄人。如今您继承君王之位,能没有像当年蒲人、狄人那样与您对立的吗?齐桓公赦免了管仲射他的罪,且让管仲做相,您如果改变齐桓公的这种做法,我又哪敢违抗您的命令呢?畏罪潜逃的人太多了,岂止是受过刑的我呢?”
后来,成为晋文公近侍的寺人披不但参与了国家大事、官吏任免,在晋献公时代还曾亲自带兵征伐蒲国,权焰极盛,堪称后来童贯等人的前辈。
第一批宦官其实是后世宦官们的缩影,循着他们的影子可以更清晰地剖析后世宦官们的不同人生轨迹。在后世权阉干政的年代,虽然心智扭曲的宦官们给社会、政治、经济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危害,但寺人费的后继者也不乏见,宦官中也有不少英杰之士,如东汉的蔡伦、后唐的张承业、明代的郑和、清末的寇连材等。反面的竖刁之流更是不少,王振、刘瑾、魏忠贤等人留下的历史污点足以让后人将宦官队伍一棍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