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
787400000047

第47章

第五章第6节莫道宦官不丈夫,畸形阶层的正气英杰

从生理上说,宦官不是真正的男人,不过,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仍然不乏正气英杰。正是,莫以出身论英雄,宦官未必不丈夫。

明代著名文人冯梦龙曾在读史书时有感而发对一位宦官做过批注,评价极高。这位被点评的宦官便是后唐庄宗时的张承业。

张承业识大体懂谋略,是后唐的开国功臣,他为报答李克用的知遇之恩,竭尽全力辅佐李克用的儿子晋王李存勖。晋王某次向控制府库的张承业索要钱财用于赌博及赏赐伶人,张承业执意不给。晋王要不到钱,就留在酒库里喝酒,喝醉了,让自己的儿子李继岌为张承业跳舞,跳完了,张承业拿出以宝玉装饰的衣带和马匹赠送李继岌,晋王指着钱(其意在此)对张承业说:“和哥(李继岌的小名)缺钱用,给他一点钱,玉带和马匹有什么用?”张承业谢罪道:“国家的钱不是微臣所能据为己有的。”未能如愿的晋王不肯放弃,张承业有些恼怒地说:“微臣是个老宦官,不必为我的子孙着想,只是先王叮嘱一定要为国雪耻,所以珍惜这些钱是为了助陛下完成霸业而已。如果陛下想用,何必问臣,财产用尽,兵马四散,难道只是微臣受害吗?”说完就拉着晋王的衣服哭泣,晋王只好作罢。冯梦龙边批:“千古第一内臣。”

张承业对于李存勖来说,不只是一个内廷的宦官,而是一个周公似的人物,因此李存勖对其也颇有几分忌讳,即便如此,张承业最终还是因为李存勖僭越帝位,苦谏无用之后悲痛绝食而死。

无独有偶,后唐庄宗时还有一个宦官获得了后人极高的赞誉,即欧阳修极为推崇的宦官张居翰。后唐庄宗下诏杀已降蜀主王衍等一行人,人数达千众。宦官张居翰认为如此做法过于逆天,杀伐太重,于是在诏书中把王衍一行人的行改为家字,就成了杀王衍一家人,一个字救活了千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更何况千条人命呢?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编撰《新五代史》时写道:“独承业之论,伟然可爱,而居翰更一字以活千人。君子之于人也,苟有善焉,无所不取。”一字救千人,使张居翰一直受到后世史学家的交口称赞。

提到宋朝的宦官,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童贯,不过绝大多数人都是将其作为反面教材。《宋史?宦者传》中也记载了不少宦官的事迹,不过鉴于唐末的宦官专权,宋初对于宦官干政的惩处是极为严厉的,但在“王与马,共天下”的开国之初,太祖和太宗身边伺候的内侍还是不乏立有赫赫战功的宦官将军。虽说这些位列史传开头的名宦并非大奸大恶的奸宦,但几乎每个人都有着一些极端的缺憾,或许这也是受过身心重创的人异于常人的心理缺失。

不过也有一个例外,有一个人在史书中留下的净是溢美之词,此人便是宦官秦翰。《宦者传》有关秦翰的出身介绍得很少,只写明了籍贯,父母亲人均未提及,据推测他可能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十二三岁进宫为宦,二十几岁便成为正规军中的都监,且在宋初武力正盛的时代“以善战闻”,可以想象其大将风采。

秦翰征战一生,全身上下受伤四十九处,立功无数,无论是赵光义还是赵恒都绝对信任和倚重这位名将。史书中着力描绘了秦翰的风度,让人简直忘了他是一个宦官。“倜傥有武力”、“性温良谦谨,接人以诚信,群帅有刚狠不和者,翰皆得其欢心”、“轻财好施,与将士同休戚,能得众心,皆乐为用”。

秦翰文武双全、对建筑学有很深的造诣、深谙吏道也爱民如子,假如他不是少年时便被收入内廷,或许会有更大的作为。秦翰六十四岁暴卒于宫中,以其数十年的戎马岁月而言也算善终。秦翰一生可算生荣死哀,谢世时无论是帝王还是走卒,都“为之泣下”。他生前从不蓄财,死后身无长物,其养子也直接进了内廷效力。总之,能够在血腥的后廷宦官之中,保持名节,又有所建树,着实不易。

提到宦官中当之无愧的英雄,有一个人不得不说。

公元1405年7月11日,在茫茫大海上,第一次出现了一支如此大规模的船队。这支由大明王朝永乐皇帝派遣的船队,在此后的二十八年间,七下西洋。出访了东南亚、南亚、西亚,远至阿拉伯地区和东非;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其船队规模之大,航行里程之长,出访国家之多,可谓空前绝后。

郑和本性马,小字三保,信仰伊斯兰教,幼年时净身为宦,在北平燕王府服役。提到宦官,世人通常有些鄙夷,的确历史上不少留名的宦官都是污点人物,身体残疾,心理阴霾,奸猾乱政,为人不齿,然而,历史不能一概而论,郑和可算是几千年来这个特殊群体中最光彩夺目的一个,他的成就常常让世人忘记他是宦官。

是金子总会发光,无论它在什么位置。在燕王府为奴,身份卑微,但郑和本身所具有的才能已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成为朱棣夺权称帝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

作为燕王的亲信与随从,郑和有机会接触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他为人正直,在与燕王长时间的相处中,除了赢得了燕王的信任与青睐,还耳濡目染了不少政治权术与军事谋略。因此,当明成祖朱棣在寻找下西洋的最佳人选时,第一个闪现在他脑海的就是郑和。

《古今识鉴》中记载:“郑和‘身高七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山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如洪钟,才负经纬,文通孔孟,博辩机敏,长于智略,知兵善战’。”据说,朱棣曾针对此事问擅长相术的袁忠彻:“三宝领兵如何?”袁忠彻回答说:“三宝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于是,朱棣就任命郑和统督部众前往西洋,果然不负众望,所至畏服。

1424年8月,当郑和的船队第六次行至凶险的海域时,一手缔造永乐盛世的朱棣病逝于征战途中,航海神话也戛然而止。不过,这段生机盎然的航海片段以及这股称霸半个世界的海上势力的兴起依然将大明王朝的无限荣光定格在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同时被历史记住的还有这位特殊身份的航海英雄。

历朝历代都有忠有奸,无论是朝臣还是宦官,说到清代太监,人们想到的便是安德海、李莲英等名重一时的太监总管,不过在晚清还有一名舍生取义的太监让历史记住了他。

清代太监寇连材,直隶昌平州南下七家庄人,家境中道,自幼读过几年私塾,两次县试均落第而回。23岁时,其父寇士通因与大财主赵灿打官司未赢,含恨而死。时值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国仇家恨,使寇连材挥别妻儿,亲手自阉,进宫当了太监。

寇连材长得眉清目秀且谈吐文雅,能写会算,深得慈禧信任,被留做梳头房太监,视为心腹。对于慈禧的揽权干政、专横跋扈,寇连材十分不满,多次劝谏,均遭到慈禧的呵斥,不过,慈禧念其年幼无知,并未加罪,依然信任如初。不久,派他到奏事处当差,名为侍候皇帝,实际上是作为慈禧的耳目,监视光绪帝的一举一动。谁知他深明大义,忧国忧民,对光绪帝的处境极为同情,反将慈禧的所作所为告知光绪。不久,寇连材又被调回西太后处做会计房太监。

甲午风云后,戊戌变法风波骤起,面对企图废掉光绪的慈禧太后,寇连材忧心如焚。多次婉言劝阻慈禧无用后,他告假回乡与亲人诀别,并将所记宫中秘事一册交付其弟。一切安排就绪后,寇连材于丙申(1896)年二月十五日上书面呈慈禧太后。

所奏共十事:一请太后勿揽权干政,归政皇上;二停修圆明园;三停修铁路;四严惩卖国贼李鸿章;五重修武备,和日本拼死一战。其余诸条史载不详,但传闻中最奇特的是最后一条,奏折中言道,皇帝如今无子嗣,请选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效尧舜之举。此数条虽有荒诞不经之处,然皆发自肺腑,其忠心字字可见。

慈禧太后阅后,暴跳如雷,怒声训斥寇连材。火气稍息,多疑的慈禧暗想,以寇连材的见识,恐怕难有此作为,背后定有人指使,于是严加审问。在威胁、利诱面前,寇连材不改初衷,一力承担。慈禧恼羞成怒,喝问道:“本朝律法规定,太监有言政事者,立斩不赦,你不知道吗?”寇连材面不改色,从容回答:“奴才知之甚详,若能拯救国家于水火,死而无憾。”慈禧无奈,命人将寇连材押赴慎刑司囚禁。两天之后,于菜市口处斩。行刑这天,寇连材神色自若,整衣冠,向宫阙方向行三拜九叩大礼,然后从容赴死,年仅28岁,观者无不泪流。

时光的积淀会写下历史对人和事的种种评价,恶的遗臭万年,好的流芳百世,虽说有时时过境迁褒贬不一、莫衷一是,但仍有许多英雄豪杰被世人记住,他们的品行与功绩让人们忘了他们的尴尬身份,这也是历史公正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