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
787400000058

第58章

第六章第7节一朝势落成春梦,塾师们的惨淡生涯

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多少后辈高科中。

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

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陋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郑板桥的这首《道情》描写了一位乡间老塾师悟破名利,超然尘世之外的洒脱之情。

但是,历代塾师们远非如此潇洒。他们实际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都是非常恶劣的,在社会上也没有什么地位可言。主人家虽然把他们当做孩子的老师,但骨子里看不起他们。因为塾师们有学识却没有跃过龙门,最终沦为一个教书匠。

也因为如此,主人家对他们的劳动所支付的薪水也很微薄。《清史列传?王命岳传》记载的塾师王命岳的故事中说,王命岳给人辅导学童。开始讲的报酬是:每月三斗米,三钱银子蔬菜钱。工钱微薄,但王命岳算了一下这样自身吃食之外,有余米三斗,可供全家五六天吃食,有这点进项总比没有强,于是就应允下来。但是还没有去上班,东家就变卦,表示愿意供给他伙食,而不再给钱米。王命岳觉得这个办法自己是吃饱了,却没有剩余的银米养家,于是同东家磋商,按最初讲好的办,但东家坚持后一主意,不容商量,王命岳为了糊口,也只得照人家说的行事。

王命岳19岁考中秀才,31岁成了举人,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中进士。他做塾师是在他中进士以前,入仕后才有所改善。

王命岳全家10口人,他的母亲除了做家务外,还给人家做针线活,以多换两升米。有时候家中缺粮,为照顾老人小孩,王命岳母亲淘米下锅时,从定量中抓出一把米,存起来另做让老人小孩充饥,而她本人经常半饥半饱,面容憔悴。靠她的缝纫工钱,王家才勉强度日。

王命岳在东家吃饭自然不会坏到那里,但是想到家人吃不饱的情景心里肯定不好受。有朋友同情他家穷,给他送好吃的,他就借故将朋友支开,把饭菜送回家里给老人吃,有时和东家一块吃,饭菜好,他也想方设法省下来往家里送。

王命岳一点点收入全用于购买粮食,王命岳母子勤劳的目的好像就在于把全家人的肚子填饱,其他的想都不敢想,也不可能有其他的需求。穿衣娱乐,礼尚往来,一概不能奢想。史书上记载王命岳在贫困的煎熬下,仍尽可能地学习,在教书同时,提高自身文化水平。他23岁时父亲去世,守丧不能参加考试,27岁成为廪生,次年母亲故世,接着祖父亡故,如此两次服丧,都不能进考场。丧服完毕,31岁的王命岳考上举人。家里穷困潦倒,又亡故多人,王命岳若没有坚强的毅力,根本不可能坚持学习。贫寒人家的子弟,要改变家庭的面貌,往往立下志愿,吃大苦耐大劳,才有机会获得成功,相比之下,富贵之家浪荡子弟占多数,并且很多都毁身败家,贻笑大方。

王命岳的经历,让世人知道一些读书人的悲惨生活。试想,王命岳还是中过功名的人,给人家做塾师童,一个月才仅有几斗米的报酬,其他什么都不能保证。知识分子的生活惨到这步田地还要看东家的脸面行事。中国古今的知识分子大概有一个共同的命运,那就是清贫。

古代贫苦平民把出路寄托在科举上。的确,有的人从中走出来了,王命岳家庭后来的变化就是一例,但能由这条道路出来的人毕竟太少了,大多数的士人只能在社会的底层徘徊,不少士人选择做塾师,委屈生活,东家高兴时在高朋满座的宴会上赐得个刁陪末坐:不高兴时,一文不付轰出府去。至于落后乡野的村学乡塾,那里的学校和塾师更是另一番模样了。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这样一首诗,描写乡村学塾的样子:

漆黑茅柴屋半间,猪窝牛栩浴锅连;

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