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
787400000057

第57章

第六章第6节民间富豪与皇帝斗,身败名裂

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浙江嘉兴有一个大富翁名叫万二,总爱打听京城里的消息。有一天,他和一位刚从京城回来的朋友聊天。朋友兴冲冲地说最近京城流行皇帝朱元璋自己所写的一首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披被。”意思是说,皇帝天天做苦工,比文武百官们还要晚睡早起,与江南富翁们的舒适生活,更是没法比。这首皇帝自我叹气的“苦命诗”,万二听后毛骨悚然:一个满脑子心机、权谋的皇帝,怎么可能坐视在他的江山还未稳固时候,居然存在着一群腰缠万贯、生活富足的人,比皇帝还逍遥!万二急急送客之后,二话没说,便将家产分给族人,自己买了一艘船,带着细软等,载着家人远走他乡。

就在万二隐姓埋名、避居山林不到两年的时间,众多江南大族果然陆续遭到朱元璋毒手,没收的没收,抄家的抄家!

金钱永远是人们向往的东西,有了之后可以不对别人低三下四,甚至可以与达官贵人平起平坐。但是,人们往往只羡慕民间富豪挥霍潇洒的生活,却忽视了他们的困苦结局。不确定万二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但是明代另外一个富豪沈万三确实是因钱财而家破人亡。

是名人就有传说。民间传说沈万三穷困之时,曾经与朱元璋是朋友。有一次,沈万三做东请朱元璋吃饭,结账时差了一文钱,就向朱元璋借了一文钱。沈万三说这一文钱将来定当奉还,利息是一日转十二个对合。后来,朱元璋得天下,初期国库空空,为了解决朝廷财政不足的窘境,他想到了天下第一巨富——沈万三。于是,朱元璋发出加急圣旨,召沈万三进京。二人见面,依旧称兄道弟。谁知当朱元璋提出要借1000万钱时,沈万三却面有难色。朱元璋马上沉下脸说:“我说个‘借’字算是客气的!你可记得曾经向我借过一文钱吗?利息是你自己定的,一天转十二个对合。现在你就把这一文钱的利息清偿了吧!”按一文钱一天转十二个对合计算,一年就是12365,远远超过1000万,当沈万三不满地说这无异于充军钱时,朱元璋不觉大怒道:“你说是充军钱吗?现在便把你充军!”于是降旨将沈万三抄家充军。

明代以来,沈万三就成了富翁的代名词。嘉靖年间,嘉兴有一个人用13000两黄金向严嵩捐了个大官,搞得明朝的官场乌烟瘴气。因此,这个官被戏称为“沈万三官”。甚至《金瓶梅》中潘金莲都时常跟人说这样一句民谣:“南京的沈万三,北京的槐树湾;人的名儿,树的影儿。”意思是南京沈万三有名气,北京枯柳树有影子,想要掩盖也掩盖不了。

沈万三,原名沈富,元代中期随父沈祐由湖州南浔迁至周庄东坨。沈家以躬耕发家,后来凭借周庄特有的地理优势进行海外贸易活动。不过几年光阴,沈万三就成了“资产巨万、田产遍天下”的江南首富。在民间传说中,沈万三之所以这么有钱,是因为他得到了一个聚宝盆,所以成为明初首屈一指的“大款”。与万二的避祸不同,沈万三到处炫富,广置了田宅万顷,以至于有了“苏州府属田亩三分之二属于沈氏”的记载。

有一次,沈万三听说苏州城有一个叫王行的名士学富五车,他非要请人家到周庄去给他当私塾先生,教育他的孩子。不管王行写的文章如何,一概称赞,并且拿出大量白银作为酬谢。王行看到这么丰厚的酬谢被吓得连连辞谢,临走低声嘀咕了一句:“如此炫耀财富,早晚是要倒霉的!”果不然,炫富终于让沈万三落了个流放云南、家破人亡的下场!

《明史》记载:朱元璋实施筑城计划时,单造砖单位便涉及一部(工部)、三卫(驻军卫所)、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一十八个县,另有三个镇。而沈万三一人便负责从洪武门到水西门十余公里长的城墙,工程量占整个工程的三分之一。之后还有为朝廷犒军的意思,朱元璋说:“朕有军百万,汝能遍及之乎?”沈万三豪爽应答:“愿每军犒金一两!”朱元璋发怒道:“匹夫稿天下之军乱民也!”于是,沈万三被发配到了几千里外的云南去了。

中国的历史事件很多,朱元璋与沈万三的较量故事却是唯一的一次皇帝与商人的角斗。至高无上的皇权,取得了胜利。沈家的遭遇正是元末明初江南地主豪富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