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
787400000064

第64章

第七章第3节落第的报复:“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与王仙芝一样都是贩卖私盐出身,黄巢善骑射,生平最喜结交豪侠之士。造反后黄巢自称“冲天太保平均大将军”,与王仙芝决裂后一度由强变弱,后来又由弱变强。这位被贬为“流寇”的黄巢进行了一场历时一千多日,从湖北渡江南下而后由广州北上,横扫十余省。当旋风般的铁骑在中国的大地上划上一个大弧后,六十万大军攻破了唐都长安,而后又雪崩似的退出。历史注定了这是一次未能完成的远征。

黄巢也是学子,年轻时曾赴试,落第后满腔愤慨,离别长安之际,写下一首著名的“反诗”《不第后赋菊》。诗云:“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前文也曾提到,黄巢起义的500年后,靠元末农民起义起家做皇帝的朱元璋,也写了一首《菊花诗》,诗句相似,读起来的感觉也如出一辙,后人也多讥笑朱皇帝抄袭。

朱皇帝虽然出身卑微,但他当了皇帝,“天下”都是他家的,“抄袭”前人区区一首小诗自然算不了什么。不过,朱皇帝为何独独“抄袭”黄巢这首菊花诗,恐怕不仅仅是因为他做了皇帝,可以为所欲为吧!

清人笔记《通幽趣录》记载:朱元璋在灭吞陈友谅、方国珍诸雄时,与谋臣李善长、胡惟庸等人聊天时候,曾说:“黄巢一介落第武子,后能创金甲百万之众攻陷唐都,称大齐皇帝,乃是一雄杰也。”由此可见,除了成王败寇的结果之外,朱元璋可算黄巢的知己,惺惺相惜,抄他一首诗也没有什么了。他俩都对菊花情有独钟,这或多或少与菊花的颜色有关,黄色在古代是帝王的颜色,只要想一想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时的那副神情,就不难明白身上黄色的意义了。

最初黄巢未必有做皇帝的念头,黄巢家族世代贩卖私盐,他自己又曾是舞文弄墨的秀才,家境的相对殷实和知识分子所谓的清高,使黄巢想要去追求生命的另一种高度。那就是他向往的生活——登科取士、荫妻蔽子。

其实黄巢的落第更多意味着他与朝思暮想的高级阶级擦肩而过,他本就不太安分的心不免生出强烈的不满。假如黄巢及第,那肯定就不会有起事造反;一起参考金榜题名的人很多,独独没有自己,看着那些人披红挂绿,春风得意,一日看尽长安花,说不定还会接到哪个绣楼上掉下的小姐的绣球,而自己一无所获,只能穿一袭青布长衫,灰头土脸地溜着墙根步出京城,那心中的嫉妒与落寞可想而知。长安虽好,不是属于他黄巢的,这口气如何忍得下?于是,就诞生的报复的心理。

后来黄巢的军队绕了中国大半个圈子,却不留根据地,从这一点上看,他开始的目标是很单纯的,那就是直捣长安,让它“满城尽带黄金甲”;让他快意恩仇,让他一洗当年落第的耻辱。理解了这些,也就可以理解他在长安城里的所作所为。四品官以下,仍用唐朝的旧官僚,那里边肯定有当年与他同时参加科考的人。那时的黄巢坐在高高的庙堂上,看着那些当年高昂的头颅一个个顶礼膜拜,叩头如捣蒜,一定是志得意满。

在起义的大部分时间,黄巢剑指长安,从未动摇。而其众多追随者恐怕更看重眼前的金帛、田舍、女色,他们所倡导的平均主义当然是自我补偿和自我满足为先,他们的心里在想,自己也该拥有当权者所拥有的一切,甚至更多。

黄巢和他的部属就其本质而言,仍不过是诸多割据势力中的一支。只不过他的出身与那些带有明显官方色彩的藩镇势力显得有些另类。因此,在黄巢起义的过程中,这一独特的力量总要面对整个官僚集团的联合打压。几起几浮,黄巢仍以他百折不挠的个性,完成了对长安的占领。

其实,自他入长安就一直处在唐军的四面包围之中,粮食的供给非常困难。黄巢的流寇主义的错误造就了他与朱元璋出路的不。

至于黄巢的最后归宿,正史上记载是自杀于山东莱芜的虎狼谷。民间也有传说黄巢最终杀出重围,但看破红尘,出家当了和尚。这让人想起几百年后的兵败九宫山的李自成。难道历史真如尼采所说是一个“不断循环的怪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风云激荡之后,烟云散尽,黄巢留传下来最广为人知的,还是他的诗,更确切地说,是那一句:满城尽带黄金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