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
787400000065

第65章

第七章第4节水浒英雄,动荡时代背景下一群游民的影子

《水浒传》中,皇帝宋徽宗钦笔御书四大寇中山东宋江、江南方腊实力最强,政府军在与他们的战争中几乎没有胜利过。可惜宋江受招安,最后落得个两败俱伤。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可没有演艺中那么厉害。宋史上有关宋江的记载总共有三段,分别是:

本纪二十二徽宗四,宣和三年有“二月庚午,……癸巳,赦天下。是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列传一百十二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列传一百十二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从中可以看出宋江一度很嚣张,“官军数万无敢抗”,尽管如此仍属于流寇性质,终不能成就大事;宋江人马不多,张叔夜用了卧底和千名死士设伏加上少量“轻兵”、“健卒”就搞定了宋江,而宋江是在副手被擒、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不得已才投降;还有侯蒙曾经建议宋江去打方腊,但朝廷似未接纳。演义中的宋江打方腊也是子虚乌有。

“官逼民反”,这样的轮回充斥着中国的历史。其中的深刻含义,是只要“官”有资格“逼”,“民”就有资格“反”。“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从这样的俗语中,看不到对封建社会“君权神授”的认可,也看不到对“真龙天子”的尊重,看到的只是“窃国者侯”的强盗逻辑。《西游记》中连玉皇大帝都可以拿来开玩笑,都可以被一个猴子搞得一塌糊涂,中国人内心深处对皇帝的想法,微妙得太值得探索了。

水浒英雄,就是在宋朝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一群游民的影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愁,都被一一写进了《水浒传》,他们身上个性的意识灵魂,他们脚下执著的奋斗经历,无非是想见证如何穿越那水流湍急的游民江湖。

这种江湖充满了阴谋诡计、刀光剑影。一个人瞬间富贵与一群人瞬间覆亡,都在江湖中生龙活虎地上演。《水浒传》中第二十八回十字坡的黑店老板张青、孙二娘在请武松吃饭的时候,这三个人说的是“江湖上好汉的勾当,却是杀人放火的事”,把两个押送武松的公差吓得只是跪拜。武松还安慰他们说“我等江湖上好汉们说话,你休要吃惊,我们并不肯害为善的人”。在宋朝,衙门里的公差什么坏事没有见过?什么丑陋无比的事没有听说过?连公差听了都感到恐惧的就是这种“江湖”。

一般来说,江湖作为一种松散的存在,游民奔走觅活在一个无形的江湖中,但是它的组织却是有形的,这种有形组织也是秘密的,比如秘密会社、帮会。《水浒传》中梁山泊、二龙山、少华山、清风山、对影山等就是有形的,江湖人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比如说,林冲发配到了沧州,在一个酒店里,酒店主人向他介绍说村中有一个大财主,姓柴,名进,在这里称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唤“小旋风”。“小旋风”是柴进的一个绰号,柴进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他同样跟上层社会往来,他在向达官贵人、文人学士递名片时候,绝不会写上“小旋风”三个字,因为这“小旋风”三个字只是江湖人叫的,在上层社会绝对不行,而且上层社会的人们视有这类绰号的人物为匪类。统治者要想打压某人,也往往要给他起一个江湖绰号。清风寨的知寨刘高抓到宋江之后,宋江自称张三,是个良民,是做买卖的。而刘高把他判断成盗贼,于是在给宋江填资料表的时候,把自己称为“郓城虎张三”。有了绰号,一看就是江湖上的人,而江湖人就离土匪就不远了。

宋朝之后,这种有形的秘密组织就更多了。但是江湖所包含的远远不止这些。这些都是从事非法活动的游民,江湖中还有一种从事合法活动的游民,比如说评书的、唱戏的、走江湖卖药看病的郎中,他们并不从事非法活动,而且他们的服务往往还是生活在主流社会中的人们所必需的。但在统治者眼里,这些游走江湖的人也不是良民,也是必须提防的异类。明初的洪武时期甚至通过监督或制定严厉法律,把他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加以防范。

谈论游民,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水浒英雄,忘记高俅这个真正的游民。其实他是浮浪破落户子弟,是个没有正当职业的真正游民。最后不经意间发了迹,成了国家的顶级“球星”,估计脚上功夫和嘴上功夫都很了得,不然同为游民,他怎会发家致富,人家却陈尸黄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