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不忍细看大全集
788500000107

第107章 科考文人大揭秘4

状元是苏州的土特产

苏州是自古以来有名的城市,古时称为姑苏。姑苏城内特产众多,最为著名的有碧螺春茶叶,阳澄湖大闸蟹,东山的枇杷,盛泽的丝绸,还有那决定的苏州刺绣,美妙的檀香扇子等等。

而还有一样最出名的土特产,那便要算是科举大军中的“头魁”状元了。状元总是出自苏州的这一现象,让苏州被人戏称为状元产地。苏州状元之多,冠绝中土。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对此事也略加提到过,他说:“清代鼎甲之盛,莫盛于苏州一府,而状元尤多于榜、探。”

顺治朝有状元孙承恩、徐元文,康熙朝有状元缪彤、韩菼、彭定求、归允肃、陆肯堂、汪绎、王世琛、徐陶璋、汪应铨,雍正朝有状元彭启丰,乾隆朝有状元张书勋、陈初哲、钱棨、石韫玉、潘世恩,嘉庆朝有状元吴廷琛、吴信中,道光朝有状元吴锺骏。

这二十名状元都是出自苏州,大清六朝,状元人数也不多,但苏州区区一府之地,居然出了这么多状元,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更为有趣的是在苏州,状元、榜眼、探花,有相当数量出自一门,一家人都能考中功名,这样的事情在苏州也是屡见不鲜。

苏州的科举事业如此发达,真可谓是天下第一,算得上是地缘文化的一大特色,为何苏州这样一个江南之地会盛产状元,分析起来大概有两个原因。

在古代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科举时代,不论是名门望族还是寒士之人都把读书做官,考取功名看做了一生伟大的事业。在封建统治时期,分为了士、农、工、商四大阶层,要想出人头地,永葆富贵,福音常佑,就只有参加科举考试,走入仕途,才能最为捷径的获取财富地位。

明朝万历年间的王士性在《广志绎》对古时的人都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加以了分析:“缙绅家非奕世科第,富贵难相长守。”读书、做官、发财这是一条龙的利益关联,只有读书通过科考,才能长保富贵。那些名门望族更是希望能将富贵长久保存下去,所以他们把读书做官,考取功名看做了家族发展的途径。

读书人都希望通过科举这条道路跻身进入国家的权力中心,也就是朝堂,从而能实现地位名利的双丰收。这是刺激读书人的一个主要原因,作为经济发展中心的江南,苏州作为商业发达地区,自然有着许多的名门望族,他们为了家族利益,自然也鼓励子孙发愤苦读,成为科举的头魁,所以,苏州科举拔萃,状元众多,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苏州盛产状元的另一大原因在于苏州的地缘文化优势。苏州位于江南地区的中心位置,有着优厚的传统中原文化,更在明清时期形成了融会贯通,融合一体的文化,不但有着文化积淀深厚的底蕴,还有着新鲜文化的冲击。在这样一个地方,自然是学风浓郁,好学成风,教育事业做的比较普遍。

在清代有一句俗语便道出了当时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北人做官娶小,南人做官刻稿。”由此可见江南读书人的刻苦与勤奋,而苏州更是如此,苏州的文化世家遍于域中,这些文化世家通常都是科举世家、官宦世家。

清朝同治时期的进士陈康祺在《郎潜纪闻》对清代状元以及上榜人员做过统计,在他的统计中可以看出从顺治三年到同治十三年共有状元九十三人,其中以苏州为主的江南一省即占了四十五人,其中翁同龢、翁曾源叔侄八年间两夺大魁。

可见苏州不但盛产状元,而且科举中提名的考生还是量多质佳,这些状元再迈入仕途后不但迅速升迁,还集结了很大的权力羽翼,形成了庞大的集团势力。在清朝时期,汉族的大学士人数就以江南人最为居多,其中大部分都是苏州地区。

而状元出身的高官又会去主持科考,对于苏州出身的状元来说,他们自然会偏爱同地区的考生,有着这样的因素,苏州想不盛产状元都难。苏州盛产状元的奥妙或许也不止这两点,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才能下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