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推背图和烧饼歌里的历史
788700000020

第20章 文雅孱弱伴赵宋,以武治文贯蒙元1

(三) 文雅孱弱伴赵宋,以武治文贯蒙元1

黄袍加身开新朝,不杀人民更全嗣——预言赵匡胤建宋

《推背图》第十六象 己卯

谶曰

天一生水 姿禀圣武

顺天应人 无今无古

颂曰

纳土姓钱并姓李

其余相次朝天子

天将一统付真人

不杀人民更全嗣

学者余秋雨先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英国史学家汤因比也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世人如此青睐的宋朝,皆始于一位“救世主”般的帝王——赵匡胤。就像宋儒邵尧夫称赞的那样:“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赵匡胤确实救身处于五代乱世之中的百姓脱离了水深火热,并将其带入了一个四海升平、宇内繁荣的幸福时代——宋朝当中,而这个盛世的序幕,便是所谓的“陈桥崖海须臾事”。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某日黎明时分,天地间雾霭迷蒙,冬雷震震,雨雪欲垂。穿云薄雾,隐约那陈桥驿外有火光闪动,在这冥晨之中犹如引导前路的幽灯。幽灯越聚越多,最后火光照亮了整个驿站,只见陈桥驿内外驻扎了百余帐篷,万余兵士手持火把穿梭于帐篷之间,蠢蠢欲动。

此时,主帐内一阵骚动,一个衣衫尚未穿好、犹有几分醉意的高壮男子,被几人拥出帐外。他尚未站定,周围蓦然爆起士兵的震聋呐喊:“诸军无主,愿奉都点检为天子。”男子不及回应,拥他出帐的几人便将早已准备好的金色龙袍披在他的肩上。所有的将兵纷纷跪地,直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一时间声音响彻云霄,打破了晨曦的静谧。

男子慌忙俯身半跪在地,对众将道:“这可使不得,我何德何能,怎可当皇帝……”他嘴上虽然推托,垂下头后,嘴角却逸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眼中的精芒乍现,旋即敛去。

下一刻,众将已不顾他推托,硬是将他“逼”上了马。……看来,他这个皇帝不当也不成了。于是乎,将士们收拾行囊,掉转马头,直逼开封汴梁。江山从此易主,一个王朝从此开始,陈桥这个地方也由此被载入了史册,千秋不朽。

这一年是960年——庚申金猴年,这个被“逼”当上了皇帝的人就是赵匡胤,暗合了《万年歌》中“肖郎走出(即为“趙”)在金猴”的预言。他在这一年的春天,被众人“推”着站了出来,结束了唐朝覆灭后中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混乱局面,建立了风华两百年的赵宋王朝,还给老百姓一个久违的安宁的“春天”,自然是“顺天应人,无今无古”的。

历史总是充满了无数的偶然,在经过了五代十国五十多年的群雄逐鹿之后,民间早已是天怒人怨了,在这种情况下自然需要有一个人出来结束这一切。于是,在史学家王夫之看来,既无高尚德行,也无显赫军功的赵匡胤之所以能成为这个时代的结束者,与“时势造英雄”有着莫大的关系。

部分史书上称,赵匡胤是民心所向,因此才会受人拥戴。然而王夫之却说:“宋之君天下也,皆天所旦夕陟降于宋祖之心而启迪之者也。故曰:命不易也。”他认为赵匡胤能做皇帝,都是上天赐予他的契机,是不可抗的命运。他之所以能“兵不血刃而三方夷,刑不姑试而悍将服”,完全是上天的护佑。

王夫之的这种说法难免加入了一些神秘色彩,容易被人质疑,但在五代的乱世当中,算不上极厉害的赵匡胤能脱颖而出,的确有几分运气的影响。因为越是乱世便越需要大一统,越需要有作为的英雄,但这个时代没有孕育如秦始皇、李世民那样的英雄,便唯有选择一个不算英雄的“英雄”。恰巧,这时候的赵匡胤有“一点点”野心,而又在当政之后有那么“一点点”建树,所以他便成了那个幸运的“真龙天子”在,成了“天将一统付真人”中的那个“真人”。

赵匡胤,这位因郡望是天水而使宋朝被惯称为“天一生水”的开国君王,虽在即位的问题上承蒙天恩,但在后来的国家治理上却真正做到了“姿禀圣武”。他深信“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之理,因而为统一河山殚精竭虑,他所灭之国有荆南(今湖北)、湖南、蜀(今四川和陕西一部)、南汉(今广东和广西)和南唐(今江苏、江西及安徽一部),钱俶所掌管的吴越(今浙江及福建一部)也纳土归宋,南方的割据政权基本消除殆尽,实现了“纳土姓钱并姓李,其余相次朝天子”的目标。

黄仁宇先生说:“各朝代创业这主,虽凭军事力量夺取江山,只有赵匡胤是职业军人。”对于赵匡胤这种以军功起家的人来说,军事就是最原始的资本,他凭借此而夺得天下,自然便会对拥有这种原始资本的人极为敏感,因而河山再易成了他心中最担心的问题,相应地对助自己夺江山的石守信、王审琦等武将产生了提防之心。

如果换作是其他君王的话,必定会又一次践行“鸟尽弓藏”之理,“可是赵匡胤不以抽象的观念笼罩事务。他作为圣贤之君的观念,能拿出来对真人实事发挥。在各代帝王之中可算是最能说实话的一位。”所以,他不击杀功臣,而是在于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推杯换盏之间,说了一些大实话:“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以好富贵者,不过欲各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好便 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夕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赵匡胤没用一兵一卒,便将其亲信手下的兵权收归己有,没有再上演其他王朝开国之初的悲剧,让后世人不得不佩服。比之明朝朱元璋“和尚头儿”心胸狭窄,杀光明初几乎所有的开国将领,赵匡胤的确是很有人情味的。在黄仁宇先生看来,这是“因为他的直爽,宋太祖不用汉高祖和明太祖的伎俩去屠杀功臣。在统一期间被他征服的小朝廷的首长,也受优待,无历朝的疑忌杀戮司事,据说他自己曾立有‘誓约’不杀大臣及言事官”。此种“不杀人民更全嗣”的胸怀与能耐,丝毫不逊于唐太宗李世民。

然而,赵匡胤这一招为后世所称道“杯酒释兵权”,并不完美。一位史家学者说,北宋不仅通过“杯酒释兵权”戏剧性地解除了所有将领的兵权,更主要的是制定并实施了一整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由朝廷直接控制军队,削弱地方政府的权力,并通过不同行政机构的功能使之相互牵制。这样互相牵制的结果,把军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基本上消除了武人发动兵变的可能性,同时,也就形成了强干弱枝而内外上下相互制约之制的形式。

武将失势,文臣抬头。“杯酒释兵权”后不久,谋臣赵普出任枢密使,总揽军国大权,确立了一代文臣政治。血一般的史实证明,多是兵者覆天下,文人却大多数为辅佐者,若是将朝政交与文人治理,便不怕王朝摇摆了。王育济先生认为,古人说“杯酒释兵权”是宋朝“文盛武衰”的转机,乃文武两势变易的枢纽,颇有几分道理。想来会造成如此的结果,必定是赵匡胤始料未及的。

常识纪:

宋朝为何又称“天水一朝”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宋代之金石学》中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史学大师陈寅恪在《赠蒋炳南序》中说:“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永远之瑰宝。”宋朝之所以被称为“天水一朝”,源于宋王朝“赵”姓的发源地是天水。历史上赵姓宗族著名的聚居地主要有天水郡、涿郡、南阳郡等。其中以天水郡最早、最有名。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赵宋王朝后,人们便将陇西天水定为国之郡望,所以后世之人便习惯以“天水一朝”来指代赵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