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推背图和烧饼歌里的历史
788700000022

第22章 文雅孱弱伴赵宋,以武治文贯蒙元3

(三) 文雅孱弱伴赵宋,以武治文贯蒙元3

刘国母力扶细主坐灵台——预言狸猫换太子

《推背图》第十八象 辛巳

谶曰

天下之母 金刀伏兔

三八之年 治安巩固

颂曰

水旱频仍不是灾

力扶幼主坐灵台

朝中又见钗光照

宇内承平氖象开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深宫内院里传来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很快地声音就被刻意地掩盖下去了,此时后宫中正发生的事情如晦暗的天气一般阴暗。

两位深得真宗皇帝宠爱的妃子刘氏和李氏,几乎在同一时间怀孕,又很巧地在同一天生产。为了争夺皇后之位,工于心计的刘氏将李氏诞下的儿子换到了自己的产房之中,而扔给李氏一只剥了皮的狸猫,借此状告李氏生下了妖孽。

误信刘氏片面之词的真宗,听闻此事震怒之下将李氏打入了冷宫,立刘氏为后,李氏所生的男婴被立为太子,真宗过世之后,登基为帝,世称仁宗。在包青天的帮助下,仁宗查明了真相,与失散多年且已失明的李氏相认,与此同时,已贵为皇太后的刘氏畏罪自杀。

清末成书的小说《三侠五义》中,记载的这个家喻户晓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直指宋仁宗,可见其并非纯属虚构。事实的轮廓与故事所描绘的大致相仿,李氏本是刘氏身边的一个侍女,无意中被真宗看中,成为了后宫中众多嫔妃其中的一个。在她诞下皇子之下,真宗也曾有过五位皇子,但都无一例外地夭折了,所以,当得知李氏产下男婴时,真宗和朝中百官都欣喜无比,于是给他取名“受益”,被立为太子之后改名为“祯”。

就在出生不久,久未生育的刘氏便在真宗的默许下,将受益拉到了自己的身边。惧于刘氏的权威,李氏唯有忍气吞声,任由他人夺去自己的儿子,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她也未能与自己的儿子相认。显然,与故事中大团圆的结局相比,仁宗赵祯的经历更具悲情色彩。

但在这个经过演绎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中,与历史现实存在巨大差异的应该是刘氏。真实的刘氏并非阴险毒辣之人,反而是一个精明能干、强悍睿智、颇有政治头脑的实权派女子。

刘氏原名刘娥,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出身贫寒,十几岁时嫁与银匠龚美为妻。后迫于生计,龚美打算让刘娥改嫁。刚巧当时还身为襄王的真宗,欲寻一名“多材慧”的蜀地女子,在幕僚的引荐之下,刘娥进入了真宗的世界,自此开始了其走向权力巅峰的旅程。

从游走江湖的民间女子,刘娥一步步走到了位临天下的国母的位置上,真正成了“天下之母,金刀伏兔(即“刘”的繁体字“劉”)”。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她所凭借的绝不仅仅是美貌,更何况在她登上皇后宝座之时,已经年过四十。她之所以能如此长久地占据真宗的宠爱,靠的是智慧和才能。她生性聪慧敏捷,且通晓史书,对于朝廷之事也总是有独到之见解。对于真宗拿不定主意之事,她往往能引据故实,妥善应答,故而颇受真宗倚重。

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春,真宗病重之时,朝政多由刘皇后决断。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二月,真宗的病情急剧恶化,弥留之际,召开宰相丁谓等人,听到其信誓旦旦地保证会尽力辅佐年幼的太子赵祯,才稍微放心些,并留下遗诏,规定:尊刘皇后为皇太后,在仁宗成年之前代为处理军国大事。

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二十日真宗在延庆殿溘然离逝,享年五十五岁。伴他而去的还有大宋王朝的早期峥嵘岁月,随着他年仅十三岁的儿子赵祯即位,王朝开始进入了它的中期时代。而这个中期时代的开端,并非仁宗赵祯,而是朝政大权的实际掌管者刘太后,即章献太后。

依据真宗的遗诏,刘太后“力扶幼主坐灵台”,并代为处理军国大事,成为两宋时期八位摄政皇后的第一位。即便是端坐于垂帘之后,“朝中又见钗光照”,更何况她的这一垂帘就是“三八(即十一)之年”。因此,真宗过世后的十一年,与其说是仁宗的时代,不如说是刘太后的时代更准确,在大宋王朝历史面临转折的关键时期,刘太后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恢复社会的安定与政治的清净,在真宗驾崩之后不久,刘太后便将真宗奉若珠宝的“天书”掩埋于永定陵,做了真宗的陪葬,不再让它所引发的大搞封祀之潮扰乱人世的清静。同时,为了减轻国库的压力,她还下令禁止兴建宫观,废除宫观史,使百姓终于从真宗时狂热的宗教氛围中平静了下来,获得了真正休养生息的机会,北宋的国势也开始逐渐得到了恢复。

此外,在真宗朝时活得无比逍遥的丁谓、雷允恭等人,到了仁宗朝时仍想继续擅断朝政,刘太后毫不犹豫地依大宋法制处死雷允恭、罢黜丁谓,夺回了朝政大权。鉴于当时所流传的一首民谣所言:“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可见,刘太后此举实在是大快人心,博得了朝野上下的肯定,政治也逐渐步入了正轨。

刘太后的顺势而为之举,使那些原本持有女主参政偏见的大臣们,开始慢慢地接受并与其合作,在此基础上,刘太后有了继葬天书、罢丁谓两大拨乱反正举措之后,仁宗朝的其他政治行动。

她借传统的恩荫制度,来限制宋朝贵族集团的强化与扩张,尽可能地使朝政公平和公正;为了解民情,她于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恢复了赵光义设立的理检院,又创设谏院,广开言路;她澄清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和官员子弟违法乱纪者,于是在她执政时期出现了范仲淹、张伦等一批廉吏;她赐学田以作学粮,兴办州学,普及教育,开创了“庆历兴学”的先声;她完善科学,严密考试制度,设立武科,进一步扩大取士名额,排斥虚华之文风;她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欲流天下而通有无”;她兴修水利,于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疏浚了堵塞九年之久的黄河,灌田千顷……

女主参政,向来都不为中国的正统观念所认同,但对于刘太后的政绩,《宋史》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当天圣、明道年间,天子年轻,母后临朝称制,而内外肃然,纲纪得以树立,朝政没有大的缺失,奸邪的人不能肆意妄为,是谏官用人得到的结果。”这样的评价,已算得上的是极高的褒奖,故而,《推背图》中所言的“治安巩固”、“水旱频仍不是灾”和“宇内承平氖象开”也颇为准确,她的政绩在大宋三百年的历史中始终都是可圈可点的。

然而,人非完人,就连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的贤君都是玄武门之变这样的阴影,何况是身为女流之辈的刘太后,她的统治也存在瑕疵。她也曾任用宦官、放纵外戚,但皆未达到危害朝政的程度,再加上当时朝中多数贤良之士对奸佞之人的牵制,始终都“没有大的缺失”。

拥有如此成就的刘太后,也曾想过效仿武则天。她试探性地向大臣提出“唐武后何如主”的问题,得到的是联直的鲁宗道“唐之罪人,几危社稷”的回答,此后她再未提及仿效武周之事。即便是那些刻意讨好她之人献上《武后临朝图》,她也毅然地将其掷于地上,并以“我不做这种有负祖宗的事”来作为回应。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三月,六十五岁的刘太后病逝。或许她的心中存在着未能如武则天一般的遗憾,但曾经反对他干政的性格刚烈的李迪,在面对她“我今日保护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的提问时,给出了公正的回答:“臣蒙受先帝厚恩,今天看到天子的圣明,臣以前不知皇后的盛德,乃至于此。”也算是对她人生的一种安慰吧!

事件纪:

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为中国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庆历新政开始。范仲淹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宋仁宗在朝商量,表示赞同,便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新政措施切中宋朝的时弊,却与宋朝立国的方针相冲突,这就注定了庆历新政必然的失败。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被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