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宁夏书画美术史纲
7890000000005

第5章 宁夏书画美术教育与学校书画美术活动(1)

一、清代末年学堂书画美术教育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谕令废除科举制度。次年,时任宁夏府知府赵惟熙将银川试院(旧银川书院)修葺,改为宁夏府中学堂(初级中学堂),创办了宁夏近代历史上第一所新式学校。此后,宁夏各县县学、书院纷纷改为初级小学堂。此为宁夏地区近代新式教育的开始。

新式学堂创立后,按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开设课程。其中,图画和手工两科同时进行,初级小学堂图画和手工列为随意科(即无条件者可以不上);高级小学堂图画列为必修科,手工列为随意科;初级中学堂图画和手工列为必修科。

清政府对各级学堂开设的图画和手工(书画工艺美术课)的目的、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

初级小学堂:图画要意“在练习手眼,以养成其见物留心,记其实像之性情”;教材“示以简易之形体,不可涉于复杂”。手工要意在“使能制作简易之物品,以养成好勤耐劳之习”;教材“当教以纸制、丝制、泥工制之手工”。

高级小学堂:图画要意“在使知观察实物形体及临本,由教员指画之,练成可应用之技能,并会其心思习于精细,助其愉悦”;手工要意“在使能制作简易之物品,养成其用心思、耐劳烦之习”。

中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习图画者,当就实物模型、图谱教自在画,俾得练习意匠,兼讲用器画之大要,以备他日绘画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多项事业之初基”。“凡教图画者以位置、形状、浓淡得宜为主,时使学生以自己之意匠为图稿,并应便宜授以渲染彩色之法”。

这是宁夏学校书画美术教育的开始。但是,由于当时宁夏缺乏书画美术教员,图画课在宁夏被列为随意科。

二、民国时期学校书画美术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建元,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月19日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同时,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规定初级小学校图画为必修课,手工为随意科;高级小学校和初级中学校图画和手工同时进行,均为必修课,授课时间为每周两学时(90分钟)。

1918年,时属甘肃省辖的宁夏成立了甘肃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次年,宁夏又成立了甘肃省立第五中学。两校一址,时称“五中八师”(1929年宁夏建省后,甘肃省立第五中学改称为宁夏省立第一中学,甘肃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改称为宁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均为初级中学)。其书画美术课被列为必修课之一,分图画和手工同时进行。

1919年,时任宁夏护军使马福祥在宁夏城(今银川市)创办蒙回师范学校,亦将图画、手工列为正式课程。

192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新学制(即壬戌学制),关于书画美术课程设置规定,图画课改称“形象艺术”课,手工课改称“工用艺术”课。

192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又规定,复将小学“形象艺术”课改称“图画”课,“工用艺术”课改称“手工”课。每周两课时(低年级每课时30分钟,高年级每课时45分钟)。对教材的要求是:低年级图画课授以“单形”,手工课授以“简易细工”;高年级图画课授以“简易形体”,手工课授以“简易手工”。

初级中学“形象艺术”课改称“美术”课,“工用艺术”课改称“劳作”课。每周两课时(每课时45分钟)。美术课教材内容有:色彩画、图案画、美术史、教授法等。劳作课教材内容有:金木、黏土、石膏细工、石雕等。女生和女师学生加设缝纫、刺绣等。

1933年,美术课被规定为高级中学开设的必修课。授课时数为:第一学年每周一节(45分钟),第二、第三学年每周两节(90分钟)。

关于书画美术课师资:

当时,除宁夏本籍的一些书画美术教员外,尤其在1929年宁夏建省后,相继从外地聘请了一批名牌学校毕业生来宁夏任书画美术教员。一些书画美术工作者和书画名人先后在宁夏中学、宁夏女子师范学校、贺兰中学、宁夏师范学校、绥宁师范学校等任教,从事书画美术教育或担任学校的领导工作。一些剧团的美术工作者,在不演出时,还主动到学校辅导学生的美术课。他们思想活跃,学识渊博,书画技艺高超,给宁夏书画美术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宁夏培养了许多书画美术人才。

如1937年初,由山西来宁夏任宁夏实验小学教务主任的杨文海(中共地下党员),积极实行以爱国抗日救亡教育为宗旨的办学方向,对学校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其中对美术课的要求:“山水、人物、翎毛、花卉都可以画,但最好能赋予新的意义,可多画点英雄人物的故事,多画点有政治内容的宣传画。提倡写生,特别是少年生活、劳动生活、战斗生活。”

为此,宁夏“实验小学还挑选有专长的学生组成美术、书法、戏剧等课外活动小组,以及歌咏队等,请有专长的老师分别进行各小组的辅导,对学生进行爱国抗日教育,提高学生抗日战地服务的能力”。

民国时期,先后在贺兰中学、宁夏中学、绥宁师范学校就读的丁钧先生(现任宁夏文史研究馆馆员、宁夏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在其所撰《我走过的艺术之路》一文中,分别对贺兰中学美术教员刘好学、宁夏中学美术教员安卓三、绥宁师范学校美术教员李明山的一些教学事迹忆述道:

刘好学,画家,首任贺兰中学美术教员。1942年,在省城(今银川市)举办“刘好学画展”,展出历年创作的百来幅书画精品。开展那天,人头攒动。

在观画的人群中,有几位特殊观众引起刘好学老师的注意,他们穿着藏袍,说着藏语。这几位藏族青年对刘老师的画看得很认真,还不时指指点点交谈几句。凭着一个有阅历的画家的敏感,这难得的画面一下被刘老师抓住了,他不失时机地打开画夹,只数分钟时间,一幅人物素描画就完成了。当这几位藏族青年发现刘老师在画他们时,都一起围过来看,连夸刘老师画得太像了,太好了。

1943年,我转入宁夏中学(现为银川一中)。一次,我在学校的墙报上画了一幅人头像,这幅画把人物特征和面部神情较准确地表达了出来,一下被学校美术教员安卓三看中,他当着我的面说:“我看你有绘画的才能,要继续努力,争取将来报考美术学院,以求进一步深造。”

自此以后,安老师对我做过多次绘画技艺和绘画理论的指导,使我在美术园地里,由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逐步摆脱了幼稚,一步步向成熟走去。

1946年,我考入黄渠桥绥宁师范学校。当时,一位叫李明山的美术老师擅长画国画,尤以画虎著称。一天,我到李老师家里玩,正逢李老师在家里画一幅《松鹤图》。我站在旁边看李老师如何构图布局,如何铺陈渲染,心里对国画的画法有了初步印象。

以后,李老师又有意识地辅导我在纸上学着勾画菊花花头、植物茎脉等,使我学到不少绘画知识,为以后走上成才之路奠定了基础。

曾在绥宁师范学校就读的陈光聪先生撰写的《点滴记忆都是情——对母校几位老师的片段回忆》一文中,对美术教员段得蛟、洪云禅的一些教学事迹忆述道:

多才多艺的美术老师段得蛟,字雨汀,美术老师兼总务主任。他是位1.9米有余的山东大汉,却艺术细胞多多,在美术领域几乎是个全才,从国画的花卉、虫鸟、人物、山水到西洋画的素描、写生、水粉直至油画都拿得起。

他上美术课,先从最基本的线条训练开始,而后是透视、临摹、静物写生等,步步深入,同学们一般都能摸到点基本技法。有些美术尖子,如普一师的骆友麒、贾振华(贾新吾)和我们班的何光前等,得到段老师的具体辅导,都有相当造诣。

在学校礼堂建成前,我们班教室兼作礼堂(每星期一做纪念周集会),比起别的教室,墙上多出段老师的两幅麻纸水墨国画——《武训起居图》和《草原牧羊图》。

在一次大扫除后,《草原牧羊图》丢失了。一年后,安新生悄悄告诉我,那幅画是他藏起来的,已经带回家(内蒙古陕坝附近)。他无法掩饰满脸的赞美神色说:“那个刚生下的小羊羔羔,像是身上还冒着热气,往人怀里拱,爱死人了。”

有次,段老师在我们班上美术课,有个同学提了个关于漫画的问题,段老师一愣,到门口左右张望了一下,把门关上,压低嗓门说:“听到个笑话,说省政府前段时间在街上挂了些意见箱,让老百姓提意见。据说,在意见箱里头发现一张漫画——前边画一匹肥马,后边是那四大厅长,伸手抢着拍马屁股。查了阵子没结果,又把意见箱撤了。”接着,他提高嗓门说:“我们不会漫画,也不学漫画。”

1945年冬,三周年校庆时,段老师下很大功夫辅导同学们作画——铅笔素描、写生,水墨和水彩的花鸟、山水的,单独布置了个“美术教学展览室”,很受师生赞赏。

段老师虽不给人书写条幅,但他的书法——行书、隶书、魏碑等体,均有相当造诣,是大家熟知的。

洪云禅老师擅长美术,据说他在银川、平凉等地都是兼教音乐、美术两门课程,我只见过他的水墨国画——梅、荷、花鸟等,都用写意手法,简洁、潇洒,特色自露。他作画落款的毛笔字、油印歌曲的铁笔字和课堂上的粉笔字,都是“画”出来的,单字大小、结构和整体布局,乍看很不匀称,略加端详,则姿色自露,因为那都是美术,都是“画”。

关于书画美术课教材:

1948年12月,贺兰中学曾印制了该校美术教员马建才编著的《美术讲义》。讲义共四章,分美术基础知识、写生画、中国画各种皴写法等方面内容,并收载了数十幅各种例图、美术字等。

例图内容,包括山水、花鸟、人物、动物,以及房屋、树木、静物等。其中,令人注目的是《街头写生》《乡村四月闲人少》《午夜炮火连天黎民涂炭》等诸多现实主义作品。

尤其有一幅画面为一位官僚(财主)在一位美女(阔太太)陪伴下进食,餐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以及烟、酒等物。画面上方题有:“一千二百万一斤酒,三千万一盒纸烟,有钱人生活还是如此,穷教员们看见了起着什么样的感想啊。”深刻地反映并揭露了当时官僚、财主们奢侈、腐化的生活场面和通货膨胀的经济社会状况。

此录《美术讲义》第四章《中国画各种皴写法》标题和条目要点,以窥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