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育是一种大智慧
7891300000015

第15章 和谐家庭给我们的教育启示了什么(2)

在我们的家庭中,一个家庭往往是父亲说了算,或者母亲说了算,但是总不会是我们的孩子,这就是我们传统的家长制。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制在小范围——家庭中的缩影。在君主制的要求下,其人才都具有典型的臣子性格,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礼教束缚下形成的没有个性的缺憾型人才。而我们的家长制也是这样的,“君为臣纲”的缩影是“父为子纲”,要求孩子必须尊重父亲的决定,必须学会服从,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无疑也是缺憾型的。

所以在现代社会的今天,我们同样追求教育的现代化,追求培养新型人才,这首先是要打破旧的教育理念,突破家长制的桎梏,实现家庭教育的民主化。

但是还有很多家庭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大多数的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喜欢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如何做,但是却不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把我们成年人的一些想当然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这样的强制性教育无法和孩子做好沟通,只是一味地要求结果,而结果却恰恰相反,事情的发展又不在我们的预想之内,偏偏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去了,让做的没有做,不让做的都做了。这是我们的强制性教育的失败,也是我们传统教育的缺憾。

母亲们都是喜欢逛街的,有了孩子之后也不改初衷,往往要带着孩子逛。我们的母亲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们走不了多远就会要求抱着,这让人很恼火。有一位年轻的母亲也遭遇了这样的事,她在带着孩子逛商场时,孩子不肯自己走路,要妈妈抱着。母亲非常恼怒,当她气愤地蹲下去想打孩子时,心里一震:

当她和孩子一般高时,她看到了孩子的视野,在孩子眼里,尽是拥挤怪异扭动的大人的腿和臀部。

还有一位父亲,他在孩子5岁的时候就要求孩子练习书法。5岁孩子的小手,连毛笔都握不住,练字又谈何容易。但是父亲是看不见这些的,他认为孩子应该练字了,就买来毛笔、墨汁、宣纸,让孩子写,这样明显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的做法是不会有结果的,相反还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所以这练字至今没有成效。

这就给家长们出了大难题,一方面家长当然想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发展,一方面又觉得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时时加以规范,这宽严之间如何把握、如何决断的确让家长们难以取舍。

其实,家庭教育中“民主”和“专制”并不相悖。“民主”

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胆量,让孩子能够自由地思想,尽情地创造;“专制”是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孩子的错误和缺点,为孩子把握大方向。孩子总是会犯错误的,如果这种错误是出于孩子的天性,家长不要过多加以指责,要给予宽容。而如果这种错误违背了社会准则,发展下去会对孩子性格的发展造成隐患,家长就需要给予教育,为孩子指正,这就要严厉。过于民主或过于专制都不好,教育要做到宽严结合,宽严有度。

仅仅把握了这个教育的大原则是不够的,我们的家长还要注意采取适当的方法教育孩子,要做到和风细雨,而不是狂风暴雨,要做到潜移默化,而不是令行禁止。我们教育孩子就像培育树苗一样,你得给他们自由生长的空间,否则他们无法伸展自己的身躯,这是不会成材的,同时你也要修剪树枝,如任其枝蔓,这也是不能成才的。但是你在修剪树枝、矫正树形的时候,又要严格把握一个度,如果你的矫正突破了一定的限度,那么小树苗恐怕就会折断了。

有这样一个事例。网络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生活中,在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不健康的东西,特别是一些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所以我们的家长防止孩子上网甚于防虎。相信很多家长正在为这样的事情发愁。打骂孩子是没有用的,只会让他更加依赖网络,讲道理又是讲不通的,总之好话坏话说尽了,就是没有效果。有位父亲也怕自已的孩子上网吧,如何防止孩子走上这条路呢?他苦思冥想,终于决定和孩子一起去玩。出来后,父亲问孩子:“怎么样,网吧里好玩吗?”孩子说网吧里太吵,还呛得慌,抽烟的人太多了。这就是教育的技巧,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坏的东西坏在了哪里,而不是单纯地要求和明令禁止,那只会加重孩子的好奇,而促使他更加积极地去尝试。

爱心提醒:

1.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物的议论和决定中来,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从中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原则,让你的教育有的放矢。

2.对于你的教育方式和原则,多同孩子讨论,发挥民主性,同时对于孩子的错误,也要给予坚决的纠正,决不姑息。

3.给孩子设立一个前提,即孩子的民主范围,只要在这个范围以内活动,没有超出一定的限度,家长最好不要干预。

四、单亲家庭的教育要点

婚姻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你心中充满了对另一方的怨恨,感到自己的感情落了空,感到无法平息心里的愤怒。这时你要想到,其实在你们这场失败的婚姻中,还有一个人也受到了巨大的伤害,而他却又是最不应受到伤害的,那就是你们的孩子。孩子是无辜的,然而我们在无意中忽略了他的感受,甚至将自己的感情全部发泄在了孩子身上。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很多夫妻由于诸多原因而无奈地选择了分手,然而曾经作为爱的结晶的孩子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于是这样一群孩子成了我们社会所关注的、痛惜的对象。

破碎的婚姻,的确是一种莫大的痛苦,首当其冲的是孩子。

由于缺乏关爱,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己。

柳柳的父母终于还是分手了,家庭解散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出于内疚,父母对他的物质需求尽量满足。父亲每天给他20元零花钱,用完了他就找爷爷奶奶要,母亲也时不时“补贴”。

而柳柳也有本事把所有到手的钱全部花出去,每天请朋友吃零食,小小年纪,出手却很大方;同学开口借钱,他也毫不犹豫;一个月下来,他会花去近千元而面无愧色。由于柳柳的一切物质需求都容易得到满足,所以在他心里没有什么追求的动力,对前途也毫不担心,甚至认为父亲会为自己铺好路。柳柳完全成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孩子。

米华随母亲生活。他性格倔强,母亲也管不了他,只好任由他胡作非为。米华歪点子很多,以违反校纪校规为乐事。在高一时,曾因打电子游戏机、赌博受到学校处分。由于沉迷于电脑,他学习成绩很差,态度也不端正,经常不做作业。幼稚的人生观和孤独自卑的心理使他在闲荡中走向了游戏室,结识了几个游手好闲的社会不良青年,开始了抽烟、喝酒和赌博。

还有很多这样的事例,由于家长监管不力,学校的疏忽,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流落到社会中,成为一个很危险、很不稳定的特殊群体。

这些孩子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在学校里,人际关系极差,对集体生活疏离感比较明显,对老师的教育和自己的成绩总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散漫,随心所欲,尤其在学习上有明显的破罐子破摔的倾向,多出现“无所谓,反正我是差生,习惯了”等自我厌弃的话语。在家里,逆反心理极强,个人生活处境十分尴尬。由于缺乏同龄学生所拥有的亲情关爱,心理异常的表现很突出,可能会由心理上的孤独感、冷漠感,逐渐发展到自我怨恨感,并表现为异常行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对于网络的迷恋更深。

很多单亲家长迫于生存压力,没有过多精力照顾孩子,为满足关爱的需求,单亲孩子在一些社会诱惑面前很难形成有效免疫,一旦在网络或不良人员那里找到归宿感,他们陷落得更快。这样的心理问题的出现,不得不说是由于家庭的破裂给孩子的直接伤害。

虽然单亲家庭的孩子问题比较严重,但是只要父母双方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些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要看到并非所有单亲孩子都成长得不健康,一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也来自单亲家庭,这是因为他们的父母虽然离异了,但对孩子的教育还保持一致,他们都没有忽略孩子的存在,以健康的正常的心态和方式加大自己的关心,关注孩子的成长。

夫妻感情虽然破裂,但对孩子的教育还应形成合力。父母可定期一起谈谈,共同关注、付出,规划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分开了,但对他的爱还在,对他的关心还在。单亲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父母不能达成一致。有些离异的家长被老师请到学校,一听说孩子成绩或表现不好,就开始相互指责对方,这最要不得,也最容易伤害到孩子,父母一定要本着对孩子负责的原则来承担教育责任。

父母要时常带孩子出去,在广阔的空间里,孩子的内心也会变得广阔而平静,孩子心里的伤痛和抑郁也可以得到合理的宣泄,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父母还是爱自己的,避免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抽出点时间陪孩子聊聊天,给孩子倾诉的机会,不要只是用物质来表达歉意,孩子内心对爱的渴求更甚于他对物质的需要。

多陪陪孩子,不要让孩子有这样的感觉:他们都不要我了,没有人爱我了。

不要把自己对对方的恨倾诉给孩子或发泄在孩子的身上,孩子也是受害者,甚至受害更深重。而家长对孩子的倾诉很容易引起孩子对社会的厌弃,对世界的怀疑。

如果你的孩子因为你的婚姻问题而出现了心理的郁闷,这里向你介绍一本只有60页的小手册:《帮助、希望和幸福》。这是一位来自英国汉普郡的灵伍德的小女孩儿、年龄不足10岁的莉比里斯编写的。主要内容是里斯在父母离婚后的生活中曾使用的自我解决悲伤情绪的窍门,她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自父母3年半前离异以来,自己如何应对这种生活。这是一本很好的面对父母离异生活的自助手册。

抗忧郁十大法则:

1.让自己喘口气。想办法找出一些时间独处,看一场精彩电影或是一本好看的书,这会给你一段远离烦恼的宝贵时光,也有助你放松。

2.说笑话。想一些总是能让你笑的事情,在感到悲伤时对自己说出这些事情,会让你心情好一点。

3.多一些正面思考。无论发生什么事,首先找到它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4.成就感。去做一些让你会有恐惧感的事情,然后克服它,比如对付一只蜘蛛。成就感会激励你接受挑战。

5.TGI放松夜。TGI代表“谢天谢地……”在一周的某一个晚上,找一些让你特别期待的事情做,这样你可以度过一周又一周。

6.每周检讨。花些时间检讨过去一周,看看哪些事情做得不错,哪些做得有问题,然后想想如何能改变结果。

7.彻底宣泄。找个地方独处,大喊大叫发泄一切压力,尖叫、大叫、跺脚……你想干吗就干吗,这些行为能帮助你释放怒火和不愉快,再找根棍子或是石头,能扔多远就扔多远。

8.参加社团。如果可以找些事情转移大脑的注意力,有助于忘记身处的困难。

9.读书计划。选一个课堂上的功课深入研究。

10.保持健康。运动有助于身体释放出脑内啡(又名“快乐酚多精”,能舒缓痛苦,产生愉悦情绪),能让你面对任何事情。

教育名言如用几句话来表达家庭教育学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我在这里似乎有点夸张地说:若请他参加婚礼,即使那里所有的人都喝成醉鬼,他母亲相信自己的孩子也会清醒地回家。

——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