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育是一种大智慧
7891300000024

第24章 厌学——最大的难题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2)

时间如流星一样飞速划过,短短几个星期假期就过了大半,睡睡吃吃就过去了。今天不知明天事,今天的事今天做,所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还要自我安慰:过去就让它过去吧,人既然仍活着,就要勇敢地走下去,还惦记昨天的得失又有什么用呢!还得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未来。

开学之后,孩子们的麻烦就来了,还没有从假期的狂欢中纠正过来,一上课就打瞌睡,到了12点反而兴奋,因为那时候正是假期玩游戏练级的最佳时间……许多孩子人虽回到了校园,心却还停留在假期,由此造成了一些学习问题和情绪问题。开学以后,孩子出现了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的现象,上课总是走神儿,学习也没效率。自己也着急,一会儿说头痛、一会儿说肚子痛。有时上课时也突然冒出无名的怒火,心里特别的烦。

这主要是因为开学后孩子在上课时脑子里总想着假期到外地玩儿的事情以及动画片和电视剧中的情节,放学后还像假期中一样长时间看电视,只是利用电视节目的间隙急急忙忙地写作业。

孩子的主要问题是开学后生活规律的调整存在问题。由于孩子还在延续假期中自由、悠闲的生活节奏,造成开学后不适应,注意力出现障碍。他们还经常情绪烦躁,易发脾气,一旦不能满足自己的意愿,常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甚至暴跳如雷,引发家庭矛盾和冲突。严重的可以出现身体的不自主抽动,有遗传倾向的人甚至出现精神症状,诱发精神分裂症。

对学生而言,快乐的暑假是他们尽情休息和玩耍的时间,还未到正式放假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盘算假期的安排了。因为暑假的时间相对较长,孩子从学校回到家,而家长一般没有和孩子同步的假期,完全靠孩子自觉打理自己的假期生活,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孩子假期的学习和娱乐合理安排做出指导,让他们能度过一个充实有序而又丰富多彩的假期。

我们经常看见有些孩子早早在假期的前几天匆匆把所有的假期作业全部完成,而在假期的大多数时间里终日无所事事;而有些孩子没有计划性,玩到快开学的时候,才在父母的催促下急急忙忙赶作业;有些孩子回到家里,白天的大部分时间是自己在家度过,生活面相对比学校窄,或是不知怎样打发时间,或是整天在电视机前消磨时光……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孩子的自主性相对较弱并又缺少外部监督所致,另一方面可能是教师和家长没有给予他们如何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的建议和指导,因此在放假前夕,教师应该对此做出一定的安排。

具体建议如下:

1.针对学生的特点安排相应的活动来唤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指导学生能较自觉地采取合适的策略来安排假期生活。

2.与家长在假期安排上互通信息,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家长发出相应的号召,让家长发挥一定的督促作用。

开学后的学习节奏与假期完全不同了,孩子的时间安排必须有所改变。

1.一定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使时间安排既紧凑又做到劳逸结合,既突出学习的主要地位和分量,又有合理的娱乐和锻炼时间的安排,使父母和孩子双方都可以接受。

2.严格限定娱乐的时间,连续看电视的时间不得超过一个小时。

3.把一些能够让孩子分心的玩具、游戏等物品逐渐收起来,尽量减少外界对孩子注意力的分散,减少在学习时候的刺激。

4.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从事一些大运动量的锻炼,尽量减少在室内磨磨蹭蹭玩的现象,这有利于积极的休息,增加愉快的心情,减少焦虑和烦躁。

5.增加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交流生活和学习的经验方法,增加生活情趣,获得愉快心情。

6.尽量安排一些能使孩子较长时间安静地从事的事情,比如绘画、练字、弹琴等,使孩子心态平和,减少烦躁的情绪。

7.改善学习方法,帮助孩子逐渐恢复注意力和记忆力。希望每个孩子在度过轻松愉快的假期之后可以顺利地适应学校快节奏的生活,适应有规律的生活。

四、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孩子对学习没有积极性的确是令父母干着急没办法的一件事,如何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成为各位父母挠破头皮的老大难问题。对于孩子学习兴趣的引导是关系到孩子学习态度的大问题,因而家长们所使用的办法一定要得当,要考虑到学习方法的问题。

很多家长在无奈之下,选择投孩子所好,加大物质奖励的力度来“引诱”孩子。比如说,家长们时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这次考进前10名,妈妈给你买电脑”。“这次考试进前5名,爸爸带你出去旅游”……暂且不说父母的承诺是否会兑现,这样的话首先表明了家长的态度是不正确的,他们太看中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素质,同时这样的承诺即使对于某些孩子提高成绩是有效果的,但也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观点:能立竿见影地得到利益的事情才有兴趣做;而对于那些短时间内无法达到父母要求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挫败,也可能引导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这是一种很可怕的心态。

所以用物质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功利性太强,是错误的教育方式。怎样才能正确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呢?

有如下建议:

1.给孩子制定具体化的目标。目标就像孩子登山时的顶峰一样,没有这个明确的目标的指引,会影响孩子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只有确立了目标之后,才会激发孩子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的积极性。而且,目标的实现可以使人有一种自豪感,而自豪和自信是孩子积极完成任务的原动力。

2.家长的要求应符合孩子的能力。记得我在上学时老师说过,为自己定的目标就像一个苹果,你要把它放在自己跳起来就可以够到的地方。这就是说家长对孩子提出的任务要从孩子实际能力水平出发,任务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需要孩子努力一下,估计是可能成功的,这样最恰当。因为任务太难则孩子完不成:太容易,则无需经过努力就完成了,这都不能使孩子产生成功的喜悦。所以,任务应该具有孩子力所能及的难度。

3.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但孩子能否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有时候决定权在于家长的态度。家长过分地责难失败,不会起到积极作用,相反,会挫伤积极性。对孩子的失败,最重要的是帮助他寻找失败的原因,使他明白怎样做才能避免失败,如何寻找避免失败的途径。只有孩子有勇气战胜困难和失败,他才有勇气成功。

4.给孩子更多成功的体验。成功是孩子积极性的催化剂。为获得成功而喜悦,为遇到失败而沮丧,这是人之常情。成功的作用在于,它能使人看到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力量,心中产生自信,并激发出继续努力的积极性。相反,如果孩子经常遇到的是失败,那么他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样就使孩子无法取得进步。成功不仅仅是取得成就和肯定,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满足感,也是继续前行的力量之源。

5.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尊重孩子的意志是培养孩子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人,往往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时,对其结果有强烈的责任感。反之,如受人所限时,对其结果的责任则漠然视之,归咎于自己以外。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求知心理,确立起孩子力所能及的目标。同时也不能放任自流,让他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把孩子能够理解、乐于接受指导作为教育的中心问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力,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五、建立好好学习的信心

对于很多不爱学习的人来说,上课莫过于最大的折磨——听课听不懂,说话受批评,睡觉有人管,这种以“钟点”作为行为规范的生活,同受折磨没有什么区别。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所造成。

很多学习比较吃力的同学,往往有这样的感觉,对学习就是提不起劲来,老师说什么,基本都是白说。作业基本靠抄,考试基本靠猜,成绩基本靠改,而且对学习的热情并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多数人在课堂上是能睡就睡,能躲就躲,能抄就抄……在学习上的失落和挫败感,往往会激发他们对游戏的兴趣,对网络的依赖,他们在那里寻求心灵的安慰和逃避,于是游戏成了这些孩子吃饭和睡觉之外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小明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他每个月的伙食费是150元,但是,每个月他除了回家的时候还能吃饱吃好之外,在其他的时间里,基本是处在饥饿状态中的,省下来的钱一般都贡献给了网吧老板。一上课,小明就睡觉,在睡觉的时候,他的两个指头还一直在点击一个什么东西。对于学习,他彻底失去了信心,看到那些让他提不起精神的课本,他只有睡觉……游戏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堂上自然是无精打采,这就导致他在功课上欠账越来越多,对学习失去兴趣。厌学又加重了他对游戏的依赖而更加频繁地去上网。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你们的生命中只剩下一个柠檬了,自卑的人说,我垮了,我连一点机会都没有了,然后他就开始诅咒这个世界,让自己沉浸在可怜之中。自信的人说,从这个不幸的事件中,我可以学到什么呢?我怎样才能改善我的情况,怎样才能把这个柠檬做成柠檬水呢?”

“我很聪明,潜力无穷,坚定信心,勤奋创新……”长沙市37中在全市首次启动“百日学生信心教育活动”,从2007年2月20日起,该校学生在升旗、课间操和班会时,都要说一番为自己鼓劲的话。

全校的老师也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每天老师要送给学生一个微笑,要说一句鼓励学生的话,要找一名学生谈心。此外,学校还发动家长和社区加人到活动中,一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有时候,你可能会听到这样的话:“光是像阿里巴巴那样喊‘芝麻,开门!’就想把山真的移开,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说这话的人把“信心”和“希望”等同起来了。不错,你无法用“希望”来移动一座山,也无法靠“希望”实现你的目标。但是,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心,你就能移动一座山。只要相信你能成功,你就会赢得成功。关于信心的威力,并没有什么神奇或神秘可言。信心起作用的过程是这样的:相信“我确实能做到”的态度产生了能力、技巧与精力这些必备条件,每当你相信“我能做到”时,自然就会想出“如何去做”的方法。

建立青少年的自信心是首要基础。自信能保护青少年远离精神压力及精神沮丧,并能够积极应对生命中的艰难和曲折。而自信程度取决于身体、社会关系及学业方面的发展程度。如要树立很强的自信心,青少年必须建立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可行的人生哲学。

所以,在青少年教育中要反复强调孩子的成功体验,并鼓励其积极的自我评价;不要强求孩子达到完美程度;要让孩子感受到亲人、老师的爱等,这些都是培养青少年自信的方法。

当孩子缺乏信心或失去信心时,父母可以适时对他说“嗯!

做得不错”或“想必你已用心去做了”等表示支持的话语,就是所谓前段的“感化”,最后再鼓励他:“如果能再稍微注意一点,相信下次可以做得更好。”这种积极有建设性的态度,才能使孩子不断进步,更加有自信心去与父母沟通问题。重要的是目标具体明确。

我们不可能让孩子生下来就天资聪慧,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有效的培养,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做到自信心十足。只要家长与老师行之有效地将孩子们对未来的智慧、勇气与希望建立在自信心之上,孩子就会处处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在培养孩子自信的过程中,肯定孩子和鼓励孩子尤为重要,因为成长中的孩子大多不能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他们很在乎父母、老师的看法,渴望被理解、被认可。对于同一件事,孩子如果得到鼓励,他以后会努力做得更好,否则,做得越来越坏,或干脆不做。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也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因此,父母要做的,就是不在孩子之间做横向比较,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你就应祝贺他、肯定他、鼓励他。

对于当今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来说,给予他们适当的挫折教育、并在挫折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尤为重要。学习成绩的下降、比赛的失利、生活中的大小变故以及碰到的所有烦恼,都是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良好素材。在这里,家长首先要能够承受挫折,平和地对待“暂时”的逆境,并鼓励孩子勇敢地站起来,不畏困难,自强不息,愉快生活。

教育名言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却不能。

——哈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