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德拂去尘埃,回归崇高
曾在看过这么一则案例:
某校有位学生上课迟到了,年轻的班主任老师因为不满该生多次迟到,便教育了该生几句,让该生到教室门口站着。该生气愤地离开课堂,随后怀揣砍刀来到学校,一怒之下砍断了年轻教师的手筋……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校方指出,孩子是一个留守儿童,平时的生活中缺少亲情和关爱,缺乏与人良好的沟通,精神极度紧张之时便有了这样的冲动。但是事实并不全是这样,后来经媒体披露,原来这个留守学生因成绩较差,又爱调皮捣蛋,常受老师责骂甚至谩骂,一次因为被班主任批评而顶嘴,还被抽了好几个耳光……
看了这个案例,我们在给予这位教师同情、谴责那位学生无情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呢?可以说,这场悲剧也同时提醒我们,教师职业道德还存在问题,而这正是引发这场悲剧的导火索。
那么,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到底现状如何呢?
总的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整体状况是比较好的。一方面,广大中小学对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深刻,将师德教育作为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中心议题,将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加以重视并积极落实;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都比较注意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比较注重师德修养,涌现了一大批忠于职守、精心育人、甘于奉献的优秀教育工作者。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中,教师的职业道德还存在一些相当突出的问题。
一、敬业精神不强
教育事业的特点,决定了一名教师必须自觉地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终生从教的信念。这是支撑教师认真履职、敬业乐教的原动力。但这种原动力目前在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中被削弱了、淡化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地位受到质疑,他们从实用的、功利的人生观、价值观出发,对选择教师职业感到无奈,把从事教育事业仅仅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厌倦本职工作,或上课敷衍应付、得过且过;或寻思着跳槽改变工作;或忙于第二职业捞取外快。这些人少的是埋头务实奉献的精神,多的是怨天尤人骂娘的牢骚。这样既损坏了教师形象,也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关爱学生不够
关爱学生,这是师德规范的核心,也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有的内在品质。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切、爱护、理解、信任、尊重、期待以及尽责的感情。当看到自己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时,教师应循循善诱、耐心启发或开导,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前在一些农村中小学中,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精神教诲,不能为学生全面成长奠基。一些教师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特别是对待有缺点、有错误的学生,往往不是研究如何更好的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克服缺点,而是采取训斥、嘲笑,甚至是体罚等粗暴的方法加以处置。更有甚者,极少数教师严重背离职业准则,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他人、单位的矛盾冲突,把生活中的不满情绪撒到学生头上,学生成为其泄愤的工具或施虐的对象,成为了令人不耻的“魔鬼教师”。
三、言行举止失范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指出:“教师的职业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这些都强调了教师“以身待人,为人师表”的教育和示范作用。作为教育者,教师社会责任感、人格、价值观念、处世哲学等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非常巨大的。学生会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领悟到独立、批判、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学习到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从而推动学生在道德品质的形成中由“知”向“行”的转变。但有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缺乏完善的师德修养,在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方面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如有的工作消极,纪律涣散;有的弄虚作假,沽名钓誉;有点赌博成性,作风低劣;有的吃喝玩乐,贪图享受;有的斤斤计较,事事讲报酬;有的对学生要求苛刻,自己却随意放荡。如此种种,都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出现的问题,虽然并不代表教师队伍的主流,不代表教师的整体形象,但却是一个无庸讳言的客观事实。这既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关系、利益格局发展变化中出现的新问题,也是在开放环境下,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激荡,在教师队伍思想道德素质上的反映;既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教师个体因素的影响。细究起来,主要有:
1.社会的不良影响
首先是市场经济的不良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上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传统美德受到极大的挑战,社会公德不同程度地沦丧,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受到污染,一些教师理想情操失落,实利物欲上升,道德水准下降,出现了所谓“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个人幸福追求实在,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的消极倾向。其次是社会强加给学校的压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传统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功能弱化,学校教育承担了过多的家庭、社会教育职能,承担了重大的教育、安全方面的责任。在农村,一些学生因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成为留守孩子。这部分孩子的教育责任完全落在教师身上,监护不易,教育更难。家长的期望值很高、社会的要求很严,这些压力造成了教师信心不足,人格尊严受挑战,教育观念动摇。
2.教育的体制缺陷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农村中小学教育,体制也处在不断改革优化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进而影响到教师的职业道德。一是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足,教育的负担被转移到社会公众身上,公众对教育的不满又发泄到学校和教师身上,学校和教师承担了巨大的双重精神压力,教育的神圣性被破坏,引发了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的怀疑和否定。二是人事体制的异化。一些学校,校长的责任和义务异化为校长的权力和利益,失去了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出现了在校内拉帮结派、排斥异己、感情用事的混乱局面,不仅破坏了校内公平、公正、民主、和谐的人事环境,而且也助长了种种不正之风,败坏了教师道德。三是教师评价机制的不足。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仍然停留在重视教学成绩考核而轻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传统窠臼中。在一些学校的教师考核方案中,虽然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设置了具体的量化指标,但缺乏操作性,执行起来困难,实际上是流于形式,作秀成分多。对教师道德评价,很大程度上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学校领导者的主观意向,并且与晋级、评优等结合起来。以此方式为教师盖棺定论,对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难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3.教师的自我迷失
首先,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上存在着先天不足。一是年龄大的教师往往是由民师转正而来,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良好的师范教育,缺乏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且传统观念因袭较重,如信奉“不打不骂教不成”,主张严师出高徒等。二是有一部分年轻的教师来源于各地的政策班,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做学生就没有过道德观,缺乏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政策班的速成式教育,不可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使其具备良师的风范。其次,一些教师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不能自觉地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他们要么认为只要能教书,会教书就是好教师,就能成名师;要么认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人格培养是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事;不能科学的处理“传道、授业、解惑”的关系,把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与传播崇高理想统一起来;一些人不能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和腐朽思想的侵蚀,放松了思想道德修养,丧失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人虽然身在教育队伍中,其思想品格已严重边缘化,甚至游离于教育行业之外了。
那么,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出路何在呢?
(1)切实转变教育思想。
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从来就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它总是要受到某种教育思想的自觉指导或深刻影响。比如,在“应试教育”下,一些教师的教育思想就完全是围绕着“应试”二字来构建的。于是,在这些教师的心目中,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便都变成了一部部“应试”的机器。在这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思想的支配下,教师也就可以不尊重学生,可以不考虑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可以只维护一部分学生而排斥另一部分学生,甚至可以随意侮辱、斥责和打骂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首先冲破旧教育思想的束缚,师德建设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成效。加强师德建设,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在广大教师心目中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由此而产生的正确的育人观念。
(2)树立崇高的道德规范。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以德立教”、“以德兴校”,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当前形势下,教师必须努力按照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建立起崇高的职业道德观。
(1)依法执教。学习和贯彻新时期教育方针,自觉遵守国家颁布的《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
(2)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积极献身教育事业;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3)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关心爱护学生,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和谐的健康发展。
(4)严谨治学,精心育人。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5)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遵守国家法规、社会公德与校规校纪;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相结合。
(6)关心集体,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尊重同事;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7)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3)大力强化实践环节。
当前,师德建设虽然已经引起了广泛重视,但总的说来,讲“必要性”比较多,讲“怎样做”比较少;讲“应当怎样做”比较多,讲“如何才能做到”比较少。这样一来,与广大教师的实际就存在着较大差距,因而也就难以在情感上引起教师强烈共鸣,在行动上给予教师切实指导。为了使师德建设能够真正得到深化,就要克服这种倾向。有关师德建设的报告、讲话、文章、书籍,都要力求更加贴近教师的实际。对于许多优秀教师在师德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经验、做法和体会,要积极挖掘和整理,以便用这些有血有肉的生动典型事例来感染、鼓舞和带动更多的人。比如,某县教育系统广泛开展的师德教育活动以及“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的评选,就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形式。就整体而言,大力强化实践环节,还要在形式上更加多样,程度上更加深入,操作上更加规范,管理上更加到位,才能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4)完善教师综合评价制度。
建立并实施科学的教师综合评价制度,落实教师工资待遇,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的经济利益是加强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和关键。教师评价制度应该是多元的,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领导权利代替民主评议,不能把教师的教学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劳动的唯一标准。要努力实现公正、公开、公平的教师劳动评价制度,使每一位教师的劳动价值得到社会认可。教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我们在努力使每位教师具有正确的教师职业苦乐观的同时,要努力使教师的劳动报酬得到落实。我们必须承认现阶段教师的工资待遇还不够高,特别是与一些部门和行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群体内部的工资待遇也不一致,城乡之间差别较大。同在一片蓝天下,干的是同样的工作,而待遇相差如此之大。从某种角度讲,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要比城镇教师重得多。有些地区的农村教师生活、工作条件还十分艰苦,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既要教语文又要教数学,还要兼任音体美教师等。诸如此类的矛盾不能得到解决,都难使从教者具有平常之心。
(5)坚持做到依法治教。
依法治教是以德立教的重要保障。近几年,全国各地都有不少的教育机构和个人被推上被告席的案例。这警示我们必须依法治教,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使教师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什么是坚决不能做的。教育行政机关本身要努力做到从严依法治教,违法必究。未来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法制越来越明确的社会,作为教师理应具有明确的法制观念,以法制约束、规范自己的执教行为。同时,教育部门要支持教师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的尊严,为广大教师营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依法执教已是教师职业生活中,社会对教师的普遍要求,身为教师更应该清楚这一点,自觉地学法、用法,履行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总之,重视和解决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教育和管理好学生的重要前提,我们必须常抓不懈。
执著于绿叶般的教育事业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农村学生同样也是明天的栋梁。而作为培育花朵的教师,为了花朵的美丽绽放,为了每一位孩子美好的明天,我们应该执著于绿叶般的教育事业——努力让自己的枝叶更茂密!
曾在网上拜读过一位教师写的培训总结报告,让我感慨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