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红楼梦》人物研究中,对赵姨娘的探讨比较少,甚至在一些读者和论者的心目中,觉得她是个心地阴暗险恶、目光短浅、胸襟狭窄且猥琐卑贱的小人,或好探是非,专生嫌隙的反面人物,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在我看来,赵姨娘是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婚姻制度的受害者,她的“每每生事”,乃是对不合理的等级制度的一种反抗,她是《红楼梦》妾妇中一个多少有点反抗性格的女性。本文试图从作品的实际描写入手,就赵姨娘的性格特征、性格成因及其对表现其他人物性格的作用略作探讨。
一、赵姨娘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赵姨娘是荣国府的家生奴才,后来被贾政纳为妾。贾政有一妻两妾,妻是王夫人,妾是赵姨娘和周姨娘。周姨娘没有生养,赵姨娘则生有探春和贾环。但在贾府的妻妾中,赵姨娘的家庭地位却是卑微的,她可悲的际遇和命运得不到任何人的关注和同情,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大家族中,她始终没有摆脱“奴才”的出身烙印,过着被歧视与被欺凌的屈辱生活,不仅三等丫鬟不把她放在眼里,连亲生的女儿也瞧不起她、不认她,甚至她教训儿子几句,也要被晚辈的主子凤姐训斥一顿。赵姨娘的性格就是在这种处境中形成并展现出来的。
俗话说,不平则鸣。在赵姨娘身上,我们看到一种因不满现状,不满不合理的等级制度而表现的挣扎和反抗精神。说到赵姨娘,我想起了《金瓶梅》中的孙雪娥。赵姨娘和孙雪娥虽生活的朝代不同,但由于有同样的出身,同属于一夫多妻制度下的妾,因而使她们的性格有了共同点,所以,这里先从孙雪娥说起。孙雪娥是西门庆原配陈氏的丫鬟,因“有颜色”而被西门庆纳为妾。又因厨艺高超,做妾后,专在厨房上灶。在西门庆的妻妾中,她的家庭地位最低。一是主子已死,失去了保护,二是除了别人同样具备的美貌之外,她一无所有。这本已决定了孙雪娥的家庭地位,特别是聪敏好妒、富于心计的潘金莲进门以后,和春梅结成同盟,争宠夺势,打击异己以来,她的处境就更可怜了!她虽然名义上是西门庆的妾,但终年难见老公一面,西门庆偶尔“爱”她一次,她得意地自称一下“四娘”,也要被潘金莲骂个狗血喷头!然而,孙雪娥没有安于现状,而是进行了反抗。由于她在妻妾中最年轻,心直口快又有争强好胜之心,所以对人对事,敢于针锋相对,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她曾说,“俺们是没时运的人儿”,表达了对不合理的婚姻状况的幽怨,后来她和来旺通奸并私奔。从男性角度看,她不守妇道,但从女性角度看,这正是她对不幸婚姻的反抗,对幸福生活的大胆追求。
这种反抗和追求,同样表现在赵姨娘的身上。赵姨娘也是由丫鬟“提拔”为妾的。曹雪芹虽然没有描写她年轻时的容貌和性格,但是我们从贾母给宝玉选择配偶的条件推测,年轻时的赵姨娘可能模样性格等都不错,否则就不会被贾政看中,更不会被贾母认可(贾母尤爱品貌美、会说话的女孩),让自己偏爱的儿子纳她为妾的。赵姨娘以前也可能颇得贾政的宠爱,否则贾政就不会常往她房里歇,以至有了一儿一女。
赵姨娘和周姨娘在荣国府中地位相同,年龄相当,但两人的处事态度与性格却截然不同。周姨娘安于现状,不说不闹,与世无争;赵姨娘则不甘现状,屡次进行挣扎和反抗。形成这种差别的重要原因是,周姨娘无儿无女、无牵无挂,对她来说,过一天算一天;赵姨娘则不同,她生有儿女,但其地位却比不上年轻的丫头及年老的佣人。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等级制度,姨娘是半个主子,地位比丫头要高,这也是贾府人的共识。邢夫人就认为姨娘比丫头“又体面,又尊贵”,她曾劝鸳鸯说:
“过一年半载,生个一男半女,你就和我并肩了。”
(凤姐也说:)“凭他是谁,哪一个不想巴高望上,不想出头的?放着半个主子不做,倒愿意做丫头。”(第四十六回)
(夏婆子也对赵姨娘说:)“你想一想,这屋里除了太太,谁还大似你?”(第六十回)
这虽是挑唆之语,但也不无道理。鸳鸯曾说:(有的)“人家的丫头做了小老婆,一家子都仗着他横行霸道的,一家子都成了小老婆了!”(第四十六回)
细读《红楼梦》,我们看到赵姨娘并没有和王夫人并肩,王夫人每月的月钱二十两银子,大丫头四个,月钱人各一两;赵姨娘每月只有二两月钱,丫头两个,月钱人各五百钱第三十六回),这显然是由于贾府等级森严,认为妻妾不能平等的缘故。更让赵姨娘气愤不平的是,她的儿子贾环因为庶出,和嫡出的宝玉在贾府中的地位、人缘明显不同,不论走到哪里,几乎都遭受到主子与奴才的怠慢或歧视。正如贾环所说:“我拿什么比宝玉?你们怕他,都和他好,都欺负我不是太太养的!”
这使赵姨娘对等级制度给她母子带来的压抑十分敏感,于是她对等级森严的贾府的不满和仇恨也就非常强烈。因而,她的每每生事”,主要是发泄对不合理的等级制度的怨愤,是由于不满被欺压的厄运和处境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挣扎和反抗。
小说第二十回写贾环输了钱,宝玉打发他出来,赵姨娘见状便发泄道:“是那里垫了踹窝来了?”“谁叫你上高台盘了?”虽然她训子无方,却表现了她对等级制度的不满,不料被凤姐听见,挨了一顿训斥。凤姐之所以指责赵姨娘,除了她出身奴才外,关键在于她的话语讽刺了王夫人的命根子宝玉,而凤姐维护宝玉也就是维护姑妈王夫人的地位和权益。
(第二十五回),贾环因为嫉妒,推倒灯烛烫伤了宝玉,凤姐趁机又把赵姨娘母子贬了一顿:
“这老三还是这么‘毛脚鸡’似的。我说你上不得台盘!——赵姨娘平时也该教导教导他。”
前不久,赵姨娘倒是教导过贾环,凤姐却指责说:“他现是主子,不好,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什么相干?”(第二十回)
而这次在王夫人面前,又把教导的责任全部推给了赵姨娘,于是“一句话提醒了王夫人”,把赵姨娘叫过来骂了一顿。王熙凤事事都能找出理由来训斥赵姨娘,可见赵姨娘左右为难,动不动就遭受欺凌的处境,逐渐把她逼向了“魇魔法”。有人认为这件事表现了赵姨娘的“心术不正”、“秉性阴狠”,我觉得这种看法只看到了问题的表层,没看到问题的实质。且看马道婆要鞋面时赵姨娘的感叹与无奈:“有好东西也到不了我这里。”“我手里但凡从容些,也……”赵姨娘作为“钟鸣鼎食之家”的半个主子,竟然仅有一点零星绸缎和几两散碎银子!平儿随手就把“两件袄儿和两条裙子,还有四块包头,一包绒线”送给了刘姥姥,鸳鸯也能拿出衣裳来送人,麝月给太医的钱拿多了,还说:“宁可多些好,别少了叫那穷小子笑话。”这是多么潇洒、大方,而赵姨娘又是多么寒酸、可怜。在一夫多妻的大家庭,女人的生活状况与她们的身份、地位密切相关。作为姨娘,两个主子的生母,赵姨娘的地位与经济状况竟然不如有脸面的丫鬟,她的心理能平衡吗?从小说的描写看,她对宝玉并无多大怨恨。
(她说宝玉)“长的得人意儿,大人偏疼他些儿,也还罢了;我只不服这个主儿(凤姐)”。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凤姐对她娘俩欺凌最甚,不仅裁了她丫头的钱,还骂她:“也不想想自己,也配使三个丫头!”贾环虽然不如宝玉惹人喜爱,但并无重大过错,况且他只是个十来岁的孩子,凤姐却说:“要依我的性子,早撵出去了!”凤姐对赵姨娘母子的态度,除了赵姨娘出身奴才外,恐怕也是受了王夫人的示意。王夫人是贾政的正室,根底深厚,有钱有势,她虽然不怕有点野心的赵姨娘,但贾珠死后,只有宝玉一个独苗了,赵姨娘则有儿有女,也是贾府的主子,这使王夫人心中不安。可她是个心机深厚的人,不愿和赵姨娘直接冲突,于是便让泼辣的凤姐去对付。这样赵姨娘对凤姐的畏惧和怨恨越积越深,就难免产生复仇的念头,不过,势孤力单的她不能明目张胆地与凤姐抗衡,又因一时糊涂,听了马道婆的话,便铤而走险、孤注一掷了。换句话说,没有凤姐往日对赵姨娘母子的欺压,也就不会有“魇魔法”,其本意虽然有嫡庶之争和对凤姐的仇恨,但实质是对不合理的等级制度的发泄,是由于不满被欺凌的厄运而进行的一次挣扎和反抗。因为赵姨娘深知“子荣母贵”的道理,她知道自己地位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贾环地位的改变,因而她企盼着环儿能成为荣国府的继承人,这是她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虽然她对宝玉没有太多怨恨,但宝玉是贾环的竞争对手,只有除掉宝玉,贾环的地位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再看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赵姨娘的兄弟死了,当时凤姐因病休假,便由探春协助大嫂李纨管家,李纨已经决定按袭人的标准赏银四十两,探春却不同意,只按旧例赏了二十两。赵姨娘觉得不公平,说自己在贾府熬油似的熬到现在,又有贾环,竟连袭人(宝玉的准侍妾)都不如了。解她要求女儿替自己出气,对不合理的旧例进行改革,这难道是赵姨娘的“愚”和瞎闹吗?虽然赵姨娘有点“愚”,不理解女儿的心思,但她渴望亲情、追求平等(妾与妾之间的平等)的心情值得关注和同情!不错,贾府赏银有常例。若说常例,贾环、贾兰上学的点心、笔墨钱,姑娘们的头油、脂粉钱,也是贾府的常例,探春不是觉得不合理而免了吗?敢于改革的探春为何这次不改呢?原来她有隐衷,她说“太太满心疼我”,“如今因看重我,才叫我管家务”,她要做让太太高兴的事,于是亲舅舅的丧葬费,便成了她“只认老爷太太”、王氏舅舅、不负太太重托的政绩了。至于旧例是否公平,是否亏待了赵姨娘,她才不管呢!所以这件事,从表层看,是探春秉公办事和赵姨娘的“愚”与瞎闹;从深层看,则表现了赵姨娘对不合理的等级制度的反抗,对亲情的渴望和对平等的追求!
至于第六十回“茉莉粉替去蔷薇硝”,起于贾环想要点蔷薇硝送彩云,麝月唆使芳官糊弄他,引发了赵姨娘的不平,恼怒之下又反抗了一次。有人认为这是她小题大做,欺压芳官,这其实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当时宝玉已经要给贾环了,芳官因是好友所赠,不愿给别人,连忙拦住,想另拿些来。不料原有的没了,麝月让她随便拿些什么打发贾环,于是芳官以粉代硝,当贾环高兴地伸手来接时,“芳官便忙向坑上一掷”。这一掷深刻地表现了赵姨娘母子在荣府中的地位。且不说贾环是荣府的主子,就是对下人也是很不礼貌的!一些学者因为芳官是奴才,结局也很惨,所以同情芳官,指责赵姨娘。其实,芳官等人既有可怜的一面,也有可恶的一面。她们生活在荣府这个等级森严的大染缸,沾染了“三般两样”、看人下菜的恶习。试想,如果要硝的是宝玉或平儿,她们会以粉替硝、随便一掷吗?善于表现生活的曹雪芹不仅写出了芳官等人的势利,也写出了赵姨娘母子的处境,更表现了赵姨娘的敏感和对看人下菜者的愤慨。虽然有点愚的她不懂得“打狗欺主”之理,她说:“宝玉是哥哥,不敢冲撞他罢了,难道他屋里的猫儿狗儿也不敢去问问?”结果问了个“都是奴才”的欺辱,但她的反抗与不平却值得关注。
众所周知,封建社会有“妇人无贵贱”、“母以子贵”的说法。似乎对女人来说只要有个好老公,或者生个儿子,就会改变自己的地位。赵姨娘倒有个当官的老公,并生了个儿子,然其地位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惹来了一系列的欺凌和打压。如前所述,她生的贾环,在王夫人心里是个隐患,对王夫人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于是未雨绸缪,据礼欺压,使其不能崛起。我们只要看看凤姐对待尤二姐的心思就知道了!凤姐谋害尤二姐,虽然有争风吃醋的成分,但关键还是她只生了个女儿,尤二姐却有了身孕,这使凤姐不安,非除掉她不可,后来胎坠入亡,凤姐才松了一口气。当权益和地位受到潜在威胁的时候,凤姐连“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也不顾了。再看周姨娘和迎春的生母,小说写她们一个比赵姨娘强十倍,一个是别人不欺压她,“她也不寻人去”(第六十回)。其实是因为周姨娘没有生孩子,迎春之母只生了个女儿,对正室没有什么威胁,所以才没有利害冲突。赵姨娘的不幸就在于,出身丫头,又生了儿子,对太太的地位构成了威胁,又因人老珠黄,失去了老公的宠爱。于是“墙倒众人推”,不仅贾母、王夫人经常骂她,凤姐常常训斥她,就连亲生的儿女也因为庶出而疏远她,怨恨她,甚至不认她。
综上所述,我认为,首先,赵姨娘是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度与等级观念的受害者。等级森严的家庭氛围对赵姨娘来说是残酷而又无力自拔的,为了争取到基本的平等或较好的生存环境,她变得敏感、势利、狠毒,动辄四面出击、哭诉吵闹,其中嫡庶之争、家产归属、“三般两样”与看人下菜的恶习又成为焦点,是引发赵姨娘挣扎反抗的导火线。
其次,新旧思想交替的社会背景是赵姨娘反抗性格产生的时代原因。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候,社会上虽然存在着落后顽固的封建思想,而江南一带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和思想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已经兴起了灭天理、兴人欲、追求个性解放、要求人格平等的新思想。赵姨娘受社会思潮的启蒙,迎合了某些新兴思想意识,深感等级制度给她母子带来的痛苦和压抑,要求起码的平等与心中欲望得到满足。然而,她在表现不满情绪,在追求对亲情的渴望、对物质的需求以及要求平等的过程中又时时遭到顽固的封建思想的无情干涉和训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便以“魇魔法”或哭诉吵闹为武器同欺压她的人进行抗争。当然,赵姨娘的反抗是不自觉的,消极的。她试图靠个人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处境,在当时是注定要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