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明清小说女性研究
7892100000002

第2章 序(2)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女性作家写女性小说者实属罕见。在晚清文坛出现了女小说家王妙如创作的《女狱花》,理当重视。然而目前文学史界却少有人关注,研究性的论著更为少见。作者却投入大量心血写出《王妙如及其〈女狱花〉中的女性形象》一文。文章指出王妙如创作《女狱花》借助笔下女性形象揭示了男权社会妇女遭受的种种苦难,表达了关于妇女解放的主张和愿望,寄托了对于女性以及新型两性关系的理想。全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小说借助女性形象揭示妇女遭受的苦难,呼吁男女平等;表达对女界革命(即妇女解放)的探索和主张;探讨男女不平等的原因,寄寓自己理想的妇女观和两性关系。作者认为《女狱花》的女性形象使我们从另一个层面窥见晚清时期先进女性的觉醒程度和女权运动状况,看到当时社会我国女性的思想追求和人生理想。特别指出书中揭示的女性最大的弱点是缺乏独立而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对男子(主要指丈夫)有着太多的依赖。这点对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与《女狱花》同时出现文坛的《黄绣球》(颐琐著)是男性作家创作的文本。从主人公黄绣球、毕去柔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来看,作家已难得地摆脱了男权主义的性别歧视,体现了作家可贵的人文关怀和进步的女性意识。《从女性视角看〈黄绣球〉的人文价值》一文认为小说塑造的黄绣球等女性形象,逾越了男权文化对女人的角色界定,在思想内涵上超越了以往序同类形象,寄寓着晚清先进男性崇高的审美理想。小说反映了晚清社会先进男性渴望女性走向社会与他们一起挽救民族危亡、改变社会的企盼,表现了晚清妇女生活与观念的变革。我认为论文所肯定的晚清文人的女性意识应对今天的一些男性有所启迪,而黄绣球和毕去柔这些女性自强自立的榜样作用,对我们今日之女性和妇女工作不无鼓舞促进作用,可谓是古为今用之好教材。

从引萍对《恨海》和《黄绣球》以及《女狱花》三部小说的评述解读,我们不难看出她坚持了作家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对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起决定作用的观点。不错,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结局、命运和地位大多由男性作家解说、操纵和控制,因为大多数作品是由男性作家完成的,他们往往带着潜在的男权意识的原则和立场,《恨海》即是如此。然而小说《黄绣球》中女性形象的命运结局,自然也由男性作家解说、操纵和控制。但是,由于《黄绣球》的作家接受进步社会潮流的影响,摒弃男权意识,吸收了有识之士关于女性进步的审美理想,所以他的作品能摆脱男权主义的性别歧视,能塑造出超越以往同类的女性形象,反映了解放妇女,挽救民族的时代精神。女性作家也如此,并非所有女作家皆已抵制了男权主义的影响,而树立了女性自立意识。关键不在于性别之分,而在于作家的观点和立场。我想这点对现今的文坛作家必须坚持自身素质建设,提高自身思想修养当具有启迪教育意义。

《晚清小说中的中国女豪杰形象解读》是又一篇宏观研究的专题论文。晚清小说素以谴责官场腐败而著称,男性角色多为世人论说。其实在它众繁的女性形象中出现了一批与以往、历朝历代迥异的女豪杰形象,令世人瞩目,然而学术界研究薄弱,文著寥若晨星。

作者对《女狱花》《黄绣球》《自由结婚》《女子权》《女娲石》《中国新女豪》等小说中塑造的女豪杰形象进行了剖析。这里有渴望走向社会,带头放足、教育救国、建立自由村要绣美全地球的“二十世纪女豪杰”黄绣球;有学习能文的豪杰著书醒世,尽女国民责任的文洞仁;有立志去美国学医,开办医学堂,精通西医学的董奇簧、毕去柔;有推崇斯宾塞《女权篇》,痛恨男尊女卑,改变女性命运,立志组党杀尽“男贼”的沙雪梅;有不堪忍受国政腐败、列强吞食现状,立志救国,两番行刺太后,被赞为“爱种族、爱国家、为民报仇的女豪杰”金瑶瑟;有托迹勾栏、牺牲自身救同胞的如玉,以及“不愿嫁人,只愿把此身嫁与爱国救民”的女豪杰关关和光复党首领一飞公主;有提倡女权,创办《女子国民报》,劝华侨回国创办女工传习所,勇向皇后宣传女权,争取女子婚姻权、教育权、参政权的袁贞娘。她们的形象和故事,反映了晚清先进女性的生活方式和自我期待,正因为晚清小说园地出现了这些女性形象,才构成了清末一幅“众声喧哗”的世态世相图,从而形成晚清小说批判现实、改革社会的整体风格。

作者首先从胸怀大志、救国救民,博学多识、才智非凡,提倡女权、独立自主这三个方面解读了女豪杰形象的品格特征。第二部分又从几个层面论证女豪杰形象生成原因。作者认为女豪杰形象群的生成与晚清社会思想风气、先进女性的自我期待和小说家的社会责任感、进步的女性观,特别是先进女性投身社会的现实等有密切关系。第三部分论证中国女豪杰形象的审美意义。作者认为我国漫长的文学史上从《诗经》到明清传奇,在女性形象群内部,女豪杰形象的塑造显得序比较薄弱,与其他女性形象群体的丰富描写相比,较为逊色。即使有花木兰、扈三娘、孟丽君式的巾帼英雄形象,也只零星散见于少量文本之中。而为数不多的巾帼英雄形象,大多作为男性人物的点缀和陪衬。即便如花木兰、孟丽君等占主导地位的女性,也还得经过女扮男装以男子身份出现于社会。作者指出在晚清小说以前,独立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女豪杰形象群基本上是缺失的。晚清中国女豪杰形象,各具个性,映照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以女性身份做成轰轰烈烈的事业,这比花木兰、孟丽君等仰仗男装,无疑是飞跃的进步。她们为中国文学画廊增添了新群体,既是对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又是对前人的突破和超越。晚清小说家对这些女豪杰的欣赏和赞扬,既是国人审美情趣的一大变迁,又隐含了对女性价值定位传统标准的摒弃。这对增强女子的自强、自尊、自信、自立意识,唤醒女性参与社会变革,挽救民族危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女豪杰解读”一文对所讨论的女豪杰形象的选定,是恰当而准确的。这些女性形象在晚清小说中确有独到的典范意义。此文选题新颖,采用女性主义视角进行探讨,多有新观点、新见解,是一篇具有补阙拓荒性质的高水平学术佳作。

对《明清小说女性研究》一书书稿,我通读了不下两三遍。此间也随时提出过仅供参考之浅见。边读边欣赏,边查阅有关资料,觉得津津有味,感想颇多,获益匪浅。我认为它确实具有较强学术性和可读性。全书既采用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又吸纳运用了近年来较新潮的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对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妇女主题、妇女观和妇女命运、妇女生活状况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述。全书分为形象解读篇和文本研究篇。

8篇文章,主要选取明清小说中几类主要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和解读。作者以新的视角和批评方法,重新审视评价了《金瓶梅》“三言”、“二拍”《红楼梦》《女狱花》《黄绣球》中的女性形象。

文本研究篇6篇还有附1篇文章。每篇皆从文本入手,运用新的方法和视角分析解读了相关小说中的妇女主题、妇女描写、男女平等意识、人文价值、女性命运等,并挖掘其形成原因。

论著选择了个案研究的策略,有利于单篇翻检,自然也难免不同文章使用资料的必要重复。然而由各个单篇构成了有机的整体,体现出了明清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全书选题、论述无不体现女性学者特有的视角、体验和研究兴趣。这应是本书展现给读者的最鲜明的新颖特色。

前面所说采用传统研究方法问题,应做理解说明,其实本书能取得较高学术成绩,是因为作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娴熟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正是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存在与意识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理论,坚持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的观点,所以能使文章具有了可贵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作者广泛阅读,及时掌握新的学术动态,勇于借鉴新的研究方法,运用女性主义的新视角,丰富了研究方法,使学术研究工作出现了新气象,也就使她的科研成果更具学术性、时代性。我想这也正是本书的突出特点。

本书借新的研究方法,运用新视角,批判文学创作和评论中的男权传统意识取得了丰硕成果,这对学术界进一步研究明清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对当前文艺创作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序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文学是社会的镜子。优秀的文学人物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典型性,为我们观察社会提供了方便的窗口。本书用一种新的角度去审视晚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和关于妇女问题的描写,解读女性形象的演化。通过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反映了女性在晚清社会发展中地位的历史变迁和女性意识觉醒的艰难途程,以及整个文明社会发展中女性观念的演变,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势。这应该说是具有历史认识价值的。

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晚清小说女性形象的塑造、妇女主题的表现、男权意识的批判等话题和女性解放、女性争取应有的权利,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问题结合起来。对今日社会妇女自尊、自强、自信、自立,实现自我价值,投身社会伟大变革,以及人们走出男权意识樊篱均有现实意义。

马克思说:“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引萍女士和她的《晚清小说女性研究》正在深层次的文化意识方面,为实现男女平等与妇女的进一步解放贡献力量。

王引萍女士的这部著作是她在明清小说研究中的阶段性成果。我祝贺她,也期望她继续努力,不断有新作问世。

李增林2007.3元宵节于溪原居

李增林,著名学者、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宁夏文学学会会长,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原院长,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