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汽车大亨:福特成长日记
7892400000020

第20章 让自己的影响无限扩大(4)

四个老汉的旅行是非常自由的。爱迪生当领航员,选择路线,但四人很少知道他们要去哪里,走到哪儿就停在哪儿,或者在一片林子里,拿出车上备好的猎枪打几只鸟,或者在一条溪边停下来,在清澈的水边洗个脸。对于下一站,谁心里都没谱。有一次,费尔斯通开爱迪生的玩笑说:“我们从来不知道要去哪儿,而且我怀疑他也不清楚。”费尔斯通负责后勤工作,几个人的伙食都由他负责,福特是机械专家,万一路上车坏了,他会立即跳下车修理,拿着各种各样的工具一通敲打。

车队一天天地走下去,四个老汉兴致勃勃。他们暂时把工作放在一边,尽情地享受人生乐趣。

此时,流浪汉们都已经算是高龄了,爱迪生71岁,巴勒斯81岁,亨利55岁,就属哈维·费尔斯通年轻,不过也已经50岁了,他们像年轻人一样比体能,比短跑,甚至跳台阶。晚上,在篝火旁,他们也谈论文学作品和作家的长短轶闻,《福音书》、《悲惨世界》、爱默生、梭罗这些对美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和人物也是他们常常谈到的。亨利最喜欢爱默生和梭罗,在最困难的创业阶段,他曾经从这些人的作品中获得鼓舞和力量,后来,他也常常背诵那些名言警句,用来鼓励自己,也鼓励身边的人。有时他们还会讲故事开玩笑,时不时地来些荤段子。亨利·福特的一位随从说:“我从来也没有见过一帮家伙在一起能像他们这样开心,想想看吧,这些都是老爷子了,都很有钱,可他们在一块旅行时就像一帮顽童。”

“野营之旅”是愉快的,当然,亨利·福特想要的广告效应也达到了。这四个名扬全国的人物只要一出发,后面就会有一大堆电影摄制队、新闻记者扛着长枪短炮追着他们,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记录下来,刊登在报纸杂志上。而对于亨利·福特来说,意义就更加重大了,他仿佛又回到了迪尔伯恩的农场,帮助那些不知所措的农场主修好了他们的机械。他成了真正的民间英雄,而不仅仅是会制造廉价汽车的汽车新贵。

就是在野营之旅中,不甘寂寞的亨利·福特又引爆了一颗炸弹,使自己再一次卷入了一场法律对抗,而且是和掌握着强大的舆论力量的新闻界的对抗。

事情的发展经过是这样的:1916年6月,墨西哥革命军首领潘图·维拉侵袭得克萨斯州边境,威尔逊总统下令调集国民警卫队前去处理这件事。6月12日,芝加哥《论坛报》就这一事件请福特汽车公司发表看法。当时福特汽车公司方面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回答说:“如果公司的哪个职员参加国民警卫队,那么他就会被公司剥夺一切职务。”第二天,芝加哥《论坛报》就发表了题为《微型爱国主义》的社论,强烈抨击了亨利·福特。社论说:“如果福特公司真的执行了这一规定,那么只能说明福特本人不仅是无知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典型的无政府主义者,他根本不懂得他所生活的这个国家的基本准则。”

读到芝加哥《论坛报》的这些消息,亨利·福特立即大发雷霆,他认为这些新闻简直丝毫不顾及他的真实心理,如果不展开反击,他的敌人们就会进一步攻击他。所以他以诽谤罪正式起诉芝加哥《论坛报》,要求得到100万美元的名誉损失赔偿费。

其实,多年以来,亨利·福特与新闻媒体的关系一直都不错,而且,恰恰是那些媒体对他的汽车、他的事业的大量报道,才使他一举成为全国性的知名人物。从一个机械师到赛车手,从T型车到5美元日薪和8小时工作制,以及轰动全国乃至欧洲大陆的“和平之船”事件,正是媒体把他塑造成白手起家的民间英雄的形象。

当然,也有一些媒体对他不是那么客气,专以攻击他为能事。平心而论,这是从事新闻业不可避免的,也许是新闻本身为了追求发行量,喜欢报道负面新闻,也许是新闻业者本身的观点所致,亨利根本没有必要和这些人物较劲。可是这一次似乎是鬼使神差一样,亨利竟然把芝加哥《论坛报》这个美国国家最具影响力的大报告上了法庭,这就等于是向整个新闻界宣战。这一下,舆论向哪个方向转真有点不可预测了。

法院对这个案件非常重视,经过了两年的准备之后,1919年5月12日正式审判,地点在密歇根州的一座名叫蒙特克莱门特的小城。这一次,亨利的对手仍是律师艾略特·史蒂文斯,也就是道奇案中道奇兄弟一方的律师,他帮助道奇兄弟打赢了官司,同时使自己名声大噪。

芝加哥《论坛报》的出版商康奈尔·罗伯特·巴尔·麦克米克聘请他担任辩护律师,他们认为史蒂文斯更熟悉亨利这位公众人物的弱点。

亨利这一方当然进行了更精心的准备,雇用了8个辩护律师,以及其他负责案件调查和公共关系事务的人员,一共有63个人。在法院的对面,亨利的人马占据了一幢商用建筑的整个二层楼面,设立了“蒙特克莱门特新闻中心”。一方是美国最有名的工业领袖,一方是在美国最有影响的大报之一芝加哥《论坛报》,这场官司不用说就知道该多有看头。数百名记者蜂拥而至,还有无数的平民想看看热闹,他们从全国各地坐火车来到这个小镇,为的就是看一眼这场官司是怎么打的。一时间,这个毫不起眼的小镇热闹非凡。

在审理过程中,亨利·福特几次出庭,他静静地坐在一张椅子上,双手紧张地放在弯曲的膝盖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出版商麦克米克神情张扬。麦克米克毕业于着名的耶鲁大学,他思想保守,但见解深刻,对亨利的爱国主义一直持怀疑态度。这一次,既然狂妄的福特先生把他告上了法庭,那么他也就不客气了,他要把他所认为亨利身上具有的那种神秘光环彻底打掉,要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个知识贫乏、缺乏教养、自私自利的企业主。

在此之前,亨利·福特花重金聘请的律师们已经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向亨利“灌输”一些美国的历史知识和当代重大事件,以便应对对手的质问和攻击,但50多岁的亨利怎么也听不进去。现在,在这法庭上,史蒂文斯决心让人们重新认识亨利,要让人们认识到这个人除了有钱,他是多么的无知和贫乏。

在这些所谓的精英人士面前,亨利知道自己的弱势,他试图用自己朴素的理想主义战胜对手。但史蒂文斯对亨利的过去和现在都一清二楚,他首先抓住了亨利的软肋,那就是亨利历史知识极其贫乏这一点。当然,史蒂文斯这么做也不算太卑劣,因为他问的只是美国历史的基本问题,而对于任何一个美国人来说,都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尤其是像亨利这样的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一个爱国者,更应该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很熟悉才对。

于是,就在那个严肃的法庭上,一场有关美国历史的测试开始了。提问者咄咄逼人,回答者茫然无措。

史蒂文斯:您曾经说过,历史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胡说八道。那么请您告诉我,我们这个国家发生过革命吗?

亨利·福特:我想原来应该有过吧。

史蒂文斯:什么时候发生的?

亨利·福特:1812年。

史蒂文斯:1812年发生过革命吗?

亨利·福特:我不知道。

在随后的一个星期里,史蒂文斯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折磨着亨利·福特。“美国在1812年发生过革命吗?”“为什么发生革命?”“门罗主义是怎么回事?”在史蒂文斯面前,亨利·福特被一步一步地逼到死路上,人们看见他那双细长的手哆嗦着。当他看到自己的律师们尴尬的表情时,表现更加不自信了。最终,他在回答史蒂文斯的一个问题时说道:“我承认,我对大多数事情都一无所知。”

法庭上亨利的一举一动,都被报纸以最快的速度刊登出来,作为芝加哥《论坛报》同行的各家报纸都一致地站到了亨利的对立面。报上的文章显然对亨利不利,亨利·福特这么多年来苦心经营起来的美好形象瞬间瓦解了。

在这场官司中,知识分子阶层,也就是亨利·福特一生都鄙视的精英阶层,也一边倒地站在他的对立面。在他们眼里,亨利·福特不过是个暴发户,知识贫乏而无知,因而对他表现了极大的轻蔑和厌恶。普通民众、那些数量最多的劳动者、工人、农民则更喜欢亨利·福特,他们认为他更像一个典型的美国人,踏实、勤奋、真诚、质朴、认真、毫不做作。他致力于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拥有一颗高尚纯洁的心。一句话,他代表了他们所在的那个阶层,即草根阶层的利益和心愿。

8月14日,法院做出了象征性的判决:亨利·福特指控芝加哥《论坛报》诽谤中伤福特名誉的罪名成立,该报必须向亨利赔偿名誉损失费6美分,并负担审理此案的费用。对于亨利提出的赔偿100万美元名誉损失费的要求,法院不予支持。

芝加哥《论坛报》诽谤案使亨利·福特输了官司,但就像他一生中发生的许多事件一样,往往在最后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坏事变成好事,因为这一次他又赢得了最广大民众的拥护,他的人民英雄的形象再一次深入民心。

但无论如何,芝加哥《论坛报》案也使亨利受伤不浅,就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他坚定了自己办报、自己宣传自己思想的想法。1918年,他买下家乡迪尔伯恩的一份小报,改名为《独立报》。1919年1月,《独立报》第一期面世。亨利·福特真正拥有了这份报纸,在这张报纸上,他可以自由地表达他的观点,表达他对种种社会问题的关切,表达他的主张、他的想法,宣传他自己为改变这个社会所做的种种努力。他和别的办报人完全不一样,他不用这张报纸作为谋取利益的工具,在他的报纸上,他不允许刊登任何广告,费用完全由他自己承担。借由这张报纸,他可以把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暴露在公众面前,使美国普通的民众又可以对他多一些了解了。他从来也没有离开过公众的视线,他的一举一动永远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的工作与生活》

随着福特车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急剧增加,亨利·福特个人名望急剧上升,他也开始以一个社会哲学家的姿态出现。与芝加哥《论坛报》的官司过去了,虽然他受到了一定的羞辱,但他没有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以后,他还有20多年的漫长岁月,他还会创造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他不会停止传播他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于是,他的自传《我的工作与生活》应运而生。

1922年,《我的工作与生活》出版,立即在美国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争相阅读。直到今天,《我的工作与生活》

在全世界还拥有不计其数的读者,数以万计的人试图从中找到成功的钥匙,更不知道有多少人受到启发或者鼓舞,勇敢地开拓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今天,《我的工作与生活》已经成为一部经典励志书,成为每个追求成功的年轻人的枕边书。

这部着作将亨利·福特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工作进步的宣言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四个最重要的原则:

1.不为未来忧虑,也不忘记过去。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惧怕未来,害怕失败,那么他就会作茧自缚,什么也做不成。失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失败并不丢人,也不应该惧怕失败,失败往往是成功的起点。

2.不要沉迷于竞争。一个人如果能将一件事做得更好,那就理应由他去完成这件事。不要出于个人利益而破坏他人商业活动,不要采取非正常的竞争手段。

3.服务第一,利润第二。没有利润,企业无法生存,因此谋取利润是理所当然的。只要诚信经营就一定会得到利润回报,但前提是提供良好的服务。服务是前提,利润是结果。

4.不要做低买高卖的事。要以公平的价格买进原料,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把这些原材料转化为可消费的产品,再把它提供给消费者。赌博、投机和损人利己最终都会阻碍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的工作与生活》当然不是亨利亲笔写成的,而是由萨缪尔·克劳瑟代笔。当时的评论家们把它说成是一部“独特的自传”,把一种务实的理想主义者的哲学成分和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笔调充满了人情味。一些着名的报纸都刊登文章,介绍这部自传,认为它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福特的哲学观、人生观,就好像有一个人很随和地坐在你身边,很真诚地和你谈论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国家》杂志的一篇书评称赞这本书是“我们这代人最重要的几本书之一”。

我们知道亨利·福特最有开创性的贡献就是把现代化规模生产变成现实,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规模生产,使得生产的效率前所未有地提高了,才使得他有可能在自己的书里提出一种“美国式”的诱人前景,那就是更短的工作日、更高的薪水以及更多的休闲空间。而这些正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人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今天全世界的劳动者都追求的理想。从某种程度上说,当社会财富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人们理所当然地就应该享受这样的人生。亨利·福特在将近100年前就提出了这样的理想,并最大限度地在他的王国内实现这个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个开创者、实践者。

20世纪上半叶,亨利·福特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发动强大的宣传机器,把自己的传奇、自己的理念,甚至自己提倡的生活方式送到了美国公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迪尔伯恩的《独立报》、《我的工作与生活》,至于在各种报纸上发表的评论和文章更是多得数不胜数,亨利·福特就这样为美国普遍民众塑造了一个工业家偶像。也许他的对手会反感他这种做法,但对大多数人、对整个社会来说,没有什么不妥,亨利·福特所倡导的人人都参与实业,都做实业,都创造价值,为更广大的社会群体服务,这本身就很有意义。反过来,如果整个社会都是金融家、投机者,那么谁来做实业呢?谁来为庞大的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