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求知文库-生物生态拾趣
7920400000017

第17章 人类与生态(6)

大自然的平衡可以由自然界进行自我调节。同样,生态平衡也可以由人类活动加以调节。但是自然界有自然界的对策,人类有人类的对策,这两种对策常常是矛盾的。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说:“生态系统发展的原理,对于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有重要的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对策是获得‘最大的保护’,即力图达到对复杂生物量结构的最大支持;而人类的目的则是‘最大生产量’,即力图获得最高可能的产量。这两者是常常发生矛盾的。”

自然界生态演化,不断地向最稳定的群落——顶极群落发展形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演替的初期,植物很少,生物生产力很低。随着河流不断地向湖内输送养料和泥沙,生物数量增加,浮游植物和有根植物出现,开始有较高的生产力。接着植物大量生长,并露出水面,有机物质残体在湖底堆积。这些堆积形成泥炭层,湖水变浅,湖岸植物带向湖心推进,演进成暂时性池塘和草原。最后,森林生态系统形成,枫树、榉树等高大的乔木,进入它的顶极群落阶段。在这种发展中,生态系统的对策是,获得最大的保护,生物种的数量增加,总的生产量或生物量增加,以及总生物量与总生产量成高比值状态,并要求这种状态获得保护。

但是,人类活动是为从自然界中取得尽可能高的产量,如谷物、油料、纤维、水果蔬菜、肉蛋奶、木材等等,随着需要的增加,不断地加剧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人类生活不仅需要足够的食物和纤维,还需要维持自然界的氧平衡、碳平衡、水平衡和气候均衡等等,还需要在保护良好的自然景观情况下的娱乐和审美需要,等等。

但是长期以来,人类实施对自然界的对策,人类活动的主要努力是取得食物、纤维等的最高的产量,但又误以为这些需要是自然界能确保的,地球有限的供给能力总是能保持氧平衡、碳平衡、水平衡,以及种种营养物质循环,使美丽的自然景观不受损害。

事实表明,在全球人口数量不多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实施人类的上述对策,还可以维持全球性平衡。但是在世界人口增加,特别是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人类为了获得最高的产量,大举向自然进攻,向荒野进攻,如土地、森林、河流、湖泊、海岸带、沼泽地……使自然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这迫使我们作出调整。虽然人类力图从自然界获得最高可能的产量,这是提高和改善人的生活质量必须的。但是,人类要把这种努力限制在一定的界限内,以不致造成生态破坏。

美丽鲜艳的花朵,是吸引昆虫传粉的信号,它含营养丰富的花蜜,有丰富蛋白质的花粉,都是为了吸引昆虫从而达到繁衍后代的目的。靠风传播的花粉的植物,能产生大量花粉,它的种子籽粒分量轻,表面光滑,适宜风吹播。初春,白杨开花时,是先开花后长叶,这时没有密集的叶片,便于花粉传播,提高受粉率。

所有这些对策:保持植物的生存,以及它的高增长率,强大的扩散率和繁殖率,都是为了保证它生存的成功。

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对策,所有物种的生存对策,都以获得最大的保护为目标。它们的生存表示它的对策的成功。认识这种对策的生态基础,是我们科学地对待生态平衡的第一步。

§§§第14节生物的危害

种庄稼,就会有害虫吃庄稼,防治害虫常用的办法就是喷洒农药。的确农药很见效,显著地减少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但在同时,它又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危害。首先是造成环境污染。如使用农药滴滴涕,它在土壤中可以残留10—15 年之久,还可以通过空气、水以及各种动、植物向全球扩散。目前已知北极的鲸、南极的企鹅和太平洋的鸟类等,在它们的体内都发现了滴滴涕 杀虫剂。其次是总使用一种农药杀虫,虫对农药就会增生抗药性,如我们常用滴滴涕 毒杀苍蝇,经过30 代后,苍蝇对滴滴涕 的抗药性增加30 倍,因而杀虫效果不断下降。再有,用农药杀害虫,同时益虫也被杀掉。因此,像滴滴涕、六六六等杀虫剂已禁止使用了。

不用农药怎么防治害虫呢?我们利用某些生物来防治对人类有害生物的方法,这叫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304 年,《南方草木状》一书中已经有利用惊蚁防治柑橘叶甲虫的记载。生物防治方法是多方面的,例如利用天敌防治害虫。什么叫天敌呢?一种动物(甲)被另一种动物(乙)所捕食或寄生而致死亡时,动物乙就是动物甲的天敌。大草岭是棉蚜的天敌,成虫一生平均捕食棉蚜2200 个左右,每天可吃棉蚜约260 个,俗称花大姐的七星瓢虫,每天平均吃棉蚜100 个左右。

利用寄生性天敌昆虫防治害虫。赤眼蜂的身体极小,大约0.36—0.9 毫米,是世界广泛利用的一种寄生蜂。每一雌蜂产卵10 余枚,它的卵产在玉米螟、蔗螟和松毛虫等主要害虫的卵中,每个卵里产卵一枚,赤眼蜂的卵约经过10 天左右便孵化出幼虫来。寄生蜂种类很多如姬蜂、小茧蜂、金小蜂、卵蜂、细蜂等都能防治害虫。

另外,利用蜘蛛或脊椎动物中的鱼、蛙、蟾蜍、鸟等也能防治害虫。

总之,生物防治对人、畜、植物安全无毒,不会污染环境,而且天敌资源丰富,便于发掘利用。所以,防止农业害虫不能单采用药物,最好配合生物防治和其他各种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15节美国的行动

1996 年夏初,美国夏威夷行政长官贴出通缉布告,称“不论是死的还是活的”都不要放过。一群群“捉拿罪犯”的志愿者已经组成和开始行动,警报声响彻整个州。他们捉拿的不是抢劫犯,也不是偷牛贼,而是一种被称为“绿色癌症”的植物。

这不是第一次了。10 年前,美国人把葛藤这种植物称为“绿色恶魔”,就曾对这种“绿魔”宣战。

葛藤起源于中国,后来传到日本。日本人在博览会上介绍葛藤,宣传说葛藤中的液汁可以做糖浆,又可提炼葛粉,还可以用来治疗胃病、酒醉、发烧和感冒;花儿可供蜜蜂采蜜,枝叶作饲料可喂养牛羊,纤维可用于编结和造纸,焚烧后的气味还可以驱蚊。它几乎每一部分都有用处。而且,它有强有力的根,是控制表土流失的植物。这使美国人大开眼界。

1930 年,美国从日本引进葛藤,首先是为了控制水土流失而在南部种植。这里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即使在冬天,葛藤的枝条也不会被冻死。它一到春天迅速生长,枝条长15 至30 米,隔不远结一个瘤结并长出根扎入地下,又从这里长出枝条。50 年代中期,就生长为7 千万枝葛藤。它对防止土壤流失、肥沃土壤、饲养牲畜、美化山坡等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没有严冬来阻止葛藤生长,没有天敌抑制,它的枝条一天长30 厘米,一枝葛藤的主根就达300 多磅重,能长出四五十个主根。它根叶繁茂,很快排挤了其他植物。80 年代初,在佐治亚州、亚拉巴马州、密西西比及邻近各州,已覆盖700 万英亩土地。在它占据的土地上,其他植物干枯死亡,葛藤成为无法收拾的怪物。农场主不仅不再种植它,而且要费很大力气把它连根铲除。在亚拉巴马州,栽种葛藤成为非法。美国南部各州发起向葛藤开战运动。我们没有看到这场战斗中谁胜谁负的后续报道,估计人们的努力收效甚微。让我们看看夏威夷人捉拿“绿魔”的情况吧。Miconia Calvescen 在园圃里是妖媚动人的植物。它的茎叶是深绿色的,根部是紫色的,有巨大的叶片。它精美好看的造型,成为一个具有招徕力的观赏“明星”。

这种植物是在巴西丛林中同其他植物竞争中进化出来的,在灌木丛中可以长到15 米高。60 年代,它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引进夏威夷。现在已在大约1 万英亩天然森林中的36 个地方出现。面积最大的在毛伊岛,达5000 英亩。这种植物生长很快,5 年内达到成熟期。它结出的果实很小,每个果实里有数百粒种子,鸟儿吃了它的果实不被消化,会 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这种植物在夏威夷没有天敌。在夏威夷热带自然保护区,它已失去控制,成片地消灭和取代本地土生土长的天然森林。它的90 厘米长的心形叶片,形成稠密的树荫,又遮挡了土生土长的低矮植物所需的阳光,毁灭了森林地带集水区的地被植物。这些地被植物是保持夏威夷人赖以生存的水的重要因素。而且,植物的这些变化,导致这个岛上土生土长的鸟类和许多独特动物的灭绝。

这种植物在夏威夷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威胁。科学家迄今还没有找到同它作斗争的成功的生物手段。官府只好发出“通缉”令,劝告居民摧毁在他们家庭园子里发现的这种植物。志愿者分队在与森林毗连的郊区,形成扇形攻势,向这种“绿色癌症”进攻。这种进攻能获胜吗?

人们有意或无意引进某一个物种,让这个物种占据新的生态位。但是引入地如没有控制它的因素,它的过量繁殖会使人们陷入困境。这种事例是非常多的,不仅有植物,也有动物。

1984 年秋天,科学家们在博斯腾湖新疆作科学考察时看到了类似的景象。

博斯腾湖位于新疆中焉耆盆地的中央,海拔1048 米。它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湖水面积980 平方公里,湖汉沼泽地400 平方公里。天山雪峰的冰川积雪融化后,雪水通过开都河、清水河、黄水河和乌什塔拉河注入湖中。美丽的孔雀河又从此发源,滋润着库尔勒绿洲,最后消失在塔克拉玛于大沙漠之中。

博斯腾湖以美丽和富饶著称于世。考察时,科学家们想目睹一下盛产在这里的大头鱼和尖嘴鱼。据说它们肉嫩味美,小则几公斤,大则10 公斤。但是科学家们大失所望。渔民们捕捞上来的没有一条是这里土生土长的鱼,清一色是称为“五道黑”的鱼(身上有五个黑白相间的条纹,就像斑马的条纹一样)。科学家们感到诧异,便问当地渔民,为什么只有这种鱼。渔民说: 这种鱼味道鲜美,是从外地引进的。但是它是凶猛鱼类,是吃鱼的鱼,现在土生土长的鱼都给它吃光了,于是便只剩下这种鱼了。

这类例子还可以列举很多。有人把引进生物种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生态学错误”。为了控制水土流失引进一种植物,反而造成水土流失;为了消灭老鼠引进獴,反而使老鼠更多。这是一种生态失误。生态学告诉我们,每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有特定的位置,起着特殊的作用。经过长期演化,生态系统的各种物种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从而形成并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即生态平衡。这时,如果引进外来物种,引进的物种在原来的生态系统中没有位置,结果是两种情况,一是它不能生存而被排挤;二是由于没有控制因素而使种群大爆发。但是,为了维护生态系统中能量关系平衡,一些物种大爆发,必然使另一些物种消失,而造成生态失调。当然,这决不意味着不可引进新的物种。

上面说的是引进物种失败的事例。同样,也有引进物种成功的事例,这种事例也是很多的。

§§§第16节中国“除四害”运动

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了一场著名的“除四害”运动。从城市到农村,全民总动员,采用人海战术,向“四害”——苍蝇、蚊虫、老鼠、麻雀宣战。这在古今中外都是绝无仅有的。

那时的人们都参加了同“四害”的斗争。学生们全不上课了,拍苍蝇,除蚊虫,捉老鼠,打麻雀。各人手持一个苍蝇拍,走遍大街小巷;人们用放鞭炮的声响,或敲锣打鼓,击打脸盆,再杂以鼎沸的人声,轰得麻雀满处飞,不得歇息,最后使它疲劳至死。

苍蝇在消费粪便之后飞来飞去,嗡嗡叫,带着病菌落在食物上,传播种种疾病,人们都非常讨厌它。

蚊子,嗡嗡叫着落在人的身上,尖嘴深深扎入肉中,搅得人不得安宁,吸人的血,也传播疾病。

老鼠,每年都要被它吃掉大量粮食,毁掉大批庄稼、森林、家具、衣物和书籍,以至毁坏水坝,造成巨大灾难,人们对它的仇恨,乃至“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麻雀,因为它偷吃谷物,被列入“四害”之中,成为被打击的主要对象。但在人们心目中,它是可爱的小精灵。它喳喳喳地叫着飞着,落在地上时总是非常机警地左顾右盼。人们拿一个大簸箕,用一根木棍儿支着,拴上一条长线,下面放些粮食,手持长线的另一端,躲起来。用这个小机关有时能捉到麻雀,便把它关在小笼子里。但是,它宁可饿死,也不吃人喂给它的食物。真可谓是宁死不屈!后来人们知道,麻雀虽然也偷吃谷物,但它主要是吃各种农作物的害虫,所吃的粮食比它保护的要少得多。因而把它列入“四害”,真是“冤枉”它了。

事实表明,人类不论如何全民总动员,采用有何等威力的人海战术,“四害”是消灭不了的。

用生态学和生态平衡的观点来看,所有的生物物种,经过长期的演化,发展出非常良好的生理结构和行为特征,形成对环境的完善的适应。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在生命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令人讨厌的苍蝇。它是双翅目食腐昆虫,地球上有30 多万种。我们最常见的是家蝇。苍蝇有许多惊人的特性。例如,苍蝇呈拱形的大眼睛,它的复眼由3000 个六边形的视囊组成,可以使它眼界开阔,看到物体的全貌;而且还有3 个单眼,单眼对光线的变化非常敏感。

苍蝇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生命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例如它是动物粪便的主要消费者之一。家蝇还可吃掉屋内废弃的腐烂物品,帮助净化室内空气。它还帮助传授花粉,为燕子、老鼠等动物提供食物。在大自然的生物链条中,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提倡“笼养苍蝇”,并把苍蝇与黄金相提并论。他说:黄金与苍蝇,一个是光辉夺目,令人爱不释手的贵金属;一个是令人厌恶,挥之不去的虫豸。但是,从“笼养苍蝇”可以取得重要的经济效益。它又可以同黄金相比。蝇的蛆蛋白质含量占31.3%,脂肪占15%,钙、镁、磷的含量也很丰富。如果1 亿头猪的粪便用来喂养苍蝇,2 头猪的粪便每天可生产1 斤鲜蛆,用于作饲料,4 斤鲜蛆相当于1 斤秘鲁鱼粉,鱼粉按0.6元1 斤计算,仅蛆一项,一年可获得26 亿元的收入;而且它使猪、鸡和蛋增产,它的收益是可以和黄金相提并论的。况且,开采黄金还要减少黄金这种宝贵的非再生资源。

因此,如果我们对九十年前的“除四害”运动作出评价,应当说动机是良好的,是为了保护人的身体健康,保护社会财产免受损害。但是它的效果是不大的。除了应为麻雀恢复名誉,不应当把它放入“四害”之列外,对有害动物和昆虫作出评价时,一不能完全以人的好恶来衡量,二不能仅仅以人的利益为尺度,同时还要看到,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一定的位置,在大自然平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