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军事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7921200000027

第27章 朱可夫(2)

在整个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朱可夫曾以统帅部代表的名义深入前线组织、协调各方面军的作战行动,就地指挥战略性战役,先后共有15次之多,而且不管深入到哪里,都备受下边方面军领导和全体指战员的热烈欢迎。而敌人情报机关一直在密切跟踪他的行动,他们都把他看作“克星”,一提“朱可夫”的名字都胆战心惊,恐惧万分。

朱可夫是杰出的总参谋长,临危不惧临危不惧:面临生命的危险。,头脑冷静,思维敏捷,洞察深刻,判断情况准确,是统帅最有力的助手。哪里告急,斯大林就把他派往哪里;几度临危受命,几度扭转败局,他上受最高统帅的信任,下受全体指战员的爱戴。他在人民心目中,是胜利的象征。

希特勒军队实施“闪击战”,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神速近逼莫斯科。苏军招架不住强大攻势,节节败退。

大敌压境,兵临莫斯科城下。为此,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里,睡不成眠,食不甘味食不甘味: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都不知道滋味。,忧心忡忡,在这紧要关头,斯大林最后决定,请在列宁格勒前线的朱可夫立刻返回莫斯科,共商御敌大计。

随后,沙波什尼科夫向朱可夫将军详细介绍了莫斯科方向的情况。

到德国法西斯军队在莫斯科附近开始进攻的时候,其兵力超过了苏联三个方面军的总和,军队超过0.4倍,坦克超过0.7倍,各种火炮和迫击炮超过0.8倍,飞机超过1倍。

德军于9月30日在布良斯克方向,10月2日在维亚济马方向先后发起进攻。尽管苏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德军仍然突破了防御。可是由于科涅夫将军指挥失误,并未能阻止住德军进攻。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指挥,大本营于10月10日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的部队合编为西方面军,由朱可夫大将负责指挥。复杂的形势要求:下决心从莫斯科疏散大批政府机关和最重要的企业;留下的企业则生产军用品;部队和劳动人民在莫斯科近郊构筑新的防御地区;组建新的民兵师;全市做好巷战准备,等等。为修筑防御工事动员了45万首都居民,其中75%是妇女。10月20日,国防委员会在莫斯科及其毗邻地区实行特别戒严。莫斯科的防空部队同敌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10月间,德军对莫斯科进行了31次空袭,共有2000架飞机参加,其中278架被击落,只有72架闯入莫斯科上空。

德军损失惨重,但希特勒未放弃夺取苏联首都的妄想,他疯狂地叫喊:不惜一切代价,要拿下莫斯科。并下决心一定要在冬季到来以前攻占莫斯科。敌人增调兵力,变更部署。德军企图击溃苏军,合围并占领莫斯科。

朱可夫识破了德军的意图,下决心以预备队和补充兵员加强了西方面军。各方面奉命固守所占领的地区,阻击敌人从西北和西南迂回莫斯科。

11月15~18日,法西斯德军向莫斯科重新发起进攻,遇到了苏军的顽强抵抗。潘菲洛夫少将、别洛博罗多夫少将、多瓦托尔少将和卡图科夫上校和其他许多人指挥的兵团始终坚守阵地。“俄罗斯虽大,但已无处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这是首都保卫者的口号。

德国法西斯军队向莫斯科推进的尝试均告破产。苏军虽然不时处于危急状态,但始终屹(yì)立不动并消耗了敌人。仅从11月16日至12月5日,法西斯德军在莫斯科附近就死伤15.5万余人,损失坦克约800辆、火炮300门、飞机约1500架。法西斯德军士气急剧下降。苏军转入反攻和粉碎莫斯科附近敌军的条件已经具备。

朱可夫亲临前线,直接指挥各方面军进行反攻,同时粉碎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分别从南、北两面威胁莫斯科的最危险的突击集团。

反攻计划是由朱可夫大将亲自制定并由最高统帅斯大林批准的,是在1941年12月5~6日开始的,这时德军的进攻能力显然已经衰竭衰竭:由于病疾严重而生理机能极度减弱。。尽管天寒地冻,积雪甚深,但反攻的发展甚为顺利。

法西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次遇到惨败。反攻和总攻的结果,敌人被迫向西退却100~350公里。莫斯科州、加里宁州、图拉州、梁赞州全部以及斯摩棱斯克州的奥廖州的一部分地区宣告解放。

德军遇到无法弥补的物资损失。德军损失50余万人、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余辆以及许多其他技术装备。

由于在前一段的作战中,德军损失惨重,加上苏军的不断壮大,此时德军已无力在苏德战场上发起全面进攻,于是,希特勒决定采取重点进攻的战略。他认为,这个重点要放在能给苏联的战争经济以最严重破坏,又能给德国的战争经济开辟新的原料来源的战线上。希特勒的眼睛瞄向了高加索油田,为此,他决定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发起新的进攻。

朱可夫立刻召集各集团军的指挥员召开了形势分析会,根据前线当前的情况和双方实力的对比,朱可夫得出结论:至少要到9月5日以后新集结的预备队才能做好战斗准备,因此,只有在那以后才能对德军进行反突击。

朱可夫把这一结论向斯大林做了汇报。但斯大林坚持要尽快实施反突击。9月3日,斯大林向朱可夫发去电报,命令他必须毫不迟延地发起进攻。

朱可夫同斯大林发生了争执。他坚持说:“只有到9月5日以后,我们才有能力对德军进行有力的打击。”

朱可夫就是这样,当他认为正确的时候,他总是很固执,对斯大林也是如此。

这一次,朱可夫的固执再次战胜了斯大林的固执。最后,斯大林终于同意按朱可夫的计划在9月5日发起反突击。

10月初,苏军6个满员师跨过顿河进入斯大林格勒,补充进第62集团军。第62集团军经过前一段的激烈战斗,伤亡严重。

就在这时,希特勒为集中力量拿下斯大林格勒,命令:除在斯大林格勒外,整个苏德战场转入战略防御。

德军又开始了第三次进攻斯大林格勒,企图通过这次攻击来夺取决定性的胜利。德军的进攻,最后进至伏尔加河,在约5公里宽的地段上,集中了2个坦克师、3个步兵师,出现了2000架次飞机作为支援轰炸市区。战斗空前激烈,仅朱可夫的司令部里就有61人牺牲。

11月11日,德军重新集结力量,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动用了5个步兵师、2个坦克师和2个工兵营在宽5公里的正面上对斯大林格勒发起第四次强攻。一天之内,双方为争夺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砖,都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

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大反攻正式开始了。

在斯大林格勒西北部,苏军西南方面军的3500门大炮直射德军阵地。然后,以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为先导,苏军越过草原,首先突向德军薄弱阵地——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罗马尼亚军不战而溃。苏军向前推进了35公里,由于德军派出装甲部队前去支援,苏军才减慢了反攻的速度。

然而,德军已经无法阻挡苏军的前进步伐了。22日夜间,苏军占领了顿河桥,并分批强渡顿河。

眼看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受到两面包围,德军集团军司令部命令后方梯队和后勤部队组成战斗队进行抵抗。但这支部队没经过训练,装备不齐,只能延缓苏军的进程,并不能挽救第6集团军被围歼的命运。

23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卡拉季奇与西南方面军会合,于是,斯大林格勒地区的敌军全部落在网里。

就在这时,斯大林对前线的形势感到忧虑。

斯大林此时的担心是,由于被合围的敌军数目过大,一旦德军决定突围,苏军可能会支持不住。朱可夫全面分析了战场的形势后,于11月29日向斯大林发去一份电报。电报中说:

目前,被合围的德军迫于现状,是不敢轻易冒险突围的。德第6集团军对于他们的处境非常清楚,他们一再请求希特勒准许他们突围。但希特勒却要求他们“死守斯大林格勒”。希特勒把斯大林格勒视为东线前进的堡垒,第6集团军则是堡垒的守备队。而堡垒守备队的任务就是经得起围困,如果必要的话,要一直坚守到第二年春天。

希特勒的固执为朱可夫实现战役目的创造了条件,正是希特勒无知的固执最终葬送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

气温这时下降到零下30度,德军大批官兵被冻伤,另有数千人患有伤寒痢疾。由于苏军的空中封锁,依靠空运维持供给日益艰难。

1943年1月8日,苏军指挥部向被围德军发出了最后通牒,命令他们停止抵抗,缴械投降。但德第6集团拒绝了苏军的要求。

1月22日,苏军发起全线总攻,切断了古姆拉克的铁路线,占领了斯大林格勒南部,夺取了古姆拉克机场。至26日,德军只剩下南北长20公里、东西长3.5公里的地带。在此情况下,德第6集团军再次向最高统帅部报告“要求允许投降。”

但第二天,第6集团军接到希特勒的加急电却是:“不许投降,应固守阵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粒子弹!”第6集团军指挥部只得继续执行希特勒的命令,毫无目的地拖延战事。

1月26日晨,苏军实施决定性的突击。1月30日,苏军直插市中心。1月31日中午时,刚被希特勒晋升为陆军元帅的德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和他的助手们向苏军宣布投降。到2月2日,被围德军全部投降或被歼灭。

为了改善帝国内部困境,防止法西斯集团分崩离析,希特勒决定于1943年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夏季进攻,夺回战略主动权,扭转战争进程。

这时苏军由于一路势如破竹势如破竹: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过于乐观,无视长途进击的消耗,一心希望造成德军更大的混乱。德军在“顿河”集团军司令曼斯坦因元帅的指挥下,利用铁木辛哥的一次失误,于2月底发动逆袭,成功地夺回哈尔科夫,而且稳住了南部战线。这样,整条战线形成了一个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苏军在这个突出部内楔(xiē)入很深。

为了能投入更多的力量同苏军较量,希特勒宣布在国内实行总动员,采取各种手段来加强和完善第三帝国战争机器。与此同时,德军统帅部紧锣密鼓地制定战役实施计划。

经长时间的讨论,希特勒最后决定以粉碎苏军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及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的战略预备队,作为在东方发动新的夏季战役的开端将是最适宜的。这次战役代号叫“堡垒”。

根据这一计划,德国共集结了90万名官兵、50个师(其中有16个坦克摩托化师)、约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近2700辆坦克和迫击火炮、2000多架飞机。用希特勒的话讲,他向库尔斯克弧形地带根部调动了“优秀的兵团、最好的武器、优秀的指挥官和大量的弹药”。

德军统帅部企图在顺利完成对库尔斯克的进攻之后,立即对苏西南方面军的后方实施代号为“金钱豹”的战役,从而把战线向东推移。

希特勒的想法过于乐观了,也过于天真了。

4月11日晚,朱可夫从前线返回莫斯科。一到莫斯科,朱可夫立刻同华西列夫斯基及安东诺夫等人一起商讨前线的情况。三人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德军企图吃掉孤立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如果他们进展顺利并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击溃苏军的部队,那么总的战略形势就将变得有利于敌人。

在大本营会议上,朱可夫强调指出:“为实施这一战役,应当保证牢固掌握战略主动权,最终在重要方向上转入总进攻。必须把德军的进攻阻止在防御的战术地幅内,否则,德军坦克兵团一旦突破了库尔斯克地域,将使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处于困难境地。必须在库尔斯克弧形地带使德军主力遭受决定性的失败,因此库尔斯克弧形地带的会战计划是全部夏秋战略战役计划的核心。”

斯大林这一次对朱可夫和总参谋部的计划没有提出一点意见,他完全赞同朱可夫等人的看法,并责成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拟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1943年5、6月间,朱可夫几乎寸步不离沃罗涅日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他关心作战准备中的每一个微小细节,任何疏忽都休想逃过他的眼睛。朱可夫每天、有时一天几次,给斯大林发去电报,报告拟采取的各种措施。

7月4日,希特勒向突击部队下达了临战动员令,定于次日发起进攻。

7月4日晚间,朱可夫来到中央集团军司令部,在那里,他从白天抓来的一名德军俘虏口中得知,德军将于次日凌晨发动进攻。凌晨2时,苏第13集团军报告发现德军正在进入阵地。朱可夫当机立断当机立断:抓住时机,立刻决断。,决定先发制人先发制人:先动手以制服对方。,他一面向最高统帅部通报情况,一面决定实施炮火反击准备,即在德军炮兵开始进行炮火准备之前的一刻,先敌开火,打乱德军阵脚。

20分钟后,在朱可夫的指挥下,苏军阵地上的所有火炮突然向德军阵地开火,整个库尔斯克地区顿时火光冲天,把夜晚映照得如同白昼一般。

由于苏军的行动极为突然,德军进攻部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原定开始进攻中央方面军的时间推迟了两个半小时,进攻沃罗涅日方面军的时间则推迟三小时。

5时30分,在苏军炮火打击下刚缓过气来的德第9集团军在奥利霍尔特卡主突击方向上向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发起强大的坦克冲击。

在由北向南的40公里长的战线上,近千辆德军坦克像一群狂奔的野牛,扬起冲天的烟尘,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铺天盖地向苏军压来。

苏军沉着应战,一次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战斗结果是德军装甲兵挫败了苏联坦克的反突击,但自己的炮弹也已用尽,而且陷入了苏军预设的无边无际的雷场,已无力进攻。这样,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的进攻,48小时后就告失败,被迫转入防御。

德军并不甘心失败,他们重新部署力量,改变突击方向,投入了全部坦克预备队,再次杀向中央方面军。

由于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的高明指挥,中央方面军根本不需要草原预备队的支援,靠自己的力量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7月7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在空军的密切支援下,连续猛敲苏军防线。经过3天的苦战,终于在9日切入苏军防线35公里,到达奥博扬。

此时苏军在库尔斯克南部的情况已非常危险。

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全部预备队已经投入战斗,但德军细细的楔子已经砸入苏军防御纵深,到达一个集团军的后方,德军似乎真的要砸漏苏军的防线了。

曼施坦因见德军在奥博扬方向已经楔入苏军纵深,想乘胜长驱直入,不料遇到苏军的迎头痛击,经过连续两天的激战一无所获。于是,曼施坦因转而调头北上,直插普罗霍罗夫卡,想通过该城捅破苏军桶一样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