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探险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7923300000029

第29章 阿蒙森(3)

为了达到目标,暂时走一下与理想相背驰的路,有时正是智慧的表现。人们时常要去耐心的去做披荆斩棘披荆斩棘(jí):劈开荆条,砍断棘树。形容清除障碍物,开辟新土或通路。也比喻在创业过程中克服困难、扫除障碍。、修桥补路的工作,然后才发现,离自己追求的目标,其距离又近了许多。只要理想目标不放弃,动机又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和提高自己祖国的荣誉,阿蒙森也就只好任人非议了。

1911年1月,阿蒙森乘的“前进号”到达罗斯海的鲸鱼湾,这时,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探险船正停泊在冰障的对面一端的罗斯岛上伊马斯角。阿蒙森这时离南极极点约一千五百六十公里,而斯科特离南极极点一千冰百七十公里,比挪威探险队距离远些。

英国斯科特沿着一条沙克尔顿已经走过的熟悉道路前进;而挪威阿蒙森则计划用征服未知航道的办法取得先到南极极点的胜利。

阿蒙森把“前进基地站”建在离海五公里远的冰障上,这是有些冒险。如果冰障向大海的冰板片裂开时,这个“前进基地站”也将随之漂向一望无际的南太平洋。但他对冰障的特殊构造专门进行过研究,认为这块大小相当于法国面积的冰地,七十年来一直停留在原地没有动,所以就决定设在这里。为了省却费力的运输,基地站不要离海过远。如果,他们在这片冰地上住一年,证实了阿蒙森对冰障性的假设。

阿蒙森下令趁南极的暖季,组织好给养的运输,建立三个各距一个纬度的给养库,然后度过南极的寒季。准备明年春天九月份一到,就向南极极点进军。英国斯科特探险,也不可能在此之前动身。

阿蒙森的基地和给养仓库之间,只有半公里远,且用一排旗帜竖立在二者之间,1911年2月中旬,开始建立给养库,以此成就九月份向极点进军时可以有食物和装备的来源。所谓给养库不过是埋藏在冰障的冰地下的一堆给养,周围用雪堆成三公尺高的雪墙。每隔十五公里竖立一根系着旗子的竹竿,碰到坏天气时,好找到重要给养品的备用库所在地。

暖季结束时,已把三吨半给养,贮藏在向南极极点冲刺的路上,每隔一百一十公里,便建立一个小给养库。为了度过漫长的黑暗冬季,进行了紧张的准备工作,这时,“前进基地站”的建立工作也已完成。他们搭了十四个帐篷,风吹来的雪,正好把他们的帐篷脚盖住,寒冷的气流被挡在帐篷外。由于冬季来临,狗儿也没法去追猎海豹而乱跑了,白天就松掉了它们的缆(lǎn)索。

探险队里的能工巧匠,把雪橇(qiāo)的重量从七十四点八四公斤,减到二十四公斤重,对狗拉动雪恁而言,比以前容易许多。

在等候南极漫长的冬季结束之前,阿蒙森的组织才能又起了良好的作用。他鼓励队员用发明创造的方法来消遣(qiǎn),而且使人们和睦相处。

阿蒙森探险队队员,由于离南极极点越来越近而兴奋起来。不是吗?他们的行程已过了大半,从起航到现在,已经完成一万九千三百一十多公里的行程。那么,离南极极点还有多远呢?根据仪器和掌握的资料来看,还有一千二百六十多公里的距离尚需要冲刺。不用赘言赘言(zhuì):说不必要的话。,这也是最艰巨、最困难的一段距离。

南极洲和北极不同的地方是本身是一块大陆,面积约是欧洲整个地区再加上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国土,约一千四百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可怕的地方,定期的冰封大地,暴风时速达一百六十多公里,冻彻人骨的寒冷海水,紧紧包围着这个冰天雪地的世界。人类直到十九世纪以前还没有到过南极。这块大陆,气温很低,是地球上气温最低之地,内陆年平均气温为摄氏零下五十六度左右,绝对最低气温曾达摄氏零八十八度还多些。就是在南极的暖季(十一月至三月)中,最暖的一月份,其平均气温也在摄低零度以下。

这块冰川覆盖的大陆,平均海拔两千三百多米,是地球上最高的大洲。冰层特别厚,均厚一千七百米,最厚的地方达四千米以上。这些冰川还从高向低处移动,骤(zhòu)然间出现的冰川上的裂隙,会把人和物一古脑儿吞没下去。暴风雪说来就来,霎时天地变色,哪不知道东西南北?迷路和掉入冰隙的巨大生命威胁,时时围绕在人们四周。食物和装备,带少了不够用,有饿死冻死的危险;带多了,运输又是艰难之事。总之,这是一个不宜人类生存的可怕的地方。

但这可怕的地方也有吸引人的地方。茫茫冰雪大陆,一望无际,看不见什么生物,给人一种空旷孤寂的肃穆(mù)之感,一扫红尘烦扰。地形多变,峥嵘的冰峰,直插苍穹。奇妙的无雪“干谷”中,岩石风化成千奇百怪的形状。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淡水贮存在南极的冰帽中,在南极酷寒之下,连细菌(jūn)也难以生存的地方,在沿海地区却生活着大量的海豹、企鹅,更甭说自世界各海域游来的鲸鱼了。今天世界上说南极是它的矿藏吸引人,尽管开采费用之高使人不敢问津,但迟早人类将去开采南极的矿源,还将引起各种国际纠纷。

而在阿蒙森到达南极洲边缘时,许多人上述情况,还未有人知。离冲刺南极点的时间越近,阿蒙森越焦躁不安。原来,他生怕英国的斯科特赶在他前面,先他到达南极极点。因此,尽管南极的寒季还未结束,就迫不及待地于九月中旬开始前,进行了一次极不成功的向南极极点进军冲刺,还因此和坚持不同意他此时出发的约翰森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这是阿蒙森一次急于求成的判断失误。

这次不成功的进军之后,阿蒙森又等了一个月,于十月二十日,他和另外四个队员乘四个雪橇出发了。但气候很坏,雪下得让人看不清路,冰河裂缝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心惊胆战地行进,以大无畏的毅力和极地探险技能,到了十一月初,越过了最后一个前进路上的冰缝,平均开始以一天三十多公里的速度前进,终于走到离南极点还剩下一千多公里的地方,并设置了供应库。这一切多亏了阿蒙森带狗来决定,在以后更艰难的行程中,攀登冰川、冰坡和冰山时,人类忠实的朋友——狗儿,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它们是阿蒙森他们到达南极极点的功臣。可是,当人们以后的一段进军中,用不到狗来拉雪橇时,阿蒙森便按照以前制订好的计划,杀掉五分之三的狗,其肉用于供队员和乘下的狗食用和食物储备了。大家明知这样做的必要性,但都非常难过。这种做法,使世人对阿蒙森产生了非议。

在大雪纷飞,一片银白的未知土地上奔走向前,随时有掉到深坑裂缝中的危险,有一次竟然侥幸在离冰崖边缘不到半米的地方停住,当时谁也没发觉这生死一瞬(shùn)间的处境,后来简直吓得魂飞魄散,浑身发软。

到了二十七日,他们到达了探险家沙克尔顿于1999年到达的最南纬度——南纬88度23分的地方。

当阿蒙森看到国旗在这里迎风飘扬时,泪水夺眶而出,祖国的旗帜征服了他。阿蒙森有杰出人物都有的特征:如勇于做别人以为不可以的事;有着用之不竭(jié)的精力,能长时间地努力工作;目标集中,终于孜(zī)孜以求;不断积累知识,一贯豁(huò)达乐观;对追求目标,敢于冒险并怀有极大热情;能团结别人,能忍耐还有幽默感;有理想和好奇心,有个性和创造力,不是守株待免守株待免:比喻要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等待命运赐(cì)给,而是和命运抗争,努力去在人生中拚搏。

而这个坚强汉子,此时却哭了。他知道离最后的目的地只剩下不到一百八十公里了,他又设了一个供应库,这已经是第十号了。随后的一些天,命运之神将幸运赐给了勇敢顽强的人们。好的天气照顾了他们,十二月十三日,他们行进到离南极只有二十四公里多的地方。阿蒙森看不到路上有斯科特探险队行过的踪迹。1911年12月14日下午三时,他们终于到达了南纬九十度——南极终点。地球上的最大奥秘的面纱,被阿蒙森探险队揭下了。

12月13日,他们拿出挪威国旗,用冻得红肿和发痛的手把它系在几根准备好的滑雪棍上,离南极只有不到25公里了。14日早上,他们稳步前进。至此为止,他们没有发现斯科特超过他们的迹象,没有圆锥形雪堆,没有旗帜。下午3点,阿蒙森喊了声:“站住!”地球的最南端已经到了。

这里空无一人,他们是最早征服面极的人。队员们互相拥抱,在极顶升起挪威国旗,拍照留念,接着支起帐篷(pénɡ),在这里度过了36个小时。离开时,在帐篷里留下一份给挪威国王的报告和一封给斯科特的信。信中说,如果他们在归途牺牲了,就请他把挪威人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消息告诉挪威国王。阿蒙森还留下一块木牌,上面刻着几个人的名字。

归程比较顺利,他们每过三天杀一天狗,以便不断得到新鲜肉的营养,不久,就到了三号仓库。1912年1月25日,他们返回设在鲸湾的基地。

经过近100天在航程,他们回到了欧洲,挪威人像迎接民族英雄一样欢迎弗拉姆号归来。他们的事迹,迅速传遍全世界。

阿蒙森后来继续从事极地探险,最后献出了自己生命。1908~1920年间他沿北冰洋海岸线进行了环球航行。1926年他和另外两个人驾驶飞艇穿越北极,从欧洲到达美洲,1928年6月18日,他从挪威起飞去求援意大利号飞艇人员,两天后飞机失事,他与几名机组人员一起坠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