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典籍文献中,关于春节的趣闻轶事颇多,特别是与文人学士有关的内容,更容易被记录下来。如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四记贾岛常于每年除夕“祭诗”;《世说新语·言语》记祢衡被曹操谪为鼓吏,曾在正月半“试鼓”;《拾遗记》述刘向元夕不出游赏,独在天禄阁校书,留下了“燃藜照读”的佳话。
《东观汉记·戴凭传》记东汉建武年间正旦朝贺,刘秀令群臣说经义,将不通者的坐席夺走,奖给精通的人,戴凭竟得到了五十馀张坐席,时人有“解经不穷戴侍中”的赞誉。刘秀不愧为开国明君,以这样的方式贺岁,比听人阿谀奉承强多了。类似的故事,见于《岁华纪丽》卷一,北齐正旦会,皇帝听官员们报告上年的功绩之后,给每个人发一张纸,让他们写下新年的打算。交上来检查,凡有文字脱误的,罚站在席前;书迹滥劣的,罚饮墨水一升;文理不通的,赶出座席。今天的官员用惯了秘书,如遇到这样的上级,喝墨水的人恐怕不会太少。
《东观汉记·甄宇传》中,说东汉建武年间,甄宇被徵拜为博士,每逢腊日,皇帝照例要赐给每位博士一头羊。可是羊有大小肥瘦,有的博士就计较起来。博士祭酒为了让大家满意,打算把羊都杀了,平均分肉。甄宇认为这不像博士应有的作为,坚决反对。又有人提出起码要秤一秤羊的轻重。甄宇觉得可耻,悄悄地取了最瘦小的一头羊先走了,被时人誉为“瘦羊博士”。中国人都熟悉“孔融让梨”的故事,甄宇是孔融的前辈,其所为也更不容易。
《点石斋画报》中有个“神童绐债”的故事,说南京某少年家贫,时近除夕,无钱还债,父母束手无策。少年才十一岁,对母亲说,给他五百钱,可以让债主离去,母亲相信了他。当晚,父亲外出躲避,债主渐至,群集堂屋,只听得厢房里书声琅琅。有个大债主心想,今天晚上还能苦读不辍,定是个有出息的人,便悄悄转到院子里,从窗缝中张望,只见光焰满室,一少年端坐灯下诵读,背后竟站着一位魁星。债主大惊,定睛细看,又不见了。这债主是个有心人,当即回到堂屋,转劝追债者暂且放过这一家。第二天元旦,这债主备了礼物,亲上其家拜年,主人惶愧不已。债主要求见他的儿子,说,你家郎君是个贵人啊,我只有一个女儿,愿意与你结为亲家,当场以一只金镯套在少年手臂上作为信物。夫妇俩很奇怪,向儿子问缘故。少年说,他昨日拿五百钱,请对门的演员来扮魁星,哪知演员也出门躲债,竟没有来。那么债主看到的,竟真是“魁星降凡”了?幸而债主中果有慧眼识才之人,否则对牛弹琴,也于事无补。而这少年后来果然得中状元,此事遂成佳话。
有些故事反映了节日风俗的形成。《太平御览》卷二十九引《三齐略》,记荥阳有“免井”,据说刘邦被项羽追急,避于井中,有双鸠栖于井上。项羽认为井中如有人,鸠必然会惊飞,遂未查看,刘邦得免于难,所以汉代有元日放鸠的风俗。这肯定是出于附会,因为《列子》中已有元旦放鸠的记载,是春秋末年晋国的故事,说邯郸人元旦纷纷献鸠给赵简子。赵简子很高兴,给予重赏,然后将鸠放生。人家劝告他,为了放生而捕鸟,受伤害以至死掉的鸟不知有多少,真要做善事,不如禁止捕鸟。
浙江西部正月十二“迎蜡烛”之俗,则与刘秀有关。传说当年刘秀逃难到婺州,追兵逼近,无路可走,只得藏身于蜡烛灯内,由百姓抬出,脱离险境。蜡烛灯以竹篾扎成,有三尺高和四尺高两种,外裱红纸,画图案,内点红烛,由八人抬着游行各村庄。
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传说源于明太祖朱元璋。《金陵岁时记》记道:“元旦,千门万户更易春联,以朱砂染笺,佳者谓之万年红,其制自明初始。”据陈云瞻《簪云楼杂记》,明太祖建都金陵,除夕前传旨,公卿士庶之家,门上都须贴春联一副。新年朱元璋微服出巡,看人家春联以取乐。偶见一家未贴,询问得知是阉猪苗的,不会写字也没请到人,朱元璋遂为撰写春联:“双手擘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隔日朱元璋又经过此家,见春联并未贴出,很奇怪。主人告诉他,因为知道是皇帝御书,所以高悬在中堂上,燃香上供,以为新年的祥瑞。朱元璋大喜,又赏银五十两。朱元璋喜欢为人家写春联,如赐中山王徐达的两副:“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写得都很贴切。
晚明作者的一篇《口技》,早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而清初蒋士铨的长诗《听像声》,同样将新年娱乐中的口技表演描绘得十分生动:“帷五尺广七尺长,其高六尺角四方。植竿为柱布作墙,周遭着地无隙窗。一人外立一中藏,藏者屏息立者神扬扬。呼客围坐钱入囊,各各侧耳头低昂。帷中隐隐发虚籁,正如萍末风起才悠扬。须臾音响递变灭,人物鸟兽之声一一来相将。儿女喁喁昵衾枕,主客剌剌喧壶觞。乡邻诟詈杂鸡狗,市肆嘲谑兼驰骧。方言竞作各问答,众口嘈聒无碍防。语入妙时却停止,事当急处偏回翔。众心未厌钱乱撒,残局请终势更张。雷轰炮击陆浑火,万人惊喊举国皆奔狂。此时听者股栗欲伏地,不知帷中一人摇唇鼓掌吐吞击拍闲耶忙。可怜绕帷之客用耳不用目,途说道听亡何乡。颠风忽缩土囊口,寂然六幕垂苍苍。反舌无声笑耳食,巧言惑听真如簧。”
也有些故事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杨妃外传》中记开元十年(722)元宵节,杨家兄妹夜游,与广宁公主一行在西门市争道,杨家人挥鞭打到了公主的衣裳,惊得公主堕下马去,驸马程昌图去搀扶公主,竟连着数鞭。公主哭告到玄宗那里,玄宗犹豫半晌,下令杀了杨家奴仆,而将驸马亲族停官,以示对杨家的抚慰。于是杨氏更加横行无忌。当时民谣唱道:“男不封侯女作妃,君看女却作门楣。”然而皇帝的女儿却作不了“门楣”。
《渊鉴类函》卷十七引晁氏《客话》,说北宋蔡襄镇守福州,上元日命民间每家点灯七盏,诗人陈烈作了一盏长约丈馀的白纸大灯,在上面大书:“富家一碗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碗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无妙曲。”蔡襄出来巡视,看到陈烈的灯诗,回到衙门就宣布取消原来的决定。陈烈仗义执言,蔡襄知过能改,故而能传为佳话。
《清稗类钞·时令类》中,有清廷两度元宵的对比,“嘉、道以前,圆明园正月十五放和合,例也。和合即烟火盒子。大架高悬,一盒三层,一层为‘天下太平’四大字,二层为鸽雀无数群飞,取放生之意,三层为四小儿系秧鼓唱秧歌,唱‘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一首。”到了光绪年间庚子之变,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到西安,次年的元宵节是在西安过的。本来“西安元夜灯火最盛”,可慈禧以“年岁荒歉,宵旰忧劳”为借口,不许民间放灯,宫中也只以纸糊数灯悬于门楣,至十六夜后,就撤掉了。明明是自己闹出的人祸,硬推为天灾,而百姓一年一度难得的娱乐,却被禁掉。
晚明冯梦龙所辑《山歌》中,有一首“杂咏长歌”《门神》,生动地揭示了拿女性当“门神”年年要换新的男性嘴脸,堪称奇文,起首两句唱出宗旨,“结织私情像门神,恋新弃旧忒忘情”,随后一大段道白,以女性口吻,叙说个中缘由:“记得去年大年三十夜,捉我千刷万刷,刷得我心悦诚服。千嘱万嘱,嘱得我一板个正经。我虽然图你糊口之计,你也敬得我介如神。我只望替你同家日活,撑立个门庭。有介一起轻薄后生,捉我摸手摸脚,我只是声色弗动,并弗容介个闲神野鬼,上你搭个大门。我为你受子许多个烹风露水,带月披星,看破子几呵个檐头贼智,听得子几呵个壁缝里个风声。你当先见我颜色新鲜,那亨介喝彩,装扮得花噪,加倍介奉承。那间帖得筋皮力尽,磨得我头鬓蓬尘,弗上一年个光景,只思量别恋个新人。你看我弗像个士女,我也道是你弗是个善人。就要捻我出去,弗匡你起介一片个毒心,遇着介残冬腊月,一刻也弗容我留停。你拿个冷水来泼我个身上,我还道是你取笑;拿个筅帚来支我,我也只弗做声;扯破子我个衣裳只是忍耐,攋破子我个面孔方才道是你认真。我吃你刮又刮得介测赖,铲又铲得介尽情,屈来,我吃你介场擦刮了去介。你做人忒弗长情,我有介只曲子在里到唱来你听听”,遂唱一曲“玉胞肚”:“君心忒忍,恋新人浑忘旧人。想旧人昔日曾新,料新人未必常新。新人有日变初心,追悔当初弃旧人。”再接唱山歌:“姐道我个郎呀,那间我看你搭大门前个前船就是后船眼,算来只好一年新。”“杂咏长歌”有说有唱,“歌”所占的比例并不多,“长”的只是诙谐风趣的道白。在千馀年的门神史上,如此文字也可算是空前绝后的了。
有些故事则展示了旧时节日的盛况。《雍洛灵异小录》中记唐代士女元宵夜游,“寺观街巷,灯明若昼,山棚高百馀尺。神龙以后,复加严饰,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脚不着地被人流裹挟前行数十步。可相比拟的是1977年,被禁绝多年的元宵灯市恢复,南京夫子庙自除夕到正月十八,从早至晚,游人如织,摩肩擦踵,寸步难行。据说夜静后清洁工人扫街,每天都能扫出几大筐鞋子。
《幽怪录》中有个“广陵观灯”故事,说开元十八年(730)正月十五,唐玄宗问“仙师”叶法善:“四方之盛此夕,何处极丽?”叶法善回答,普天之下,没有能超过广陵的。玄宗说:“有什么办法能去看看呢?”叶法善随口应允,转眼间一架虹桥直抵殿前,他让皇帝上桥,一直前行,不要回头。于是玄宗、杨贵妃及高力士、黄幡绰等登桥,片刻已到广陵,只见“寺观陈设之盛,灯火之光,照灼其殿,士女华丽,皆仰面曰‘仙人现于五色云中’。帝大悦”。叶法善还让乐师奏《霓裳羽衣》一曲。几天以后,广陵果然有文书上奏,说元宵夜曾见仙人奏乐。《太平广记》卷二十六及七十七,也有叶法善元宵节引玄宗观灯事,地点又成了西凉府和凉州,且称玄宗以铁如意向酒肆中换酒喝,后派中使去西凉,居然寻得原物归,证明此事“非谬”。同样的故事又见于《岁华纪丽谱》,但所去的地点则变成了成都。这或许说明当时各地都以自己的元宵盛会为自豪,所以才造出此类神话。
宋神宗年间的“闹中攫儿”故事,则是见于史籍的。枢密副使王韶在京师,逢元宵盛节,其十三岁的幼子王宷,骑坐在仆人的肩上去看灯。走到宣德门,皇帝正好登上城楼,各种彩灯齐明,艺伎吹箫悦耳,围观的百姓人山人海。喧闹之间,驮王宷的仆人猛然惊觉,肩上的孩子不见了,吓得大惊失色。同行的人也都没有心思再看灯,一路寻找到家,谁也不敢去向王韶报告。当时看灯都是通宵彻夜,王韶很奇怪他们回来太早,问知是小儿子丢了,他倒很沉得住气,说,如果别的孩子丢了,要赶紧派人去找;这个小儿子不用烦神,肯定会自己回家来的。家人只是半信半疑。
过了十来天,王韶仍不动声色。这天忽然有皇宫内的小车来到门前,太监下车宣旨,并且把王宷抱下车来。全家人喜出望外。太监走后,王宷说起事情经过。当晚他正看灯时,忽然发现驮他的人变了样子,知道出了意外,忙把头上镶着珠宝的帽子藏在怀里,然后寻找脱身的机会。恰巧有宫内的车子经过,他便抓住车上的帷幔大声呼救,把驮他的人吓得溜掉了。车内的太监看这孩子很可爱,就把他抱进了宫中,第二天带到皇帝面前,认为是要添皇子的吉兆。皇帝问话,见他回答都很得体,不禁感慨道,王韶真生了个好儿子。遂把他留在宫中,密令开封府搜捕贼人,很快破了案,贼人伏法,才把王宷送回家来。皇帝赐给王韶压惊的金犀钱果,价值上万,但让王韶更高兴的,是皇帝“有此佳儿”的评语。
笔者就以这个故事,作为本书的尾声,也算是奉献给各位读者的一个新年吉兆。